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宜兴问壶/读图时代人文地理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吴云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宜兴的地理、人文开篇,由紫砂泥入手,层层深入,勾画出宜兴紫砂壶的世界。书中叙述了紫砂壶丰富的历史、紫砂泥的分类,以及紫砂壶的发展、式样、纹饰、工艺、材质、流传情况等内容。引领着紫砂壶收藏、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理爱好者进入紫砂壶的精彩世界,以壶品茶,以壶品人生。

内容推荐

宜兴位于江苏省的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茶叶、毛竹、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宜兴古称“荆溪”,春秋时期属“吴”,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与山水相依,人文、历史、地理相映成趣。

宜兴紫砂壶名满天下。其陶器创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宋代时趋于成熟,明清两代,紫砂壶成“茶具之首”。紫砂壶的泥料有着“五色土”的美称。紫砂壶色泽温润、形制质朴,非常宜于茶性的发挥,用紫砂壶沏茶品饮真可谓得了茶的“苦”与“真”的真谛,被赞为“壶中壶”。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大师以他们精美绝伦的技艺,为后世创作出诸多紫砂壶精品。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造型均独特而高深。收藏、鉴赏、品茗,紫砂壶由最初的茶壶用具,成为当今身价“贵于金”的古董。

本书描述了宜兴的地理、人文、特产、紫砂壶历史、紫砂壶制作工艺、器型、制壶大师、收藏紫砂壶、养壶等内容,涉及宜兴紫砂壶的方方面面,是紫砂壶文化、茶文化爱好者收藏、品鉴之书。

目录

第一章 进宜兴 千年风雅看陶都

 古来名邑宜兴城

宜兴的历史、地理、人文

秀美山色

紫砂宜茶自古皆传

 陶都的旧陶事

紫砂起源

 八百年的紫砂薪火

陶都的新陶事

第二章 壶中壶 宜茶莫过于此壶

 独一无二的泥中泥

宜兴主要陶土种类

 千凿万斧始出来

 问壶先知茶事

 壶之宜茶,紫砂最佳

适宜用紫砂壶泡饮的茶

用紫砂壶“秀”茶艺

第三章 壶与人 风情雅致寄紫砂

 紫砂村里的大师们

宜兴历代紫砂制壶大师简略名录

 从供春到鲍志强

 紫砂壶上的书画和印章

 雅兴催出“曼生壶”

曼生壶

曼生壶十八式

 来自宫廷的垂青

 国外市场的影响

 入著述,进殿堂

 “雅器”、“雅商”

 爱壶的当代名流

第四章 赏壶艺 百和丹砂百炼陶

 紫砂壶的造型工艺

一把紫砂壶的构成

器形

紫砂壶各式形体造型

壶式

壶体

宜兴紫砂壶的器形流变

制砂工具

成形工艺

 “百和丹砂百炼陶”

 雅俗共赏中国风

紫砂壶装饰常用元素

第五章 鉴真伪 慧眼方能识好壶

 民间紫砂作坊

 在紫砂作坊里品茶鉴壶

紫砂鉴赏六字诀

 紫砂壶上的印款、刻款

印款

刻款

 各种“门道”的壶

店号壶

艺徒学艺仿制品

艺人仿制品

名家仿制品

家族产品

代制紫砂壶

新壶作旧

 买壶须先识壶

壶中也会有“陷阱”

实用是首要因素

切忌购买“减价壶”

“老”壶并不一定就好

还是名家的壶最保险

购壶还须重传统

当代壶中淘精品

第六章 怜茗器 紫砂养成贵千金

 爱不释手紫砂壶

 会用更要会养

养好紫砂壶的基本原则

紫砂新壶的整修

新壶的去味方法

泡茶后清理紫砂壶的方法

旧壶的保养方法

长期不用的紫砂壶的保养

紫砂壶鉴赏

试读章节

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历史源远流长,境内山秀水美,山水相依,文物古迹众多。

在春秋时期,宜兴叫“荆溪”,秦王政二十六年设置阳羡县,属会稽郡,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西晋阳羡名将周处的长子周圮,因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怀帝于永嘉四年改阳羡为义兴郡。下辖阳羡、国山、临津等六县,封予周圮。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将国山等县合并入阳羡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讳“义兴”二字,遂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置宜兴、荆溪二县,民国仍合并为宜兴县。现在的宜兴为县级市,属无锡市管辖。

在历史上,宜兴的制陶业一直很发达。其境内山区盛产陶土和竹木薪炭,这为发展陶瓷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在此制陶。东汉时,宜兴丁蜀与南山一带已形成了制陶中心。三国两晋时,宜兴均山窑也生产青瓷,但因宜兴的胎土质量不如越窑,后来仍改烧日用陶器。

在明代,宜兴陶器主要产于当时宜兴县的丁山镇和蜀山镇。丁山镇所产,一般称为“宜均”或“泥均”,是一种挂釉的陶器。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的白泥制成,紫胎利用宜兴夹泥和紫泥混合制成。“宜均”最有名的是“欧窑”,即明代欧子明所制,又叫“宜均窑”。其中,以灰蓝釉色最足珍贵,这种釉色在灰黑、灰绿之间,“灰中有蓝景,艳若蝴蝶花”,这是欧窑的基本釉色。

另外,宜兴还大量生产各种日用陶瓷。《重刊荆溪县志》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其产品已是“鬻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各地商贩云集。故宜兴有中国的“陶都”之誉。

宜兴的历史、地理、人文

浙江宜兴为著名的“宜陶之地”,其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境内既有青山秀水,又有平整的平原。高山峻岭主要集中在西南面,其山水相依,景色优美;东、西、北三面,则为富饶的太湖平原。

秀美山色

宜兴境内既有险山秀水,又有坦荡的平原。高山峻岭主要集中在西南面,其山水相依,景色优美;东、西、北三面,则为富饶的太湖平原。据宜兴地方志记载,“全县有名山一百三十六,溪河二十四,荡淹十七,溪潭十,渎七十二,大湖五”,“山水之胜,甲于东南”。清代民间画家徐达章绘有《荆溪十景图》传世。所谓“十景”,有阳羡茶泉、画溪花浪、铜峰叠翠、周侯古祠、龙池晓云、玉潭凝碧、蛟桥夜月、张公福地、国山烟寺等。这些画中的记载,有些是当时的人情事物,如今已看不到了。但作为实景的,如今依然留存着。如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等,只要亲身来到宜兴,便可以一饱眼福。

宜兴境内的岩洞,其数量之多,景色之奇,在江南实属罕见。全市有石灰岩溶洞82个,堪称“洞天世界”。据地质学家考证,它们的形成历史已将近100万年。尤其是其中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所谓“善卷张公天下奇”的诗句,即为此意。

善卷洞位于宜兴市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传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禅让,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善卷洞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游览路线约为800米。上下三层,层层相连;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

善卷洞的奇妙,主要在于下洞和水洞。下洞长约180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每当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水洞则是一条极为古老的地下溪河,长约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处达6米,可乘舟船通过。在船的滑行过程中,两旁彩灯闪烁,光怪陆离,给人以遨游在水晶宫的感觉。坐船行走约20分钟,当看见崖壁上梁代陶弘景所书的“豁然开朗”四个大字之后,即可舍舟登岸,此时举目可见四壁上古今游客赞美洞府的诗词歌赋。不过现在是不再允许随便刻写的了,除非你是资格名声足够的“名人”。

紫砂宜茶自古皆传

宜兴紫砂壶的出现,固然与其所独有的紫砂壶原料——紫砂泥有关,其地域内所固有的各种与茶相关联的物产也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中国产茶的名地和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早在三国时期,宜兴所产的“国山苑茶”,就已经著称于江南。到了唐朝,宜兴茶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宫廷,成为贡品。甚至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陆羽在《茶经》中也曾对宜兴茶有过赞誉:“芬芳冠入他境。”用“宜兴三绝”——阳羡唐贡茶、紫砂壶、金沙泉所冲泡的茶,具有汤青、色浓、茶香、回味甜的特点,品质极佳。

当前,宜兴已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在宜兴茶区,远远望去,满眼青山逶迤,生机勃勃,犹如一片“茶的绿洲”。

与茶山相映成趣的,是宜兴竹海。这里的竹林与著名的“蜀南竹海”相比,虽不敢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也称得上各有千秋。尤其是位于宜兴最南端的太华山区,有近10万亩竹林,是江苏省最大的毛竹基地。这里一山接一山,层绿叠翠,无边无际;山风吹过之处,翠竹俯仰婆娑,宛如波涛起伏,实不愧“竹海”之名。另外还有著名的“省庄竹海”等。宜兴人常将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并提,对自己家乡这四种美好事物非常自豪和珍爱。

除此之外,宜兴山区所出产的山鲜果品——板栗、毛笋和燕来蕈,被合称为“宜兴三珍”,是不可多得的特产,也是外来游客所必尝、必买的。青梅、杨梅、柑橘、百合、太湖银鱼等,也是优质的土特产。

P2-10

序言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诗人、画家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诗中的一句。“阳羡”是江苏宜兴的古名,“一丸土”是名播天下的紫砂壶的唯一原料——紫砂泥,它是宜兴特有的一种陶土,形成于2亿-4亿年前,有“泥中泥”之美誉。由这种泥加工而成的紫砂壶,是深受人们钟爱的茶具,因其具有优良的宜茶功能而广受赞誉。

宜兴地区用紫砂泥来制作紫砂器的历史非常久远。根据当地陶工世代相传的一种说法,他们的祖师爷是“陶朱公”,即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传说范蠡携西施隐退,乘舟漂过太湖,来到今天的宜兴地区隐居,教人挖土制烧窑坯,自称“陶朱公”。据有关记载和考古发现,宜兴紫砂壶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宜兴紫砂壶在文人雅士及造壶大师的共同推动之下,逐渐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种艺术品,被人们收藏赏玩。正因为紫砂壶,宜兴这座普通的江南小城,在中国文化史和茶文化史中,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地位和意味的城市。

今天的宜兴,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渐渐褪去了传承千年的古色古香;那种隐逸山林、听竹松、品山泉的闲情逸致,也不太容易见到了。但一脉相承的紫砂技艺和文化血脉,并没有断流。作为公认的“陶都”,宜兴和它的象征之一——紫砂壶,依然是我们寻访陶文化之根,品味茶文化之源。

这本《宜兴问壶》,是笔者对紫砂壶进行潜心研究和数次进出宜兴探访的产物。所谓“问”者,既有对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的敬畏,也包含有对紫砂壶魅力进行探究的持久兴致。那轻叩紫砂的清冷声响,那壶中氤氲的诱人茶香,个中三昧,难以言传;唯化诸笔墨,方能与同好分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