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山问茶/读图时代人文地理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郑建新//郑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纵横千里的山脉,高耸入云的险峰,舒展平缓的丘陵,装点着神州大地,壮美无比的名山大川,或奇峰险岭,或流泉飞瀑,以雄、奇、灵、秀而著称。自古峻岭多佳木,从来高山出好茶。高山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深厚,既是“藏龙卧虎”之地,又是“储珍汇宝”之仓。高山是茶文化的源头,茶事在此演绎。

本书旨在突出“名山茶”,描述了名山地理、风貌、名茶、茶俗、茶事等信息,肉容涉及名山茶区人文的诸多方面,图文并茂,简洁易懂,是值得茶文化爱好者,茶山风情文化爱好者品赏、收藏之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以遍布大江南北的华夏名山及其茶文化为核心,细腻勾画名山风情,生动描述名山的茶人、茶事,从茶区、茶山、茶、茶具、茶艺、茶俗、茶话、茶诗等诸多方面,系统地讲解了山茶的成长环境、品鉴、配具、冲泡、感悟、趣闻、传说、茶颂,带领茶、茶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理的爱好者进入名山名茶的世界,一同感悟茶山文化的悠远和深邃。

目录

第一章 述名山 品忆名山碧沁魂

 华南茶区

 西南茶区

 江南茶区

 江北茶区

第二章 灵山草 茶自峰生味更浓

 凤凰水仙茶

 普洱茶

 蒙顶茶

 峨眉竹叶青

 碧螺春

 黄山毛峰茶

 九华毛峰茶

 六安瓜片

 祁门红茶

 太平猴魁

 庐山云雾茶

 西湖龙井茶

 雁荡山毛峰

 顾渚紫笋茶

 普陀山佛茶

 安吉白茶

 武夷四大名丛茶

 衡山云雾茶

 君山银针茶

 信阳毛尖

第三章 品山茶 一呷如饮甘露液

 人器境皆雅

 山茶干般情

 黄山茶区的“品”茶

 武夷茶区的“啜”茶

 峨眉茶区的“喝”茶

 云南茶区的“吃”茶

第四章 雅俗说 自古茶山多茶客

 茶的发现者神农

 普洱茶祖诸葛亮

 李白诗赞仙人茶

 朱熹借茶兴理学

 径山茶宴传天下

 唐寅诗画书茶情

第五章 民风颂 山水传颂佳话多

 茶禅结缘

 爱情故事

 历代传说

 浪漫传奇

第六章 诗文赞 茶孕诗文与君赏

 存世不多的茶书

 存世不少的茶诗

试读章节

天目山

天目山是中国产茶的三大山脉之一,位于浙皖分界,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在这里分水。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岩性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山地两侧多低山丘陵宽谷景观,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地区。

天目余脉的杭州狮峰山是龙井的原产地,茶园分布在林木茂盛的梅家坞、云栖、虎跑和灵隐等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马蹄形分布于群山环抱之中,东临西湖,南临钱塘江。受“一湖一江”水汽调节和东南季风的影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四周植被多属混交林,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孕育出的龙井茶,名扬天外,有天下第一茶之誉。

龙井茶由来已久,陆羽《茶经》有记载,说天竺、灵隐已产茶;北宋苏轼以诗句吟诵,说:“天台乳花世不见”,“白云峰下两旗新”;清代来了乾隆茶皇帝,四次走西湖,品龙井,写诗篇,钦定为贡茶,将西湖龙井炒得沸沸扬扬,声名鹊起。

龙井是茶名、井名,还是寺名、村名。如今的梅家坞堪称龙井的别称,家家开茶馆,人人卖龙井,连同龙井茶园的风光一同卖,再搭上龙井人家的农家饭,变龙井单一的茶品为复合型龙井茶的产业,财路洞开。西湖水、龙井茶,以及满街满巷的茶馆,可谓普天下茶文章做得最好的典范,杭城尽飘茶香,茶韵浓郁到极致。杭州在发展,利用龙井这一资源,打造中国的茶都。

普陀山

浙江普陀山,四面环海,形似苍龙卧海,“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以神奇、神圣、神秘而闻名,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产于普陀山及周围朱家尖、桃花岛等地的普陀佛茶亦十分有名。这里林密,云雾多,雨量足,地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已有干余年的历史。

雁荡山

浙江雁荡山,茶史悠久。《瓯江逸志》载:“雁荡山水为佳,此上茶为第一,可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明人在《雨航杂录》中,把雁山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东宫、香鱼列为“雁山五珍。”雁荡茶叫毛峰,主要长在龙湫背、斗蟀室洞,以及雁湖岗等高山。龙湫背气候条件好,空气湿润,云雾缭绕,加之土层肥沃,孕育的茶树芽叶肥壮,汁水尤佳。

雁荡绝胜有“六奇”: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白天游,风景美不胜收,夜晚游,人动山也动,感觉更妙。

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所产云雾茶历来为人所追捧。两晋《神异经》i兑“丹丘仙茗”,宋人诗赞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今日天台山归云洞前,仍然零星散布着一些古茶树,制作精心,有“仙茶”之称。近来天台县对归云洞进行修复和保护,并立碑撰文,以示纪念。

天台茶文化遗迹丰厚,主峰华顶归云洞口有葛玄茗圃,是三国时葛玄炼丹种茶的圣地。葛玄十几岁时登天台山修道炼丹,创立主形道派,主张“服药所以保形,形康则神安”,人称太极葛仙翁。他在天台山的重要遗迹是葛仙茗圃。唐代《天台山记》:“松花仙药,可给朝食。石茗香泉,填充暮饮。”宋代《天台山赋》:“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明代《葛仙茶圃》:“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清代《台山五仙歌》:“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烟”。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为玉京洞题联:“山中习静观朝槿;竹下无言对紫茶”,说的都是仙翁葛玄在华顶炼丹植茗之事。

顾渚山  浙江顾渚山,亦是历史上的著名茶山,尤其在唐代,名气更是如日中天。

顾渚山在湖州,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茶都”。这里有贡茶院、唐宋茶事摩崖石刻,以及三癸亭,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珍贵遗产,经千年岁月历练,至今仍散发熠熠光彩。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贡茶院“顾渚贡焙”,坐落在顾渚山南麓乌头山。《吴兴志》载:“《统记》云,长兴有贡茶院,自大历五年(770)至贞元十六年(800)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至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干余人,引顾渚泉亘其间。”元代改为磨茶院,院址移到下游水口,明代废贡方才停用。

贡茶院四周为紫笋茶产地,产地附近的山崖绝壁,还有茶事摩崖石刻。

紫笋胜地,贡院风流,引来文人墨客,作诗题字,千古流芳。至今留有摩崖石刻三组九处:第一组为湖州刺史袁高、于瓿、杜牧三人题名的石刻,分别刻于唐兴元元年(784)、贞元八年(792)、大中五年(851),时间跨越七十余年,位置在金山村白羊山第二组为湖州刺史杨汉公题于唐开成四年(839),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湖州知府汪藻和知府韩允寅等三处;第三组题于斫射芥老鸦坞一组,为湖州刺史裴汶、张文规等分别题于唐德宗兴元年(784)、唐会昌三年(843)。这些已被列为县、省级文保单位的石刻,是国内罕见最完好、最集中处茶事石刻,是贡茶文化的见证,是中国茶文化瑰宝。

江西庐山产庐山云雾茶,闻名遐迩,赞者许多。

茶好得益于自然条件好,庐山的风景以奇、秀、雄、险闻名于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是蜚声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构成庐山立体天然山水画,属于“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并存的世界名胜”。

庐山茶景有双绝:“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和“云雾茶”,人称庐山“天仙配”。宋人赞谷帘泉“取茶煮之,浮云蔽雪之状,与井泉绝殊。”明嘉靖《九江府志》说“茶,五邑俱产,惟庐山者味香可啜。”此外,庐山还有招隐泉、聪明泉等众多名泉;西北麓有东晋古刹东林寺等,好山加好泉,再加好茶,构成动人的茶乡景色。

武夷山

福建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接壤的武夷山市境内,属于山美水美茶更美的茶区,所产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类中的名品。这里“山山有岩,岩岩有茶”,方圆几十里内,四周皆溪壑,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与外山不相连接,自成一体。说山美,美在岩峰耸立,连绵不绝,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说水美,美在柔肠百转的九曲溪,穿涧走谷,九曲十八湾,“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沿溪两岸,群峰倒影,碧波收尽,人间仙境;说茶美,美在漫山茶园点缀,苍翠欲滴,茶旗迎风,茶歌不绝如缕。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其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崖岩东西走向,这里日照短,温差大,岩顶流泉,终年流滴,滋润茶树,形成特殊自然环境,孕育大红袍,天赋不凡。有人说,连冲九次尚不脱原茶真味,从而赢得“茶中状元”美誉,卖出天价,还有市无货。

大红袍茶树稀少,弥足珍贵,现保存下来仅有六株,其中三株是母树,叫枞茶树,为灌木茶丛。

大红袍的产地天心岩,周边名胜古迹也多,流香涧、玉柱峰、慧苑、鹰嘴岩、水帘洞、杜辖岩、马头岩等,众星拱月,拱的就是天心岩。山志记载: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犹天之枢极,故日天心。岩下有寺,初名山心永乐庵,明代改名天心庵,清代改名永乐禅寺。楼阁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百姓说,岩石有三块,像个“心”字,“心岩”便是由此得名;当地僧人则说,武夷方圆数百里,从高空往下看,天心位置是中心,所以叫天心。

御茶园在九曲溪的四曲溪畔,元明两代官府曾在此督制贡茶,设立皇家贡焙局,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精制龙凤团饼,年年直送京城。历代御茶园都设有场官、工员,即使明代皇帝诏令罢造“大小龙团”,此处也还要按新法改制芽茶入贡。御茶园规模华丽,进仁凤门,有神清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等;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通仙亭;旁建高台,为喊山台,山上另有喊山寺,供奉茶神。

武夷有长茶的茶洞,为天下奇观。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相传武夷第一株茶树生在此地,因而有洞里产茶“甲于武夷”之说,至今洞里依然有一片沧桑斑驳古茶树。

人在茶洞之中,有如陷入井底,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所云:“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人在洞内卜筑隐居,尤其是清人董茂勋在此筑“留云书屋”,编《武夷山志》,其中记载不少武夷茶事。古老建筑,多数不见踪迹,唯独“留云书屋”,至今书韵仍然。

斗茶台在九曲溪五曲接笋峰下,原先武夷山平林渡通往茶洞路旁,早年贸易商贾必经之处。其地有石台,为斗茶品评之用,石台后面有摩崖,崖上刻钟鼎文“竟台”二字,石台近旁遗留茶灶旧迹。斗茶亦称茗战,始于晚唐盛在宋。武夷山为宋代北苑贡茶产地,斗茶盛极一时,“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台便是最好的见证。

九曲溪四曲北岸,原有古渡口,名叫平林渡。风景优美,舟楫往来、茶客络绎不绝。光阴已逝去,遗迹却永存,如摩崖石刻“庞公吃茶处”,就是康熙年间九曲溪畔茶事活动留下的生动记录。

庞公叫庞垲,任丘人,任职福建建宁知府时,与友人林翰、程长名、章衮、严广、释衍操同游九曲溪,品茗问茶,为景致感染,选平林渡几处岩石,题勒“引人入胜”、“应接不暇”两方石刻。佛界把盏品茗,叫“吃茶”。建宁太守庞垲恰与佛界一位名僧姓氏巧合,投其所好,刻下“庞公吃茶处”五字,佛事茶事巧结缘,成千古佳话。

P22-31

序言

中国版图,西高东低,山峦起伏,气象万千。

雄起的山脉,蜿蜒绵延,不但敞开胸怀,无私地向人类馈赠内在的宝藏,且一展容颜的妩媚风采,供人们观光游览;甚至奉献出每一寸肌肤,长出茂密森林,奇花异草,滋润哺乳人类;更有流传千古的茶叶,以迷人的清香飘进干家万户,飘进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产茶地理分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茶区多数是山区,名山最风流,云南的六大茶山,台湾的阿里山,四川的峨眉山,福建的武夷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江苏的洞庭山,浙江的天目山、普陀山,江西的庐山,不胜枚举。每一座山都飘有茶香,每一座山都有茶的故事,由此孕育了中国五彩缤纷的茶品,演绎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名山茶走进生活,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情趣,久而久之,发展出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茶俗,将茶的内涵释放得淋漓尽致。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名山茶身价也看涨,各种茶艺频频问世,从物质到精神,普通饮品上升为艺术商品,创造出新文化,赋予名山名茶高雅的生命力。

岁月款款而行,爱茶人日日增多,茶为人饮,茶靠人捧,名流雅士钟爱茶,人风流,茶也风流,山也风流;下里巴人钟爱茶,带着泥香的故事满街走,茶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扩大的茶内涵,为名山茶脉频添人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