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其人其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又春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百年来,不同论家与著作评说孔子和《论语》,见仁见智。但,只要他们的解读,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作用,那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本书中,赵又春先生重新认识和评价孔子其人,从文化的角度与历史的眼光,还其本真,现其本然,客观地观察和理解了孔子之道的时代意义与普世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对《论语》作出准确诠释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孔子,即给出一个本真本然的孔子,从而使我们能够最好地接受、利用孔子之道这份历史遗产。本书虽可称为学术著作,但也可给一般读者也即并非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专业工作者阅读。

目录

孔子其人

一、孔子饷生平

 (一)出身和少年时代

 (二)成年以后的经历和遭际

 1.国内奋斗:前534~前497年

 2.漂泊生涯:前497~前484年

 ◎居卫前期:前497~前493年◎

 ◎居陈期间:前493~一前489年◎

 ◎居卫后期:前489~前484年◎

 (三)平静的晚年生活:前484~前479年

二、孔子的人格定位

 (一)孔子是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1.修炼

 2.境界

 3.回报

 (二)孔子是个为理想献身的人

 1.选择走改造社会的入世之路

 2.将道德目的纳入社会理想

 3.始终充满信心

 4.“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孔子是个极有智慧又非常务实的人

 1.待人的智慧

 ◎待人的一般原则◎

 ◎如何交朋友◎

 ◎如何识人◎

 2.处事的智慧

 3.修己的智慧

 ◎如何处理德才关系◎

 ◎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如何看待个人名望◎

 (四)孔子是个伟大的老师和教育家

 1.孔子办学的伟大成就

 ◎成就之一:开“学移民间”之先◎

 ◎成就之二:为如何办学提供了基本思路◎

 ◎成就之三: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

 2.孔子的师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谦虚和有恒◎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牺牲精神◎

 3.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般教育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

孔子之道

一、绪论

二、(<论语》重要章句误解辩正

三、复礼——孔子思想白勺出发点和归宿

 (一)引言

 1.孔子面对的礼是什么?

 2.孔子要求复礼是替谁说话?

 3.孔子的复礼主张是不是乌托邦?

 (二)孔子心中的礼之一

 1.礼是社会的“致和剂”

 2.礼的根据在于“让”

 3.复礼须是真情实感的外现

 4.礼的具体形式是变化发展的

 (三)孔子心中的礼之二

 1.礼是治国施政的最好手段

 2.礼是德行的“操作标准”

四、孔子的仁概念

 (一)孔子要用“仁”概念说明什么?

 (二)仁概念有四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含义

 1.“仁”即仁心——爱人之心

 2.“仁”是仁者——有高尚道德的人

 3.“仁”乃仁境——人的道德精神境界

 4.“仁”指仁政——以仁心施政

 (三)对孔子仁概念的几点分析

五、孔子的道德思想

 (一)关于道德的一般概念

 (二)义利之辨

 1.“义—礼—利”链

 2.孔子是要人“见利思义”

 3.孔子还教人“以道谋利”

 4.三点补充

 (三)孔子的“伦理概念群”

 1.中庸思想

 ◎中庸首先是方法论◎

 ◎中庸是教人行事宁可“不及”,决不要“过”◎

 ◎中庸不是教人做“乡原”◎

 ◎中庸的“操作标准”是礼◎

 2.孝

 ◎孝的根本要求是“无违”◎

 ◎孝不仅是养父母,更在于敬父母◎

 3.忠与信

 4.恭与敬

 5.智与勇

 6.直、宽、让、好学

六、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理想——回到“天下有道”

 1.“天下有道”的内容首先是中央集权

 2.好君主是好政治的保证

 (二)政治路线——实行德治

 (三)德治的基本内容

 1.出发点和归宿: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

 2.基本要求:为政者身正

 3.主要措施:正名

 ◎名正——政令具有权威性的前提◎

 ◎正名——纠正违礼行径的突破口◎

 ◎正名要求举贤才和求实效◎

 (四)德治要求的官员形象——君子

 1.“君子”的含义

 2.德治的保证——官员君子化

七、孔子关于天、命和鬼神的观念

 (一)关于天

 (二)关于命

 (三)关于鬼神

八、总论:究竟什么是“孔子之道”?

 (一)《论语》中“道”字的含义——“吾道一以贯之”

 (二)对孔子之道的几点归结

 1.孔子之道是对复礼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人性论论证

 2.孔子之道是教人道德地行动的人生教诲

 3.孔子之道是吁请施行仁政德治的政治诉求

 4.孔子之道是实用理性的处世智慧

孔子的历史命运

一、前言

二、孔子之道的传承和历史演化

 (一)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中的孔子之道

 1.《孟子》与孔子之道

 2.《荀子》与孔子之道

 (二)汉代以来:董仲舒给出的孔子之道

 (三)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宣讲的孔子之道

 (四)上世纪的批孔运动

结束语: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孔于之道这份传统资源?

 (一)要让孔子之道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

 (二)要警惕我们还有一个反孔子之道的传统

 (三)要看到孔子之道的局限性

试读章节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所谓的“乱世”。中国有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有相当的道理,因为乱世就是没有了“王法”,谁都可以胡来而不必担心受到惩罚,在这时代,稍有才干的人都有乘机捞上一把的可能性,或一夜发财,或忽地升官,又只要有钱有势,就会一呼百诺而被尊为英雄豪杰。以孔子的学问才能,成为“乱世英雄”,当是没有问题的。可他没有成为这种英雄,他选择了走另一条路。

不想乘“王法真空”的机会去捞取个人名利、荣华富贵,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很轻松的选择,那就是“看破红尘”,拒绝进入所谓的主流社会,对当局抱“不合作主义”,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在孔子时代,就是去当隐士,即“辟世者”。作这种选择,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非主流的传统。消极地说,这种人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坏人,积极地说,隐士们常是很有智慧又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且生活得很闲适、很舒心的,如果把“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也看作一种理想,还可以说他们同样是在践履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的人生目标。但孔子也不作这种选择,几次委婉地拒绝了隐士们的“入伙”劝告,这又清楚地表明,他的理想不只是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他还要让这个社会也美好起来,换言之,他还有个社会理想,而且这个理想对他来说更加重要,实现社会理想才是他的终极目的。孔子是个执著于自己政治理想的人,说具体点,他是一个以改造社会为目标、为己任的改革者。

孔子不选择当“乱世英雄”,其自觉明白地说出的理由,是这种英雄“不义”,而“不义而富且贵”对他是“如浮云”的。《论语》中下面这章就是申述这个理由: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说,君子应该对于天下事毫无一己之成见,根本不考虑它是适合还是违逆自己的个人利益、意图,只看是否合乎义的要求、原则,合乎义,则赞同、拥护,否则就否定、反对。这用在个人行为、志愿的选择上,就是“唯义是从”,用孔子在另一个地方的说法,就是“见得思义”。“乱世英雄”是趁乱世捞取个人名利,是“见得忘义”,所以他决不干——这章的“适”与“莫”,说解甚多,其实,“适”就是适合义(《诗·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莫”显是用作“适”的反义词,违背义;“比”是亲近义。又,有的《沧语》注家抓住“无适也,无莫也”的大意是“不抱非怎样不可的成见”,将这一章解说成主旨是讲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即行事策略上的灵活性,那是错误的。这一章不是讲“灵活性”,正是讲“原则性”,即是强调君子行事不管怎样都要以“义”为选择标准,都要表现出君子的“唯义是从”的品格、精神。

孔子承认隐者个人品德高尚,且智慧超群,但不愿加入他们一伙,也曾明确说过他的理由,那就是前头引用过的、他要子路转回去对“荷禁丈人”说的那番话,特别是头一句:“不仕无义。”他那是说,现今为乱世,不义之人、事太多,所以当前最大的行义应就是去减少、消灭不义,匡正这个乱世,使之回到治世,为此,有德有才之士正是应该出来做官——“仕”,因为此时仅凭个人洁身自好的德行并无助于扭转大局,改变世道,要真正变乱世为治世,必须调整国家政策,罢黜贪官污吏,为此就要向“居上位者”用力,任用贤德之人——“举直错诸枉”(2—19),以期推行好的政治。可见在孔子看来,乱世正是召唤贤德之人出仕的时代,这时候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孔子这样批评隐者,也就是正面申明他自己不愿当隐士而选择求官参政这条“人世之路”的理由。从这里可以看出,乃是孔子的道德人格追求把他推上改造社会这条入世之路。人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是密切联系的,在最初,前者对后者的选择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经做出选择,则还将起“保持节操”的作用。正是孔子道德上的崇高性,保证了他追求社会政治理想的坚定性,使得他尽管“道之不行,己知之矣”,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之“合义性”的坚强信心,和义无反顾的“战士情怀”。

既不愿趁机作缺德的“乱世英雄”,也不愿作满足于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山林隐士,给孔子留下的“入世之路”就只能是通过正道进入官场,然后名正言顺地推行德治,实施义举,匡正时弊,扭转世风,争取“天下有道”了。这可以说是对于孔子社会政治理想的最准确、最完满的表述,其他提法如果也可以成立,都只是揭示了“有道”的一个方面,或是指明了达到“有道”的一条具体途径。例如,有人说孔子的目的是恢复周礼——“克己复礼”;有人说孔子的理想是人人都成为君子——“天下归仁”;还有人把孔子的政治理想归结为实行“德治”——“为政以德”;国外一个汉学家说“孔子的主要愿望便是改革政府,使人民的生活安宁幸福”……由此更可以演绎出多种评价性的说法。所有这类表述、说法都可以找到孔子的“语录根据”,因而都是可以成立的,但又都是不全面的。P59-61

序言

本书的内容,已由书名和目录清楚地显示出来了,我无须再说什么,只还作以下几点交代。

一、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在对《论语》作出准确诠释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孔子,即给出一个本真本然的孔子,从而使我们能够最好地接受、利用孔子之道这份历史遗产。评介孔子和孔子之道要以对《论语》的准确诠释为基础,这可能是共识,但近年来,几乎出现了竞相为《论语》作注的局面,每个人又当然只会按自己的解读去向别人讲孔子和孔子之道,因此,读者如果不是想把各家的说法拿来比较,只是想找一本讲得比较准确的书来读一下,以获得对于孔子和孔子之道的接近正确的认识,那就必须有所选择。为此,我要告诉读者判定我这本书是否讲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先看“《论语》重要章句误解辩正”那一部分,如果你发现,我对别人的批评和我自己的解读其实也多不中肯,甚至连一家之言都谈不上,那就不要选购、选读我这本书;只在得出“确实讲得更有理一些”的结论后,再决定购买或读下去。

二、本书只在讲孔子生平和遭际时利用了一点其他书中给出的材料,谈孔子之道则只以《论语》为根据,这是因为我认为:1.对研究孔子来说,比较而言,《论语》最可靠;2.对《论语》中的记载是否可靠,不必再讨论了,就是说,我们只能假定都是可靠的,否则,永远都给不出一个“真孔子”;3.《论语》提供的材料已经具有充分性,其他书中的说法即使得到确证,也不过起补充论据或旁证的作用。因此,本书征引《论语》原文较多,大概它的重要章句都用上了,读了本书,几乎等于读过了《论语》。

三、本书批评对于《论语》章句的误解时,我只选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二书中给出的训释,而数量多达九十余处。这一是因为我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我见到的误解都拿来分析一番,二是因为我认为这两本书在当今影响最大,给出的诠释最可能被一般读者当作权威解读来接受。点名道姓地批评,这虽是我的主张,但在当今并不流行,因此就很容易发生误解,所以我还得声明一句:我毫无别的意思。

四、本书虽可称为学术著作,但我是写给一般读者也即并非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专业工作者阅读的,因此行文时我不仅把似乎可以不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直白地交代了出来,让他们读来轻松些,还对引文中的“难字”、“难句”作了些注释,以排除他们可能感到的文字上的障碍。为此,我要请其他读者原谅我的“不精练”,更不要责怪我“把读者水平估计低了”。

我期待对于本书的任何形式的批评。

赵又春2008年6月24日

于海南省海口市世贸雅苑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