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七编,时间跨度起始自战国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具体说,第一编,战国秦汉庄子学,通过对战国秦汉庄子学的概说,从而简明地勾勒出秦汉时期作为庄子学研究发轫期的基本轮廓;第二编,魏晋南北朝庄子学,通过对“玄学”主要代表人物如王弼、阮籍、嵇康、司马彪、向秀、郭象与佛道解庄及其代表人物如支遁、葛洪庄子研究的梳理和诠释,凸显了“玄学”思潮和早期佛教、道教思想的特色;第三编,隋唐庄子学;第四编,宋元庄子学,主要围绕宋元“理学”思潮援道入儒的思维特点,展开这一时期庄子学研究的梳理;第五编,明代庄子学;第六、七编,清代民国时期的庄子学。总之,方勇教授将庄子学研究置于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大视野和大背景之中,通过对两千多年历代《庄子》注释、著述及其学术思潮代表人物研究庄学的爬梳和分析,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庄学发展史的漫长历程和发展脉络,而且旨在说明庄学发展过程中的阐释指向和研究路径,揭示庄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