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光触地有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董传坤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写关于作者自己的,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其编写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回望过去,二是抚慰人生。时间跨度从孩提时写到目前的中年。文章揭示生活,表达真情,形式有些随意,体裁也不大讲究。

内容推荐

这本书,按着由先到后的主线顺序,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由不同数量的文章组成,文章相对独立成篇。从孩提时写到目前的中年。自己写,写自己。本书的基本想法是,再现过去,揭示生活,表达真情,少受束缚与限制。所以,文章显得有些随意,有些不着边际儿,体裁形式也不大讲究。

目录

第一章 生我的理由

第二章 童年印象

1.柳条筐

2.“拖胯儿”

3.临街的土院落

4.娘的芭蕉扇

5.娘的娘家

6.爹爹抱过我一回

7.奶奶、爷爷和叔叔

8.水果的概念

9.滚动的碾子

10.儿时的玩法

11.吃着地瓜、玉米长大

12.眼中的世界

第三章 小学模样

13.走进学堂

14.那个花书包,那串玉米莛

15.语文老师马德成

16.几几乘法口诀

17.初睡乍休

18.清明旧事

19.女知青与音乐课

20.走街串巷看电影

21.下河儿,爬山去

22.进城

23.吊唁毛主席

第四章  初中叠影

24.熬初中

25.煎饼、咸菜、白开水

26.煤油灯与殿镇大哥

27.那一口泉井,那一场冬雪

28.易名

29.座位后面的那个女孩

30.“你考高中”

第五章 高中生活

31.附巾扫描

32.英语补习班

33.那辆自行车

34.“板报专业户”

35.迷恋写作

36.影视情结

37.首场联欢会

38.颜华同学

39.“足球守门员”

40.曾经扮演周朴园

41.暑假里,那个没有回家的男同学

42.高考i日

43.填报高考志愿

第六章 大学回望

44.初识济宁

45.“大学生”的感觉

46.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47.一进济南府

48.曾经的“粉丝”

49.即兴演讲会上的主持

50.给市长的两封信

51.有一个亲戚叫“凤姑”

52.何去何从

第七章 人在职场

53.“报到”两个字,好辛苦

54.接触监狱

55.一路走过来,称谓随你叫

56.业余写手

57.写作《特殊的灵魂工程师》

58.写作《几百米深处》

59.写作《青春的追求与奉献》

60.写作《一盘录音带》

61.写作《一份帮教协议书的由来》

62.写作《他们,曾经是党员》

63.写作《源自地心的热流》

64.写作《橄榄情》

65.写作《大地回声》

66.写作《青春与警徽共闪亮》

67.写作《今昔九比话鲁南》

后记

试读章节

1.柳条筐

我们那个地方,从前生长着一种野柳条,它应该属于低矮的那种灌木植被,长出的茎长,有韧性。在田间地头经常能够见到这种柳条丛。等它长到小拇指般粗细时,就可以将它砍下,编成盛东两的挎篮子、背篓子或车筐子。凡在北方乡下呆过的人,大抵对这种植被和用品都不陌生。使用过的自不必说,作为生活中的帮手,没准儿还会恋恋不舍;没有使用过,哪怕你见过,你也会从心底泛起一种怀旧的朴素情感。这种用柳条编制成的器具,结实而寸用,抗折抗摔,很长时间用不坏。现在你到农村去,逢年过节,碰上那走亲串友的,自行车摩托车上驮着的,妇女胳臂弯里挎着的,大多还是这种柳条篮儿。这柳条篮里,装入礼品,上面罩上一层花布或红布,既防尘,又鲜艳,很是吉祥喜庆。

柳条筐呈U字形,相对篮子、篓子,它的体积大多了,一股的筐子,也得有五六十公分宽、六七十公分高、一百一二十公分长,能盛地瓜呀、玉米呀、杂草呀、沙土呀、粪土呀什么的,能放好多东西。农闲时,把它们重叠起来,放在偏房的一角,或者存放些杂物。农忙时,就要把它们拿出来,在院子里晾晒一下,配置到车上,用来运送物资。马车牛车配备型号大一些的,人力推拉车配备型号小一些的,每辆车配备两只筐。适宜和习惯用独轮车的,筐子放在车板的左右两边;适宜和习惯用双轮推拉车的,筐子放在车板的前后两头。这两只筐子捆绑在车上,能增加许多装载量。

你能想象得到吗?柳条筐,就是这种再普通不过的柳条筐,竟让我魂牵梦绕,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农历二月份出生的,正赶上农闲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什么都能预先知道,什么都能提前准备。那个时候,生男生女不知道,何时下生不知道,只能是当娘的心里数着日子,暗地里掰着指头,约莫估计还有多长时间。当娘感觉快生我的时候,尽管会织布的姥姥,已经让我二姨提前送来了给我用的被褥,尽管奶奶也撵着小脚提前通知了接生婆,可由于爹爹叔叔们还未分家过日子,家里人口多,房子少,床铺少,所以,就那样的条件,怎么折腾也不会有个准备充分。

刚出满月,爹对娘说:“不能再让小三儿占着床了,还是把他放到柳条筐里吧。”娘有些不舍得:“三儿还小,大大再说吧。”爹说:“小什么,前几个孩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说着就从里屋向外走。娘晓得爹的脾气,倔强得很,知道多说也不顶用,她冲着爹的背后喊:“那你把筐子给孩子洗干净了,晒好了呵。”第二天,我就睡在了铺着一层厚厚的麦秸的筐子里。

筐子里的生活,什么样子什么滋味,我印象不深,也回忆不起来了,依稀感到它四周挺严实,呆在里面挺安全,只要身子一动,它也跟着摇晃,似乎是因为怕它晃动,怕它倒了摔着自己,自己也就老老实实地在里面躺着。

后来听娘说,我在筐子里呆了两年多,直到学会走路。我学会走路晚,会走路了,再也不愿进到筐子里了,天天往床上爬。娘跟爹商量:“我夜里老是睡不踏实,别再把孩子一个人舍在筐子里了,让小三儿睡到床上吧?”大概这本来就不是爹的本意,他也不忍心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嗯”了一声,向床沿翻了翻身,不再言语。爹平时的话晤少,娘想跟他说什么事儿,只要爹不吭声,那意思就是同意了。从这天夜里,娘又把我抱回到了床上,我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柳条筐,开始睡在了娘的身边。

当年使用过的柳条筐,现在早已没有了踪迹。在那个年月,在那个年月之前的年月,作为传统编织工艺,作为生活中的装载工具,我们这地方的乡下人大都与它朝夕相处,谁家没有几个柳条筐?淮家不曾因为自家有事而向邻居借用一下柳条筐?柳条筐关联着农家的乡情,凝结着邻里百舍的浓浓乡音。当然,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尽管它依然可以发挥作用,依然让你在情感上难以割舍,它也只能是渐渐地破现代文明所取代,慢慢地成为过去,成为一种久远的追忆。

哦,柳条筐,伴我成长的柳条筐,你听过我的哭,看过我的笑,见证我的童真,你是我生命的摇篮。

2.“拖胯儿”

小孩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就得学会说话;到了该会走路的时候,就得学会走路。从占至今,这个理儿,没得说。一般大小的孩子,人家的已经会了,你家的还不会,比人家慢上半拍,就容易给人留话柄,让人家看起来不是孩子笨,就是孩子不健康。孩子自身当然不知道,当娘的这时候往往感到没有而子,脸上无光。所以,那些嘴乖巧的、说话早的、腿脚灵便走路早的孩子的妈妈,无形中就多了些得意与骄傲。

我属于不给娘争气的孩子,两岁多了才学会走路。我不会自己走路还不打紧,让娘操心的是,我从小压根儿没学会爬。本家的邻居抱着孩子来我家串门,把我和她的孩子放在一起,逗我们玩,说:“来,乖乖,向这边爬,看谁爬得快?”结果,她的孩子爬过去了,我愣是坐在原地没动弹。那女的又说:“这回不算,人家小三儿没准备好,再重新来一次。”结果,还是她的孩子提前爬过去了,我只是向前挪了挪屁股,要歪倒的样子,就放弃了。娘把我抱起来,搂在怀里,说:“他婶子,别比了,俺这孩子胖,骨头软,胳膊腿的撑不起身子来,还不到会爬的时候。”我不知道,娘那时是个什么心情,也许多少有些无助,多少有些无奈吧?但她从没因此而抱怨或狠心地去打我一巴掌。

我不会爬,放弃了爬,但我学会了坐着走路。蹬腿欠屁股,先蹬腿后欠屁股地向前移,这种姿势,后来竟比差不多大小的伙伴儿爬得还快。为此,我的屁股经常磨红磨破。打那,有人在背后就叫我“拖胯子”。叫我“拖胯子”,娘并不生气,在她眼里,自己的孩子怎么样都是好的,只要不生病不淘气,就是她的好乖乖。她没有更好的法儿呵护孩子,所能做的就是,亲手缝制了一块厚棉垫儿,垫在了我经常挪动的屁股底下。

“拖胯子”是不是这三个字,我搞不清楚,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方言,尽管在字典里查不出这个词儿,可我觉得,这三个字的意思应当不难理解。

后来,谈起此事,娘说:“‘拖胯子’以前倒是听说过,但五村十里见不到几个,我也是打生了你,看见你这样,才知道人家为什么这么叫。”我故意问:“你那时不觉得自己的儿子怪怪的?你不担心害怕么?”“瞧你这孩子说的,我天天看着你长大,身上不少胳膊不缺腿的,我害怕个啥?”娘扭头瞥了我一眼,端正了身子仔细地打量我,“那个时候,娘的奶水少,没有白面,只能给你添补点小米汤水,把玉米、地瓜的嚼碎了喂你,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真没想到你长大了还能有个出息……”眼看着说到了她的痛处,怕她伤心,我连忙说:“娘,都过去的事了,咱不提了,放到现在来说,那时可能因为我缺钙,骨质松。”“什么,缺钙?”娘似懂非懂,“你小时候长得又白又胖,可喜人哩,亲戚邻居们谁见了谁都喜欢当面夸你。”

俗语说得好,“小时候胖不是胖”。也许真是说准了,我都四十出头了,到现在也没有胖起来,不到一米七的个头,体重从来没有超过一一百三十斤。我倒是不得不怀疑了:娘说我小时候长的那个“又白又胖”,依据的是什么标准?是在骗我,还是对自己所生孩子的自我夸耀?

但不论怎么说,一个铁的事实是,我两岁多才学会走路。对于人来说,大概直立行走就是个坎儿吧?

P4-9

后记

人到四十,进入了不惑之年,就似乎觉得,日子的风速开始越刮越快,想拦都拦不住。

过去有个说法,“人过四十日过午”。有时候,自己犯琢磨,这已经过去的日子,仿佛才眨眼工夫,真的过半了?

说起来,人生原本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行进过程,它有起点,自然也有终点,人们一路走来,匆匆行进,想走得很远,却又怕哪一天真的到达了终点。当你想停住脚步时,前后观望,不要说别人,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哪里是个中间的界线。即便走过了中点,你也不可能折回来,还得接着向前走。

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潇洒,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从从容容,风风雨雨,顺顺利利,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平平安安,人们都要沿着时目的通道走过去。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它不会为你多停留上半分钟。

许多的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甚至长生不老,但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说到底,人不是一棵常青树,总有枝枯叶黄的时候,人们趟过的日子,像秋未冬初一片一片的落叶,悠悠冉冉零零星星地随处飘落。如果不爱惜地把它们捡起来,存放好,珍藏好,那散落的叶儿,即便再漂亮,再金黄,再高贵,也就入土为泥,无影无踪了。

这本书是关于自己的,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之所以想写这本书,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回望过去,感觉今生今世毕竟来过一趟,经过一回,尽管都是些芝麻谷子事,是些平淡的回忆,多多少少也可以给自己作个阶段性的小结;二是抚慰人生,良多感慨,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愈发地觉出对生活的敬重。人生短暂,人生旅途的快车承载着许多的过客,经过一个又一个站点,你刚刚辞别上一个站台,甚至来不及停歇,下一个站台早已在那里恭候你了。上苍给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有热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你怎么活,他怎么过,人们住往是在相互种种的关切和比较中,与身边的社会紧密关联,与所处的时代同步前行,并酝酿出不同的情节故事,产生不同的命运结局。尽管每个人走过的道路迥然不同,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们对于自己心中所期盼的幸福目标的渴求与执著,始终不会停止和歇息。无论他(她)生于哪朝哪代,无论他(她)处于何般境地,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她)都不能不珍视生命,不能不留恋生活。当历史演绎人间真情。当灿烂的生命映亮时空,当人们发出“活着真好”的感叹时,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生活,不应该向生活致以崇高的敬意吗?

这本书,按着由先到后的主线顺序,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由不同数量的文章组成,文章相对独立成篇。从孩提时写到目前的中年。自己写,写自己,我的基本想法是,再现过去,揭示生活,表达真情,少受束缚与限制。所以,文章显得有些随意,有些不着边际儿,体裁形式也不大讲究。

从构思到下笔,完成这些篇目花费了接近三个月的时间。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很少能够美美地睡上一个囫囵觉,真正体验到了笔耕的辛苦。鲁迅先生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写作上。”我说,我是把他人休闲、娱乐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写作上。小时候,村里的一位老先生过年写春联,时常题写“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当时不明白这条幅的含义,现在总算有所感悟和理解。妻子曾经劝我:“你天天搞得那么紧张干什么?又没有人催促你。”我说:“想写东西,就是这样,讲究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停住了,就表达不出你当时想要表达的思想了;收住了,就不是你想要流露的情感了。文章经不住放,放得时间一长,再拾起来,就可能不是原来的味道了。它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保持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脑袋发涨、寝食无味、难以描述的写作状态。”我这么说,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我庆幸的是,正是凭着自己的这种坚持,才有了今天与各位见面的这个成果,尽管这个成果是那么的浅薄和微不足道。

书还没有出来,我已经提前有了身边的读者,她就是我的妻子李琴。妻子心疼我,也很理解我,对于阅读,她有她的观点和看法。她说:“我怎么觉得你跟人家写的东西不一样,像散文,像传记,像心灵拷贝,叉像自我解剖。”我跟她开玩笑:“文章哪有一个风格的?我采用的是电视栏目里的一句广告语,叫做‘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这么一说,竟然把她逗乐了。写作过程中,我时常把完成的部分章节主动送给我的岳父和妻侄女看。岳父叫李元津,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一位教学多年的老中文教师;妻侄女叫李婷,是位八O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翻阅得都很仔细,连错误的标点都给用笔圈出来了。单位的朱莉、吕桂云很是热心,充当了校对的角色,发现白字就给提个醒;王朝霞、张咏雪在文稿的打印上,也帮着做了不少的工作。

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荣辱紧密相连的,本来这本书去年下半年草就、今年上半年就可以与大家见面,由于国家逢上了多事多难,民族赶上了大喜大悲,南方冰雪灾害、藏独骚乱活动、汶川大地震、金融市场动荡、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事件接二连三,所以,本人出于对国运的关切和社会的责任,觉得个人的事情毕竟是小、大家的问题方才为大,自然也就暂且作了搁置,推迟了联系出版的时间。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山大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尹凤桐对我厚爱有加,给予了格外关怀,悉心指导。省作协会员、作家苏强,省司法厅政治部副主任杨舜宁,省法学会办公室主任孙炳瑞,省监狱局宣教处副处长李厥瑞,鲁南监狱监狱长沈明云等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鉴于写得仓促和水平有限,不一定能达到大家的要求,敬请读者们见谅;也有可能会出现漏字、错字,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2008年10月于微山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