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恐怖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车祸,地震,海啸,洪水……我们随时都面临着黑天鹅事件,在日显脆弱的现代社会中,这些黑天鹅与我们的距离正在越来越近……你的心理准备好了吗?
本书会帮助你彻底摆脱突发性事件的困扰,让风险和恐慌远离你的视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黑天鹅效应(你身边无处不在的风险与恐惧)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丹·加德纳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融危机,恐怖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车祸,地震,海啸,洪水……我们随时都面临着黑天鹅事件,在日显脆弱的现代社会中,这些黑天鹅与我们的距离正在越来越近……你的心理准备好了吗? 本书会帮助你彻底摆脱突发性事件的困扰,让风险和恐慌远离你的视线。 内容推荐 生活在欧洲的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但在17世纪,可怕的可能性出现了: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 纳西姆·塔勒布——一位有着科学头脑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决策研究人员,紧跟这一潮流,他现在使用“黑天鹅”这条术语来表示那些能够给人们带来重大影响,而且超出了人们正常预期和规模预测的事件。 本书作者丹·加德纳在地平线上又看到了一只黑天鹅——不,是一群黑天鹅。作为一位资深撰稿人和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他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太多无法预料的突发风险——金融危机、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车祸,而当风险发生时,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以做出恰当的判断,避免焦虑与不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调。 在与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对话中,加德纳不仅揭示了我们如何对风险做出判断,阐释了财团、政客、社会活动分子和新闻媒体是如何影响上述判断的,而且通过分析解释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一大迷题:为何有史以来最安逸的一代人正做焦虑和恐惧所闹? 木书在对风险领域研究的开创性意义方面值得关注。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能够静下心来系统探讨关乎人们身心健康的风险与恐惧问题,着实不易,而丹·加德纳却令人信服地做到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市场上此类读之有益而何用的书并不多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金融风暴中的风险 第二章 一只又一只黑天鹅 第三章 理智与情感 第四章 人们什么时候爱买地震保险 第五章 低可能性,高破坏性 第六章 对随机性的误解 第七章 风险判断:来自公众的误导 第八章 恐惧营销 第九章 媒体制造的恐惧心理 第十章 暴力犯罪正在以惊人速度增长吗? 第十一章 恐惧的“化学特性” 第十二章 恐怖主义:恐惧的深渊 第十三章 黑天鹅飞得越来越远了吗?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在写作本书的早期,我决定不写金融风险方面的内容,而只写一些可能引起人们生病、受伤以及死亡的风险。我曾对朋友讲过,我只写人们头顶上的危险,而不写银行账户的风险。这只是我的一个随意的想法,初衷只是为了避免使本书显得过于浮华,因为这与主题并没有太大干系。的确,我们是用大脑应对金融风险问题,但同样是这个大脑,却也可用于判断生活和身体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分辨出风险的主次。也就是说,大脑在思考这两类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我们看来,媒体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实际上,许多个人和组织的利益命悬买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决定之一线。从风险观的角度来看,只要你犯下错误,就有可能为此付出代价,不管最终受到伤害的是你的脑袋还是你的养老金。 事实证明,这一随意做出的决定是一种失策,因为显而易见,被风险事件所充斥的2008年其主角完全是美元和美分。随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华尔街的信贷紧缩接踵而至。国际金融界的擎天大柱摇晃着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世界股票市场一落千丈,各项经济指标全线告急。2008年即将过去,我们却仍在经济危机中挣扎。而实际上,危机很可能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我们要知道导致这场灾难的真正原因,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点和时刻。其中一个地点是圣弗朗西斯科,一个时刻是2005年。 当时,在圣弗朗西斯科以及整个美国,房地产价格延续着几年来扶摇直上的势头。因此,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和卡尔·凯斯决定对圣弗朗西斯科购买新房的人进行一番调查,向他们询问一个实际上早已萦绕在他们内心的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会继续上升?如果是,何时达到顶峰? 普通老百姓可能并不会明确地将这类金融问题看作是一种风险决策,而实际上它们的确是。只要涉及到金钱,便存在一个或收益或损失的问题。如果将自己所有的钱都藏在沙发底下,那么我们可能会规避银行倒闭的风险,从而因此而受益。但同时,我们便不会得到将钱存入银行而带来利息的好处,这便成了一种损失。而如果你的房子万一着火,你的沙发和你的钱将会付之一炬,这一损失就无法估量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每一项金融决策都是一项风险决策。 那些2005年在圣弗朗西斯科买上房子的人们并没有看到其中的风险,他们所看到的只有利润。希勒和凯斯所调查的购房者们不但认为房价会继续上升,并且认为上升幅度会越来越大,他们预计房价在未来十年内将以每年14%的高速度上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极为乐观的预期,”希勒在他的《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评论道。还有人甚至认为房价每年涨幅将超过50%。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在希勒和凯斯的这项调查之后不久,令人应接不暇的美国房地产价格狂飙便停止了。然后,房价就像一架烧尽燃料的火箭一样跌落到了地面。正是这一房价的逆转引发了信贷危机,而信贷危机又动摇了股市,然后局势便一发而不可收了。我们应当牢记这一事件发生的次序。尽管在2008年这场经济危机的背后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但如果没有美国房价的大起大落,这场风暴便不可能发生。 如果我们问及房价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大多数经济学家会提到利率、次级贷款、掠夺性贷款、金融衍生品和信用交换、杠杆效应、刺激和调控。这些都是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是媒体报道和公共政策的惯用策略。 然而,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尽管传统经济学能够解释很多问题,但它唯独忽视了一些核心的东西。罗伯特·希勒就是一位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全球金融危机的最终根源,”他写道,“在于房地产投资的泡沫心态。” 罗伯特·希勒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是基于其他人的错误性。2000年3月,正当标准普尔500指数直指技术泡沫的顶峰时,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出版了。此书认为,股市大涨缺乏足够的理由。希勒写道,这是一种投机性的泡沫,是丧失理性和不可持续的,正如1637年荷兰出现的郁金香热。当时,此书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嘲笑,他们认为,市场除了上升,还是上升(道琼斯指数36000!)。但不久之后,泡沫破裂,此书便立即变成了上榜畅销书。 在2005年出版的再版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希勒又向房地产业敲响了警钟,他坚持认为这一产业是个巨大的泡沫。为此,他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嘲笑,但很快,这场灾难又再一次证明他是正确的。 希勒是如何能够预见到这一切的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注意到了一些基本事实。一幅关于美国股市自19世纪以来的价格收益率图表表明,1982~1996年是股市迅猛上升的时期,其后更是如火箭起飞般直线上升。不难看出,这完全是一种不加节制的投机,并且与经济实体没有太大的联系。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一幅关于自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房屋价格走势的图表显示,除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低迷之外,房价时涨时跌,但大致保持稳定。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房价出现了直线上升。对于这一人们始料未及的价格飙升,无论用银行利率、房屋造价还是人口增长图表,都无法做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 虽然有些事后诸葛,但我们的确应当说,这其中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可当时人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泡沫的存在呢? 我在本书中指出,传统经济学将人类看作是智人,而不是经济人。因此,传统经济学难以回答这一问题。“经济人”能够一贯保持理性。在做决定时,经济人会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权衡。然后,他会选择一种最好的方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人永远不会以泡沫严重的价格买下一处房产并寄希望于它持续升值。p2-4 序言 所有亲历此情此景的人都永生难忘,几乎所有人都目睹了这一切。 当第一架飞机划破9月的天空,一头扎向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时,仅有一架电视摄像机捕捉到了这一幕。随后,世贸大厦便处于一片火海之中,各类有线和无线报警声此起彼伏。有人打开电子眼,不知道下面还将发生什么事情。第二架飞机袭来,不计其数的人看到了这架飞机,目睹了整个爆炸过程。霎时,浓烟滚滚,玻璃和钢筋漫天飞舞。眼前的一幕如此清晰,近在咫尺,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简直就像人们坐在家中,透过客厅窗户观看一出惊心动魄的露天演出。 那些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幕的人很快也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伦敦到莫斯科和东京,从安第斯山脉到马达加斯加森林和澳大利亚沙漠,这一幕在世界各地被不断重播。地球上拥有现代通讯条件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个村庄里的人们都目睹了这一人间惨剧。人类发展史上还从未有一件事情引起过全人类如此深刻的关注。 在这起灭绝人寰的事件中,约有3000人丧生,数十万人因此而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讲,“9·11”事件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的个人伤害,对于世界人民来讲,就更不值一提。第二天,9月12日,人们照例像往常一样恢复了生活的节奏。但是,在所难免的是,有些事情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有些变化看上去并不大,或者说,至少比起“9·11”事件本身,根本算不上什么。其中一个变化是,人们不再乘飞机出行。事件发生后的几天,美国便恢复了航班,但是飞机上的乘客却寥寥无几。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实每天起飞的飞机架次不计其数,但遭到劫持并撞到办公大楼的概率却微乎其微。但是,人们却不这样想。机场里人心惶惶,乘飞机者人人自危。 “9·11”事件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们陆续认识了遇难者的家庭。媒体上满是关于这一人间惨剧的采访和报道。这无疑使得“9·11”事件的阴影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更为糟糕的是,一些政治家和评论家关于恐怖主义的论调听上去就像他们是第五名天命骑士。人们被警告说,死亡和灾难会以多种方式出现:在城市供水系统下毒、用飞机撞击核反应堆、将通过遗传学原理造出的天花病毒在地铁上释放、在某艘货船上安放脏弹和手提箱核弹等。 不久之后,便有新闻报道说,数人因收到炭疽病毒邮件而丧生。几个月之前,人们还仿佛都相安无事。突然之间,我们都成了风中之蝶,无以为靠。严肃的政治家们警告世人,要时刻关注各类以颜色区别等级的恐怖袭击警报,平时要注意储存应急物品,不要忘记购买胶带,以便在发生化学或生物袭击时能够将家中的门窗封闭。如果不幸遇到了恐怖袭击,便只能祈求万能的上帝保佑自己渡过难关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会选择远离飞机场,甚至会在自家的后院挖建防空洞。不过,人们却没有因此而停止日常的生活节奏,只是不再乘坐飞机出行,而是改为驾车。 政治家们担心,美国人以驾车取代乘飞机将会对美国的航空业带来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去考虑美国汽车交通受到的压力。因为,比起人们对恐怖袭击的担心,这些麻烦根本算不上什么。 政治家们没有提到的一个事实是,乘飞机远比驾车要安全得多。在一次乘坐飞机的商务旅行全过程中,最危险的恰恰是驾车去机场的一段路程。 实际上,两者的安全系数相差相当大。即使将恐怖袭击的因素考虑进去,乘坐飞机也远比驾驶汽车安全得多。一名美国教授曾经作过计算,即便恐怖分子在美国每周发动一次针对客机的恐怖袭击,对于一名每月乘坐一次飞机的人来讲,其因恐怖袭击而死亡的概率也只有1/1 35000,相对于汽车事故1/6000的死亡率,要小得多。 风险分析师们都知道这一安全系数的差距,他们知道这一差距意味着什么。其实,这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人们放弃了安全的飞机出行,改为驾车出行,那么他们便选择了1/6000的更高的死亡率,这显然不划算。尽管1/6000的概率也并不高,但是如果数百万人同时去冒这一风险,将会有很多人因下错了注而丧命。 但是,公路交通事故不像恐怖分子劫机,它们不会在CNN节目里报道,不会得到评论家们喋喋不休的讨论,不会成为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的素材,更不会成为参与竞选的政治家们的议题。因此,在“9·11”事件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当政治家和记者们不断关注恐怖主义、炭疽病毒和脏弹等话题时,对于那些因希望避免遭遇飞机袭击事件而选择乘车出行并因此命丧美国公路的人们,却少有人关注。 然而,柏林马克思一布朗克研究所的心理学家歌德·吉仁泽却一直潜心于搜集交通事故死亡率方面的数据。2006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将“9·11”事件发生前5年和后5年内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对比。 这篇文章显示,“9·11”事件之后,人们从飞机出行到驾车出行的改变持续了一年,然后,交通格局才逐步恢复了正常。同时,吉仁泽还发现,正如人们所预料的,2001年9月之后,美国的公路交通事故出现了大幅上升,直到2002年9月才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基于这些数据,吉仁泽对由于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而增加的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进行了计算。 这一数字高达1595人,相当于历史上最惨重恐怖袭击事件死亡人数的一半还多,是2001年9月11日踏上死亡飞行旅程的乘客数量的6倍,是2001年死于炭疽病毒袭击的人数的319倍。 同时,没有人(甚至包括那些死难者的家属)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过去认为(现在仍认为),他们的丈夫、妻子、父母和孩子,都是死于普通的交通事故,这只是他们为现代生活付出的代价。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对风险的恐惧才是夺走他们亲人的元凶。 后记 现在,人们已经很难回忆起2008年6月发生在美国的那次新闻事件了。它既不是恐怖主义袭击,也不是战争或经济危机,而是西红柿,致人死命的西红柿。更确切一点说,是可能致人死命的西红柿。 始于2008年4月份的一场含沙门氏菌食品致毒危机在6月份几乎传遍了整个美国,有数百人因此而致病。人们怀疑致病原因是腐烂的西红柿。即便罪魁祸首不是沙门氏菌,但由于沙门氏菌危害极大,人们仍对它给予了关注。至于它是否像一些记者和公众们所想象的那样严重,就不得而知了。 然后,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一时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项由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66%的美国人都认为自己听说过“许多”关于此次沙门氏菌事件的消息,另有28%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仅听说过”一点”,仅有6%的人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这件事。这数字使人印象深刻。而作为对比,仅有34%的美国人听说过“许多”关于福特和通用公司宣布的公司轿车销售量直线下降的负面消息。 结果便是,西红柿遭到了不公平的谴责。2008年7月,人们发现,罪魁祸首并不是西红柿,而是墨西哥胡椒。至此,这场风波宣告结束,致人死命的西红柿很快便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2008年6月份还发生了一起与风险有关的事件。但这起事件目前还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开始便注意到。 2008年6月11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最新统计表明,“2006年美国死亡人数骤降”。“2006年的最新死亡率为每10万人776,4人,而2005年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799人。死于流行性感冒和肺炎的人数下降了13%,死于中风的人数下降了6%,死于心脏病的人数下降了6%,死于糖尿病的人数下降了5%,死于艾滋病的人数下降了5%,死于癌症的人数下降了2%,甚至连婴儿死亡率都下降了3%。”可以说,这条消息在2008年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对媒体报道的研究发现,对于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这一好消息,电视新闻没有进行丝毫的报道,而一份报纸也只是在A15版上用了一两段的篇幅进行了简要报道。这便是我们业内人士所熟悉的过滤效应。当然。即便疾病控制中心通过某些图表在媒体上做大量的宣传,也无济于事,因为这并不是难以引起公众关注的真正原因。而本书却发现,其真正原因恰恰与(可能)致人死命的西红柿事件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相同。 当然,像本书一样,如果一本书基于太多的时事,它将或多或少为这些时事所累。我们所最希望的是,在本书最终手稿完成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能够验证本书的观点。2008年发生的两大风险事件便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对于这本书,我所能解释的也仅此而已。 书评(媒体评论) 《黑天鹅效应》一书写得非常生动,它对人类恐惧这一奇特而具破坏性的天性进行了精彩透彻分析。 《星期日电讯》 丹·加德纳的《黑天鹅效应》一书对于渴望对风险做出清晰判断的每个人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 《卫报》 太完美了……加德纳把一切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媒体对非理性恐惧事件的偏好到政治家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卑鄙地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这真是对现代人所患妄想症的绝好矫正法。 《经济学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