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北京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和眼球。想对旧北京有个清楚的了解,那就看看本书。本书由名副其实的“老北京”所写,除少数历史事件是查阅文献档案或前人传说外,多数是他自己亲见、亲闻和亲历的记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耄耋老人回忆旧北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永斌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北京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和眼球。想对旧北京有个清楚的了解,那就看看本书。本书由名副其实的“老北京”所写,除少数历史事件是查阅文献档案或前人传说外,多数是他自己亲见、亲闻和亲历的记录。 内容推荐 北京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历史名城。地上遗存和地下文物埋藏都很丰富,商业昌盛,社会民风淳厚。因之,北京被世人颂为“文化古城”。 笔者民国十三年(1924)生于北京,在这几十年中,除1946年有几个月工作在天津外,全是在北京度过的。当年北京发生的事,他可能比年轻的朋友们多知道一点。本书除少数历史事件是查阅文献档案或前人传说外,多数是他亲见、亲闻和亲历的记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内城和外城 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二、前门 三、崇文门 四、宣武门 五、德胜门 六、安定门 七、朝阳门 八、东直门 九、阜成门 十、西直门 十一、永定门 十二、左安门 十三、右安门 十四、广渠门 十五、广安门 十六、东便门 十七、西便门 十八、和平门的增辟 十九、复兴门 二十、建国门 二十一、北京城的水关和“豁口”洞子门 第二章 ◎街巷胡同 一、元大都街巷胡同考 二、繁荣的钟鼓楼商业街 三、历史上的西四牌楼 四、东单的历史沧桑 五、祈年大街的历史旧址 六、崇文门外大街 七、大都市街的历史 八、西单牌楼地区的今昔 九、十里河 十、抽分厂不是臭粪场 十一、东、西安门因何不相对 十二、亮果厂北果成堆 十三、马家堡车站 十四、放生池 十五、定阜街和三不老胡同等几条街巷的来历 十六、北京前门东站 十七、北河沿大街 十八、难(南)大街 十九、海户屯的来历 二十、沙子口和宝华里地名的来历 二十一、大栅栏曾叫廊房四条 二十二、北京的三不老胡同和南京的马府街 二十三、为什么叫象来街? 二十四、揽杆市地名小考 二十五、钱粮胡同的来历 二十六、菊儿胡同变迁 第三章 ◎河流和乡镇 一、龙须沟的历史变迁 二、金鱼池的变迁 三、京东重镇——通州 四、历史上的京畿码头——张家湾 第四章 ◎行业和老店 一、造纸行 二、毛笔行 三、制墨行 四、制砚行 五、钟表行 六、眼镜行 七、布匹行 八、茶叶行 九、酒行 十、花炮行 十一、纸花行 十二、中医行 十三、中药行 十四、成衣行 十五、靴鞋行 十六、托运行 十七、铁锅行 十八、化妆品行 十九、曲艺行 二十、梨园行 二十一、西金行 二十二、剧场行 二十三、茶房行 二十四、保险行 二十五、钱行 二十六、拍卖行 二十七、剪刀行 二十八、皮货行 二十九、旧货行 三十、南药王庙百货批发市场 三十一、月盛斋三迁 三十二、便宜坊的特味食品 三十三、正明斋糕点铺 三十四、北京内联升鞋店 三十五、张一元茶庄 三十六、北京通三益秋梨膏 三十七、正阳楼的涮羊肉 三十八、一条龙羊肉馆 三十九、驰名京城的双顺成衣铺 四十、宝古斋古玩铺 四十一、汪元昌茶庄 四十二、会仙居和天兴居 四十三、普云楼酱肉铺 四十四、双十字菜刀 四十五、老米面 四十六、旧北京的卤虾店 四十七、青山居 四十八、沙锅门的焦排又 四十九、大栅栏里几家老字号 五十、东安市场的创办 五十一、“白薯王”经营的广和楼 五十二、大栅栏店铺与镖局 五十三、闻名城南的“小鱼王” 五十四、旧北京的煤炭业 五十五、旧北京的药市 五十六、二十六家炉房 第五章 ◎名工和名商 一、铸铜佛的 二、黑白铁行 三、旧京刮地皮的人 四、北京的纸折扇 五、北京打竹帘子的 六、雕漆手工业 七、补铁锅的 八、骨刻作坊 九、做旋木活的 十、箍桶的 十一、打石磨 十二、刻字的 十三、烘笼季 十四、脂粉作坊 十五、打铜活的 十六、腌菜把式 十七、摇煤球的 十八、弹棉花 十九、编筐的 二十、北京的粉房 二十一、旧京的装饰业 二十二、旧京的席箔铺 二十三、冰核与土冰棍 二十四、旧北京的大车铺 二十五、房山的白灰厂 二十六、旧北京的庙市 二十七、小碗干炸 二十八、年三十最忙的店铺 二十九、刨冰 三十、串学房的 三十一、昔日的“对槽驴” 三十二、旧北京的鬼市 三十三、旧京拔牙和镶牙者 三十四、胡盐牙粉 三十五、冷布庄 三十六、大和恒的小米面 三十七、代写书信者 三十八、旧京存款的店铺 三十九、木版印刷术 四十、朝阳门糖市 四十一、旧京“五子行” 四十二、红桥农贸市场与红桥 四十三、旧北京的假头发店铺 四十四、永茂盔头铺 四十五、二妙堂咖啡冷食店 四十六、享誉京城的钢刀王 四十七、挂货屋子 四十八、凉烂肉面 四十九、夏日美食水晶肉 五十、福云楼的酱猪头肉 五十一、复顺斋的五香酱牛肉 五十二、罗兴泰钻石店 五十三、老北京的搭棚工 五十四、旧北京的大碗茶 五十五、会贤堂的四鲜冰碗 五十六、四大恒 五十七、“雪花酪”和汽水 五十八、卤鸡蒋和卤鸡王 第六章 ◎游逛和玩乐 一、隆福寺——有名的东庙 二、护国寺——有名的西庙 三、白塔寺庙市 四、土地庙庙市 五、热闹的花市集 六、都灶君庙 七、驰名京城的蟠桃宫 八、善哨的鸟 九、打弹、叼旗练玩意儿的鸟 十、观赏鸟 十一、燃放烟火 十二、养金鱼为乐 十三、斗蛐蛐 十四、冬天是放鹰逮兔的好时节 十五、外边飞着雪花,屋中蝈蝈呜叫 十六、北京最早的旱冰场 十七、老北京的冰嬉 十八、子弟花会 十九、洋画儿 第七章 ◎世俗与民风 一、正月习俗多 二、二月的讲究 三、三月的风俗 四、四月的娘娘庙 五、五月祭屈原和忌讳多 六、六月的风俗 七、七月的风俗 八、八月的风俗 九、九月的风俗 十、十月的风俗 十一、十一月的风俗 十二、十二月的风俗 十三、嫁娶喜庆风俗 十四、旧京病葬陋俗 十五、“放生”和“粥场” 十六、年三十,栖流所的哭泣 十七、灯节“打灯虎” 十八、禁止赤背 十九、年三十,教养院里的悲哀 二十、老北京喜欢“四” 二十一、四不时兴与四大时兴 二十二、关于“不开眼的房山县”之说 二十三、“主心骨”一词的来源 二十四、清茶圣会 二十五、敬惜字纸 二十六、暑汤 二十七、旧京的花样摊 二十八、旧京的煤火炉 二十九、不怕三红,就怕一黑 三十、拆炕、搭炕、肥土 三十一、三月三瓦木匠上了天 三十二、旧京店铺的牌匾 三十三、旧京居民贴窗花 三十四、旧京捡破烂的 三十五、堆泥匠不信佛——心中有数 三十六、挖好白菜窖 三十七、地摊上的膏药——找病 三十八、“小鸡不懂事”——骗人的鬼话 三十九、巫婆打喷嚏——下神啦 四十、小雪下工以后 四十一、私塾老师的生日一般在三、四月 第八章 ◎往事轶闻 一、于谦和于谦祠 二、朱彝尊与海波寺 三、看和坤侵吞多少民脂民膏 四、恭亲王和同文馆 五、王懿荣与甲骨文 六、北京城内一次反清斗争 七、林清起义攻进紫禁城 八、乾隆和“都一处” 九、松筠庵里发生的历史事件 十、天安门前西侧华表修补过 十一、天蕙斋和京剧演员 十二、几次轰动北京全城的抗日斗争 十三、日本在北平实施的殖民统治和人民的抗日斗争 十四、张自忠将军和张自忠路 十五、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 十六、八路军袭击京郊敌伪 十七、沦陷期北平店铺纷纷倒闭 十八、简述清代以来北京的学校 十九、金石篆刻家刘淑度 二十、织云公所大演堂会戏 二十一、侯宝林第一次说相声在鼓楼市场 二十二、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邢韶瑛 二十三、齐白石与刻刀张交朋友 二十四、“葡萄常”:五个女孩的故事 二十五、四大名医课徒办学 二十六、北京最早的官办屠宰场 二十七、平民住宅 二十八、忆北京的有轨电车 二十九、京郊农民告别“土坯楼” 三十、北京的望火楼 三十一、架松王爷坟忆旧 三十二、二本堂 三十三、龙须沟一带藏龙卧虎 三十四、粪霸·水霸 附◎短评和小议 一、天桥市场考 二、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手工业发展简况 三、前门大街何以成为当年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四、历史上北京就是商业繁华的城市 五、王府井大街是近代兴起的新式商业街 六、娱乐的兴盛和今天没庙的庙会 七、回想当年北京的名药 八、北京的帽铺 九、北京人几乎将喝茶与吃饭看得一样重要 十、关于六必居老匾的几种说法 十一、北京小吃贴近百姓 十二、比皇帝“宝座”作用更大的是质量 十三、餐饮业老字号三宝:厨工、跑堂和茶房 十四、昔日北京餐饮业的称谓有讲究 十五、探寻老北京盛行吃喝玩乐的原因 后记 试读章节 ·十四·昔日北京餐钦业的称谓有讲究 近几年街市新开业的餐饮业店铺,怎样称谓的都有,如“××大酒楼”、“××饭庄”。它们只有一间门面,店堂面积也就是二十来平方米,摆放着三四张餐桌,供十来位客人同时就餐。一没有楼,二也没有庄子,就称大酒楼或饭庄,更有甚者叫“××美食城”。北京城方圆四十里(老北京习惯说法),就连普通的小县城方圆还得四五里呢。一个小饭馆敢与城比。真是什么大就叫什么,以为如此就能招徕客人。其实不然,你的店堂窄小,设备简陋,有钱客人看不上眼;普通食客看你叫“××饭庄”、“××美食城”,又给吓住了,不敢进去。 昔日,北京餐饮业的老字号(不只是餐饮业),称谓是有讲究的,不敢胡乱称谓,高低等级分得很清。它们从低到高的称谓是:二荤铺、小饭铺、饭馆、饭庄。 二荤铺,是过去瓦工匠、拉洋车以及做小买卖的等劳动群众的就餐之所。二荤铺的特点是家具简陋,既卖饭也卖茶水,来者只喝茶水不吃饭也行。卖的饭都是清油大饼、抻面、炒饼、烩饼、摊黄菜等家常便饭。如笔者在2003年底出版的拙作《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中写道:“朝外关厢的荣盛轩二荤铺,店堂里的饭桌摆着七八张,一律是没涂漆的白茬‘油桌’,凳子也是白茬长条二人凳……荣盛轩二荤铺卖的茶水,一般用‘高末’沏泡。茶具用的是粗瓷提梁壶和豆绿茶碗。饭菜都是大众化的,主食有清油大饼、山东馒头和抻面条。副食是炒菠菜豆腐、炒麻豆腐、干炸丸子、摊黄菜等。荣盛轩二荤铺的‘小碗干炸’最受欢迎。小碗干炸就是炸酱用小碗盛,拌面条吃。” 当年,北京这种二荤铺很多,一般都设在菜市口、天桥、花市及关厢一带等劳动群众较多之处,荣盛轩二荤铺是有名的老字号。 饭铺,是比二荤铺较讲究一些的餐饮业。它只卖饭菜,不卖茶水。进店的若只买茶水喝不吃饭,就不招待;买饭菜,则喝茶水不收钱。过去北京的饭铺很多,有名的是隆福寺街里的“灶温”。它的本名叫隆盛饭铺,掌柜的姓温,又因为隆盛饭铺在门外有个煮面的炉灶,白天使用,晚上营业结束后将炉灶封上。每年冬天严寒季节,一些无家可归的乞丐都到这里避风取暖。温掌柜不仅不许徒弟轰赶他们,还叫徒弟不要将炉火封得太严。天长日久,隆盛饭铺就得了“灶温”的雅号,而且闻名京城。“灶温”经营的食品既有炒饼、烩饼、炒菜等,还有抻面。灶温的“烂肉面”最有名,面条抻得匀细,浇面用卤汤,肉烂,再用黄花、木耳、口蘑、花椒、大料、小茴香等当作料,味道鲜美,而且价钱又便宜。所以,“灶温”天天食客满堂。 饭馆,是比饭铺高一级的餐饮业。店堂宽大、整洁,有的还有楼,有单间,碗、盘等都用细瓷的。一般不卖斤饼、斤面、炒饼、烩饼等粗食品,以卖米饭、各种炒菜为主。到饭馆就餐的一般都是穿戴整齐,比较讲究的各界人士。这些饭馆都开设在繁华的商业街中,如今天有名的东来顺、一条龙、又一顺等,叫羊肉馆,全聚德、同和居、丰泽园等,叫饭馆。 饭庄,是比饭馆高一级的餐饮业,并且是当年北京最高档次的餐饮业。据民国年间出版的《最新北平市指南》记载:“饭庄与饭馆,实则义同,不过所区别之处,只以饭庄乃专应喜庆,包办酒席,其范围甚为宽阔。饭馆仅为小卖以应散座而已。”像当年北京的天寿堂、同兴堂、会贤堂、福寿堂、庆丰堂等饭庄,都有三四套四合院,几十间房屋,同时能摆开五六十张餐桌,供五百人就餐,而且还建有剧场,可演大戏,供客人欣赏戏曲。 过去开办餐饮业的人,也有不考虑自身条件,为图大、好看而乱叫的,本是饭馆的条件却叫饭庄,倒也并没有人干预。但就怕同业耻笑,顾客又说你不实在、瞎“吹”,反而影响了生意。所以,当时的餐饮业很少有贪大乱叫的。 生意如何,买卖好坏,不在你叫什么,而是看你怎样经营。重质量,服务热情,价钱公道,生意就会兴隆;质量差,进来一个“宰”一个,你叫什么也是要停业的。 ·十五·探寻老北京盛行吃喝玩乐的原因 近年,政府为了让各界人士在一段紧张劳动之后,放松一下,出去玩玩,于是就将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安排为三天或七天长假。人们利用这三天或七天长假,走亲访友,到餐厅酒店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也可去北京各旅游景点散散心,或陪家人朋友到外地观赏名胜古迹、游山玩水。各界人士在每个七天长假里的各种活动按老话说就是吃喝玩乐。 当年,吃喝玩乐曾在一部分北京人中盛行。是在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店铺大商中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管谁去吃喝玩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有钱,二有闲工夫。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这些小本经营者,勤奋做生意也只能维持吃穿,没有多余的钱,并且他们一年中除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有几天歇工外,其余天天干活做买卖。所以他们没有条件去吃喝玩乐。虽然经营店铺的大商人本大利厚,有富余钱,但过去的店铺也是除年节放几天假外,一年都待在店铺里,没工夫出去。此外,店铺的商人对丢下买卖到处吃喝玩乐的人最反感,认为是不务正业,败家子。所以店铺的大商人也没条件去吃喝玩乐。 到底哪些人才有条件去吃喝玩乐呢?一是清王朝的八旗子弟,二是汉、回百姓中出生于富家的游手好闲之人。这些人既有钱、又有工夫。清末民初,吃喝玩乐在这些人中盛行一时。建立清朝的满族,在山海关外常年过着渔猎生活,人人善于骑马射箭,所以养成了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品质。清王朝时期,他们没有忘掉教育子弟要继承先辈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既要学文化,更要学习骑马射箭。因此,清顺治元年(1644),就在“满洲八固山地方各立书院”,即在北京内城八旗驻地分别建立八旗官学,后来又建立宗学、觉罗学等,各学堂的教学内容均为“分习清、汉书,兼骑射”(《清史稿·选举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下的八旗子弟在思想和生活上起了变化,有些八旗子弟干脆弃学,过起了好逸恶劳的生活。特别是清嘉庆年间,官僚贪污腐败成风,当时有“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从而导致八旗子弟只靠朝廷分发的旗产和口粮为生,整天游手好闲,出入茶馆酒肆、走会、泡澡堂子、逛二闸、斗蛐蛐、养鹰捉兔、玩票唱戏、进大饭庄子等。到了清光绪年间,此风愈演愈烈,汉、回等富家子弟也加入其中。 但是,这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万没想到,1911年武昌发生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他们赖以生存的靠山被推倒了。一些家底厚的八旗子弟依然我行我素,照常吃喝玩乐,一些有心计的八旗子弟,认清形势,有的变卖家产经商,有的学手艺开小作坊,还有的从玩票唱戏转变成梨园行的正式演员。最没办法的是那些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平日讲吃讲穿,讲惯了排场,又放不下八旗子弟架子的人。所以他们月月往当铺跑,还叫来收旧货打小鼓的变卖金银首饰、衣服等维持生活。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当家底变卖干净、只靠夫人给人家洗洗缝缝度日时,他们依然端着架子,嘴边油汪汪的,好像刚吃完大鱼大肉一样。 不同的人对吃喝玩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吃喝玩乐就是挥霍钱财,与勤俭持家相违背;有人说,人生在世就应什么都吃过,什么都见过。各说各的理。而我们认为:当年八旗子弟与汉、回富家子弟的吃喝玩乐,错就错在不事生产,只去吃喝玩乐。如果他们与我们一样,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出去吃喝玩乐几天有什么不好呢? P218-220 序言 北京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历史名城。地上遗存和地下文物埋藏都很丰富,商业昌盛,社会民风淳厚。因之,北京被世人颂为“文化古城”。 现在我们见到的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它们原只是明清北京城的四个遗存。明清北京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布局规整,建筑雄伟,是世界上少有的十分壮观的城池。可惜,已于20世纪60年代初被拆除。 北京的街巷胡同内城整齐,外城北部还算规整,南部凌乱、荒僻。内城从东西长安街以北,除砖塔胡同尚保留着元大都时地名外,其余多数街巷胡同虽不是元时的地名,但从其南北垂直的大街,大街两侧东西是平直的小胡同等形状看,依然是元大都时的布局。北京街巷胡同的地名是约定俗成,百姓叫出来的。如这里有口井,就叫“井儿胡同”,这条胡同有座关羽庙,就叫“关帝庙街”,这条胡同平直又短像条扁担,就叫“扁担胡同”,这条胡同有座石桥,就叫“大石桥”,等等。由于街巷胡同的地名是当地百姓叫出来的,所以,重名很多,据调查全市光扁担胡同就有10余个,叫豆腐巷的也很多。虽然北京的街巷胡同是百姓随便叫出来的,但都有讲究,文化历史内涵深厚。如过去崇文门外有条胡同叫“抽分厂”。很多人误认为这里原有个大臭粪厂子,所以人们呼其为“臭粪厂”。经查,原来在明代,商人从江南往北京运来的竹子、木材以及柴薪,课税不缴钱币,而抽竹子、木材等实物,也就是抽分。抽分厂就是课税机关所在地。1965年,北京市整顿全市地名时,因当地有所北京市第四医院,故改名叫“健康里”和“健康西里”。 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和土地庙等这些寺庙,既是香客烧香拜佛之处,也是北京居民选购日常用品和观看艺人打把势卖艺,取乐之地。所以这些大庙开庙之时,游人很多,是当年北京重要的游乐景点。 五月节、八月节、旧历年(春节)和婚丧嫁娶等都有一些规矩、讲究,这些规矩、讲究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加以丰富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而其中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要给予批判。 现代北京的历史,我们不应忘掉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强占北京八年。在这八年中,侵略者一面实行法西斯统治,一面进行物资掠夺。爱国的北京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从未间断。 笔者民国十三年(1924)生于北京,在这几十年中,除1946年有几个月工作在天津外,全是在北京度过的。当年北京发生的事,我可能比年轻的朋友们多知道一点。这本《耄耋老人回忆旧北京》除少数历史事件是查阅文献档案或前人传说外,多数是我亲见、亲闻和亲历的记录。 王永斌 2008.08.07 后记 年岁大了,近来又体弱多病,本无力再出书了。这册《耄耋老人回忆旧北京》小书是在我的女婿李学良鼎力协助下,并受到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社长宋灵恩先生及副总编林晓靖女士的厚爱和该书责任编辑王雷女士不顾酷暑炎热,从文字到结构精心批改,才得以顺利出版。 书中有些珍贵老照片,是我的朋友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主任王炜先生无私提供的,深表谢意。 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永斌 200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