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中医药学家周仲瑛先生主审并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中的精粹。本书所选内容不求全,唯求要点突出,以便读者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药知识。在正文点评栏中,又用画龙点睛之笔,朱批要点,提纲挈领,让人一观见底,及时受益。内容丰富,浅显通俗,易懂易学。同时,力戒刻板式的说教,力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插入趣味记忆法、技巧记忆法、有韵味的歌诀,或将能说明某个知识点的短小趣闻轶事、医事典故穿插其间等),以激发读者兴趣,帮助理解和记忆。
本书把着眼点瞄准选书与读书的诀窍,理解与记忆的方法,识病与辨证的思维,立法与处方的技巧,常法与变法的融通,意在引导读者在摒弃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陈腐学习方法的同时,交给读者打开学习中医之门的钥匙,通过轻松愉快的研习掌握新知,从理性思维中领悟真谛。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有力武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疗效确切,且以简便、廉验特色而著称。历代名医辈出,著书立说,浩如烟海。及至近代,西学为主导,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中医的人才日渐衰减;关于中医的科学性论争纷纭,甚至出现“取消中医”的可悲言论;部分以“现代中医”为标榜者实际上把中医作为从属地位,忽视了中医发展自身固有的特点。
本书把经典中医理论和现代名医名家经验相融合,以阐述中医理、法、方、药和名家经验精要为特色,配以入门歌诀朗朗上口,各章节标题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阐析深入浅出,选材翔实完整,突出了实用性、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快乐之中夯实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功底,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也起重要作用。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典故,真实地展现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奥妙之处。
第一节 推拿疗法起源与发展
一、按摩推拿,古今称谓之演变
推拿古称导引、按跷、乔摩、案杌、跷摩等,《内经》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并在书中首次提出“按摩”一词。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与《内经》同一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标志着按摩疗法治疗体系的建立,并已被普遍使用。隋唐时期,按摩疗法不仅广泛使用,而且有了系统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一时期,随着国家的经济繁荣,丝绸之路及航海等对外贸易的往来,按摩作为一门成熟的治疗手段传到亚洲、欧洲及世界各地,谱写了医学文化交流新的篇章。“按摩”一词也被法文译为“Massage”而被沿用至今。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万全所著《幼科发挥》中,同时在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小儿推拿仙术》、黄贞甫《推拿秘旨》等部分小儿推拿专著中使用了“推拿”。后人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明朝后期,作为肢体接触治疗的按摩被封建礼仪所不齿,并被取消,按摩已非合法,只好另寻在民间早已流传的“推拿”来替代;另一种认为,按摩经历代相传,已由当初简单的向下的“按”和单纯的平面“摩”发展成为由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治疗手段,“按摩”已不能代表手法的真正含义。而既有向下的“按”并做一定方向运动的“推法”和将向下、对称夹挤及上提三力合一的“拿法”,则更能代表手法的内涵。于是“按摩”逐渐被概念更为明确的“推拿”所取代。其本身就体现了推拿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对手法认识的不断提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对手法名称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地域习惯。如北京、东北、广东、海南等地多称“按摩”;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一带多使用“推拿”,不相统一。虽然,有识之士建议使用统一名称,并于1979年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推拿学术会议上通过使用推拿作为学科名称。但实际上,各地仍然各行其道。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本门学科已从1993年7月1曰正式定名为“按摩推拿学”,其代码为“360·1051”。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上有一种模糊观念,认为“按摩”就是保健,“推拿”才是治疗。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按摩和推拿所代表的意义相同,均包含“保健”和“治疗”概念,不可混淆。
二、古老疗法,同步于人类起源
人类在繁衍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直立后大脑的容积增大,充满智慧,极富有同情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落后的劳动工具,低下的生产方式,恶劣的自然环境,居无定所的生活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们对付自然界的各种灾难,抗击猛兽的频繁侵袭,在获取必要食物的同时,也相应地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当有人受伤或生病时,人们就会自发地围在他的身边,通过肢体的接触、抚摩等让伤者得到一种心灵的慰籍,有了些许舒适的感觉,同时按压可使疼痛减轻或消失等。这种最初出于人性本能的同情心而产生的抚摩,除了给人们带来身心的快感,并能起到减轻病痛的良好治疗作用。
于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在与疾病抗争的亲身体验中,从原始的、下意识的、简单的手部动作中,逐步总结出按、摩、推、拿、搓、攘、振、抖、拍、击、揉等多种直接运用于人体操作的手法。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为一种古老而行之有效的非药物治疗,可能与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一样长,它早于针灸、药物等依靠外部物质条件的其他医学,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三、博古创新,历代更有名人出 远在二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推拿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有民间医生扁鹊成功地运用推拿、针灸,抢救了尸厥患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记载有十余种按摩手法,以摩法运用最多。秦汉时期的代表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内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喁斜和胃脘痛等多种病证。其中最显著作用是止痛,有“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是通过推拿手法的作用,使寒气流散,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运用“膏摩法”治病,同时还记载了牵臂法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复苏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用指针疗法抢救昏迷患者,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疳积,以及自我保健按摩等。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专设“导引按摩篇”,其中“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而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说明面部保健按摩有去邪、防病、美容的功效。
隋、唐时期,推拿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把摩腹法作为保健推拿方法。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积有丰富的养生长寿经验,孙氏除了提倡预防疾病、饮食调治、精神修养、节制性欲等,十分推崇古代导引按摩法,并在《千金要方》中保存了“天竺按摩法”十八势和“老子按摩法”四十九个动作等两套完整的导引按摩养生方法。并提及“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的小儿保健按摩方法。
宋、金、元时期,按摩治疗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宋洪迈《夷坚志》记载宋代名医庞安时运用按摩法催产,云:“一妇人妊娠将产,七日而子不下……令家人以汤温其腰腹间。安常以手上下抚摩之,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苏轼、沈括撰写的《苏沈良方》中有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等。另外蒲虔贯《保生要录》云:“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壮、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少不佳,为之即解”。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按摩方法。同时宋朝官修方书《圣济总录》中有着丰富的按摩资料,其突出的贡献是对按摩手法的分析研究,辨证使用。文日“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制之按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日按日摩,适所用也”。另外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将推拿列为汗法之一。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用附子、乌头、天南星、丁香等制作成摩腰膏,主治老人虚人腰痛等。
明代,按摩疗法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小儿推拿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收录于扬继洲《针灸大成》中),以及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等。明代的民间推拿医生比较活跃,《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这位“摸先生”就是民间推拿医生。
清代,太医院虽然不设推拿科,但由于其疗效卓著,在民间仍有较大的发展,陆续有不少专著问世,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部的《小儿推拿直录》,张振錾重编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清代对推拿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强调医生必须重视人体解剖结构。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治疗八法。这一时期推拿临床经验日益积累,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法则,也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民国时期,在明清时期所奠定的学术基础上,在民间广泛流传,涌现了大批临床推拿医家。近、现代出现的以手法为特征的推拿学术流派,虽然萌芽于清代,昌盛于新中国,但民国时期却是承上启下,形成学术流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出版了不少小儿和成人推拿专著,对推拿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P122-125
医研习之路 王惟恒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中的精粹。国学有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可见,中医是国学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中的一个,而且还是重要的一个,因为它更多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称其为“国粹”,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它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蕴藏着大量的瑰宝,激发着无数中外学子的发掘激情,许多有识之士都迫切希望认识中医、学习中医,以期继承和发展而造福于人类。然而,中医文献浩如烟海,难窥全豹,复因文字古奥,难以卒读,使很多初学者面对茫茫学海而望洋兴叹;略知一二的中医爱好者要进一步钻研中医典籍,也常感到无从下手。
那么如何研习中医这门国学精粹,找到中医入门呢?我们的体会是:
一是抓住要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医药知识博大精深,“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书帙九章,但挈一领”,关键是把握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突出一个“要”字。丛书的《中医基础知要》、《中药方剂精要》、《中医临床备要》、《针灸推拿概要》和《脉学粹要三字经》五个分册,每册所选内容不求全,唯求要点突出,以便读者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药知识。在正文点评栏中,又用画龙点睛之笔,朱批要点,提纲挈领,让人一观见底,及时受益。
二是摸索窍门,事半功倍。中医学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学问,并不是那么死板的“八股文”。丛书内容丰富,浅显通俗,易懂易学。同时,力戒刻板式的说教,力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插入趣味记忆法、技巧记忆法、有韵味的歌诀,或将能说明某个知识点的短小趣闻轶事、医事典故穿插其间等),以激发读者兴趣,帮助理解和记忆。本书把着眼点瞄准选书与读书的诀窍,理解与记忆的方法,识病与辨证的思维,立法与处方的技巧,常法与变法的融通,意在引导读者在摒弃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陈腐学习方法的同时,交给读者打开学习中医之门的钥匙,通过轻松愉快的研习掌握新知,从理性思维中领悟真谛。
总之,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研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良好的悟性、修养和坚持不懈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愿志于此道的读者们在中医研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谨以此书献给喜欢中医、从事中医以及想要了解中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