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8次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李功豪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凝聚了无数将帅、士兵和民众的智慧、勇敢和血肉,涌现出许多军事家、政治家、名将、英雄和各种杰出人物,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周武王伐纣到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近三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本书选取历代88次重大战争和著名战役撰著而成,取书名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8次战争》。

内容推荐

中国三千年战争史,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兵书,有许多战争不仅是孙子兵法的活用,而且又补充和丰富了孙子兵法。这些战争战役值得研究之处很多。本书选取历代88次重大战争和著名战役撰著而成,取书名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8次战争》。

目录

前言

1.周武王伐纣

2.周穆王西征

3.齐鲁长勺之战

4.齐桓公尊王攘夷

5.宋襄公假仁惨败

6.晋文公退避三舍

7.楚庄王问鼎中原

8.晋献公假途灭虢

9.秦穆公称霸西戎

10.穰苴不战而退敌

11.伍员、孙武共谋伐楚

12.越王勾践灭吴

13.智伯决水灌晋阳

14.吴起杀妻求将

15.孙膑围魏救赵

16.乐毅统领五国之兵灭齐

17.田单驱火牛破燕

18.秦赵长平之战

19.信陵君窃符救赵

20.李牧败秦遭反间

21.秦始皇统一全国

22.陈胜、吴广起义

23.刘邦、项羽灭秦

24.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5.刘邦兵败彭城

26.韩信向侧翼进军

27.垓下之战

28.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29.汉武帝抗击匈奴

30.赵充国平定羌乱

31.刘秀南阳起兵

32.光武帝平定割据势力

33.关东军联盟破董卓

34.袁、曹官渡之战

35.赤壁之战

36.曹操反间破马超

37.刘备入主西蜀

38.孙、曹合肥之战

39.曹、刘争夺汉中之战

40.关羽水淹七军

41.吕蒙智取荆州

42.吴蜀夷陵之战

43.徐盛火攻破曹丕

44.诸葛亮平定南方

45.诸葛亮北伐中原

46.司马懿平定辽东

47.姜维再伐中原

48.司马昭分兵伐蜀

49.司马炎统一全国

50.西晋八王之乱

51.秦晋淝水之战

52.东晋北伐战争

53.南北朝宋魏之战

54.南梁侯景之乱

55.北齐北周之战

56.隋文帝统一全国

57.李渊太原起兵

58.唐朝统一全国之战

59.唐初的周边战争

60.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61.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62.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

63.五代时期的诸侯混战

64.来初统一全国之战

65.来辽之战

66.宋夏之战

67.金辽之战

68.来金之战

69.南宋抗金战争

70.元朝统一全国战争

71.元朝对外扩张战争

72.朱元璋从农民战争登上皇位

73.明朝统一全国战争

74.明朝初期的内战

75.土木堡之战

76.明朝平倭战争

77.明朝抗清战争

78.李自成农民起义

79.清王朝入主中原

80.台海战争

81.平定”三藩”叛乱

82.鸦片战争

83.太平天国的兴亡

84.英法联军入侵

85.中俄伊犁之战

86.中法战争

87.中曰甲午战争

88.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试读章节

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楚人北上的企图受阻。楚庄王接位以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相国),国家得到治理,庄王重新将兵力指向北方,问鼎中原。

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兴兵,联合郑军,讨伐叛楚盟晋的陈国,进而侵袭宋国。晋军在赵盾统帅下,前来救陈、宋,攻打郑国。楚军在北林(今郑州东南)与晋军交战,打败晋军,俘晋将解扬,第二年放回。自是楚势日强,庄王王遂有争伯中原之志。

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接着涉洛水,扬兵于周之郊外,欲以威胁天子,与周分裂天下。固定王派大夫王孙满问劳庄王。庄王问王孙满:“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洛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如何?”王孙满知道其意不善,便回答说:“三代以德相传,岂在鼎哉!昔禹有天下,九牧贡金,取铸九鼎。夏桀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若其有德,鼎虽小亦重,如其无德,虽大犹轻!周朝的德虽有衰败,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庄王惭而退,自是不敢复萌窥周之志。

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从晋,未肯服楚,乃与诸大夫计议伐郑。令尹孙叔敖说:“我伐郑,晋救必至,非大军不可。”庄王同意,遂悉起三军两广之众,浩浩荡荡,杀奔郑都荥阳而来。大军攻破郊关,直抵城下,四面筑长围攻打。郑襄公恃有晋救,不肯降楚。楚军攻打甚急,城东北角崩陷数十处,楚军将登城,庄王闻城内哭声震地,心中不忍,麾军退十里。公子婴齐说:“城陷正可乘势,何以退师?”庄王说:“郑知吾威,未知吾德,姑退以示德。视其从违,以为进退可也。”郑襄公闻楚军退,疑晋救已至,便驱百姓修筑城垣,男女皆上城巡守。庄王知郑无乞降之意,复进兵围攻。郑坚守三月,力不能支。楚将乐伯率众自皇门先登,劈开城门。庄王下令,不许虏掠,三军肃然。郑襄公肉袒牵羊来降,楚庄王退兵三十里,与郑媾和。

楚庄王班师刚至楚境,接到谍报:“晋国以荀林父为大将,先谷为副,出车八百乘救郑。庄王问诸将:“晋师将至,归乎?抑战乎?”令尹孙叔敖认为楚师连战已疲,战晋未必胜。伍参分析晋军:“苟林父新将中军,威信未孚于众。其佐先谷,恃其世勋,且刚愎不仁,非用命之将。栾、赵之辈,皆累世名将,各行其意,号令不一。晋师虽多,是容易打败的。而且,王以一国之主,而避晋之诸臣,将遗笑于天下。”庄王同意伍参的分析,令孙叔敖将乘辕一齐改为北向,进至管城,以迎晋师。晋军到达黄河口,前哨探得郑城被楚攻破,郑已降楚。荀林父召诸将商议行止。士会说:“救之不及,战楚无名,不如班师。”苟林父同意此议,遂命诸将班。中军副将先谷不同意班师,竟出营门,遇赵同、赵括兄弟,告以:“元帅畏楚班师,我将独济。”赵同、赵括说:“大丈夫正当如此,我兄弟愿率本部相从。”三人不秉将令,引军渡河。苟林父得报后,恐三人有失,只得令全军渡河,立营于敖、鄗二山之间。郑襄公知晋军众盛,恐晋一旦战胜,将讨郑从楚之罪。大夫皇戌进曰:“臣请为君使于晋,劝晋伐楚,晋胜则从晋,楚胜则从楚,择强而事,又何患呢?”襄公同意,派皇戌前往晋营,劝晋击楚。同时,郑襄公又派人往楚营中,亦劝楚王与晋交战,是两边挑斗,坐观成败。孙叔敖虑晋兵之盛,对楚王说:“晋人无决战之意,不如请成,请成不成,然后交兵,则曲在晋矣。”庄王以为然,派蔡鸠居往晋营请罢战修和。蔡鸠居至晋营,荀林父甚喜,认为是两国之福。但副将先谷不同意,把蔡鸠居骂了一通,赶了出来。庄王大怒,决定与晋交战。晋军将帅内部矛盾甚多,不听号令,晋将赵旃夜里到楚军营挑战。楚庄王指挥左广的战车前去追赶赵旃,赵旃丢了战车跑进树林。晋军派出战车去迎接,楚军见晋大军前来,就出兵列阵迎战。孙叔敖对将士们说:“前进!宁可我们迫近敌人,不可让敌军迫近我军,一定要抢在前面,以挫败敌人的意志。”楚军一起向晋军冲去。晋军不知所措,纷纷败逃,荀林父见无可挽救,下令:“快跑,先渡河的有赏。”晋中军和下军一起涌向河边的几条船,船上的人怕人多过不了河,将抓住船舷的手指都砍掉,船中手指成捧。晋军战车抽掉横木,扔掉大旗,拼命逃跑。只有晋上军作为后殿,没有溃败。上军元帅士会预料有事,先已结阵,且战且走。晋将巩朔、韩穿、卻克打退楚将婴齐的追兵。士会查点将士,并不伤折一人。遂依敖山之险,结成七个小寨,连络如七星,楚军不敢逼。直到楚军尽退,才整军而还。郑襄公知楚军得胜,亲自至郄城劳军。庄王命军士掩埋晋军遗骨,为文祭祀河神,奏凯而还。

庄王十九年(公元前595年),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申舟路经宋国时,被宋执政华元捉住杀了。庄王得知信息,极为愤怒,亲自出兵伐宋,将商丘包围起来。楚军造楼车高与城等,四面攻城。华元率兵民巡守,并派人往晋告急。晋因此前荀林父率六百乘与楚战,遭到失败,恐救宋无功;又认为楚距宋二千里之遥,粮运不济,必不能久。今遣使往宋只说晋已起大军来救,谕宋坚守,不过数月,楚师将去。晋景公同意此议,即派解扬往宋。华元因解扬之告,缮守益坚。楚大将公子侧令军士筑土堙于城外,如敌楼之状,登之以瞰城内,一举一动皆知。华元也于城内筑土堙以向之。自秋九月围起,至次年夏五月,双方相拒九个月,商丘城中粮草俱尽,人多饿死。华元以忠义激励劝其下,百姓感泣,全无变志。楚军营中,也只有七日之粮。楚军佯在城郊种田之状,以示久留,逼宋投降。华元对宋文公说:“楚无去意,晋救不至,奈何?臣请入楚营,面见公子则,去及之以和,或可侥幸成事。”宋文公说:“社稷存亡,在此一举。”华元探知公子侧在土堙上住宿,挨至夜分,扮作谒者模样,悄悄登上土堙,直至公子侧床边,劫了公子侧。公子侧说:“有事商量,不须粗卤。”经过双方交谈,华元向公子侧告以城内无粮的实情,要求楚军退三十里,宋愿与楚盟。公子侧也告以楚军只有七日之粮,若过七日,城不下,亦将班师。最后,宋与楚订立城下之盟,以华元作为人质。盟约中写道:“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欺你,你不欺我。”此后,鲁、宋、郑、陈等国都归向了楚,楚国成为中原诸侯的盟主。P24-27

序言

从周武王伐纣到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近三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本书选取历代88次重大战争和著名战役撰著而成,取书名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8次战争》。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凝聚了无数将帅、士兵和民众的智慧、勇敢和血肉,涌现出许多军事家、政治家、名将、英雄和各种杰出人物,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些腐朽政权、叛乱、分裂和割据势力,是阻挡历史前进的障碍,只有用战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各个朝代的更换,主要是通过战争实现的。殷纣王无道,朝政腐败。滥杀无辜,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诸侯伐纣,推翻了腐朽的旧政权,建立起周王朝新政权,周武王之后,又出现了“成康之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天下纷争,秦始皇用战争统一了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货币,促进了中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但秦朝实行暴政,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灭了秦朝;继而楚、汉相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王朝。鉴于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汉王朝实行了一系列较为“宽舒”的政策,使秦朝开创的统一、多民族、专制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第一个盛期。西汉到了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王莽夺取了政权,进行“托古改制”,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连年饥荒,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邦九世孙刘秀参加农民起义,击败王莽政权,又战胜农民起义的各个割据政权,建立东汉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东汉王朝六次颁布了解放奴隶、三次颁布了禁止虐杀奴隶的诏令,进一步消除奴隶制,推进了封建社会。东汉到了末期,宦官专政,官吏贪残,横征暴敛,人民苦难日深,东汉政权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引发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被镇压以后,又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击败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雄踞中原广大地区,孙权占有江东,刘备入主西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相互争夺,战争不断。最后,司马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晋王朝。但由于西晋实行分封制,导致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五十多年就被北汉灭亡。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与北方相继建立的十六国相对峙,南北分裂达一百多年;此后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又经过一百多年,北周杨坚夺取政权后建立了隋王朝,出兵征服了南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状态。隋朝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过度劳民伤财,激起全国各地人民反抗,农民起义纷起。唐公李渊于太原起兵,夺取隋政权,建立唐王朝,又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和隋朝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执政后,政治廉明,被称为“贞观之治”。唐朝经过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后期的藩镇割据,国势日衰,到了唐朝末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此后,各地军阀混战,朱温击败各个军阀之后。取代唐王朝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再一次大分裂,形成五代十国,长达五十多年。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又出兵逐个消灭和招降了割据的十国,统一了全国。北宋期间,经济、文化更为繁盛。但北宋到了宋徽宗,朝政衰败,金军南下,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全国分裂为金、南宋和西夏三国鼎立的状态。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相继灭了西夏、金和南宋,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统一了全国。元朝实行对外扩张政策,疆域扩大,东到高丽,西到伊朗和土耳其。元朝后期内部争权夺利,人民不堪忍受蒙古人的统治,纷起反抗。在农民起义战争中,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在南京建立明王朝,又出兵北伐,击败元王朝及其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明朝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人民不满政府的黑暗统治,纷起反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迅速发展。称为大顺军,很快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后由于明辽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出兵南下。消灭农民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势力。清王朝初期,康熙帝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统一了全国,出现“康乾盛世”。到了晚清时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清政府对外屈从于帝国主义,对内压迫人民,激起各地人民的反抗。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相对峙,后由于内部分裂,导致失败。此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不断扩大,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全国人民纷纷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最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但是,战争也是残酷的,每次战争都有许多人伤亡,财产遭到损失,一次大的战争,往往会有数万人伤亡。特别是那些杀戮立威的将领,更是大量屠杀降卒和百姓。例如: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全部投降,秦将白起恐赵卒有变,一夜之间将四十万赵卒全部坑杀。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白起攻楚别都鄢(今湖北宜城),用水攻之法,淹死楚军民数十万人。在赵魏联合攻韩时,白起往救,斩首十三万,又将赵卒二万人全部沉入河中淹死。后来白起伐韩,斩首五万人。当时,六国君臣听到白起的名字,无不战栗畏惧。又如,项羽攻秦,大败秦军于汙水之上,秦将章邯率军投降。项羽怕秦降卒反叛,将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于新安城南。项羽进兵秦都咸阳,进行屠城,焚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再如,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渊叛魏,魏主派司马懿率兵征讨。司马懿进兵辽东,围攻襄平,公孙渊难以抵抗,派两位大臣到魏营请降。司马懿不准投降,还杀了这两位大臣。城破之后,司马懿杀了公孙渊,又杀了公孙渊任命的官员二千余人,还杀了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余人。在南北朝时期,南梁发生侯景之乱,当侯景攻下台城后,他告诉诸将,攻入城中要杀得干净,使天下人都晓得他侯景的威名。因此,诸将专事烧杀抢掠,行为残酷。后又攻破广陵,大捕城中人口,不论男女老少,埋半身于地下,驰马射击,八千人一时毙命,广陵成为一座冤魂冥集的空城。在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多尔衮派多铎率兵南下,攻打扬州,由于扬州人民顽强抵抗,城破之后。屠城十日,将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毁为废墟。此后,清军又在江南屠城,强制汉族人民剃发易服,激起汉族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江阴、昆山、嘉定人民在抗清斗争中均遭受屠杀。

中国三千年战争史,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兵书,有许多战争不仅是孙子兵法的活用,而且又补充和丰富了孙子兵法。这些战争战役值得研究之处很多。现举三十例如下:

……

二十七、围城打援。东汉初,张步割据齐地,对东汉政权构成威胁,孝武帝命大将耿弁讨伐张步。张步闻讯,派大将费邑屯兵历下,费邑又派其弟费敢守巨里,耿弇先进逼巨里。几天后,有投降者称,费邑准备援救巨里。耿弁即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严令军中紧张修造攻城器械,并命诸部,三日后全力攻城,并有意放松了对俘虏的看管,以便让俘虏逃跑,向费邑报告攻城日期。至期,费邑率二万精兵前来救援。耿弁分三千人佯攻巨里。自己则带精兵登上高坡,居高临下向援军发起进攻,大破费邑军,阵斩费邑。耿舍命人将费邑头悬示巨里城中,城中顿时人心惶惶,费敢弃城逃跑。耿弁乘胜攻克四十余营,一举平定齐。接着,又进攻临淄,打败张步,平定了齐地割据势力。围城打援的战术,在我国解放战争中多有采用。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队。

二十八、火攻之计。在古代战争中,采用火攻之计的战例很多。在三国时期,就有多次火攻战役。例一,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刘备逃到夏口,派诸葛亮去江东与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曹操自江陵顺流而下,至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曹操实有军队二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大军,孙、刘联军约五万人,主要是由周瑜统率的水军。在长江作战要用水军,初一交锋,曹操便吃一个败仗。曹操发现北军不习水战的弱点,便以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军。为了战胜曹操,周瑜首先采用反间计,使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都督,然后设计以火攻破曹。为了使曹军船只集中起来,便于火攻,周瑜派庞绕向曹操献连环计。建议曹操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便于北军训练,曹操果然中计。为了使东吴火船能接近曹操水军,又用苦肉计使黄盖向曹操假投降,并约定投降日期。至期,乘东南风大作。黄盖率二十只火船冲向曹军水寨。曹操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链锁住,无法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三江上面,火乘风势,一派通红。曹军岸上营寨,也几处起火。当晚满江火滚,曹军伤亡无数,曹操率残兵大败而逃。例二,吴、蜀夷陵之战。建安二十年。刘备以东吴袭取荆州、杀害关羽等事,出兵伐吴。孙权派孙桓、朱然为左、右都督,率军五万。水陆并进,抵御蜀军。刘备率领的大军,攻势很锐,孙桓抵敌不住,损兵折将,大败而逃,被困于夷陵城,朱然水军也后退五十里。孙权得报,急召群臣计议,决定启用一班老将,以韩当、周泰为正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统兵十万抗拒蜀兵。此时蜀兵攻势正盛,吴兵又大败,并折了甘宁、潘璋等将。孙权再召群臣计议,决定以年青书生陆逊为大都督,老将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陆逊采取坚守不战。以待时机的策略,严令诸将坚守不战。此时正值炎夏,刘备令蜀军移营于山林茂密之处以避暑,蜀军四十余寨,连营七百里。刘备不知兵法,移营于山林茂密之处,易遭火攻,而且连营七百里也难以作战。陆逊抓住战机,采取火攻。陆逊命朱然于水路进兵,用船装载茅草,以备放火;韩当引一军攻江北岸,周泰引一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焰硝,各带火种,到了蜀营,顺风放火。蜀军四十营,隔一营烧一营。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吴军乘风放火,刘备营左、右营先后起火,风紧火急,树木皆着。吴军又四下放火烧山,江南江北如同白日。蜀军乱窜,相互践踏。刘备被吴军夹攻,四面无路,幸得赵云前来救驾,逃奔白帝城。蜀军大败,死伤无数,此时刘备只有百余人入白帝城。陆逊大获全胜,班师而回。

二十九、水淹之计。在古代战争中,水淹之计也多被采用。例一,春秋后期,吴国出兵攻楚。在汉水击败楚军主力后,向郢都进军。孙武进军至当阳阪,望见漳江在北,水势滔滔,郢都以北的纪南城地势低下,西有赤湖,湖水通纪南城及郢都城下,孙武见此地势,便采用水淹之计,命军士在一夜之间挖掘深沟一道,将漳江之水引向赤湖,又将漳江下游堵住。使江水全部倾入赤湖,以致赤湖水大涨,纪南城和郢都被水淹。楚王知郢城难保,便从西门乘舟弃城逃走,吴军遂占领郢都。例二,晋国后期,国土大部分被智、韩、赵、魏四家分割,其中智伯最强,胁迫韩、魏割地,又联合韩、魏攻赵,企图连灭赵以后平分其地。赵襄子在谋臣张孟谈的策划下,固守晋阳城。智、韩、魏三家兵到,把晋阳围得铁桶相似。但晋阳城高坚固,三家攻打不下。智伯便采用水淹之计,他探知晋水发源于龙山,其流如注,便在山北高阜处挖成大渠,并将晋水上游坝断使水注入新渠(今晋水北流一支,名智伯渠,即当年所挖)。一月之后,春雨如注,山水骤涨,智伯使人挖开北面,其水从北面溢出,灌入晋阳城。晋阳城被水淹,城中又缺粮,情况十分危急。赵襄子与张孟谈计议,认为韩、魏攻赵,是迫于强势,并非本意,不如说服韩、魏,反攻智伯。于是,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出城暗中与韩、魏说明利害,要求夹击智伯。韩、魏二君与张孟谈商定夹击之计,约定明日半夜行动。至期,韩、魏二君暗地使人杀守堤军士。于西面挖开决口。水从西决口反灌智伯之寨,智伯部下大乱,纷纷逃避,韩、魏乘机出动军队,从两翼向智伯发动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杀来,打败智伯的军队,将智伯擒杀。智氏被灭以后,韩、赵、魏三家分割其地。此后,晋国实际上被韩、赵、魏三家分割。例三,楚汉相争期间,韩信从侧面攻克魏、赵,然后进攻齐国。兵临齐都临淄。齐王田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统率二十万齐楚联军与韩信决战。两军在潍水两岸相持,韩信的汉军在西,龙且的齐楚联军在东。韩信令人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堆起大坝,将水堵住,在两军相持之处,河水变浅,可涉水而过。韩信率军过潍水与龙且交战。韩信佯败退回西岸,引龙且来追。在龙且前队追到西岸时,韩信即令撤除水坝,大水滚滚冲下,将龙且尚未过河的大军隔断,无法过河。龙且只有三千人过河,被韩信大军围歼,龙且被杀。韩信迅速击败二十万齐楚联军,俘齐王田广,齐地被韩信占领。例四,关羽水淹七军。关羽在攻克襄阳以后,转攻樊城,曹仁向曹操求援。曹操派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征西都先锋,率起七军,前往樊城。庞德出阵与关羽交战数次,未分胜负。于禁移营于樊城以北十里处依山下寨,此处地势较低。关羽察看地势,看到襄江水势甚急,便准备水淹曹军。关羽令人堰住各个水口,并准备船筏,待水发时,乘船就高放水。准备方定,是夜风雨大作,襄江水大涨,关羽即令人放水,庞德坐于帐中,只听得万马争奔,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不计其数。平地水深数丈,于禁、庞德与诸将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天明,关羽与诸将皆乘大船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只得投降,庞德被俘后拒绝投降,被关羽斩杀。关羽水淹七军,声威大震,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其锋。

三十、骄兵必败。两军对阵,骄兵必败,这种战例很多。例一,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声威大震,但产生骄傲情绪。樊城水势渐退,关羽领兵攻打樊城,但关羽骄傲轻敌,身上只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曹仁见此,便令五百军士放箭,关羽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关平将他救回。由于箭头有毒,虽经华佗治愈,但右臀乏力,以致后来与徐晃交战时,不能取胜。特别是他见到东吴以陆逊代替吕蒙守陆口以后,认为孙权目光短浅,用此孺子为将,不足提防,便将荆州之兵大半调至樊城,放松了荆州的防备。东吴乘关羽放松戒备,袭取了荆州。关羽在樊城战事不利,荆州又被东吴袭取,处于两面夹击之中,最后败走麦城。例二,前秦主苻坚自恃兵力强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他不听群臣劝谏,调集八十万大军,号称百万,以其弟苻融为先锋,向东晋进兵。东晋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八万兵与前秦八十万大军对抗。两军至淝水两岸相遇。苻坚自持兵多,扬言“投鞭可以断流”。东晋军乘前秦军立足未稳之机,利用苻坚骄傲和速胜的心理,用计渡过淝水与秦军决战。谢玄派人到秦营对苻坚说:“君率军深入,在河边布阵,是持久之计,而不是速战的办法。如果你们的军队稍稍后撤,让晋军过河决一胜负,不是更好吗?”苻坚想乘晋军渡到一半时发起突然袭击,便同意后撤;但苻坚未向军队说明情况,突然下令后撤,秦军士兵不知后撤意图,误以为前方打了败仗,阵势立刻大乱。谢玄乘势立即率军抢渡淝水,勇猛冲杀。苻融忙驰马赶到后面,企图阻止秦军后退,却因战马被乱军冲苻融被晋军所杀。前秦军争相逃命,风声鹤唳,都以为追兵逼近,溃不成军,相互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前秦军损失十之八九,几乎是全军覆没。

以上三十题。仅供研究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书原书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历代战争》,仅承上海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著名文史图书策划人李旭先生意见,将书名改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8次战争》,并为本书插配有关历史图片,在此谨表谢忱!

编者

2008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