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美日知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牟岭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异国他乡谋生,一些不经意的瞬间或事件,都会意想不到地与烙印在脑子里的中国情结发生触碰,不乏精彩之处,也会让人久久地回味。这些缠绕内心的骚动,时而会引发一些文化的反思,时而会激活一丝对故土的眷恋。生活和记忆在心里缠绵久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那些埋在心底深处纷乱的思考,似乎受到了某种神秘磁场的作用,悄悄地排列组合起来,获得了生命的形状,又不吐不快地流泻到了文字里。这就是本书《北美日知录》的来历。这些散文是作者最近几年陆续写成的,大都在美国的中文报纸及网站上以“老牟”的笔名发表过,主要写美国的日常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书名借用了晚明大学问家顾炎武的经世之作《日知录》,虽然在内容和架构上远不及顾大师《日知录》的博大精深,包罗万千,但却也用心地、多方位地反映了新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北美日知录》所记录的故事,都来自于具体的美国体验,作者自己的以及周围朋友的。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时间的草莓”,记录了个人和友人生活的趣闻趣事。第二部分为“域外的天地”,主要叙写美国的风土人情,人文世故,并添加进一些与中国经验的对照。第三部分为“异国的随想”,则是一些杂感和议论。

目录

自序/1

时间的草莓

 打牌/3

 收获的喜悦/11

 垂钓之趣/20

 女儿的兔子/27

 触动生命的密码/36

 如此球迷/42

 烧鸡美谈/48

 后院的侨居者/56

 耶鲁的明星——帅哥丹尼/62

 合唱!合唱!/70

 家庭多面手/75

 打酱油买盐/84

 Z女士和她的狗/89

域外的天地

 美国的苍蝇/101

 绿色草地上的遐思/109

 从美国西瓜想到的/117

 墙之隔/125

 在美国做房东/133

 征婚广告里的文化/141

 牙齿的风范/149

 在公司的沙漠里跋涉/157

 高速时空下的疯狂/166

 纳税的重担/179

 讨厌的电话广告/192

 体制外的自由人/200

 也跟着折腾了一回投票/210

异国的随想

 “中文热”和机遇/217

 回国的印象/222

 外语学习的盲点/228

 淡去的方向盘之光/236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的离婚/243

 看电视剧《牵手》/250

试读章节

打牌

前不久,忽然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位十多年未曾联系的朋友寄来的。他从另外一位熟人那儿偶然得知了我的伊妹儿地址,于是很快跟我取得了联系。我们不几天就有了数次往返的通信,其中他非常好奇地问到我现在的生活。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得出某种好奇,以为我在美国一定会有过一些带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写信讲给他听听。也许时下的中国人看惯了美国大片中的浪漫故事,觉得凡是踏上美国这块土地的人,大都会有些惊天动地的历险和激动人心的艳情遭遇。看来好莱坞的电影在宣传美国文化方面的确卓有成效,加上中国人效仿西方的劲头十几年不曾衰减,使美国华人的生活都被罩上了一层神秘,在文化批评上这叫类型化(stereotype),亦是说,审视者个人,凭着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带有成见的模式来评判他人,而且在评判过程中将对象削足适履,使对象失去其真实性,直到被审视对象完全被填充到审视者头脑中所固有的模式之中。

看到朋友提出的问题,我陷入了思考,我在琢磨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看看周围的朋友,检点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突然发现我们这些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过的是最平淡、最缺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所以我在回信中对朋友说:我的生活实在是太缺少色彩、太单调了,也许正像蓬勃的经济,浪漫的生活都发生在了那日新月异的中国。我还告诉朋友,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与周围朋友的生活,我只能引用我曾经炮制的一句玩笑话来描述:“生命的意义在于打牌”,打牌即是几个人一起玩的扑克游戏。

我所居住的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纽黑文市(New Haven)周围,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中国社群,这些华人大都是在耶鲁大学工作。耶鲁大学的医学院,每年都从中国招募很多实验室技术人员,所给的头衔是博士后(post-doc),往往是来自中国国内著名医院、医学院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大概总数达几百人之多,超过所有外籍博士后的总和。

这是一种两厢情愿的结合。一方面,耶鲁大学开出相对低廉的薪水,却雇到了技术精湛的实验室员工。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科技精英工作勤奋,兢兢业业,成果迭出。另一方面,这些中国的博士后,又把耶鲁的工作变成了永久居住美国的跳板,他们来美后都会迅速在一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内申请到绿卡,获得在美永久居留权,然后顺利跳槽,找到薪水高得多的正式工作,摘掉博士后的帽子,从此便有可能融入美国的社会中,默默地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即开始过那种没有浪漫色彩的生活了。

这种获取永久美国居住权的方式几乎变成了一种成功率甚高的程序。当然,除了这样定居的中国人,纽黑文周围还有一些是从美国拿了学位后在耶鲁大学或在附近的公司找到工作的人。虽然职业和定居的渠道不同,但定居后的生活方式都大同小异,均落人了其乐融融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小家庭生活。较中国不同的是,这儿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熬到定居后的中国人小家庭生活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抓紧生第二个孩子。有了孩子,买了房子,生活就真的固定了。我周围的中国人大都是有了这种固定工作和安顿下来的小家庭。

小家庭式的生活是平静祥和的,对于逃离了嘈杂拥挤的居民楼的中国人来说,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房子的心情则大不一样了。他现在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纳税人,一个人在自己的房子里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不受左邻右舍的约束。美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是绝对尊重和保护的,如果某个不速之客擅自出现在某家的财产地域上,房主开枪击毙此人也是法律所容许的。这种安全感和自由感,也许才是所谓美国梦的真正内容。

平时一起上班的同事们,下了班后就纷纷驾车各奔东西,然后消失在属于自己的院落房子里。不像在中国,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下了班后又都归返到同一个宿舍楼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的私生活没有绝对属于个人的空间。这一家咳嗽一下,那一家可以听得清清楚楚。为了顾及面子,两口子吵架也不得不压低嗓门,一旦有丑闻泄露,很快便会在单位和社区传得沸沸扬扬。在美国,每个房子都有自己所属的地界,按照居住城镇的规定,每个房子在建造时要有指定的距离,空间的大小依据房产的价值来定。房子的拥有者不但是房子的主人,而且是房子周围土地的主人。这些土地把房子一个个独立起来,仿佛是房子的领地,让主人对自己的空间具有绝对的占有权,让发生在房内的事情永远销声匿迹在自己的领地里。纽黑文周围有若干个小城,东面有布兰弗镇、吉尔福德镇、麦迪逊镇,西面有西黑文、橘城、木桥镇、弥尔福德镇,北面有北黑文、卧灵福德镇、车西尔等。下班后的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开车回到各自的镇上,回到属于自己的领地和巢穴,经营起下班后的那部分生活。

但对于很多过惯了群居生活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独居的生活又常常显得太寂寞了。所以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哀叹:“在美国的孩子真可怜!”的确,记得我小的时候是跟一群群孩子玩耍长大的。而生活在美国的这些孩子,放了学后只能待在家里,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的孩子结伴游戏,常常是可怜巴巴地与电视为友,与游戏机为伴。

我的童年是在济南市的一个街道上度过的,每天孩子都有数不完的游戏活动。那时正是“文革”初期,中小学经常停课闹革命,我们那些年龄小的孩子,一天到晚跟着大孩子们抓蟋蟀、钓鱼、抽老牛、游泳、跳绳、踢毽子、拍洋画、打扑克、下棋、爬房上屋、捉迷藏、打球等等。这些开心的游戏和活动很多在美国都不曾见过。孩子们被囚禁在自己的家里,除了做那点从学校带回的作业,剩下的就是打电话、上网、玩电子游戏或看电视。所有的活动很少涉及体力,却常常使孩子们感到疲劳、厌倦,身体肥胖笨重。大人们也是如此,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家要做饭,照料孩子,收拾房子,整理院子。冬天要清雪,夏天要浇地、割草,秋天要扫树叶。虽然不乏体力的劳动,但往往缺乏人际交流的喜悦,结果久而久之。也渐渐感到了寂寞的压迫和岁月的冷漠。

枯燥的生活久了就有了社交的欲望,打牌就渐渐成了中国人社交的最佳方式之一。打扑克是“文革”中盛行的游戏。记得童年时,每当到了夏天,昏暗的路灯下总是聚集了一堆堆打扑克的人,有老人组的,青年组的,儿童组的,争争吵吵热热闹闹地度过那一个个炎热的夏日。我那时候也喜欢看别人出牌,一有机会也会参加进去,慢慢也学会了打牌,而且非常投人。在那学校不能念书的岁月,打牌下棋其实帮助我锻炼了脑筋和增长了智慧。后来学校开始正规了,打牌的人少了,我也常常只是偶尔围观看看热闹,很少具体卷人了。到了高考恢复后上了大学,时间更被视为金钱,如饥似渴地念书,打牌已被斥为不务正业了。虽然也常常听说有些系的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通宵达旦地打牌,过过牌瘾,我却再也没有兴趣回到被认为是玩物丧志的游戏。上大学那会儿,打牌简直就是堕落的同义词。P3-6

序言

这些散文是我最近几年陆续写成的,大都在美国的中文报纸及网站上以“老牟”的笔名发表过,主要写美国的日常生活。

在异国他乡谋生,一些不经意的瞬间或事件,都会意想不到地与烙印在脑子里的中国情结发生触碰,不乏精彩之处,也会让人久久地回味。这些缠绕内心的骚动,时而会引发一些文化的反思,时而会激活一丝对故土的眷恋。生活和记忆在心里缠绵久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那些埋在心底深处纷乱的思考,似乎受到了某种神秘磁场的作用,悄悄地排列组合起来,获得了生命的形状,又不吐不快地流泻到了文字里。这就是本书《北美日知录》的来历。

拙作书名借用了晚明大学问家顾炎武的经世之作《日知录》,虽然在内容和架构上远不及顾大师《日知录》的博大精深,包罗万千,但却也用心地、多方位地反映了新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北美日知录》所记录的故事,都来自于具体的美国体验,我自己的以及周围朋友的。正是基于这种零距离的参与和感受,才使我有机会微察美国,品味美国,读懂美国。

国内近年来出了不少“走遍美国”的书籍或影视作品,不少是导游式的文字,诸如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城市历史,大学指南之类。《北美日知录》中的文章不是走遍美国的记录,而更像是精筛密滤个体经验的平凡过程。

自1994年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毕业,这十多年,我感觉时间仿佛装上了太空加速器,日子就像坐上了宇宙飞船,嗖嗖地离我而去。是啊,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到底能够承受多少这样的十年?于是,在度过每一分钟的同时,回过头来,又不无恐惧地感到了时间的压迫,看到了时间留下的那条深邃无际的空洞长廊。

时间无疑是生命最强悍的敌人。然而,在时间的长廊里,笔者有幸遇到了几个热爱文字的同事和知己。在耶鲁工作的孙康宜教授、康正果先生、苏炜先生,他们对文字的热爱无形中感染了我,让我也喜爱上了文字。我于是开始在网上写作,开始享受写作的快乐,开始拥有读者。我忽然觉得,自从有了文字的朋友,思想的瞬间便有了强健翅膀的依托,飞逝的时光也被文字点点滴滴地截留下来。于是,生命在文字翅膀的推动下,飞翔起来,在时间的长廊里划出了依稀可见的轨迹。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时间的草莓”,记录了个人和友人生活的趣闻趣事。第二部分为“域外的天地”,主要叙写美国的风土人情,人文世故,并添加进一些与中国经验的对照。第三部分为“异国的随想”,则是一些杂感和议论。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桂萍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网上读者和朋友对我的厚爱,感谢曹晋教授对本书写作的关心,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编辑们为本书编辑和出版提供的帮助和方便。

牟岭

2006年5月于美国耶鲁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