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勐马档案/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勐马寨人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勐马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村寨。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勐马寨这样的村寨抢救、保护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村寨的民族文化内容,使之形成傣族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的村寨,成为研究傣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库和继承、弘扬傣族传统文化的示范村,全方位地展示傣族动态的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本书多层面、多角度地记录了勐马傣族村民的生产生瑶习俗,是一本生活气息十分浓厚、颇具可读性的好书。

内容推荐

孟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县内居住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22个兄弟民族。历史上孟连曾经是边疆民族地区土司统治的地方,自元朝以来,孟连就因其特殊的边境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内地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驿道。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勐马傣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字、历法、节庆、习俗、饮食、生产、民间文学、佛事活动、自然崇拜等18个方面。

目录

序(一)胡文彬  1

序(二)刀建华  2

序(三)白海思  3

工作剪影  22

《勐马档案》傣文撰稿人员简介  25

勐马寨概况  1

勐马傣族文字  2

历法  7

其一(7)

其二(10)

村规民约  13

旧规约(13)

新规约(15)

节庆  18

勐马傣族泼水节(18)

关门节和开门节(24)

习俗  29

起名习俗(29)

文身习俗(31)

婚恋习俗(34)

服饰习俗(43)

丧葬习俗(一)(50)

丧葬习俗(二)(63)

栽秧习俗(64)

收谷子习俗(65)

吃新米叫谷魂(67)

放牛习俗(69)

民间文艺  70

岛莱的传说(70)

阿鸾召相垛的传说(74)

人类的产生(80)

谷子的传说(82)

傣族帕垫花和被套花的传说(85)

流传于勐马的天文传说(90)

埋西里罕的传说(94)

谜语(98)

民间谚语(100)

勐马傣族绘画名称(一)(106)

勐马傣族绘画名称(二)(107)

勐马傣族绘画名称(三)(108)

剪纸(109)

音乐(111)附:问寨调、开门调、嫡我罕、编卢习、所诗、喜庆锣鼓点

民歌(122)

舞蹈(123)

佛事活动  127

升和尚的过程(127)

召法的问世与佛爷的作用(132)

召滴、召反赕经书请佛爷来念(134)

佛爷在缅寺内的规定(135)

勐马经书的传说(136)

僧侣的持戒仪式(138)

民间流传的佛经故事(141)

民居  146

民居建筑(146)

民间建新房仪式(161)

民间贺新房仪式(162)

生育  167

生育相关习俗(167)

社团组织  171

贺醒(171)

商业  174

商品交易(174)

自然崇拜  177

建寨心(177)

修寨心(180)

拜寨心(181)

拜法(182)

拜丢洼拉很(家神)(185)

赕炸勐(坝心)(186)

赕唐法相(188)

赕唐法双(189)

赕摆法(190)

祭风(191)

拜召法笼让(192)

饮食与医药  193

勐马傣味菜谱(193)

凉粉的制作(207)

民间米干(208)

勐马臭米线(209)

民间制豆腐(211)

中草药(212)

工艺  223

民间银器(223)

编结渔网(225)

土法制红糖(229)

编竹箩(231)

制篾饭桌(232)

做竹扁担(232)

打谷棍的制作(233)

编黄鳝笼(233)

竹甑子的制作(234)

编篾笆(235)

编鱼箩(236)

编下鱼笼(237)

做土锅(238)

纪实  240

麻哈喃上北京(240)

新勐马(244)

民族文物  247

后记  255

试读章节

其二

一月份 天亮了,大雾白白的,遮住太阳,雨也不下了,雾阴遮住整个坝子,天气变冷了。妇女抱着被褥和衣服到缅寺里赕佛,赕各种各样的东西,多赕多得福,高高兴兴地赕佛升天。到了一月十五号,田里谷子变黄了,谷穗一个盖过一个,到处都是金黄色的,大家动手割谷子,怕谷子熟后遭虫灾;怕小鸟来吃,它吃饱以后就飞回树林;怕马牛牲口来吃。在二月份以前一定要割完,收好,保管好谷子。

二月份 大雾更厚了,遮住了整个坝子;下霜了,天气更冷了。老百姓收好谷子,晒干,装好,一个比一个忙着把谷子挑回家,有的人用牛驮,帕朗声到处响,到处都能听得见;有的人挑谷子,有的人堆谷子,有的人晒谷子。在这个月,各个寨子的佛爷要参加持戒活动,时间是十天,远近的人都来赕佛,来赕佛的人很多,东西赕的也很多,哪个寨子负责搞持戒活动,就由哪个寨子的人做饭给远道来赕佛的人吃。

三月份 天气变得更冷了,霜也下得多了,山上的叶子都落了,男女老少都说冷。晚上小姑娘在火塘边纺线,小伙子披着毯子去串小姑娘,如果小姑娘喜欢小伙子,小姑娘会给他凳子坐。大家没有什么烦心的事,高高兴兴的。山上的小鸟飞来飞去,还有蜂子也到处飞;黄牛、水牛、猪、麂子、猴子到处跳着玩,在山上找东西吃。会做生意的人,开始到处去做生意了。

四月份 气候开始变暖,风吹树摇摆,下霜少了,大雾开始下来,盖在树上。小鸟在树上做窝下蛋,到处飞去找食物,吸花蜜,吃果子。坝子里油菜花开了,蜂子也一群群地飞到坝子里采花蜜。鹦鹉飞来唱歌。各种山茅野菜开始长出来,小姑娘背着篮子上山找野菜,小伙子听着声音跟着到山上,跟姑娘对歌,你形容我,我形容你。四月中旬(十五号左右)开始整寨心,赕佛念经。

五月份 天上的云彩被风吹开,气候变得更暖和了。风吹起,天空更明朗。山沟、山顶的树开始换叶子,小雀在山里吃百花,站’、在树上叫。黄色的莫板谢花开了,到处可以闻到香味。莫庄相花开,蜜蜂来采花蜜,不管白天和黑夜飞来又飞去。画眉、鹦鹉以及其他小鸟在丛林中飞来飞去,一对一对地飞,边飞边叫,叽喳叽喳地对答。大松鼠和小松鼠走过藤子和树枝来找花和果实吃,很高兴。

六月份 天气变干燥,河里水干了,沙滩出现了,小鱼小虾躲到水深的地方。青蛙开始叫,哪里有草,凉快,就跑到哪里躲起来。天气干燥,容易发生火灾。到了傣历新年泼水节,老百姓给佛像洗澡,男人、女人都去缅寺赕佛念经,在缅寺的院子里堆沙,把赕佛的东西拿到缅寺,青年男女相互泼水,非常热闹,到六月下旬,天开始下雨了,箐沟里都有了水。

七月份 山上的知了叫了,山坡上到处是青草、嫩草和茅草,所有吃草的动物都来山坡吃青草、吃树叶。

八月份 雨下多了,老百姓修沟挡坝,准备下种;挡水进沟通到田,老百姓拉水牛犁田,从早到晚的犁。白鹇、挪旧、老鸹、挪晓等鸟来吃翻田犁出来的虫、鱼、虾等动物,牛犁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有的鸟还站在牛背上玩耍。除了种田,还要种白薯、芋头、豌豆、芝麻、甘蔗等农作物,不要错过这个时节。

九月份 雨量比较大,所有田里的水都满了,山区种下的地谷(旱谷)开始长出来,坝区种的谷子比山区早,谷子黄了,都可以收了。收了谷子,傣族、佤族、哈尼族挑着东西拿到街上卖。种旱地的时候要准备犁、耙、锄头、水牛,到处都在犁旱地,主人叫水牛快快犁,不让它休息,水也不让它喝,草也不让它吃,抓紧时间犁地下种。坝子里的田又长又宽,主人抓紧时间犁田,用大长耙来把平。田还没有耙平,妇女们就要来栽秧,说:“快快耙,我们要栽秧了,如果今天栽不完秧,天黑了,下回我们不来帮你家栽秧了。”主人就赶紧赶牛,快快耙田,就这样互相说笑着,田也耙好了,妇女们开始栽秧了。到了九月十五号,是关门节,寨子里的人都拿着糯米饭和蜡条去缅寺赕佛,老人们去听经纳福。

十月份 下大雨,刮大风,发洪水,天上有闪电就要打雷。小鸟一对对地出来玩,吃成熟的果子,吃饱后躲到树林里。所有竹子长出竹笋,老百姓到山上找菌子和竹笋。老人在缅寺听佛爷念经,年轻人在家里管理田地和各种农作物。

十一月份 雨少了,快到开门节了,每个月的15号、30号老人都要到缅寺赕佛听经,年轻人去送饭、赕佛。山区的老百姓开始割旱谷,收割好旱谷,把谷子晾晒好后,抱来堆在篾笆上,用打谷棍打谷子,把打好以后的谷子挑回家。坝区的老百姓准备割早谷来赕开门节,把割好的谷子晒干,抱来堆在篾笆上,用打谷棍打谷子,把打下来的谷子挑回家,留一部分谷子用来赕开门节。

十二月份 这个时候,天空开始有雾了,所有的鸟从山上飞到坝子里来吃谷子。山上的香蕉、面瓜、黄瓜可以吃了,棉花炸开了,老百姓就背到街上来卖,卖了东西,有了钱,买铺盖、行李回家用。天气晴了,只有一点雾,开门节到了,老人们到缅寺纳福听经,年轻人去献饭赕佛,这个季节,也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时节。

作者:刀正昌

翻译:召军片 波岩保

村规民约

旧规约

过去勐马这个坝子有两个最大的官员,一个叫召滴,另一个叫召反,这两个官员是由孟连土司任命的。他俩用72块钱、一匹马(带马鞍)、两对蜡条,到孟连宣抚司署朝拜,土司接受了召滴、召反的礼物,才任命他俩为勐马坝子的官员,发给任命书,每人发给一把金伞、一把长刀、两只飞镖、三门土炮(注:放土炮一响,说明有事,家家户户要做好准备;放土炮二响,说明有急事,寨子的人要集中起来;放土炮三响,说明有紧急事,全寨要紧急出发,各寨头人要集中到召滴家接受任务)。

召滴在勐马任命了四个官员:第一个叫法很刚,第二个叫法笼并勐,第三个叫法可相,第四个叫法挺勐,每个人每年要给召滴35块钱。每个寨子除头人外,还任命有布给、布先、拉勐、先勐、布朗(负责送信、通知开会、防火)、布岛、布罕(负责人)等小头人。这些人为感谢召滴对他们的信任,每人每年要赕给召滴7块钱。在寨子里,有人结婚、离婚、男女关系和所有违法的事情都由本寨子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报告召滴帮助解决。

1.解决夫妻纠纷:夫妻之间,如果女方有了姘头,又不愿和丈夫离婚,请官家来调解的,官家要罚姘头60块钱,钱归男方;官家还要罚姘头和女方各75块钱,归官家。男人有姘头与女人有姘头罚款数目相同,方法也一样。

2.住房有等级:召滴、召反和被任命的四个官员,以及他们的子女可以住瓦房,用石头垫柱子做柱础,其他的人不能盖瓦房,只允许盖草房。老百姓的子女与父母分家,刚分家不能盖新房子,只能在粮仓下面搭棚住,自己独立生活两年后才能盖新房。盖新房的时候不能用树做柱子,只能用竹子做柱子,柱子、楼梯的下面不能用石头垫,只能在土里直接挖坑埋柱子和楼梯。过去勐马寨子有一家叫波相章笼,不缺吃不缺穿,有很多金银财宝,想盖瓦房留给子孙后代,就用蜡条两对刷上金粉,钱75块赕给召滴、召反,后来才允许波相章笼盖瓦房。

3.着装要适度:过去,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男人有枪可以背,有马可以骑,女人就不同,召滴、召反和四个官员的女儿可以穿好衣裳和好裙子,可以戴项链,但四个官员的儿女不能穿钉有珍珠、银泡的裙子,老百姓的女儿只能戴银子作装饰。过去,芒蚌寨子有一家平民的姑娘,人长得非常漂亮,戴了一个金戒指去赶街,被官家小姐看见后,把她身上的衣服裙子撕烂了,让她哭着离开了街道。

4.借债还钱:如果有人欠了你的钱,你去要钱他不还,可以去报告官家,让官家帮忙调解,经过调解后还不还钱的,在欠债人家里可以见到什么东西拿什么东西,把拿到的东西分成两份,抵债一份,官家要一份。

5.不能打架斗殴:如果两个人动手打人,打伤流血的,请官家来调解,官家可以罚款,哪个人先动手打人,由哪个出钱,收取罚款数额的一半归官家,另外一半归打架双方被打伤或者后动手的人所有。

6.户户要出义务工:由召滴、召反安排的义务工,每家都有五天、十天、十五天不等,有时还要轮流去守道路。

7.开门节要上贡:勐马的村民每家要给土司一个半开和一箩谷子,每个寨子由头人收齐后交给召滴,召滴从总数中提取2%归自己所有,其余的交给孟连土司,土司还要从上交总数中提出20%返还给召滴做报酬。

8.种田要交租:一片一等田,交40块钱;一片二等田,交20块线;一片三等田,交10块钱。田租由每个寨子收齐后交给召滴,召嫡可提取20%归自己,其余上交给土司,土司还会从中返还给召滴20%。

作者:刀正昌

翻译:召罕片 波岩保

P10-14

序言

胡文彬

孟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县内居住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22个兄弟民族。历史上孟连曾经是边疆民族地区土司统治的地方,自元朝以来,孟连就因其特殊的边境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内地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驿道。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孟连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傣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勐马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村寨。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勐马寨这样的村寨抢救、保护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村寨的民族文化内容,使之形成傣族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的村寨,成为研究傣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库和继承、弘扬傣族传统文化的示范村,全方位地展示傣族动态的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编撰《勐马档案》的目的所在。

随着现代文明成就的日益丰富,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就显得愈加重要了。正因为社会多方人士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才促成了《勐马档案》的实施。在《勐马档案》的实施过程中,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为勐马寨的傣族文化传承人康朗帅捐赠了5000元稿酬,从而增强了当地群众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更加坚定了完成《勐马档案》编写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勐马档案》的编撰凝聚了当地傣族文化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的心血。

《勐马档案》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勐马傣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字、历法、节庆、习俗、饮食、生产、民间文学、佛事活动、自然崇拜等18个方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勐马档案》的建立,必将对抢救和保护傣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有效地弘扬和开发利用傣族传统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后记

2005年5月1日傍晚7时许,康朗帅老人匆匆来到他年前刚刚建成的小寨佛寺的右侧凉棚下。这里是中国南部云南省孟连县勐马寨的山脚。顺着小路往南,再翻过几个小山头,就是中缅边界了。康朗帅老人嘱咐两个正在犯困的小和尚往火盆架下添点柴火,往水壶里加满水,又动手拢了拢火堆。看到冒出的烟不会熏人又能够赶走蚊子了,老人走进凉棚后面的小仓库,抱出了十几张席子铺在地上。我在20米开外的水沟边洗衣服,一面看着老人努力把席子铺整齐。我想起,就是在大半年前,小寨佛寺还没有上大梁,老人蹲在地上,一面摸着大梁,一面听我问什么是傣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基本特征。他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信仰佛教,我们对别人很尊重,我们喜欢谦恭的人。”

洗完衣服,我随手把它们晾在身后的树干上,就回到了小仓库。这里是我每次来勐马寨居住的地方,也是“勐马档案”项目的办公室。尽管已经温习过好多次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在北京和昆明学习傣族历史的笔记又匆匆翻了一遍。我知道,今天要面对的,不是那些教授我傣族历史的专家学者,而是傣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他们的知识要丰富得多,具体得多。听到外面康朗帅老人在不停地招呼人了,我定了定神,走出了小仓库。

小寨佛寺的凉棚下,是勐马寨知识分子聚会商议大事的地方。《勐马档案》大纲的讨论会当然也要在这里召开。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参加过很多次文化遗产保护的所谓高端会议。我敢肯定,小寨佛寺凉棚下召开的这次《勐马档案》大纲讨论会,是我参加过的无数次会议中最让我兴奋让我投入让我长学问的一次会议。40余位勐马寨的村民,妇女占了近半数,衣着干净整齐,打着手电提着油灯,陆续赶来了。我打赌,他们一定比我的教授朋友们更加讲究礼仪,行为举止也更加优雅。每一位后来者都是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并轻身走到长者们前屈腿弯腰低声问候,然后或是端茶递水,或是帮助归置一下四周堆放的什物,最后,静静地找个席子空处盘腿坐下。会议开始了!

会议主持人是勐马寨的水利管理员岩依勐。据老人们介绍,他在寨子里是最聪明好学的,也是最愿意维护传统礼仪的后生。岩依勐近来有点烦。山上流下的水越来越少了,寨里路边的小水沟经常是干涸的。听说国外的一个造纸公司还要在这里种植大量的桉树做纸浆。岩依勐担心桉树会吸干了山上的水,寨子里就再也没有山泉流淌了。不过,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岩依勐看上去还是很高兴。在征得几位长者同意后,他开始解释手上拿着的一张纸的内容。这张纸上,写的是北京的一些专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有关文件草拟的《勐马档案》大纲,而这也是“勐马档案”项目中仅有的不是出自勐马寨村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作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派出的项目专家,我参加此次会议的任务,只是观察项目的进展情况,体会勐马寨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我不能打扰他们,也没有资格表达观点,更不能干预会议的进程。所以,我压制住我的兴奋,坐在岩依勐的身边,谦恭地望着大家,努力去理解会议传达出的各种信息。

勐马寨的知识分子是文雅的,同时,他们也是非常自信和善于表达的。岩依勐介绍《勐马档案》大纲专家草拟稿的过程中,勐马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他们有些喜欢千里之外的专家们,因为专家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了充分尊重。然而,勐马人显然也不愿意由外面的专家代表自己对精神世界进行归纳。他们热烈地表达自己的理解,细致入微地描绘生活场景,努力归纳勐马人自己的思想体系。专家们搭建的框架在一步步被删改又被充实,我在一边暗中叫好。午夜时分,大纲讨论会结束了。望着他们逐渐消失在黑暗中的背影,我狂喜,并赶紧向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朋友们打电话:“勐马档案”这个项目一定会取得成功!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范围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宣传、咨询和委托培训。它多年来致力于动员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在帮助相关机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为保持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计划选择云南省孟连县的傣族村落勐马寨为试点,探寻协助当地民众开展文化自救的有效方法。这个计划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学术支持,也得到了泰国James Thompson基金会和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的资金帮助。计划正式启动于2005年初,设想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协助勐马寨村民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和观察,整理和记录勐马寨的文化传统,并将初步成果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如果进展顺利,这个计划还将进一步延伸,协助勐马寨村民建立自己的生态博物馆,并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使村民的生活变得比较富裕。如果勐马寨的试点成功,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将这种工作模式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复制推广。这个计划和设想是大胆的。文化遗产的主人是当地社区的居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当地民众的自觉;当地居民有权利决定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方法,有权利拒绝来自外界的不恰当干预;外来的机构和专家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社区的特性,充分尊重当地民众的感受。这些原则,毋庸置疑是文化遗产工作的基本法则,但同时也已经被太多的机构和专家忽视或者遗忘了。然而,外来的机构和专家以何种姿态进入当地社区,如何取得当地民众的信任,如何看待外来科学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把握政府鼓励与民间主办之间的平衡度,如何使计划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开展,确实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摸索和解决。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们没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他们记住了康朗帅老人的话:“我们信仰佛教,我们对别人很尊重,我们喜欢谦恭的人。”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实施计划各项工作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傣族村落勐马寨是中国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内的一个自然村。在这个地方开展文化项目,必须得到当地管理部门的认可。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常幸运,因为孟连县的县委书记胡文彬先生以及孟连县博物馆的馆长郑静女士在极短时间里就接纳了这个计划,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朋友们的心里,胡文彬先生就是这个计划在当地的首席顾问,而郑静女士就是这个计划在当地的首席执行官。在无数次的电话交流以及在北京和孟连的多次面谈过程中,胡文彬先生表达出的对傣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计划实施提出的具体建议,使一些学者书生感到了自己的苍白和无知。而作为孟连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守护者,郑静女士在北京和贵州等地考察访问期间发表的评论和观点,也引起了许多同行朋友深深的思考。事实上,如果没有郑静和她的同事们的长期努力,在孟连开展文化遗产工作的机会就会少许多。孟连县博物馆成为全世界傣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孟连宣抚司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受与长城、故宫同等的法律地位,郑静女士更是功不可没。与其他一些村落一样,勐马寨是郑静长期关注并开展工作的地方。“到了勐马寨,就如同回到了家”。这是她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我多次跟着郑静走访勐马寨的普通家庭,看到他们随意和亲切地交谈,我确信郑静就是勐马人的女儿。几年来的工作证明,没有郑静的努力,“勐马档案”项目就不可能成功。如果《勐马档案》的编撰人不是“勐马寨人”,那就应当是郑静女士了。这里,我也必须提到孟连县博物馆的几位姑娘。她们在郑静馆长的带领下,把博物馆的各摊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如果有机会接受更多的培训,她们一定会跫傣族文化史上最优秀的女性。博物馆工作之余,她们也对“勐马档案”项目做出了许多贡献。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感谢她们。

然而,“勐马档案”项目的真正实施者是勐马寨人。在郑静女士的帮助下,勐马寨人很快就理解了项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由他们自己确定《勐马档案”大纲,组成项目工作组,争取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傣文记录下勐马人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照片、绘图等作为记录的辅助手民这些记录文字将由他们中的书法家誊抄在当地手工制作的草纸上,并由懂汉文的村民译成汉文;这些汉文、照片、绘图,连同傣文誊抄件,将共同汇集出版;项目所需设备及少量经费由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出版物的编撰署名者将是“勐马寨人”,项目工作组主要成员的照片及简介将是书中内容之一,1000册书籍将送交孟连县和勐马寨,其余适量书籍将由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送交国际国内重要文化机构研究和收藏,出版物如有稿费收人也将全部送交项目工作组;所有送交出版社的书稿原件将完好无损地交还项目工作组,并希望能够在将来作为勐马生态博物馆的藏品展出。勐马寨人不仅是文雅的、自信的和善于表达的,而且也是非常务实的。他们认识到了这个项目的价值,在情感上接纳了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理解了项目的实施方法,以很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现在,他们的工作成果已经完整地展现出来了,任人评判。可能有的学者和出版家会认为这部书的内容体系不严谨,文字粗糙,照片拍摄水平也不高。但是,我想提醒这些专家,文化遗产项目重要的是成果的原真性。这些成果,是勐马寨人数年心血的结晶,可能也是几位勐马寨老人一生心血的结晶。回想起当时的工作场景,老人们凝重的神态历历在目,年轻人专注的目光也使我对所谓的“民族大业”有了新的理解。以康朗帅老人和岩依勐为代表的勐马寨人,不仅在整理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样也在创造自己的辉煌。

当然,由于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个项目留下了许多遗憾。原计划拍摄一部记录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电视纪录片,由于没有能力找到合作伙伴而放弃了;“田野调查”工作中出现的不少问题,由于没有及时发现而大多丧失了改正的机会;项目实施对周边地区应有的辐射作用,由于事先考虑不全而基本没有得到发挥;勐马寨人实施这个项目造成的额外生活负担,也由于认识不足而基本没有得到补偿。指出这些问题,是希望读者如果有机会也开展类似项目,应当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些。

《勐马档案》马上要出版了。掩卷长思,我仿佛又回到了勐马寨:用收集来的老建筑构件搭建而成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勐马及周边地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中心,馆里陈列的许多展品是由居民自发捐赠的;边上休息室里,康朗帅老人和岩依勐他们正在电视里用傣文和汉文交替讲述着传统故事,游客们一边选购独特的工艺纪念品一边饶有兴趣地听着故事;落日里,勐马寨人从三三两两的游客身边走过,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从容和自信。

何戍中

2007年8月初

又:作为这个项目的志愿者,美国雪城大学的王晓今同学对《勐马档案》的理念和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对这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王晓今也与我进行了长时间深入的讨论。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持傣族文化的独特性,并避免大规模开发对勐马寨的破坏,是这位志愿者感到苦恼并将继续静心研究的问题之一。我盼望更多的有志青年树立起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何戍中

2008年2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关于一个特定地点的独特傣族文化的谨慎的记录档案。

这个项目选择了一种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即由村民自己收集和记录。

这本书的内容突出了勐马寨文化传统的丰富性以及风俗习惯的多样性,显示出族群中的老者在记忆中保留着大量的知识。

这个项目及其出版物的重要价值,是重新强调了孟连傣族的独特性,同时巩固了孟连本土的傣族文化。

参与者多数是村寨里的老人。显然,村寨中的老人保存着文化的记忆,在消失前把这些记忆记录下来是重要的。

——白海思博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事务高级顾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