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劝学篇/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作者 (清)张之洞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书二十四篇,分内篇、外篇。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容推荐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年发表,美国传教士Samuel Wood Bridge将之译为英文,题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全书二十四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目录

上谕

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

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

附录

试读章节

范文正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顾亭林曰:“保天下者,匹夫虽贱,与有责焉。”夫以秀才所任,任者几何?一命所济,济者几何?匹夫所责,责者几何?然而积天下之秀才,则尽士类;积天下之命官,则尽臣类;积天下之匹夫,则尽民类,若皆有持危扶颠之心、抱冰握火之志,则其国安于磐石,无能倾覆之者。是故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智其智,勇其勇,而天下强。大抵全盛之世,庠以劝学,官以兴能,朝廷明于上,则人才成于下;艰危之世,士厉其节,民激其气,直言以悟主,博学以济时,同心以救弊,齐力以捍患,人才奋于下则朝廷安于上。

昔春秋之季,周若赘旒。孔子诛乱贼,孟子明仁义,弟子布满天下,而周祚延二百馀年。七十子后学者,流衍益广。至西汉而儒术大兴,圣道昭明,功在万世。东汉末造,名节经学最盛,李、郭之气类,郑康成之门人,亦布满天下,一时朝野多重操行、尚名义之人,故卓、操不能遽篡,而蜀汉以兴。诸葛隐居躬耕而师友极盛,其人皆天下之毫[豪]杰,所讲明者天下之大计,故昭烈得之而成王业。曹魏迄隋,江北皆尚郑学,故北朝兵事纷纭而儒风不坠。隋王通讲道河、汾,门徒众盛,唐之佐命如房、杜、魏、薛,皆与交游其书虽有夸饰,其事不能尽诬,房、杜辈非必门人也,故贞观多贤而民得苏息。唐韩子推明道原,攘斥佛、老,尊孟子,赞伯夷,文宗六经,至北宋而正学大明,学统、文体皆本昌黎,由是大儒蔚起。宋代学术之中正、风俗之洁清,远过汉、唐。国脉既厚,故虽弱而不亡。宋儒重纲常,辨义利,朱子集其成,当时虽未竞其用,其弟子私淑亦布满天下,故元有许、刘、吴、廉诸儒,元虐以减。明尚朱学,中叶以后,并行王学,要皆以扶持名教、砥厉气节为事。三百年间,主昏于上,臣忠于下,明祚以延。咸丰以来,海内大乱次第削平,固由德泽深厚、庙算如神,亦由曾、胡、骆、左诸公声气应求于数千里之内,二贺熙龄,长龄、陶文毅、林文忠诸公提倡讲求于二十年以前,陈庆镛、袁端敏、吕文节、王茂荫诸公正言谠论于庙堂之上,有以致之。是故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此皆往代之明效,而吾先正不远之良轨也。

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国、保教、保种,合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故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回教,无理者也,土耳其猛鸷敢战而回教存。佛教,近理者也,印度蠢愚而佛教亡。波斯景教,国弱教改。希腊古教,若存若灭。天主耶稣之教行于地球十之六,兵力为之也。我圣教行于中土数千年而无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师;汉、唐及明,宗尚儒术,以教为政;我朝列圣,尤尊孔、孟、程、朱,屏黜异端,纂述经义,以躬行实践者教天下。故凡有血气,咸知尊亲。盖政教相维者,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

我朝邦基深固,天之所佑,必有与立。假使果如西人瓜分之妄说,圣道虽高虽美,彼安用之?五经、四子,弃之若土苴。儒冠、儒服,无望于仕进。巧黠者充牧师,充刚巴度,充大写西人用华人为记室,名大写。椎鲁者谨纳身税,供兵匠隶役之用而已。愈贱愈愚,愚贱之久,则贫苦死亡,奄然澌灭。圣教将如印度之婆罗门,窜伏深山,抱守残缺;华民将如南洋之黑昆仑,毕生人奴,求免笞骂而不可得矣。

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执政以启沃上心、集思广益为事,言官以直言极谏为事,疆吏以足食足兵为事,将帅以明耻教战为事,军民以亲上死长为事,士林以通达时务为事。君臣同心,四民同力,则洙泗之传、神明之胄,其有赖乎!且夫管仲相桓公匡天下,保国也,而孔子以为民到于今受其赐。孟子守王道待后学,保教也,而汲汲焉忧梁国之危,望齐宣之王,谋齐民之安。然则舍保国之外,安有所谓保教保种之术哉?今日颇有忧时之士,或仅以尊崇孔学为保教计,或仅以合群动众为保种计,而于国、教、种安危与共之义忽焉。《传》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孟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此之谓也。P9-13

序言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

在此,我们选取了几部旧籍,把它们重新刊印,算是对那场失败的一种纪念。这种选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它至少与马关和谈(1895)和庚子国变(1900)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失败的事件。因此,我们选取的旧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变法这一个点上,而是力求展现出它前后的照应。

我们选取了这样三本书作为它核心的展示点,它们是:《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劝学篇》、《庚子西狩丛谈》。

伊李的马关和谈是19世纪以来最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一幕。无论是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还是李鸿章的努力周旋,都会使我们产生出一种想要更积极地参与历史的情怀和驱动力。——读了这个东西,你才会有一种爱国的真实愿望。只有了解历史,爱国主义才是有根的。也就是说,爱国首先不是一种观念,而是对历史的经验及其体认。

《马关条约》签订后,直到戊戌变法开始,中国有了一段短暂的思想解放时期(大约两年)。这时期的典型标志,首先是士大夫上书问政的频繁与热切,其次是近代性传媒(报刊)的爆炸式的产生,还有就是学会团体的大量涌现。而戊戌变法,正是这场思想解放的一种成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选取康有为和梁启超对变法屡带夸张的亲笔记述,而是选取了张之洞的《劝学篇》。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有两个界面,一方面,是少数“精英”的现代性观念的现实输入;另一方面,则是本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努力适应与痛苦挣扎。在这两个界面中,后者可能蕴含着更多的历史真实心态。有一个数据也许最能说明这一点:在变法期间,《劝学篇》印制的数量,约两百万册,而康、梁的那些观念,则并不普及。——这正是我们选取《劝学篇》的理由。

庚子国变(与此相关的概念,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是这场失败的现实伤痛,但至此,近代中国人开始真正趋向坚忍的努力。这正是20世纪中国的开端。《庚子西狩丛谈》是晚清笔记中最好看的一种,也是实录,所以我们选取了它。

这三个选择,可能有点另类,但我们认为是合适的。我们的工作在于:三个文本,我们都找了若干参照性的文本作为旁例,希望能使读者由此窥见历史的更广大的幅员。比如说,《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我们采用了《中日战辑》、《东方兵事纪略》等文献作为参照;《劝学篇》我们采用了康有为那几篇“上皇帝书”等作参照;《庚子西狩丛谈》则采用了《庚子国变记》与《拳变馀闻》作为参照。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一种有张力的阅读。

这三项之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几部旧籍进行刊印,特别是选取了两部小说。一部是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一部是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这两个文本,透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精英对现代性的理解和体认,有极大热情,又有极大局限。这在今天看来,是有启发的。

上禀出版之衷。是为说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普及编辑室2008年10月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