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水流韵》是一幅打开的历史文化长卷。以书怀旧,是对历史的链接和传承,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秋色晚霞中,伫立在蜿蜒曲折的泾水河畔,凭栏远眺,小桥流水、樯帆远去,回眸历史,思接千载,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能让我们感到自豪、受到启迪、承担责任、唤起激情。以书会友,是心灵的沟通、文化的传递,就象久别重逢的挚友,开怀畅谈、共聚友情、展望未来。它能给人以精神的升华、智慧的启迪和奋进的动力。《泾水流韵》反映出了古镇历史的文脉,它是文化的传媒,友谊的桥梁,将会演绎出古镇昔日灿烂的文明,今日辉煌的前景。
古镇长泾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着蓬勃的朝气活力,展示出工商重镇、文化名镇、生态美镇、教育强镇、旅游古镇的个性特色和无穷魅力。她,是一幅江南水乡园林城镇的画廊长卷;她,是一部新时代发展的华美乐章。
泾水弯弯,细浪徽澜;泾水浩浩,碧波荡漾。《泾水流韵》向您讲述泾水岸边江南名镇——长泾镇的故事。
长泾,人杰地灵。悠久灿烂的吴文化,是长泾人文精神的摇篮;深情流淌的长泾河,是长泾前进航程的见证。《泾水流韵》是长泾大地生生不息的画卷,是长泾儿女勤劳智慧的诗篇,是长泾人民英勇奋斗的赞歌。
全书分为泾水年轮、泾水士族、泾水名贤、泾水精英、泾水烽火、泾水文苑、泾水名胜、泾水风情、泾水轶事、泾水情结等十个部分。打开《泾水流韵》,淳朴典雅的长泾从历史的长廊中向我们走来,繁荣兴旺的长泾在时代的旋律中走向明天……
1 一幅打开的历史文化长卷一《泾水流韵》序/王利峰
一、泾水年轮
东舜城遗址/李中林
梁武堰/丁凤鹤
古镇变迁/徐国良
长泾河南老街/何达源
长泾千米石板街/钱忠琴
河塘老街——记忆中的风景/王国平何达源
二、泾水士族
倪瓒的泾里情结/何达源
东舜儒医夏雪洲/李中林
夏从寿几件事/李中林
夏树芳和徐霞客/李中林
夏树芳的著作/李中林
袁氏四本堂额/李中林
缪昌期大事记/李中林
缪昌期和梃击案/李中林
缪昌期的《示儿》/李中林
赵氏四世/徐国良
一代乡贤夏子麟/何达源
宋氏兄弟/徐国良
“陈大同”余韵/徐国良
三、泾水名贤
和平老人张丰胄/周进明 谢雪荣
一代影星上官云珠/周进明 谢雪荣
“两弹一星”元勋张大煜/周进明 谢雪荣
天文学家沈蝽/周进明 谢雪荣
同位素专家张理刚/周进明 谢雪荣
波兰女士司爱伦/周进明 谢雪荣
怀仁中学创始人陈宝琨/何达源
名中医陈嘉栋/吴满根
妙手回春邹亭照/周国强
老有所为赵益扬/徐国良
“中华孝亲敬老之星”严国忠
四、泾水精英
革命老人严永洁/周国强
一门三代影视世家/徐国良 周国强
钛合金奠基人周义刚/徐国良
微生物研究员夏湛恩/何达源
核能研究员顾忠茂/何达源
党史专家蒋伯英/周进明 谢雪荣
食品研究专家顾季寅/何达源
海军装备系统专家沈占鳌/何达源
汽车电子领域专家夏冠群/徐国良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张以清/徐国良
人工降雨专家夏彭年/徐国良
膨化人工乳专家宋亚平/徐国良
复旦博导陆德明/徐国良
国土规划研究员夏宪民/徐国良
总参某部高级工程师周凤清/李闻
化学教授张保忠/徐国良
江南草书大师陆醒吾/徐国良
二炮将军陆锡良/何达源
爱国华侨顾铁华/周进明 谢雪荣
金陵书画家徐澄/何达源
古铜镜研制专家陈永庆/周国强
五、泾水烽火
谭震林在长泾/徐泉法
严少兰碑刻/黄迈沈容
日军侵犯长泾的暴行/徐国良
油车里战斗/徐国良
泾水赤子张大烈/徐泉法
林杰和林杰乡/徐泉法
刻上墓碑的团长朱长清/徐泉法
抗战期间的长陆区/徐泉法
“江抗”与暗杀党的斗争/徐泉法
勇斗敌寇的群众英雄/周国强 徐国良
六、泾水文苑
长泾《泾里志》/何达源
满纸飘香《南■志》/周进明 谢雪荣
舜城八景/李中林
泾里古诗选/何达源选编
河塘桥全貌图/黄迈何达源
万事如意图/黄迈何达源
谢雪荣散文集《美丽》/周进明
花鸟画家王星/何达源
篆刻爱好者仰书绅/何达源
八十春秋话沧桑
——长泾中学的变迁/盛永献钱正石
河塘中学五十年/王国平何达源
桃李香馨百卅年——长泾中心小学简史/周国强
长泾红十字会医院/何达源
毛公鼎和陈氏兄弟/徐国良
宋、明文物照片简说/周进明
七、泾水名胜
张大烈故居/何达源
上官云珠纪念馆/周进明 谢雪荣
廉珉轩礼赞/周进明 谢雪荣
大福蚕种场/严凤连
蔡桥利生茧行/王国平
汪家石牌坊/徐国良
十年功成惠济桥/何达源
垂虹卧波南■桥/周进明 谢雪荣
习礼桥的变迁/何达源
河塘老桥/王国平
满目风光范庄桥/何达源
南城隍庙/徐国良
青龙寺/夏伟红
文昌之地季安寺/王国平赵玉明
王家化尘庵/王国平
习礼夏氏宗祠永存堂/夏国明 何达源
西林庵和永禁碑/何达源
八、泾水风情
集场与庙会/周国强
长泾月饼/周国强 吴满根
河塘芦花靴/王国平
翁同龢泊舟长泾/李中林
王炳泉与滩簧/周国强
龙园茶馆/徐国良
南■肖家帮与少林拳/周国强
南■大肥蟹/夏谨东 吴满根
九、泾水轶事
夏良惠故事/李中林
庙墓之争/李中林
北城隍庙轶事/徐国良
千松坟旧事/李中林
“半痴”夏正明/何达源
茆庵诗丐/何达源
东关帝庙轶事/徐国良
千人会抗租/李中林
十、泾水情结
中国美术大师、教育家刘海粟为张大烈题词
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为张丰胄题词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费
孝通为长泾题词
原江苏省委书记、新四军6师18旅旅长江渭
清为长泾蒲市题词
原国务院参事张丰胄为故乡长泾镇题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为长泾中学
题词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为长泾中学题词
原江苏省副省长、现吉林省委书记王珉为长泾
中学题词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
电影导演吴贻弓为上官云珠纪念馆题词
原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为长泾中学题词
原江苏省委副书记赵龙为长泾中学题词
原江苏省常务副省长高德正为长泾中学题词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为长泾中
学题词
无锡市委副书记、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为长泾中
学题词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为长泾中
学题词
江阴市委副书记、江阴市市长王锡南为长泾中
学题词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为上官云珠纪念馆题词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为上官云珠纪念馆
题词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仲星火为上官云珠纪念
馆题词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刘子枫为上官云珠纪念
馆题词
原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体制组组长韦
镇球为家乡题词
原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包坤载为家乡题词
附录一:清代长泾镇疆域图
附录二:清代长泾镇市街图
附录三:2008年长泾镇行政区域示意图
附录四:作者简介
后记/徐前锋
编后语/《泾水流韵》编委会
长泾河南老街
古镇长泾,临水建街,因街成市。街有两条,东西向并行,隔河相对。南北两街,以桥4座沟通。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就成为江阴东南第一等的繁华之地,素有“小苏州”的称号。
翻开长泾古地方志《泾里志》卷首插图《市廛图》,参访现存的遗迹,我们现在还可以领略到,当时市镇的建筑格局和规模,是很完备和宏大的。
河南街和北街相比,更长一些,也更具特色。它的中心一段。从东面的兴福桥,过兴顺石环桥到西面的兴寿桥,全长一华里多,完全是依水而建。临河是一色的石驳岸,窄窄的街面是由一色的石板铺成,石驳岸上,又是一色的石河滩,石阶或朝东或朝西,一直延伸到水中,石岸上凿有水井,一色的石井栏。
每天清晨,河滩上挤满了洗作的女人。因泾水十分狭窄,北岸河滩上的女人,声息相闻。相识的女人相互招呼着,边洗衣淘米,边拉起了家长里短的俚巷新闻旧事:乡音吴语,不绝于耳。时有行舟经过,激起的浪花,扑向女人,不时传来女人们的惊叫声。船夫故意将竹篙击打水面,水珠飞向女人,就是一头水珠,于是又传来了女人们的叫骂声和船夫们的欢笑声,随舟行远去。
临街的店面,大多是两层小楼,紧紧地靠在一起,隔一段便是一条狭小而深长的小弄。门面房都是铺面,铺面大小不一。透过门面穿堂,你会发现房子大都有好几进深,有的还藏着四合院,显得特别的幽深。大多数房子的下面还建有“地楼”(地下室),十分隐秘。大约因为泾水两岸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的缘故,这在江南水乡的市镇建筑格局上是十分罕见的。据那些见多识广的耆老们说,也许只有长泾才有这个特色建筑吧。
每天的清晨和上午饭前,是河南街最热闹的时候。四乡的农夫村妇,或拖男带女,或肩挑手提,向镇上聚集。于是,老街上是行人接踵,熙熙攘攘,热闹起来了。而所有店家的伙计或老板,早已把木排门打开,排开货物,站在店门口,脸上堆满了微笑,等待顾客的到来和一天生意的开始。
河南街店铺林立。有季氏糕饼店,蒋记面店,何记面店,王记石灰行,叶记木行,阿生大饼麻尖店,李记布店,宋记南北货店,张记泰山药房,李记药房,苏氏南货店,杨记寿材铺,周家圆作店,以及各类小店铺;还有宋家、张家(俗称“张厅”)、顾家等大户人家,高墙四围中是别有天地。就在这些店铺里,人们购买必需的货物,从女人的油盐酱醋、衣料鞋帽、化妆用品,到男人的水烟老酒、锄头钉耙、蓑衣斗笠;从日常生活必须品到生产资料,都能在这里找到令人满意的货物。在伙计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和买主的讨价还价声里,交织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活脱脱一幅缩小了的《清明上河图》。
出南街东梢,经青龙寺东侧,就是往习礼的大路。墙东弄则是通往四房桥而去。从兴顺桥往南的南街是最长的一条里弄,它是长泾经徐染桥(今作聚谊桥)到河塘的主要通道。它狭窄而又蜿蜒,石板一路铺设,经南城隍庙(即原长泾中心小学)西首而去。再向西,从兴寿桥向南,傍着原“陈大同”(即原长泾红十字医院)的高墙东首,是通往凤窠庄的大路。在它的东边,还夹着一条极窄的小弄南巷门,古老的“黄石山墙”(即今“张大烈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河南街过兴寿桥往西,石板街一路延伸,弯曲的街道两旁是参差的民居平房小楼。它经过一个名叫“烟墩”的高岗,向西直接牛腰坝大路,是西去祝塘的要道。制作竹木器具,是这条小巷的特包。直到今天,小巷除了以水泥路代替石板街,旧房翻了新楼以外,其街道形势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如今,当你走过这一段幽静、似乎远离尘嚣的小巷时,依旧有继承着古老竹编工艺的老人在堂屋里静默地劈竹削篾,那不绝如缕抽刮篾片的声音,难道不正是古老的河南街那悠远历史的回音?
1974年,镇政府为了疏浚拓宽长泾干流,将河南老街和老桥全部拆去重建。新建的河南街依旧保留了临水的格局。至于其他街弄,随着集镇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己被拆除了。但新的集镇街道,以更加美丽的风景,向人们展示着时代的变革和进步。P13-16
一幅打开的历史文化长卷
——《泾水流韵》序
华夏几千年,纵横千万里,文明数千载。江南古镇——长泾,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古名东舜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典型的江南水乡。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繁衍,虽经风历雨,却古风犹存,魅力依旧。
长泾有悠久的历史,保存着梁武堰千年遗址,留下了千米石板老街、大福蚕种场、石牌坊等众多明清建筑。清纯的泾水河哺育造就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催化科学的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大煜等优秀儿女,不屈的精神锻造了革命烈士张大烈等仁人志士,敦厚的秉性延续了家乡纯朴的民风。如今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建设事业硕果累累,获得了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等多项殊荣,并正在向历史文化名镇迈进。
《泾水流韵》是一幅打开的历史文化长卷。以书怀旧,是对历史的链接和传承,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秋色晚霞中,伫立在蜿蜒曲折的泾水河畔,凭栏远眺,小桥流水、樯帆远去,回眸历史,思接千载,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能让我们感到自豪、受到启迪、承担责任、唤起激情。以书会友,是心灵的沟通、文化的传递,就象久别重逢的挚友,开怀畅谈、共聚友情、展望未来。它能给人以精神的升华、智慧的启迪和奋进的动力。《泾水流韵》反映出了古镇历史的文脉,它是文化的传媒,友谊的桥梁,将会演绎出古镇昔日灿烂的文明,今日辉煌的前景。
古镇长泾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着蓬勃的朝气活力,展示出工商重镇、文化名镇、生态美镇、教育强镇、旅游古镇的个性特色和无穷魅力。她,是一幅江南水乡园林城镇的画廊长卷;她,是一部新时代发展的华美乐章。
《泾水流韵》的出版,为长泾镇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深信,有了今天的良好开端,明天长泾镇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事业,将会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王利峰
2008.8
(作者系中共江阴市长泾镇委员会书记)
《泾水流韵》一书,在长泾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顾问组徐泉法、李中林、谢雪荣等三位作家的指导、关心,并亲自参加撰稿的热心帮助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经过数个月的辛勤工作,终于付梓出版。这是长泾地区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历史文化的文史集。它的出版,是长泾镇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镇政府各部门、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是一路绿灯,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而所有的离退休老干部、乡镇耆老、以至乡村普通居民,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无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切和热情。他们或提供历史性文献资料和实物,或撰写回忆录,或亲至编委会办公室口述掌故史话,或提供历史老照片,对我们的工作裨补极大。他们中间年纪最大的已有85岁了。他们的这种为地区文化建设事业的热忱之心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助推力。在此,我们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特别要感谢的是,原长泾乡党委和政府在1986年8月整理、出版了古镇志《泾里志》一书,它对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长泾的历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1991年出版的《长泾镇志》一书,也为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得以延续。
本书自去年岁末创意,今年3月策划,4月召集第一次创作会议,到8月完稿,前后仅百余天。由于本书涉及面广,历史跨度大,编写时间短,所以对有些史料的收集、挖掘、研究、整理、考订尚嫌粗疏,不够深刻细致;更兼以编写者经验、认知水平和文学功底的不足,因此,本书定有许多不尽人意处。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我们今后把修订工作做得更全面些,更翔实些,更完善些。
文化建设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元素反映社会风貌的综合工程。要全方位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渊源、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仅靠一两本书是不够的,我们出版这本《泾水流韵》只是作了一个“引玉”开端。如果由此而能引发起大家对本地区文化建设事业的关心和参与,积极投身到建设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热潮中去,从而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来,那么,这就是我们出版这本集子的最大心愿和收获了。
《泾水流韵》编委会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