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受灾者进行的抽样调查,首先探讨了5·12地震重灾区群众灾后心理危机的总体特点,其中包括人格的变化和自我效能、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等心理特征差异。从灾后大群体方面来讲,主要包括受灾儿童青少年群体、受灾成人群体和救灾志愿者三类群体之间心理特征的比较;从年龄发展来讲,主要包括对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之间心理特征差异的比较;从不同受损程度来讲,包括有无亲属遇难受灾者心理危机状态的比较。其次,探讨了影响受灾群体心身状况的因素。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5·12地震对受灾群体的心理影响,奠定对灾区群体进行心理危机评估的基础,从而为制订合理的干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周,中国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在地震发生现场对受灾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走访。本书是据此所做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调查报告,主编沃建中为心理救援队的专家组组长。
调查报告主要探讨了5·12地震灾后心理危机的总体特点,其中包括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人格特点等心理特征的变化;灾后心理危机的群体差异比较,包括青少年、成人和支援者三类群体的差异比较;灾后不同受损程度群众的心理危机状态比较;灾后受灾者的人格,注意力、兴趣、自我效能对其不良情绪的影响;青少年灾后心理危机的年龄特点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理危机的特点和表现,以及不同心理特征对不良情绪的影响。这为进一步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准确评估并制订合理的干预计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为国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了数据和依据。
此书是5·12灾后第一时间赴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调查的研究结果。其中,以大量数据结果呈现的直观比较和差异研究,具有很高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价值。
中国红十字会的直接领导和专家队伍的强大背景,在灾后第一时间的有效取样和比较研究,使本书获得相当的权威性。对于相关国家政策制定和机制建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技术及实施的步骤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及干预案例
四、此前研究的缺陷和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地震灾后群众心理危机总体特点
第一节 5·12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四、调查步骤
五、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 受灾群众的不良情绪状态
一、抑郁情绪的分析
二、孤独情绪的分析
三、恐惧情绪的分析
四、烦躁情绪的分析
五、愤怒情绪的分析
六、焦虑情绪的分析
第三节 受灾群众的生理不适应反应
一、身体不适应分析
二、睡眠质量
三、饮食状况
第四节 灾区群众认知能力与自我效能的变化
一、注意力
二、兴趣
三、自我效能
第五节 受灾群众应对方式
一、强迫行为
二、回避行为
三、漠然行为
四、闩杀的特点
五、自罪感
六、退避行为
七、幻想行为
八、自责行为
九、求助行为
十、合理化行为
……
第三章 5·12灾后不同程度受创群体的心理状态比较
第四章 青少年灾后心理危机的年龄特点
第五章 5·12地震灾后心理危机的群体差异比较
第六章 不良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七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