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的话
社会组织中的一些哲学观察家经常会有这样的说法:启蒙老师的极端重要性已经被人低估到了可笑的程度。身为孩子们的老师,这些人的成功或失败或许不能决定下一代教育工作者职业生涯中获取的知识量,但毋庸置疑的是,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一代人的性格,而性格实际上又决定着芸芸众生中一切值得顾及的东西。不过,普通大众对这一观点虽然认可,但认识却很模糊。虽然幼儿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了,但仍然远未体现出他们工作的重要性。与那些向大孩子和青少年传授知识的人相比,幼师的地位在多数无知者的眼中依然不值一提,而就其本质看,前者教育的是大孩子,而大孩子的辨别能力要强得多,他们可以保护自身个性不受老师个性的影响。
不过,当今世界有没有这样深思熟虑的家长,当命运迫使他从事某个极重要而又极艰难的事业时,他能毫不退缩,勇敢面对?如果说我们在重复婚礼仪式上的誓词时,就明确地选定了为人父母的事业,那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每对未婚夫妇都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会有孩子,这不可否认;但是这种认识对他们来说,就像正常而健康的年轻人知道人必有一死一样,是再寻常不过的了。也就是说,对这两个例子中的当事人来说,他们对未来发生的事并无太多思想准备。处于当前主流的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是某种不可控的力量迫使我们从事某一事业,给我们强加着一种可怕的责任感,而许多人内心深处却从未想过从事这样的事业,承担这样的责任。我们或许想过自己会去修建铁路桥,因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维系在这些桥上;我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可能当一名医生,去救死扶伤;但是,就对上帝、对社会、对人类的灵魂负责而言,为了某个幼小灵魂的健康、幸福、道德成长和有用性,哪个成熟的家长没有偶尔痛苦地想过自己曾经想做的事情呢?
我特意用“偶尔”这个词,是因为必须承认:大多数人总是会设法长期忘记其所处环境当中蕴含的让人担忧的可能性。长期以来,有人对那些持续暴露于某种固定危险当中的人进行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对危险漠然视之。从广义上讲,我们所有人都有这种倾向。人在本质上无法将对某种强烈情绪的感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哪怕这种情绪与神圣的自卫本能相关。这一点可以从那些生活在火山附近的居民、成天和机器打交道的工人等身上看出来。这些人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想保持警惕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或精力,而他们往往懒得去采取哪怕最基本的事故预防措施。由此我们对这样的现象就不必大惊小怪了:总体而言,父母不仅不受其所处环境施加的责任感的影响,且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对自己承担的义务也视若不见(这让人难以理解),而且特别难以做到对当前任务进行认真而连贯的思考。这种态度与某句格言的含义非常贴切:“我们宁愿躺下死去,也不愿意思考!”一般来说,我们无法被迫去真正地、认真地、有条理地思考我们的政府组织形式,思考我们的社会机构,思考我们怎样度过一生,甚至思考我们穿的什么衣服、吃的什么食物,而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这些事都不能让我们反思自身,就没有什么可值得我们反思的了)。但是,不愿意动脑去全面而直率地考虑这些问题,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如果由于我们的无情冷漠和不可救药的只注重琐事的毛病,而给我们照顾的那些无助的孩子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的话,那是我们所无法忍受的。如果我们不进行独立思考,那么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由衷地感谢别人替我们进行了思考。
因为在当今世界,在这种精神和思想极度无力而自我禁锢特征鲜明的精神生活中,仍然还有一个逃生的“出口”,这便是科学精神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不难看出,除了不愿意运用大脑去推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之外,在人性的深处还有一种很大的由推理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旦被用于已经远离我们个人圈子的那些事物,就体现得尤为明显。凌晨两点吃肉馅饼和兔肉,而后又大骂命运要为自己肚子痛负责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化学实验室里,或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或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成为调查整个事件来龙去脉最严格、最系统的人。只有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人,才会真正关心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反思人性中这种奇特的品质,或许能让父母在想到如下事实时,在某种程度上恢复自尊心:大多数伟大的教育家可能从来都不是某个大家庭的父母,而且他们当中多数人都没有子嗣。从这一现象推导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那些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的发明,往往遵循着古怪的发展轨迹。发现蚊子作为疟疾的“罪魁祸首”的人,并非生活在疟疾泛滥区、被所处环境逼得走投无路者,而是在实验室工作、丝毫不受疟疾影响的人。一代又一代甘愿为孩子奉献终生的母亲,却从来都没有发现未经煮沸的奶瓶像氢氰酸那样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反而是那些系着白色实验室专用围裙、密切注视试管的无儿无女的工作人员,对婴儿的生理健康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让婴儿的死亡率降到了我们作为父母想都不敢想的程度。
但是,如果天下所有婴儿的父母都不在使用奶瓶前将其煮沸,那么最伟大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大军即使受到某个20世纪百万富翁的资助,其伟大发现同样毫无用处。让我们记住这一点,权当慰藉、告诫和提醒。让我们坚持承认自身的优点,尽管这样做没有多大价值。我们显然无法进行艰苦、连续、合理而又深入的思考,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又并非完全没有认识到推理的价值,因为世界已经看到我们正在忠实地遵循他人代替我们思考出来的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目前,在美国的大多数家庭中,奶瓶使用前都要煮沸,而霍乱、牙热病等等疾病正在像寒热相间的疟疾以及急性肺病一样成为历史。
日益下降的婴儿死亡率不仅是爱孩子的人最愿意看到的景象,而且也是使所有愿意并相信人类发展进步的人最受鼓舞的现象。事实上,一岁以下婴儿护理过程中的这一神奇的变化,发生的时间仅仅在一代人以内。我们孩子的祖父母仍然对我们消毒的做法不屑一顾。当我们对家里的婴儿像动物饲养人员对动物那样科学而精心地呵护时,他们总是满脸疑惑地袖手旁观。让我们鼓起勇气吧。如果儿童卫生护理的科学方法可以如此迅速地被灌输给每一位家长,那么向智力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同步自封的传统势力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就自然是值得的和有意义的。
一位另一个民族的科学家,在充分利用同一领域内所有其他研究人员的理论成果(对这些人的成果我们或许无论如何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并在实验室勤耕不辍的前提下,已经为我们完成了艰苦、连续、合理而又深入的思考过程。让我们敢于利用她的发现成果吧,尽管其中许多成果是她利用经验和智慧于无意中得到的,但正是她这样一个没有孩子的科学研究人员,使所有这些成果构成了一个具有坚固的哲学基础,并且严密而有用的体系。P1-4
任何一个人,对我们教育体制的严格等级性哪怕稍微有一点了解,就显然会知道将倡导个人的灵活发展和自由成长的蒙氏教育思想直接运用于美国的前景十分渺茫。这是因为,美国的教育体制遵循沿着固定路线坚决发展的模式,从幼儿园到小学,再从中学毕业到接受大学的入学考试。这种始终将阴影笼罩在强调学分上的一贯做法,使获取知识变得十分痛苦,使老师和学生(甚至是离上大学尚且遥不可及的小学生)的生活始终黯淡无光,直到数年后那个可怕的时刻到来,他们才能得到解放。
所有堪称优秀老师的人,都是本书中所称的某种“蒙氏老师”。但是,随着公立教育体制和私立教育体制日益膨胀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并且在彼此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精确、越来越严密的联系,老师发现自己需要“制造一种更加标准化的产品”,而这一过程从其本质上来说,与任何一个有着教育家理念和心灵的人都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的公立教育体制如今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一致性,以至于南卡罗菜纳州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直接被送到缅因州上小学三年级,并且发现自己和那些严格通过同一教育程序打造出的孩子们在一起。他的脾性、能力、品味、环境,甚至可能的未来和抱负也许就是你想看到的样子。他也会发现,其实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和他同龄的所有孩子的脾性、能力、品味、环境以及可能的未来和抱负,都在经受着和他一模一样的“教育”。无论这些孩子身处何方,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差别。学校的负责人对美国教育的这种“标准化’’扬扬自得,大肆宣扬,一些老师被他们上级的这种思想态度所感染和迷惑,甚至以其所在学校的教室等方面都强求一致、对所有学生一碗水端平的特点为傲,于是尽心尽力地像驱赶羊群那样,缓慢而不停地沿着笔直的大道,将30多个孩子赶到下一个地区,在那里,另一个受过同样培训的牧羊女会负责接管他们。在教育圈有一件很搞笑的事,说的是在一次讨论对智力发育迟缓和有缺陷的孩子如何进行特殊教育的教育会议结束时,一位教育家起立致辞,他很严肃地只发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我们对有缺陷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和痴呆的孩子有专门的教育体制……但是上帝只帮助聪明孩子!”
如今我们只能这样说:这种机械化般严谨的教育体制,为使教育秩序脱离混乱无序的状态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秩序的混乱和无序,是美国人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快速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对各种教育机构,市立、县立和州立学校的校长等等创造当前这一教育体制的精英们而言,现在的教育体制是肯定他们的活力、毅力和组织才能的里程碑。但是,像所有其他的复杂机器一样,它也需要由那些在机器齿轮平滑运转之余不忘机器的最终目标的精神大师们来控制。很显然,在教育工作者当中,也不乏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意义的人存在。这样说是因为,即使当前这部教育机器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猛冲,以最优秀的老师和教育主管人员为主力的阻力仍然在稳定增长,力图阻止它可能被滥用。
由于从事教师行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能成为老师的人并不多;此外,对那些并非天生对当老师有兴趣的人来说,这一职业很快便变得让人几乎无法忍受。南于存在这两个原因,教师可能是所有职业当中愿意以当前职业为毕生事业的人数比例最多的一门职业。怀着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本能感悟,相当数量的老师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极力反对僵化的教育机构无声地强加给他们的要求,即将他们手下的学生全部打造成一种模式的“产品”。他们敏锐地感觉到,向学生灌输创新精神和自立思想是至关重要而又极为必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这些大胆想法,也确实得到了一些与他们颇有同感的校长和教育主管们的帮助与支持。不过,严酷而糟糕的事实并没有因他们的努力而受丝毫影响:如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的规定课程没有“通过”规定的考试,那么他们老师的执教能力便会受到质疑;如果学校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老师,那么该校的校长就很有可能给继任者让位,由崇尚学习效率的、商人们组成的校方委员会选择新任校长。建议处在这种环境中的老师“采取蒙台梭利教学法”,无异于对他们所处的尴尬位置予以最尖刻的嘲笑。当前我们所能希望的,就是突出强调蒙氏教学法中倡导的,个人自由对于智力活动和个体成长的必要性。这种强调对那些已经致力于让儿童全面发展的美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或许有助于很好地强化他们的教育意识。
我们美国正规教育领域出现的这种普遍状况,也是本书之所以写给母亲而不是老师的诸多原因之一。蒙氏教育思想的自然发展、将“儿童之家”引入美国的自然结果(在现有的固定教育机构认识到自身的不完善性的前提下),与我们当前所处时代总体的、模糊不清而又无意识的社会潮流是非常吻合的。曾经是个体和个人的各种事业,将逐渐由一些重要的专业型组织来承担。这一点对于女性的生活尤其如此。所有传统的“家庭工业”都正在逐一地离我们远去。我们的洗衣业、面包制造业、缝纫业、家居装潢业等等,都在由远离家庭的非个体工业区承担。6岁以上孩子的教育已经顺应了这一大潮,越来越少地由孩子的母亲负责了。而如今的“儿童之家”,正准备将更小的孩子从我们温暖的怀抱里抱出来,严令禁止我们的反对意见,就像我们少女时代离家外出上大学时不让母亲牵挂,或者经过训练的保姆从我们手里抱走生病的患儿一样,因为我们如果希望下一代生活得最好,就必须做出这样的牺牲。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做母亲的没有喘息之机用于慢慢适应这种必然到来的变化。在将来的某一天,社会定会承认成功的“儿童之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其他潮流紧密融合的事实。那时候,就有必要为老师们写一本详实的技术书,向她们介绍对手下的小孩应当怎样培养,就像目前所做的对较大的孩子的培养一样。
之后,当前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程的教育历程就将全部走完,所有女性都不得不从事适合自身不同性格的劳动。最后一门所谓的“天然的”“家庭的”职业将远离我们,由此变得无事可做而羞愧难当的女性,将跟随男人的脚步去做每一件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些生来便应该当老师和母亲(这两个单词本来就应当表示同一个身份)的人,将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专家的身份去照顾全世界的孩子,每天在各种各样的学校里度过数个小时;而那些没有这种天赋与孩子建立友善关系的人(以及许多非常爱孩子但却没有与孩子交往的智慧的人),将去做其他一些必须做的工作。
不过,这种情况只可能在将来出现。当前,我们的老师对于个体差异还在通过完全放任和尊重的态度而加以接受,尽管这种差异性是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就像一台复杂机器中的某个小齿轮,不能因为它有向回转的意愿而影响整台机器的运转。而这恰恰为我们这些母亲提供了机会,因为我们可能是可以为照顾自家小孩而无限欣喜的最后一批母亲;整个社会将迟早有一天会认为这种欣喜毫无价值,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技能拙劣、粗心,我们的精力用在别处,我们缺少充分缜密的准备,我们没有良好的判断事物的能力。
处于这个过渡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利用各个方面的影响,并将这些影响融入到帮助我们完成幼儿培养这一艰巨任务的各种手段之中,以一种复杂而强烈的责任感,以我们不遗余力为孩子谋福祉的强烈愿望,去弥补教我们育能力的极大不足。
我们完全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蒙氏教育方法的科学创立者合作,帮助她推进蒙氏教育体系的发展。其方法就是深入领会她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她至今还没有时间最终完成和深入研究的事业中去,例如将蒙氏教育理念用于开发孩子的艺术和运动本能。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蒙氏教育思想用于自身,用于改善我们紧张而不安的生活。蒙台梭利博士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实际上。能让我们的孩子最大限度受益的,莫过于我们对她信任生活本身的态度由衷地.欣赏和撙从了。
Chapter 1 写给父母的话
Chapter 2 现代教育的缺陷
Chapter 3 家庭教育的曙光
Chapter 4 “儿童之家”的一日活动安排
Chapter 5 亲历“儿童之家”
Chapter 6 “儿童之家”的更多见闻
Chapter 7 蒙氏教具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Chapter 8 蒙氏教具及读写训练
Chapter 9 蒙氏教具在家庭中的应用
Chapter 10 为孩子准备一套教具吧
Chapter 11 蒙氏教育的核心
Chapter 12 让蒙氏教育思想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
Chapter 13 教育中把握好“纪律”的本质
Chapter 14 与妈妈们再谈纪律问题
Chapter 15 关于纪律与服从的核心思想
Chapter 16 运用蒙氏教育法的普遍难点
Chapter 17 蒙氏教育与一般的幼儿园教育
Chapter 18 儿童教育中的道德培养
Chapter 19 我所认识的蒙台梭利与“儿童之家”
Chapter 20 蒙氏教具的训练目的与方法
Chapter 21 自然课上的启发式练习
后 记
我从罗马参观蒙台梭利学校回到美国之后,人们总是问我:你去过了罗马,目睹了蒙台梭利学校。你与蒙台梭利博士本人有很多近距离接触,而且和她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这些情况都和我们讲讲吧。真有那么神奇吗?还是仅仅是一阵风?那些孩子真的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我觉得那样会把他们惯坏到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真的那么小就能学会读书写字吗?给他们那样异乎寻常的激励,是不是对他们没好处?还有……”最后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少的问题,“从我们的立场看,蒙台梭利教育值得我们的孩子效仿的精髓是什么?”
尽管大家都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总体而言都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为了帮大家搞清楚这些问题,我尽可能做了最简单的回答,但答复的文字数量之多仍令我惊愕不已。为了想办法堵住提问者的嘴,我列举了一些与该话题有关的优秀的杂志文章,再辅以蒙台梭利博士的专著译文来佐证。其实,将这些信息来源完全交给读者去参考,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有些提问者对其中宣传得或许有些过度的新观点心存疑虑,甚至懒得严肃认真地读蒙台梭利的书,而要想从蒙台梭利科学而精妙的理论阐述中真正学到知识,不俯下身子读是不行的。另一些提问者则踏实得多,但这些美国人忙于事业,又有繁忙的社会生活,根本没时间读那样一本大部头。另一些读者确实读了它,但是却被书中使用的专业术语搞得头昏眼花,只是朦胧地知道在遥远的意大利有一些不寻常的事正在发生,其做法值得我们的公共教育借鉴而已,但却从未想过要在对自家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做些改变。所有这些人都有一肚子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由于美国人和意大利人生活上的差异产生的,而这些问题在我推荐的杂志文章中又恰恰没有回答。
此外,我还或多或少听到不少人对我此次欧洲之行取得的成果持怀疑态度。每个人都把我当成一个立场公正的目击者,执意追溯我的直接证词。“你像我们一样,已经身为人母。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真的管用吗?”她们质疑的内容是那样不谋而合,以至于对具体细节的进一步探求是理所应当的。在我本来就不大的个人交际圈中,如果有这么多人(他们与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美国人并无不同)都热衷于探听我本人对新教育体系的实际效果有什么看法,那么我多半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这些问题同样是别人的交际圈感兴趣的。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正是这种推理必然得出的结果,这或许可作为对蒙氏教育科学性的部分印证。
除了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将蒙氏教育的原貌纳入本书之外(其方法论意义完全在于每个家长对它的具体运用),我还根据自己对这套新体系的近距离观察和与其传奇创立者的亲密接触,写下了我头脑中形成的所有新思想、新希望和新憧憬。因为想法、希望和憧憬是这一新型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孩子在学习中对“几何插件”的实际运用;而与蒙台梭利博士的交谈,也使我觉得她和我“英雄所见略同”,即认为这些思想、希望和憧憬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当然,如果这些新思想对我们的人生观起不到强烈的激励作用,那么它们就不会在我们身上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思想应当不仅能促使我们深深地思考怎样教孩子更轻松地掌握英文字母,而且还要深深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如精神生活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孩子心灵美,还是仅仅希望他们衣食无忧;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等等。从很大程度上讲,这种“蒙氏教育法”是一种新的信仰,这种信仰需要我们的推崇才能问世,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和智力付出,如此艰巨的任务便绝对无法完成。
对我们来说,通过运用这些新思想来改善孩子的生活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它们学深悟透,直到真正吸取其精华,然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实际运用。不客气地说,我已经对蒙台梭利博士意大利版的文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将思考的成果用英语写了下来。因为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和她以及她的工作进行近距离接触的美国母亲之一,所以这样做或许对后来者有益。此外,我还用心地将这些思考成果分门别类,使其与蒙氏教育的普遍原理融为一体,再将其纳入每个章节中,这样一来,多数随便看书的读者都不难找到想读的内容,且不必顾及社会学、哲学或伦理学条条框框的羁绊。当然,我也承认,如果该读者利用本书的这一特点,过于关注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会非常失望,因为我非常同意该教育法的意大利创始人的观点:这一教育方法的哲学和伦理学精髓,蕴含于那些最有希望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光明未来的内容之中。
最后,尽管我为写这本书、为从事儿童教育事业找到了种种理由,但对我来说,却仍然要班门弄斧地谈论那些崇高而严肃的、似乎只应由专家学者以务实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去研究的话题。当然,这是一个不同于生物学、精神生理学和哲学的话题(尽管这一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仍是这些学科),因为它对人类是否有用,取决于是否有尽可能多的普通人理解它。所以,如果这种理论是吸引人的、具体而实用的,那么至少像我这样的人可以理解它和运用它。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所有人都必须齐心协力。在这里应该说的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目的是投石问路,我很乐意听到任何读者的中肯建议,只要它们能使书再版时的内容更加实用,更加完整。
所以说,学习这本书对知识积淀没有太高的要求。它不是某个生物学家写给其他生物学家的作品,不是某个哲学家写给大学教授们的教义,也不是某个职业教育家用来激励学校管理者的理论。它是一个普通的、由衷希望孩子更好的美国母亲写给大家共享的文字,以献给数不清的同样为人父母并和我目的一致的人。 多罗西·C·费雪
多罗西·坎菲尔·费雪编著的《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内容介绍:1907年,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罗马创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1911-1912年,多罗西·坎菲尔·费雪赴意大利罗马,亲自考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她目睹了“儿童之家”真实的教学场景,并与蒙台梭利博士本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回到美国,面对“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真的管用吗”的置疑,她坚定自己的信念,推广蒙氏教育思想,正如她在书中所言,“蒙氏教育法”是一种新的信仰。
多罗西翻译介绍蒙氏教材,并从事写作,结合美国教育的状况,大力推广蒙氏教育思想。如今蒙氏教育盛行于世界,仅美国便有5000多所蒙氏学校,这当然离不开早期的蒙氏教育推崇者。《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便是作者对蒙氏教育理念及教具应用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其教育方法。
多罗西·坎菲尔·费雪编著的《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从一位母亲的角度,介绍了如何运用蒙氏教育的科学观念与方法,对孩子进行综合训练与指导,让年轻妈妈们变成优秀的“蒙氏妈妈”。如果结合书中的教具,加上实用案例,读者一定能更好地了解蒙氏教育的思想精华。本书对年轻妈妈们更有指导作用,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