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楚辞兰韵(李楚池昆曲五十年)/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富光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楚池先生和另一位李沥青先生,被昆曲界誉为“湘昆二李”。这不仅是他们先后担任过湘昆的领导,更重要的是他们使行将消亡、几成绝响的湘昆艺术起死回生了。

这本人物传记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位享誉中华大地的李楚池先生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作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力图将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昆曲艺术家、理论家的艺术生涯和他们的经验总结、研究撰述,进行集中呈现,把昆曲艺术与那些附着在“人”身上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能够真实而鲜活地结合起来。这部丛书,汇集了来自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他们之中,有的积数十年炉火纯青的舞台经验而有独到的心得体会,有的殚毕生精力而在音乐、表演、文学等领域提炼出深入浅出的理论结晶;他们之中,有的至今仍奉献在艺术舞台和教学的第一线,有的则未及深入整理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学术观点就遗憾地离开我们。但是,正是从这些文字记录中,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昆曲——这一民族戏曲艺术的最高典范,在半个世纪中继绝学而续慧命的历程。我想,昆曲艺术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很好的可以汲取的艺术营养。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昆曲艺术家李楚池的人生经历。

目录

序 范正明/l

生平简介/l

创作篇/7

《义侠记·武松杀嫂》/9

《荆钗记·见娘》/24

《虎囊弹·醉打山门》(选曲)/30

《一天太守》(选曲)/32

新编历史剧《雾失楼台》(选曲)/35

《清华参军》/37

研究篇/47

破传统旧套式立革命新声腔/49

——从移植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

选场“常青指路”谈湘昆音乐改革

湘昆角色行当体制/54

湘昆简史/58

湘昆《莲塘曲》音乐创作中的几点体会/75

浅谈昆腔与高腔的渊源关系/80

弥深的思念/99

——回忆田老对湘昆剧团的深切关怀

追忆篇/105

从“音乐才子”到昆曲训练班班主任 李沥青/107

词山曲海 情深意厚 余懋盛/113

——忆李楚池

追求一生 奉献一生 张富光/117

怀念恩师——李楚池 肖寿康/125

恩师情难忘 雷子文/133

湘昆痛失编曲人 周洛夫/136

——缅怀昆剧作曲家李楚池老师

李楚池结缘湘昆 林一/141

附录/143

试读章节

从“音乐才子”到昆曲训练班班主任

李沥青

一、家在音乐嘉禾

1924年,楚池出生在湖南省嘉禾县田心乡玉洞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嘉禾,传说是炎帝神农发现野生稻种并试耕试种的圣地;也是炎帝神农教耕教种之余,坐在“丙穴”石岩上抚琴传播音乐种子的宝地。把嘉禾县比做一座大琴台,从南疆到北域,平行着两根弦子,其中一根就是蓝色钟水,温馨地、不舍昼夜地流向潇湘;另一根就是黄牛岭山脉,从“牛”头到“牛”尾蜿蜒起伏四十余里。而玉洞村,像一块玲珑闪光的玉,严严实实地镶嵌在黄牛岭第一峰(俗名黄牛头)的“琴柱”下。音乐嘉禾,音乐玉洞,令人神往。

然而,在旧社会,嘉禾的禾并不嘉,玉洞也不产玉。自明崇祯十二年嘉禾建县以来,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族谱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802年),玉洞闹温疫,不到两个月,全村死亡二百多人。楚池的祖父李恩德一家六口,死了一半,活下来的只有恩德老两口和老二儿子保兴了。这个保兴,就是楚池的父亲。保兴生得五大三粗,农忙时侍候租种下来的几亩薄田,农闲时,挑煤脚、挑盐脚,来回奔跑。楚池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楚城,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开始当县农技站农技员,后来改行教书,在县立第二高小教自然和音乐;二哥石城,务农,早死;三哥栋城,被抓丁出去,抗日时期,流落湖北通城,不知死所;父亲母亲送楚池读完初中后,也先后故去了。这时的楚池,并没有寄食在大哥家里,孑然一身,“自打鼓,自划船”,直面人生,独立生活了。

楚池出生音乐之乡,对音乐情有独钟。在县立第二高小读书时,从大哥那里学会弹风琴、吹横笛。玉洞村有个“打八音”的坐唱班子,楚池经常与他们接近,跟着学吹拉弹奏,很快学会拉二胡、吹唢呐。抗战前,楚池在南京读行健中学,抗战后内迁桂阳。音乐老师特别喜欢他,经常给他开“小灶”,三年时间,楚池学会了识简谱、五线谱,还懂得不少乐理知识。在大哥楚城的眼里,四弟楚池,简直成了他们家的千里驹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临(武)、蓝(山)、嘉(禾)三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总务主任谢文熙来玉洞做客,发现楚池,自称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回校后,向校长极力推荐。于是,这个只有初中毕业学历的楚池,平步青云,一跃登上乡村师范的音乐讲坛,当了破格提升的音乐教师。既是新闻,更是奇闻。“玉洞出音乐才子啦!”“玉洞的石变玉啦!”一传十,十传百,百又传干,很快在全村、全乡传开了。

一年以后,因领导班子换届,谢文熙离开了乡村师范,楚池跟着也走了。路在何方?还是这个谢文熙,把他介绍给一个在军队的朋友,楚池于是投笔从戎,在连队里当文艺兵,直到1949年10月。10月以后,楚池投身人民解放军的怀抱,1950年参加中南海军文工团,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文艺兵。

二、走进嘉禾县昆曲训练班

1953年春,楚池从部队转业回嘉禾。当时,我在县文教科任科长,他拿了民政科的介绍信来报到。见面后,才知道这位解放军文艺战士原来就是闻名田心乡的“音乐才子”。我说:“把你分配到珠泉完小教音乐,没意见吧?”珠小是省里的重点学校,正副校长都是大学生,师资条件要求较高。楚池说:“第一,我是解放军,一切行动听指挥,听安排;第二,我是当教师出身,音乐是本行,中学小学一个样。”这时,珠小正在排演嘉禾花灯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拉二胡的是教导主任王玉明。王听楚池拉过《二泉映月》,佩服极了。他对楚池说:“你来了,我下课。”楚池坚持说:“花灯属戏曲,戏曲音乐你比我熟悉,不能下。最多,我给你当个助手。”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助手开始,楚池迈出了研究戏曲音乐的第一步。

1954年春夏,嘉禾成立革新祁剧团,属民营,条件异常艰苦。文教科考虑继承和发展的需要,从珠小抽出楚池、罗纪锻两位老师到剧团搞祁剧音乐调查。工作告一段落后,罗纪锻回学校,楚池调文教科,完全与珠小脱离关系。文教科当时是怎样考虑的呢?

1955年,我看了老艺人何民翠演出祁剧高腔《思凡》后,感到惊奇,问何:“你们有高腔?”何答:“我们不仅有高腔,还会唱昆腔哩。”我太高兴了。立刻请示县委同意,抢救挖掘,使在湘南停锣息鼓二十六年之久、几成绝响的湘昆重现芳华。由我整理出第一个昆曲剧本《三闯负荆》,并搬上舞台,敲响湘昆新生后的第一锣。当我们感到必须有一个负责发掘整理湘昆传统的专干时,顺理成章地想到楚池。楚池编制在文教科,工作在剧团,是剧团抓抢救发掘湘昆的专干。一年时间,他整理出《钗钏记》《武松杀嫂》《歌舞采莲》《痴梦泼水》《梳妆掷戟》《藏舟》《琴挑》等剧目,并对外演出了。1957年9月,省文化局调嘉禾祁剧团汇报演出,在长沙与浙江省昆苏剧团会师,这些昆曲剧目,受到传字辈老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的赞赏。梅兰芳大师来长沙演出,听说在嘉禾发现了湘昆,十分高兴,写文章在《新湖南报》发表,“希望各级领导重视”。楚池与老艺人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李升豪、萧云峰等,从收集整理祁剧音乐开始,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看到了昆曲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因而产生了热爱湘昆,下定了终生献身湘昆事业的决心。

1957年11月16日,嘉禾县昆曲训练班成立。在研究班主任人选时,第一个考虑的对象是楚池。但是,楚池是发掘整理昆曲的专干,不可代替。怎么办?正好文化馆新来一个解放军转业干部李艺,就调他去当班主任了。李艺上任不久,因工作需要,不得不调回原单位文化馆。困难就来了,二十几个娃娃,没有头怎么行?这时,文教已分科,我也变了分管文教的副县长,新任文化科科长李志向我请求办法,我说:“找楚池去。”我和李志去找楚池,楚池明白我们的来意,满口答应:“发掘整理和娃娃班,两手抓,一肩挑。”这样,楚池临危受命,走进了昆曲训练班,当上了班主任。这个班主任,既管学习,还要管娃娃们的吃喝拉撒。根据剧团的现状,训练只能速成,从严管教,从速办学。边训练边演戏,用基本功的训练成果去演戏,从演戏的实践中去巩固提高基本功的训练。1958年“五一”劳动节,昆曲训练班经过五个月的艰苦训练,首次登台演出《藏舟刺梁》《议剑献剑》《三闯负荆》等剧。8月到12月,楚池带了娃娃们上山下乡,为修筑桂嘉公路、泮头水库和大炼钢铁的民工们慰问演出。同年12月,省文化局在长沙举办全省戏曲小演员会演,嘉禾昆曲训练班演出《梳妆掷戟》《相梁刺梁》《三战吕布》《三闯负荆》《醉打山门》等传统折子戏及自编的现代昆剧《油茶丰收曲》,其中的《相梁刺梁》还被挑选到湖南剧院演出。

1959年12月,郴州地委决定以嘉禾县昆曲训练班为基础,成立地区湘昆剧团。因为昆曲训练班的母体是祁剧团,剧团老艺人把昆曲训练班看成是自己的希望,不愿娃娃们调走,地委通过楚池做好了老艺人的工作。湘昆剧团首任团长刘殿选把大货车开到昆曲训练班的演出地土桥墟,包括楚池在内,萧剑昆等几个老艺人和二十几号娃娃,一锅端,全部接到郴州。1960年2月27日,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在郴州市北街正式挂牌成立。楚池当上秘书,抓业务。作为湘昆最早的发掘人之一,楚池走进嘉禾县昆曲训练班,又带了训练班的老师学员离开嘉禾走到郴州,走进湘昆剧团。嘉禾湘昆训练班成立时,正好他的第一个男孩诞生,他给孩子取名儒昆,是纪念自己走进湘昆这个响亮的日子,也是表示一颗红心交给了昆曲事业;湘昆剧团成立时,楚池的第二个男孩诞生了,他给老二取名幼昆,不离一个昆字,是纪念自己走进湘昆剧团,也是希望孩子“自幼习昆”、“与昆同在”。这个幼昆,没辜负楚池的期望,考取省戏曲学校湘昆科,毕业后分配到湘昆剧团,拉二胡,吹曲笛,成了音乐人、湘昆人。

P107-112

序言

李楚池先生和另一位李沥青先生,被昆曲界誉为“湘昆二李”。这不仅是他们先后担任过湘昆的领导,更重要的是他们使行将消亡、几成绝响的湘昆艺术起死回生了!

建国初期,湘昆在总体上已经消亡,只有少数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嘉禾县祁剧团搭班演出。时为县文教科科长不久又任文教副县长的沥青先生,偶然从老艺人何民翠那里得知他们还会昆曲,他的学识使他认识到昆曲艺术美的价值,他的睿智使他敏感到在新中国,湘昆艺术必将重新崛起。他慧眼识英才,将小学音乐教员楚池先生,调到祁剧团,向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李升豪、萧云峰、何民翠等昆曲老艺人发掘湘昆艺术,这是一个开创性的起点。

楚池先生从这个开创性的起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他心目中向往的昆曲艺术殿堂。五十多年来,不论生活如何清苦、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他矢志不渝,以执著、坚韧、奋发、好学的精神,一词一曲地记录着老艺人的口述并加以整理;在嘉禾县昆曲演员训练班里,他既是领导,又是严师,更是慈父,还继续肩负着发掘昆曲传统的重任;从郴州地区昆剧团到省昆剧团,他既是作曲家又是剧作家,同时还扮演着领导和教师的角色。直到他年近八旬,缠绵病榻之际,还在为《荆钗记》参加全国第七届戏剧节而呕心沥血。可以这样说,楚池先生为了湖南昆曲的开掘、复苏、发展,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湘昆的作为,不是一般的成绩,而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昆曲艺术的海洋里,楚池先生也铸造了自己,他从一个学历不高的小学教员,成长为知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还广泛涉猎剧作、剧史、书法、绘画诸多方面,多才多艺,诚为难能可贵。说他是昆曲不可多得之材,绝不为过。因此,他的不幸病逝,实在是我们湘昆事业无可挽回的损失。

楚池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除了本书收录他的部分曲作、剧作之外,他高尚的思想品德,更值得我们重视。

在昆曲事业上,楚池先生坚持以人为本。虽然他并没明确说过这句话,然他的行为却始终贯穿、体现着这一思想。在起步之初,有文化的他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昆曲老艺人,尊之为师。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老艺人,就是复苏湘昆的火种,不依靠他们,自己的工作将毫无意义。为了使传统湘昆老树发新枝,就必须有新一代接班人,他毅然挑起了昆曲演员训练班的重任,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训练班转化为剧团之后,他始终没放松对青年演员的继续培养。他发现张富光具有尖子演员潜能时,便奔波于京、沪、江、浙各地,为其延聘名师,两三年工夫,张富光便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小生、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他的学生、演奏员肖寿康坐上主笛位置后,楚池先生及时提醒他:“演奏员不能只当音符的搬运工,要有相当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领略昆曲唱腔中的词曲含义,演奏起来才有情感。”这话使肖寿康深受启迪,加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后在全省会演中获得“青年乐手”的奖项。值得告慰楚池先生的是,省昆剧团继承了他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成才率很高的湘昆艺术接班人,且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谓人兴而艺旺,这是一切艺术门类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艺术上,楚池先生一向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昆曲也是这样。”他在《浅谈昆腔与高腔的渊源关系》一文中,论证了高腔之所以流传至今而昆腔在建国前夕几近消亡,就是因为高腔创造了“滚唱”的演唱形式,突破了原有曲牌的束缚,大大有利于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他主张昆曲应“广取博收,兼容并蓄,唯美是取,择善而从”。但在具体进行改革时,他又取审慎态度,坚持“适度”的美学原则。我们检验他五十年来近千首配曲、作曲,既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却都还是姓“昆”的。楚池先生在处理昆曲艺术继承与革新这对矛盾时,比较好地掌握了艺术的辩证法,防止了片面性。

在为人处世上,楚池先生的无私、大度、宽容,可说是有口皆碑。这种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包括省昆剧团在内的所有剧团,多么需要楚池先生这种无私、大度、宽容的精神啊!这方面,他的执友余懋盛先生和学生张富光、雷子文、肖寿康、周洛夫诸君的文章,均有生动、感人的描绘,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楚池先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值得我们湘昆同仁倍加珍惜和继承发扬,因为,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我和楚池先生相识较久,并曾一度合作,他的道德文章,我一向是崇敬的,他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在楚池先生纪念文集即将付梓之际,写了上述文字,以表达对老友的痛惜和怀念。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