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著的《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以明代历史为背景,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明代的靖江藩王共十一世、十四王的兴亡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为“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陷桂林,末代靖江王朱亨歅缢死于桂林西门外的一间民房里,延续了280年的靖江王及其王国宣告终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修订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方?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方?著的《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以明代历史为背景,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明代的靖江藩王共十一世、十四王的兴亡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为“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陷桂林,末代靖江王朱亨歅缢死于桂林西门外的一间民房里,延续了280年的靖江王及其王国宣告终结。 内容推荐 朱方?著的《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以编年体的形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逐一叙写了十四代靖江王的荣辱沉浮。靖江藩王的历史,也是明朝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书中在叙述靖江藩王历史的同时,也贯透了大明盛衰兴亡的王朝气数。书中所述,涉及明朝和靖江王府近三百年的种种物事:大者,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历史;小者,如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石刻、工艺、酒令、游艺等;同时穿插描写了桂林的名山胜水、文物古迹,以及桂林明代的世情风俗。 目录 第一章 元璋封王建藩 第二章 文正血战洪都 第三章 元璋苦心教子 第四章 守谦始藩靖江 第五章 守谦靖藩巡礼 第六章 守谦南京囚死 第七章 赞仪万里省亲 第八章 赞仪体察民情 第九章 首谒楚湘蜀晋 第十章 次拜周代谷宁 第十一章 再谒燕肃辽齐 第十三章 靖江贤王赞仪 第十三章 长史用道诲王 第十四章 佐敬佐敏阋墙 第十五章 田氏恤寡矜孤 第十六章 母妃受封仙逝 第十七章 沈妃畅游尧山 第十八章 佐敬文采风流 第十九章 王府鳌灯盛会 第二十章 兄弟互攻讦奏 第二十一章 佐敬青花梅瓶 第二十二章 兄弟重阳敦睦 第二十三章 规裕退还家具 第二十四章 平和之王规裕 第二十五章 道士约麒归真 第二十六章 世子经扶摄政 第二十七章 处理王府护卫 第二十八章 经扶视察宗室 第二十九章 经扶清赋理财 第三十章 经扶设宴属官 第三十一章 谷老太妃寿筵 第三十二章 作养教诲宗室 第三十三章 贤王经扶善政 第三十四章 经扶处置家臣 第三十五章 经扶遣儿祭孔 第三十六章 苦王邦芋祭妃 第三十七章 邦芋新宠刘氏 第三十八章 刘氏恃宠欺主 第三十九章 邦芋痛悼滕妃 第四十章 戾王邦芋乖舛 第四十一章 邦芋晚年昏聩 第四十二章 嬉王任昌父子 第四十三章 叔王任晟中兴 第四十四章 任晟友爱宗室 第四十五章 夺位枭獍履裙 第四十六章 父子谋杀亨欧 第四十七章 亨嘉自称监国 第四十八章 监国亨嘉绝命 第四十九章 末代哀王亨歅 第五十章 亨歅尧山祭陵 第五十一章 画僧石涛夕照 附录 明亡后的靖江王府 明皇室与靖江王室世系表 明靖江王世系表 靖江王朱守谦八府宗室表 各代靖江王宗室表 关于中国藩王史的几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校阅记语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切就绪,斋戒,祭告宗庙也已进行。于是,这一天辰末,皇帝御奉天殿;皇太子、受册封的亲王由奉天东门进入,奏乐,从东阶登殿。皇太子由殿东门入,内赞礼官引导到皇帝面前,侍立在皇帝右侧。亲王入至丹陛的跪拜位置.乐止。赞礼官高唱跪,叩首,兴(起身);再拜,叩首,兴;三拜,叩首,兴(三跪九叩首大礼)。与此同时,乐起,跪拜完毕,乐止。承制官按礼仪规定承制,宣读皇帝册封诏书,诸王跪下聆听。 这次大规模的亲王册封礼仪定制,是洪武三年二月考定的。四月初一,朱元璋亲临太庙以封建诸王事祭告列祖列宗。在他登基的时候,已经追封了高祖为德祖元皇帝,曾祖为懿祖恒皇帝,祖父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为他们上了十分美好的庙号和尊号,而三个哥哥也分别封了王,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二哥为盱眙王,三哥为临淮王,这些人都已死了,追封的。这回封的是他的九个儿子和一个侄孙。 册封之前,皇帝及被册封的诸王和部分重要的参与人员要进行斋戒。所谓斋戒,汉民族留下来的礼仪和佛教的斋戒不尽相同。早在西周初年,我国在进行重大的祭祀、盟会等活动中就要先行斋戒。据《礼记》记载,斋是不茹荤,荤是九种有气味的蔬菜,所以“荤”字以草部,这九种蔬菜一般指姜、葱、蒜、芹、韭、茼蒿、芫荽、紫苏、阿魏。因为斋戒是一种祈神赐福的仪式,天神下降,闻到斋戒者满口蒜臭,是会被吓跑的。所以,这里的斋,并非佛教讲的不吃肉;戒,是沐浴涪身,独居一室,使心清明,取其志诚灵验的意思。皇帝等人在册封前已行斋戒了。四月乙丑辰正三刻,天朗气清,正式册封典礼便开始了。 典礼官宣读皇帝册封的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太子,诸王之封,本待朕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为秦王、桐为晋王、棣为燕王、柿为周王、桢为楚王、樽为齐王、梓为潭王、杞为赵王、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宝册、置相、傅、官属。” 前面的二子樉、三子桐、四子棣、五子槁和太子标都是马皇后所生,即所谓嫡子;六子桢、七子樽、八子梓、九子杞、十子檀是皇妃所生,即所谓庶子,但都封为亲王。 册封秦王和其他八王的诏书基本上是一样的,诏书曰:“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并简在帝心。第二子校,今命尔为秦王,永镇关中,岂易事哉?朕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祗。胀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关中即秦朝旧地,立国于西安。 晋王桐封在太原;燕王棣封在燕京(今北京一带);周王柿封在东周旧地河南开封;楚王桢封在荆北的武昌;齐王樽封在(山东)青州;潭王梓封在长沙;赵王杞早殇;鲁王檀封在山东兖州。 册封从孙朱守谦的诏书这样说:“朕稽古帝王,抚有方夏,必茂建亲支,所以敦族固本,其来尚矣。朕既为天子,追念吾兄,以尔守谦,兄之孙也,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毋忘训语,益修厥身,尚慎戒哉!” 朱守谦封靖江王,靖江即今之桂林。 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方辐射,这些藩国距离京师的路程都是差不多的。远的如西安、太原、燕京,近的如武昌、长沙。桂林算得上不远不近,封给侄孙,也足见皇叔爷爷的一片慈爱之心了。 宣读诏书完毕,被册封的诸王俯伏,起身。由赞礼官高唱跪拜;奏乐,再拜,兴,乐止。引礼官导引诸王由殿东外人,奏乐,内赞礼官引导诸王到皇帝御座前拜伏,乐止。王跪,由赞礼官代皇帝授宝册。先是捧册官把册交给读册官,读完册封文书,又交给丞相李善长。最后由丞相李善长一一授予诸王。诸王把玉圭板插在腰带(所谓缙绅)中受册,再交给内侍捧着;接着,按照上列仪式授宝(指王的金印)。完成这授受册宝礼仪后,诸王把玉圭抽出来,双手捧握着俯伏在地上,然后再起身。引礼官引导他们出殿,站回原来的位子。这种仪式是一个一个依次而进,要花很长时间,直到午末未初才算完成。于是,内侍将册宝放置在彩亭_上,又一次进行赞拜,奏乐。诸王四拜,起身,乐止。内侍举彩亭前行,诸王由东阶下,又奏乐。出奉天门,乐止。礼部尚书请诏书用宝,再赴午门开读。这些礼仪全部敷演完毕,皇帝起驾回宫,皇太子也出去了。因为被册封的各位王子都还年幼,最大的秦王也仅十一岁,小的赵王、潭王尚在保傅怀中,册宝由宫廷内官授予。丞相李善长的事也还没有完,还要陪诸王到他们的居所,站在东北方,面向西南方,再一次宣读制命。 这一天还要完成一个重大的程序,就是受封的各位亲王一一分别到宫内朝谢皇后、太子。年幼的跟着年长的,由保傅带着,行四拜礼。当时朱守谦在亲王叔叔们中,年龄不算大,也不是最小的,已九岁多了,顽皮本性处处表露,因为他是马皇后亲自抚育的,和皇叔祖母最亲,但这时因为受大礼的拘束,也只是俯在地上不时偷偷地望马皇后几眼,马皇后想起侄儿朱文正,不禁心中一酸,立时招手叫他过来,抚着他的小脑袋,深深地吁了一口气。 这些朝谢礼完成后,受封的王爷们还得接受百官的朝贺。百官对诸王也要行四拜礼,丞相李善长到殿上跪拜,文武百官在庭中跪拜。李善长代百官致贺词说:“臣李善长,率百官等,兹遇亲王殿下荣膺册宝,封建礼成,无任欣忭之至。”再讲一些很吉利的话,又带百官拜了四拜。 册封亲王的典礼还不算完。因为第二天皇太子朱标还要穿着冕服到奉天殿朝贺皇帝老子,并说自己有幸能遇上各位弟弟受封建国,因而向父皇表示祝贺,然后皇太子还要到中宫祝贺母后,接着百官进表笺敬贺皇帝及中宫、东宫。内外大臣的妻子,所谓有封号的命妇,也还要到中宫去祝贺皇后。这些祝贺恭贺的话说完了,于是便大摆御宴,赐百官及命妇入席,觥筹交错,一时吉乐大起,一派喜乐景象。 最后,还要选一个好日子,好时辰,受封的各位王爷,都要到太庙去拜谒,祭告列祖列宗,感激福荫子孙。 靖江王朱守谦虽是朱元璋的从孙,但也是以亲王礼制受封的。 这么一件明皇朝开国伊始的重大事件,便在熙熙乐乐的气氛中办完了。 始封诸王时,最小的第十子鲁王檀还抱在保傅怀里,刚刚牙牙学语,最大的也不过十一岁,养在宫里,也就行了。后来,他们渐渐长大,有两个问题便摆在了朱元璋面前,一个是打发他们到自己的封国去,一个是要制定他们的禄饷。洪武九年(1376),由户部提出初步方案,经丞相胡惟庸仔细考算,最后经皇帝批准,定下了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一贯为一两纹银,钱一于文),锦四十匹,贮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以上的钱粮布帛茶盐等物都是一年_支。另外,还每月供给养五十匹马的草料。那些缎匹要制作衣物,每年都派去工匠(裁缝),到王府缝制。 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孙,位分较亲王低,所以禄饷仅为亲王的一半或一半不到。如禄米是二万石,钞是一万贯,月支二十匹马的草料,其余的绢帛茶盐等物,都是亲王的一半。P6-8 序言 前言一部明藩王编年史 明靖江王国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始祖为朱元璋长兄南昌王(追封)朱兴隆。朱兴隆二子朱文正,曾任大都督,是一位文韬武略的优秀统帅,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后朱文正因罪贬谪而死,其子即朱元璋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国首封,洪武九年十二月就藩桂林。又因罪于南京禁锢而死。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再封朱守谦之子朱赞仪为靖江王,“禄视郡王,官届亲王之半”。正统以后,视作旁支亲王。明季时期,靖江王朱享嘉、朱亨歅参与抗清复明的军政活动。南明永历四年(1650),清军陷桂后,靖江王国终结。靖江王国传十一世,十四王,共二百八十年。 写一部明藩王史,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保护、开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靖江王府、王陵的需要,也是为了使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桂林再度闪耀人文光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怎样写这部没有现成样书借鉴的明藩王史,却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历史有两种话语体系:一是西汉(包括西汉)以前建构的,那是以人为本体的活人的历史话语,它由孔开创,由司马迁完成,《左传》、《史记》为其代表作。二是自东汉开始一直延伸到民国初年的,所谓“正史系统”话语,这是以史料为本体的死人历史话语,它由班固《汉书》开创,而由《清史稿》的主撰者赵尔巽终结。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亦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各类的历史话语,编年体的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本末体的如袁枢《通鉴记事本末》。又有别类的《通典》、《通志》、《会要》等,还有笔记性质的野史,十分丰富而绚丽多彩。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语说《史记》既是历史,也是文学。 所以,我们经常是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的。而且,自古及今都将这些史籍的片段,选进语文课本里。 先看几个例证: 孔子的《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怎么一回事呢? 左丘明作了生动而详明的叙述: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酃。”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宾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日:“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鹰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此篇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斗争之中,精选言语、行动刻画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并寓褒贬之意于细节描写中的特点。因而,庄公的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叔段的贪得无厌、狂妄愚蠢,姜氏的私情干政、乖戾昏聩,以及祭仲的老成,子封的急躁,考叔的敏慧,都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而起伏跌宕的情节,详略得当的剪裁,更是使之成为千古范本。 再看《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一小段: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日:“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 这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汉书》始,如今非专攻历史学科的,鲜有读正史者。 今人所撰通史,亦可分为以上两个话语体系,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就普通人来说,比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好读。又如今人吴晗所著《朱元璋传》也比别的帝王传记好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历史著作,有历史,也有文学。 笔者写这部《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其初衷便认定它“既不是学术性的论著,也不是文学性的小说”。但它必须忠实于历史,全书应当是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民俗的、地方的;是宫廷的,又是民间的;是中央朝廷的,又是藩王封国的;是王公的,又是庶民的。因此,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的)、事件(重大的)以及文物典章制度,必须考察详明,不可轻忽。 但它又必须具有可读性,能在读者中产生一些影响,以便借古鉴今,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所以,故事,次要人物的姓名、经历、关系,史书不载、史料阙如的但又与结构全书有关联的事件,环境渲染,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刻画,当是可以进行文学加工的。这便是所谓的“七分历史,三分文学”。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一书中,当然重点写的是明藩靖江王十一世、十四王。但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到,书中有两类人物的叙写,笔者是花了较大的心血的。一是妇女,即王府里的王妃、次妃、夫人;二是教师,即王府里的教授。特别是后者,因为他们的德行节操,才具学识,笔者较为熟悉了解。 本书写的是明代藩王史,又因为不得不引用大量的奏章、敕谕、文献、诗词、碑刻,所以,在语言上文白兼之,使得若干章节颇为晦涩难读,这当然是笔者能力所限造成的一大遗憾了。 后记 《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原书名为“靖藩演史”,后遵出版社的建议,改为这一醒目又精准的书名。 写一部藩王史,特别是桂林明靖江王史,是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萌生的愿景。且我又是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人。因此,尽管资料极其匮乏,还是坚持下来,搞了近三十年。 2002年5月18日动笔,至9月28日完成这部近60多万字的书稿。 之后,用了四五年的时间进行调整修改。之后,又用了三四年时间寻求出版。 这书中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历经二百八十年的风雨沧桑,总在我的脑海中翻腾涌动。我心里时刻想的是,何日能将这部60多万字的藩王史奉献于读者面前。 然而终于,终于幸而,袭宇公司的朱袭基先生、朱袭坚先生伸出了有力的援手,将我这本书列入袭宇靖江历史文化研究基金的资助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又承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何林夏董事长、公司社科分社汤文辉社长的青睐,花费许多精神和心血,将此书从书稿变成了出版物,且是16开本的厚厚的一全册! 著名史学家钱宗范教授为此书写序言,为读者开启了扇深邃的阅读之窗,引导读者诸多思考。青年文化学者肖先华先生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为此书写读后感,亦颇独到深刻。 老同学王云高先生,为此书写作了《校读记语》,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全书。 责编罗财勇先生所耗费的力气更别说有多大了,此书亦是他心血的结晶。 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2010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