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举是一位著名作家、书法家。本书收入了《解放日报》上2002年至2007年“文博断想”专栏的所有文章。作者自谦地说,我是一个只会写文字的人。能参与编辑解放日报,还能在这张报纸上,连续十几年写一个专栏的文字,就我而言,是绚烂至极了,内心里只有“感恩”二字。我写的这些文字,让我面对许多文物、许多前人,走过万里,走过千年,不知是否让我明白许多事、许多理?写文字的人,会因为自己写的文字变得高尚和智慧起来。对此,我心向往之。
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会日久生厌,有可能例外的,只有文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博断想全集(卷2)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鹏举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鹏举是一位著名作家、书法家。本书收入了《解放日报》上2002年至2007年“文博断想”专栏的所有文章。作者自谦地说,我是一个只会写文字的人。能参与编辑解放日报,还能在这张报纸上,连续十几年写一个专栏的文字,就我而言,是绚烂至极了,内心里只有“感恩”二字。我写的这些文字,让我面对许多文物、许多前人,走过万里,走过千年,不知是否让我明白许多事、许多理?写文字的人,会因为自己写的文字变得高尚和智慧起来。对此,我心向往之。 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会日久生厌,有可能例外的,只有文字。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入“文博断想”专栏文章145篇。这些文章写在2002年至2007年。“文博断想”专栏是解放日报《文博》版创刊号上使有的,原先只是因为版面初创,需要些文字抵挡一阵,不想成了每期该有的专栏了,其中内容包括苏曼殊、家的味道、中国文字、陈丹青的话题、西子湖边、红楼梦中人等。 目录 自序 2002 苏曼殊 三十年后论定 一洗万古凡马空 难忘就是美 东坡谈文玩 苏黄米蔡 读闲章 这张大名单 旁观者清 喧宾夺主 隔山对话 大器无藏 溢彩年华 佞宋词痕 金玉满堂 谁会是行家 睡莲与麦田 青花梧桐 金笺 行万里路 眼见为实力 一步到位 书画是个文化概念 大拇指 家的味道 2003 马龙的感觉 世纪供养 涵碧楼 民窑历 由此进入 潘家园 艺术的终结 我为尊严流泪 诗书画之关系殆 中国人的力量 前不见古人 纸上西晋空白许 中国文字 一些题记 水墨中华 又一些题记 对话的平台 绣红旗 过眼烟云 学会独处 三则新闻 笔墨纸砚 2004 琴棋书画 看月和奔月 摔得起 吓煞人香 人往低处走 天地肝胆 博物馆宣言 在边城读沈从文 文字与画 出错的可能性 吴德蕙 缶庐个簃简楼 渐入隹境 沉默的画 拍卖甲骨文 写给画的 写给画的之二 三种说法 真的怎么说 梁思成 仪仗队和百十米栏 假的怎么说 黛玉葬花等等 黄永玉对联 2005 远客与文章 人文的力量 达·芬奇密码 故乡是一种怀抱 陈注燕子龛诗笺 最好的椅子不能坐 真正的艺术总是青涩的 方圆 陈逸飞 留下故事 陈丹青的话题 偶得 东风破 写意 学习小芸 砚边偶记 砚边又记 吴冠中 偶注李杜 吴道子王维阎立本 申窑五年 小说红楼梦 偶注王孟 序三篇 2006 黄永玉画生肖 平复帖 出现艺术的地方 艺术在上 为一本书写序 几个老头 艳色天下重 三个问题 春兰秋菊 逍遥马坐唐天子 大地微微暖气吹 着眼山西 鉴定与辨伪 守望老屋 宋人信札 收藏是自主行为 唐人旧物 李商隐也现代 庄严和寂寞 孔子的像 美玉无言 梦里三国 美是不能告别的 根活着 2007 西子湖边 文字和棋子 翡翠与林风眠 普洱茶 古龙 锦上添花的事口 美很简单 醒 诗和我们 绘画这件事 注唐诗三首 看大家写字 瓷的中国心 红楼梦中人 悼念两位前辈 新七大奇迹 中国人的诗意生活 一些尺牍 美丽本相 盛唐李颀的音乐诗 留青竹刻 西湖八月 文玩 今天谁来战秦琼 琴与剑 心香 试读章节 苏曼殊(2002.01.10) 近日海上敬华扇面拍卖专场,第一品即拍童濂所绘《蝶恋花》图。这扇面之珍贵,并不在童濂而在扇边有苏曼殊、弘一的题字,曼殊题“曼殊捧赠叔同先生”,弘一题:“戊午夏演音谨奉丐尊尊者”,弘一如今已是公认的艺术大家,而同为和尚的苏曼殊,如今也被广泛推崇,应该说是水流花开,自然而然。苏曼殊是一百年前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与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志士有很深的交谊。苏曼殊英年早天,孙中山亲自为题“曼殊遗墨”,苏曼殊下葬西湖,孙中山当即赠之千金。苏曼殊又是一个艺术天才,他集诗人、画家、文学家、翻译家于一身,通英、日、法、梵文,他是中译雪莱、拜伦诗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印度诗文翻译的第一人。他只活了三十四岁,可他震撼了整整一百年中国最优秀的文人志士的心。鲁迅先生称苏曼殊的诗“心神俱佳”,同为诗人的柳亚子,在他本人的《全集》中,处处飘零的便是对苏曼殊的不尽的悼念。苏曼殊祖籍广东,母亲是日本人,身世遭际,凄迷悱恻,偏偏又是天生诗心,自然开展出一片绮丽的生命景象。与弘一相比,一个是静穆中热烈,一个是幽绝中明净,两个和尚,却是一色的爱国者。其人其志,留下了不只属于这个世纪的美妙想念。 苏曼殊与弘一不同的是,弘一最后以字传世,而苏曼殊是以诗传世。曼殊的诗有晚唐景象,也不乏东洋樱花般的悱恻。曼殊写诗跟的是陈独秀这位先生。先生是一等的名师,学生也是一等的高徒。据说曼殊最初写诗,是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一星期光景,开门出来,蓬头垢面,捧出的却是一迭好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是陈独秀激赏的好诗。一个完整凄美的僧人形象,时空错落,音色斑斓,酣醉的时光,酣醉的性情。落寞、惆怅,又恋恋红尘,这就是诗人苏曼殊,这就是只有“病骨轻于蝶的苏曼殊可以描绘出的上个世纪初的“无量舂愁”。因为是天才诗人,因为是首先听凭自己的心律而不是诗的格律感召的诗人,苏曼殊主要用最称心的绝句,倾诉自己。“我已袈裟全湿透,那堪重听割鸡筝?”“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还有“满山红叶女郎樵”,“袈裟点点凝樱瓣”,“不是僧归见燕归”等等,回肠九曲,道曼殊之所道,这种独自的灿烂,极致的灿烂,是当时风雨中华的一双泪眸,一点灵犀,一阵心悸和一抹虹霓。 苏曼殊又是个绘画的天才。他的画,有人说像宋马远,我觉得无非是一笔笔地画他自己。顷见出版于一九二八年大东书局的《曼殊遗稿》精装本。扉页上有“一九三○年六月十五日泗水,余离泗之前一日也碧微”的钢笔字样,据考正是蒋碧微亲笔。这书由周瘦鹃汇编。内中分“诗”、“随笔”、“小说”、“绘画”等部分,分别由包天笑、周瘦鸥、于右任、天虚我生、黄宾虹等题签。最引人注目的是绘画部分,精心印制的十余幅作品,疏朗绰约,山水、人物、马、松、柳,出入红尘,晴岚隐隐,画上的题款,除了“曼殊”、“雪”自题之外,有不少朋友所题的长跋,钤印也多见“印禅”,还有“秋枚”的收藏印。这些画,可以印证年前所见两幅苏曼殊的画作《白马投荒》、《印度所见》真气流衍,当为传世之上乘之作。施蛰存先生所著《北山谈艺录》中刊有苏曼殊画作照片四帧,比较而言,可能是照片拍摄上不够真切,所摄之画与苏曼殊真迹气息相去远矣。苏曼殊之性灵真气,弥漫于江河之间。艺术就是性灵的境界,苏曼殊的画笔往来无据,全凭空空的心胸,要望其项背无疑是真正的难事了。 三十年后论定(2002.01.25) 三十年后论定。“三十年后”,是说不太长的时段,要“论定”的是,中国的艺术品,必然为世界所认知和真正推崇,中国的石涛、徐青藤,在世界拍卖行的身价等同于凡·高。今天,一些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物质力量面前,丢失了文心。譬如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说中国名画家在海外即席挥毫,让外国人误以为中国画原来如此简便,内含的劳动量如此微薄。于是一些西方人把中国画看轻了,又于是一些中国人发自内心地呼吁:中国人不要再在外国人面前即席挥毫了。我也一度这么想,直至十来年前。那时,我的一幅字给日本人买走了,我很得意,告诉了十来岁的孩子。不料孩子说:“你的字只能卖给日本人,因为他们不懂中国字。”这话让我至今汗颜。没想到自以为有些文化,到头来竞连“谁懂中国字画”这个首要问题还没搞清楚。中国当代一些重要画家,在海外一些适宜的场合,当众挥笔,相信是尽了才力的,也就是说,这字画不会差到哪里去。既然如此,西方人的评定何足让中国人挂齿、惊心。之所以挂齿了,惊心了,无非是因为人家是买家,自己囊中羞涩,只能仰人鼻息,而这,与中国字画的艺术分量何关?买家摇头了,竟然心虚到自己是在卖水货,笑话。 文心的丢弃还不止此。今天,有多少搞画的人,向往着西方。以为中国画老了,西方人的画青春年少。于是,我们看到的美术大展,越来越多了西方人的光怪陆离。关注别家在画什么,想什么,或者真有所感,用洋酒浇一回自家胸中的块垒,原本无可指摘,因为艺术是个梦,各人梦到的东西,别人无由干涉,也不必在意。问题是不 少人以为就此是肩起了中国画的未来,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挽中国画狂澜于既倒,那就出了边际。行色匆匆,又内中空空的舶来品,究竟有多少艺术价值,完全有理由生疑。这样的东西,有胆量去海外开个展么?既然自知是拾人牙慧,又何必在自家人面前装腔作势。中国文化是一个传统,代代相传,一国文化是一国人最后的遗产,这,不仅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对西方人也是如此。世界会在物质生活上趋于大同,可在文化、在艺术上,世界终将由于百花齐放,而长驻春天。中国的文化长久接受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人和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崇敬。不是都说毕加索吗?为什么不说毕加索在晚年触摸到了中国文化而自叹来日无多!中国不少搞画的人,年纪轻轻,却丢掉了中国人的文心。毕加索若还在世,他老人家不知该怎么说。 因为要卖字画,因为要走进现代,人们两度忘记了来时的路。说来也有些无奈,因为世界拍卖行凡·高的价在那里放着,因为毕加索的大名像他画的和平鸽一样举世传颂着。去过巴黎,去过欧洲,去过大洋彼岸吗?艺术沙龙里、大博物馆里更多谈论的是油画,是西洋雕刻,而不是中国画。去过那里的几位中国大画家都这样对我说。然而,他们也同时都对我这样说:不是中国人的画不好,是中国的国力还不强大。中国人强大了,同样可以在世界拍卖会上以凡·高同样的高价,拍卖中国的石涛、徐青藤。经济是基础,物质是基础,精神和艺术永远高高在上。而中国的艺术,就像飞天一样,永远高高在上。如今,中国人迈开了巨人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繁荣昌盛。由此可以十分从容地说,“三十年后论定”一言,必然可信。中国有出息的画家的责任在于把中国人的画画好,在于向世界介绍中国画,让世界逐步认知生生不息的真正的艺术的中国。 一洗万古凡马空(2002.02.07)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马是江山,马是人心,马是坦克,马是列车。马,在天为神龙,在地为辅墉。历史的开合,英雄的出没,胜负的更替,都与马有关。秦王李世民换过六匹马,这些为着一个崭新的王朝战死沙场的生命,最后被石刻成了“昭陵六骏”。唐开元之末,唐玄宗出走长安,“此日六军同驻马”,人心如此,杨太真不得不魂断马嵬坡,这就是江山人心。“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辛弃疾在这儿所说的“天马”,是“真龙”,说的还是江山社稷。至于“一骑红尘妃子笑”、“一马离了西凉川”、“车辚辚,马萧萧”、“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说的便是列车与坦克的故事了。三国时的关公,刚出场便有“温酒斩华雄”的美谈。可罗贯中娓娓道来不过八个字,叫做“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后来说到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写的也不过四个字“关公马快”’,再后来写的是“千里走单骑”,实在可当作关公和赤兔马的合传来读。P3-7 序言 1995年,我受命创办解放日报《文博》版。创刊号上,设了“文博断想”这个专栏,写了第一篇文字。后来每期一篇,一直写了下来。中问也有几期没有的,是因为同期另有我写的署名文字。还有偶尔失缺的,那是意外。譬如有次是游历在外,交代不周,没登。有次是我妹妹去世了,没写。这个专栏的文字,以前也部分出过册子。这次是出全集,预想是出三卷。现在先出两卷,是1995年到2007年的。今年到2011年的是第三卷。2011年,我六十岁了,不再编《文博》版,也就不再写“文博断想”了。本书所有的文字,只对当初见报时出现的笔误和失校,予以改正。我是一个只会写文字的人。能参与编辑解放日报,还能在这张报纸上,连续十几年写一个专栏的文字,就我而言,是绚烂至极了,内心里只有“感恩”二字。我写的这些文字,让我面对许多文物、许多前人,走过万里,走过千年,不知是否让我明白许多事、许多理?写文字的人,会因为自己写的文字变得高尚和智慧起来。对此,我心向往之。“文博断想”专栏的读者,近在眼前,远任天边。就是这样会心的读者,挤出自己的光阴,年复一年地读着一个陌生人写的文字。这世上所有的东两,都会日久生厌,有可能例外的,只有文字。我的文字呢?这回出全集了,想起读者,我忐忑不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