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桥梁的年代和类型,精选古今名桥,并以此为载体,揭示其外形特征、技术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古今数千年中国桥文化的历史演进和优秀成果。全书按照厚今薄古的原则,重点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桥梁建设的成就,阐述我国桥梁建设文化理念的提升,总结我国现代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理念的借鉴,突出其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推动科技进步、现代文明和提升综合国力中的重大贡献。全书试图通过发掘整理,理清中国桥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及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总结归纳中国桥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理念。
《桥文化》是交通部组织开展的交通文化建设研究22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承担完成。
我国桥梁建设的历史源远流长,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桥梁建设事业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长江、珠江、沿海的跨江跨海大桥建设,演绎着我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一座座气势雄伟的特大型桥梁越江跨海,沟通南北东西,极大地增进了地区往来,支撑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相对于我国桥梁建设的巨大成就,桥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桥文化》一书,以文化的视角,从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的角度,梳理我国桥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示我国桥文化的发展成就,体现桥文化在推动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和交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既有令人推崇备至的历史典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也有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
在祖国辽阔土地的江河湖海之上,凌空飞越着一座座造型优美壮观的古桥和现代桥梁,它们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和瑰宝。
当我们沐浴着晨风朝晖,远眺赵州桥飞动的雄姿,或在夕阳晚照中,观赏江南古桥柔美的倩影时;当我们乘坐现代列车,从南京长江大桥上风驰电掣般驶过时,或在华灯初放的夜晚,领略飞越黄浦江的卢浦大桥的迷人风采时,都会为这充满智慧的神奇创造感到惊叹和自豪!
“一桥飞架南北,夭堑变通途”。桥连接了道路,沟通了文化,繁荣了经济,造福于人类。
桥,是人类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纽带,文化的载体,美与和谐的象征。
在此,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桥文化作一次巡礼和漫游。
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揭示桥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先从文化的含义谈起。
一、文化的含文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不同学科或流派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从而使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
在中国,古人对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由来已久。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代的“文化”一词是分开的。它经历了一个由“文”与“化”各自为词到组成“文化”一词的过程,其含义由精神现象扩展到人类创造行为与成果,体现了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拓展的特点。
“文”的本意,指的是色彩交错的纹理。《周易·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由此,“文”被引申为装饰、修整和人为加工与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再被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言辞文章和德行道义、完善文德等。
“化”的本义为生成、造化、变易等,指的两种事物一方或双方的形态与性质发生变化。由此而被引申为教化、迁善和“化而成之”等。
“文化”一词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天文与人文相对应,“文”与“化”连用,已带有“以文教化”的意义。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汉后,“文化”才作为固定词出现,其主要含义是“文治与教化”。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主要是相对于“武力”而言。文化就是人文,也就是人文化,最根本的内涵是文德、教化。自此以后,在古汉语中,“文化”的含义基本上没有多大扩展。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的culfure、德文的Kulfur,它们的词义均源于拉丁文Colere,本意为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有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日本学者译介此词时,借用了古代汉语中表示文治教化的“文化”一词,后经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新文化概念的一个外来词。
近代的“文化”概念,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了自己崭新的内涵。中国近代学者在深厚国学基础上汲取融合外来文化观,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解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各种业果而言。”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近代文化学专家黄文山指出:“文化的内容,是由人类过去的遗业所构成的,所谓遗业,在性质上是积累的,而积累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的现象。”他们的论述,使“文化”的含义远比古代的丰富,其文化观已带有现代文化含义的韵昧。
文化有广义“文化论”和狭义“文化论”,前者把人类创造的一切,即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成果都视为文化的研究对象,后者认为只有社会意识形态才是文化研究所要关注的对象。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词的释义就综合了这两种论述:“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学者据此从文化广义概念上去探讨文化的外延,提出了文化的三层构成说,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人自身,产生了精神文化。
从这种文化外延出发,人类文化不仅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可以看到构成文化的各个体系中皆具有极其浓厚的综合性特征,即各种文化体系都能够体现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特色,从而使不同文化外延呈现为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特点,为相关具体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中国桥文化研究,就是在上述有关文化含义论述的基础上,在广义文化论的范围内,研究中国古今桥梁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P2-4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不仅深刻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更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交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行业的灵魂,是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交通运输是支撑经济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本质属性。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交通发展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出了“发展现代交通业,建设一个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现代公路水路交通系统”。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正是我们基于交通运输的本质属性和交通行业的神圣使命所作出的价值选择,是交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引导交通事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交通部党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交通文化,用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凝聚全行业,使交通行业更加充满活力。不断开创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06年6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努力增强行业软实力”,力争文化建设在今后五年内取得明显进展。随后,部印发了《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交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工作措施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这是交通部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它强调新时期交通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交通行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要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点,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和研究,系统总结交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确立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交通事业发展要求的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形成一批交通文化研究成果,提炼一种交通精神,征集确定一个交通行业徽标,创作一批交通文艺作品,完善一批交通博物馆,将全行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增强交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交通行业的凝聚力,提升交通行业的影响力,提高交通发展的软实力,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全面深入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11月部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交通文化建设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文化、系统文化、专业文化、组织文化四个层次,分别成立了交通行业文化建设研究总课题组和公路文化、道路运输文化、交通规费征稽文化、港口文化、海事文化、救捞文化、船检文化、航海文化、廉政文化、公路执法文化、长江航运文化、交通公安文化、路文化、桥文化、车文化、站文化、船文化、航标文化、航道文化、交通行政机关文化、交通企业文化和交通事业单位文化等22个子课题组,由行业内有一定研究基础、有积极性、有较好的支撑条件、具体代表性的部门或单位牵头,并邀请文化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按照力求出精品的要求,系统地开展了交通文化研究工作。经过广大研究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出版这套多卷本的《21世纪交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丛书,是交通文化建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丛书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系统地总结了交通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积淀丰厚的特色文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绚丽多彩的建设成果。“系统文化”侧重于交通行业不同系统的特色文化研究,重点提炼和阐述了各系统具有系统特色的价值理念:“专业文化”侧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特色文化研究,重点收集、挖掘和整理了交通行业物质文化成果;“组织文化”侧重于交通行业不同组织的特色文化研究,重点梳理、凝炼和展示了各类交通组织的特色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形象标识。整个研究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铺路石”、“航标灯"等交通行业传统精神与包起帆、许振超、陈刚毅等先进典型所展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建设交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交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既要整体部署,又要稳步推进。近年来,尤其是实施《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行业日益重视交通文化建设,注重丰富交通发展的文化内涵,取得了一些有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化成果,涌现了青岛港、天津港等一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单位和青岛交运集团“情满旅途”、南京长途汽车站“爱心始发站”等一批知名服务品牌,形成了南京交通局“交通文化通论”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交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全国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兴起交通文化建设新高潮,进一步提高交通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做好“三个服务”,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