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十四史精华(上下文白对照本)/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太史公持如椽巨笔而著《史记》以来,史学界名家辈出,涵盖一代之史不断问世。至清宫修《明史》付梓,共得史籍二十四部,习称《二十四史》。它上起炎黄二帝的农耕鱼猎,下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下迄明清之际的风云变幻,展示了炎黄以来中国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历史因其千年的沉淀而厚重,智慧因为无数次的验证而经典。《二十四史》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从中可以审时势之变、悟政治得失、学领导智慧,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它是我国历朝著名的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崇祯年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最详实、最权威的历史巨著。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二十四史》由来

史记

 项羽本纪

 陈涉世家

汉书

 霍光金日碑传

 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传

后汉书

 马援传

 班超传

三国志

 武帝纪

 诸葛亮传

晋书

 王导传

 谢安传

宋书

 范哗传

 南齐书

 谢■传

梁书

 刘勰传

陈书

 吴明彻传

魏书

 崔浩传

 北齐书

 杨惜传

周书

 苏绰传

南史

 陈后主本纪

北史

 尔朱荣传

隋书

 炀帝本纪上

 炀帝本纪下

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

 太宗本纪下

 狄仁杰传

 新唐书

 武则天杨贵妃传

 魏征传

旧五代史

 冯道传

新五代史

 唐庄宗本纪下

宋史

 司马光传

 岳飞传

 文天祥传

辽史

 太祖本纪上

 太祖本纪下

 金史

 太祖本纪

元史

 桑哥传

明史

 刘基宋濂列传

 张居正传

 袁崇焕传

试读章节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时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所以姓项氏。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学成。放弃了学字,改学击剑,又没有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字只不过用来记记姓名而已。剑也只能抵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能抵抗万人的。”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粗略地知道了兵法大意,但又不肯认真学完。项梁曾因栎阳罪案受到牵连,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得到了结。项梁杀了人,和项籍到吴中躲避仇家。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和丧葬,项梁常常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和子弟,因此了解了每个人的能力。秦始皇帝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籍一同去观看。项籍说:“那个皇帝,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许胡说八道,当心全族被杀头啊!”项梁因此觉得项籍不同于一般人。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已经敬畏他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日:“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日:“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日:“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日:“诺。”梁召籍入。须臾,梁啕籍日:“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日:“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这一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灭亡秦朝的时候。我听说先发则能制人,后发则为人所制。我想发兵,派你和桓楚带领。”当时桓楚逃亡在湖泽之中。项梁说:“桓楚亡匿在外,人们不知道他的下落,只有项籍知道。”项梁走出来,吩咐项籍持剑在外面等候。项梁又走进去,与郡守一块儿坐着。项梁说:“请允许我叫项籍进来,让他接受命令召回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招呼项籍进来。不一会儿,项梁使眼色给项籍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砍掉了郡守的脑袋。项梁拿着郡守的脑袋,身上系着郡守的官印。郡守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杀死了数十百人。全府中的人都惶惧畏服,没有人敢动手反抗。项梁就召集昔日所熟悉的有胆识的府吏,把所要做的起兵反秦这件事情向大家讲清楚,于是征集吴中士卒起义。派人搜罗下属各县丁壮,得到精兵八千人。项梁安排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没有得到任用,自己去向项梁申述。项梁说:“前些时候有一丧事,让你主办一件事,你不能办,因此不任用你。”于是大家都很佩服项梁。项梁为会稽郡守,项籍为裨将,镇抚下属县邑。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日:“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日:“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日:“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广陵人召平这时为陈王略地广陵,没有降服。听说陈王战败逃走,秦兵又将要到达,就渡江假托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召平说:“江东已经平定,赶快引兵西进攻打秦军。”项梁就以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他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便派遣使者,想要与陈婴联合西进。陈婴这个人,原来是东阳令史,在县里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为忠厚长者。东阳的青年杀死了他们的县令,聚合了几千人,想要选置一个首领,没有找到可用的人,就请陈婴来担任。陈婴推辞说不能胜任,大家就强行推立他做首领。县中随从的有二万人。青年们打算推举陈婴就便称王,士兵为了同其他各路军队相区别,头上裹以青巾,表示异军突起。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陈家的媳妇,未曾听说你家先辈有得过高官贵爵的,现在突然得到很大的名声,不是好兆头。不如有所归属,事情成功了,犹能得到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脱,因为不是社会上指名道姓的人。”因此陈婴不敢为王。对他的军吏说:“项家世代为将,有名于楚。现在要想干成大事,将帅不得其人不行。我们依附名门大族,一定能使秦朝灭亡。”于是大家听从他的话,把军队归属项梁。项梁渡过淮水,黥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项梁共有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P1-3

序言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人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30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伞球化的进稃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