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武侠小说史
分类
作者 罗立群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流传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无论在思想内涵,或是叙事技巧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

本书试图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源流、发展、得失及其与中国社会和民众文化心理的关系,以及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论述历史上侠的起源、定义,中国游侠的精神,侠与盗的关系,武侠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日本武士文学的比较等;第二章至第六章论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第七章论述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第八章论述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第九章论述当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本书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化现象,对武侠小说的产生、分期、演变、发展以及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述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创见,是一部有着较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目录

武侠小说的诱惑与思考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序

原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侠的起源

二、侠与盗

三、武侠小说的演变

四、小说“武功”

五、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

六、武侠小说与民族文化心理

七、侠士、武士、骑士文化异同及其文学比较

八、武侠小说的定名和范围

第二章 武侠小说的雏形期

一、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的影响

二、最早的一篇武侠小说:《燕丹子》

三、魏晋小说中诡奇怪诞的侠客

第三章 武侠小说的成熟期

一、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

二、唐代武侠小说的内容

三、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

四、唐代武侠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五、宋元文言的模仿之作

第四章 明代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的内容

(二)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中的“武功”

二、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及《剑侠传》

第五章 武侠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水浒传》

一、《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的侠盗意识

二、 《水浒传》与《史记瞄侠列传》

三、梁山上的“盗气”

四、水浒英雄的行侠特征

五、真实而传奇的武侠世界

六、侠的悲剧结局

七、《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章 武侠小说的盛行期

一、明末至晚清武侠小说总论

(一)社会环境的状况为武侠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二)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促使武侠小说兴盛

(三)武术的空前极盛成为武侠小说急剧发展的重要动因

二、承《水浒传》余绪的“忠义盗侠”小说

《禅真逸史》

《水浒后传》

《后水浒传》

《荡寇志》

《绿牡丹全传》

三、武侠公案小说

《施公案》

《忠烈侠义传》

《圣朝鼎盛万年清》

四、幻想剑仙小说

《济公全传》

《七剑十三侠》

五、儿女英雄小说

《侠义风月传》

《三门街》

《儿女英雄传》

六、文言短篇武侠小说和《续剑侠传》

第七章 武侠小说的狂潮期(1911~1949)

一、民国年间武侠小说总论

二、武坛两巨子“南向北赵”

《江湖奇侠传》

《近代侠义英雄传》

《奇侠精忠传》

三、武坛三健将: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

《四海群龙记》

《荒江女侠》

《碧血丹心》三部曲

四、奇幻绝伦的“剑仙”李寿民

《蜀山剑侠传》

五、凄绝哀婉的“情侠”王度庐

《鹤惊昆仑》

《宝剑金钗》

《剑气珠光》

《卧虎藏龙》

《铁骑银瓶》

《燕市侠伶》

六、“技击派”大家白羽、郑证因

《十二金钱镖》

《偷拳》

《鹰爪王》

七、采撷众长、自立门户的朱贞木

《七杀碑》

《虎啸龙吟》

《罗刹夫人》

第八章 推陈出新的海外新派武侠小说

一、海外新派武侠小说总论

(一)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概况

(二)海外新派武侠小说兴起的原因

(三)对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总体评价

二、武林长者梁羽生

《萍踪侠影录》

《女帝奇英传》

《云海玉弓缘》

三、武林盟主金庸

(一)武功的不同凡响

(二)现实的深入思考

(三)人物的立意与创新

(四)价值取向与技巧运用

(五)庄谐参伍的独特风格

四、江湖剑客:卧龙生与司马翎

《天香飙》

《剑海鹰扬》

五、武林怪杰古龙

《楚留香传奇》

《七种武器》

《多情剑客无情剑》

六、江湖闯将:温瑞安、黄易

《刀丛里的诗》

《寻秦记》

第九章 生机无限的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一、大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总论

二、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一阶段

(1980年至90年代中期)

冯骥才:《神鞭》

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

《总统与大侠》

残墨:《神州擂》

《追魂箫与无形剑》

(二)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二阶段

(90年代末期至2007年底)

萧鼎:《诛仙》

凤歌:《昆仑》

沧月:《剑歌》

步非烟:《武林客栈·蛊神劫》

小椴:《杯雪·夜雨打金荷》

杨叛:《死香煞》

小非:《三姑娘的剑》

司马嘶风:《我是刀神》

后 记

试读章节

中国的侠士、日本的武士和欧洲的骑士。曾各自对本国民族产生过一定影响,在熔铸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中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日本民族和欧洲各国民族中带有尚武文化精神的象征团体.在其各自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共相”,更呈现出相当多的文化差异。

就其“文化共相”而言,侠士、武士和骑士都具备明显的尚武精神。中国侠士自古代游侠开始,就有着“以武犯禁”、“力折公侯”的尚武传统。虽然古代游侠大多不精熟于武功,但爱冲动,喜动武,动辄以武力解决纠纷却是侠士的天生禀性。在中国历史上,独掌正义、以武行侠的侠义之士层出不穷。日本武士曾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处于日本社会枢纽地位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勤练武艺,性情强悍,是一个专供自己主人征调的保障自身利益和铲除敌对势力的特殊的常设武装集团。武功训练是武士的必修课程。骑士则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领属下的服骑兵役的武装集团,任务是为所服务的统治者进行战争和掠夺,因此,骑术和剑术对骑士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本领,不如此就不能称为骑士。

侠士、武士和骑士的另一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对各自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游侠精神和侠义传统是中国民间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慷慨尚义、负气任侠,也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急公好义、见义勇为、铲强锄恶、扶危济困、刚烈质朴、一言九鼎、敢作敢为、恩仇必报。这些侠义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特征。已在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同和行为方式.并从广大民众自发性的对社会公正的朴素愿望转变为多数血性儿女“独掌正义”的反抗邪恶势力的侠义行为。再进一步升华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贝拉在《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一书中这样论述日本武士对其本国民族产生的影响:“武士体现了或应该体现了日本的中心价值,事实上武士道的伦理在德川时代及近代已成了国家伦理,至少占有了国家伦理的大部分。”并且在书中引用川上多助的话:“武士道最多是由武士的实践需要发展而来的,并通过儒教的道德思想,作为武士阶级的道德,而且作为国民道德的基础加以普及。”日本武士的精神可以说是现代日本国民的国魂。至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道德则代表着欧洲各国上层社会的文化精神,贵族气息浓郁,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山在《中国武侠史》一书中写道:骑士精神“构成了西欧民族中的所谓‘绅士道’(gentlemanship),形成了现代欧洲人们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厄泼赖精神等品质”。

侠士、武士和骑士在社会属性和文化精神上不但具有“文化共相”,还有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探索和研究这种文化差异,比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更为重要,因为从差异中,人们能更清楚地看出他们各自的独特属性、文化特质,从而对他们产生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的侠士、日本的武士和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其差异性首先表现在阶级地位上。骑士是中世纪欧洲上层社会的产物,骑士本身就是封建领主,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和领地。骑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是封建制度的骨干力量,参与国家上层政治,有着强烈的阶级观念。骑士是一种贵族封号,一般是世袭得来的,但若要获得骑士称号,还得经过一定的仪式和严格的训练考核。日本的武士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它与欧洲骑士又不尽相同。“武士,通常还用汉字的‘武师’或‘剑客’来表示。他们是一个特权的阶层,原本是以战争为职业的富有野性的家族出身。在长期的持续争战中,这个阶层自然是从最有男子气概并最富冒险精神的人中征募;而在整个屠戮过程之中,那些怯懦与孱弱之辈被淘汰出局。借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有‘粗野的、男性的、具有野蛮力量的种族’才能生存下来,并形成武士的家族和阶层。”武士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它上面有天皇、将军和封建诸侯,下面有农民、手工业艺人和商人,处于日本社会等级结构的中间部位。武士没有领地,他们从封建领主那里接受俸禄而生活。武士阶层内部被划分为上等武士和下等武士两个阶层,等级森严,上等武士骑马,下等武士则徒步,两者之间不得通婚,下等武士对上等武士也须毕恭毕敬,两者生活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侠士则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闾巷之侠”,有“布衣之侠”,也有“卿相之侠”,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往往活动于巷闾村镇之间,有时虽然也参与政治,但阶级观念淡薄。没有维护统治阶级权威的自觉要求,反而经常被认为是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力量。

P30-32

序言

我是在初中时受到父亲和三姐的影响去阅读武侠小说的。我父亲和三姐是还珠楼主迷,家里收藏的也多是他的名作。我最早入迷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现在回想起来,彼时着魔和被震撼的也是还珠楼主所展示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带有玄幻色彩的猛士画卷。武坛精英的记忆残片一经作家的精神火炬燃烧,就精彩地烛照了深邃的时空隧道。那过去了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神话般的时代情境,竞在我面前鲜活地展现出来。到了高中,因受到语文老师韩文佑先生和一位姓陈的先生的影响与引导,我竟然开始追求“深刻”了,想多看一些有思想的书。于是,鲁迅先生就成了我的偶像。从此,我告别了“暴力美学”的诱惑。直到“文革”结束,我才有机会重新接触武侠文学。有趣的是,我竞加入到一大批武侠小说迷的同学中间。因为其中一位同学可以从香港搞到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几部名著,于是我们以“快速阅读法”去传阅诸如《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萍踪侠影》等作品。可以想见,两天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即使是故事中的大关目也是模模糊糊,甚至连人物的名字都会张冠李戴。至今回想我看过的新派武侠小说,只有一个极肤浅的印象而已。

又是一个三十年,我忙于教学和杂事,再没有时间潜心地、完整地去阅读一部武侠小说了。由于大半辈子从事文学史和小说戏曲的教学工作,我的习惯或日思维方式总是往理论层面靠,兴趣也是在文化诗学和文史哲学方面徘徊,看的书都是理论性的,而经典文本则相对阅读得越来越少。这种倒置的学习方法,使我总感到心虚,不敢对各类文本发表意见。可是后来,立群的一部武侠小说史却让我重新走上回归文本与史的梳理的道路。

对立群的武侠小说研究,开始只是闻其名,未见其实。因为他是我的授业恩师朱一玄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所以约略知道他对武侠小说有过系统研究。然而,直到他快毕业并进行论文答辩时我才完整地阅读了他的《武侠小说的演变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的硕士学位论文。从此我开始留意他在这个领域所获得的学术性实绩和随之而来的声誉。

一晃到了1990年末或是1991年初,我突然收到了立群寄赠的《中国武侠小说史》。在阅读过程中,原先在武侠小说中感性地接受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刚性的雄风,那种惊世的豪情,那种对力与勇的激情和崇拜,现在竟一变而为理性的史的叙述和传达。我立即发现武侠小说实实在在地给了立群一双睿智的眼睛。一部史著让我看到一般小说史以外另一类的更为特异的人性世界中血性的一面,找到文学中那种让人激动,让人玄想,让人热血沸腾而又不能不深思的另一脉血缘谱系。这当然是从立群的武侠小说情结转化成的一种理论的和史的叙述中受到的启发。于是它让你的感受不能不去追究立群的精神谱系,不能不去探索他在武侠经典文本解读过程中和史的叙述中的立意所在,他的精魂为什么和武侠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亲缘?

本来,立群攻读硕士学位时,按常规,他研究过从“三国”到《老残游记》的小说“正史”,他也不时地阐述这些名作的内容与形式的特色。但是,他更多时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在他太酷爱的武侠小说的情境里和史的演变的观照中。原来立群的心思和治学套路颇有剑走偏锋的味道,他力图在一个新的领域演绎:叙写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文脉和魂脉!这实在是很值得玩味的审美走向。

立群治史的路数是细读武侠经典文本和名家名作,因为他深知这是治武侠小说史的第一要义。而细读文本的落脚点则是对许多名家名作进行感悟式地评点,我认为这是一条很重要、很正确的路径。点评的要义在于将心比心,以心会心。将心比心是要以自己的心去琢磨作家的文心,点评者要透过字里行间,穿透纸背去体验、把握作家创作心态以及爱与恨等等。因此,将心比心是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无疑,这种阅读与操作方式对治史大有裨益。现在,在我手边就有一部立群评点梁羽生的《萍踪侠影》。

你看,立群评点的特色是通过审美鉴赏,契入心灵的路数。他更注重批评个性的表现,直观,即兴的意味颇浓。由于是在审美的观照下,理论批评和审美感悟结合得很紧密,所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就呈现出立群的个性色彩。通过这面透视镜显示出来的评点世界,充满了活力和灵气(此处恕我无法引用)。我想,人们一定会从立群的慧心点拨中驰骋想象,并同评点者在艺术生命的搏动中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审美情趣上的沟通,并逐步地获得多义性的领悟。这可能就是古代批评家袁无涯所说的:“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这是从我们领略评点者立意一面的感受;而对立群这一面来说,这些评点则是一种知识、思想、感悟、深化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史”的预演,更是知性和理论思维的磨砺和训练。这一切,才使他能更好地领悟到武侠小说的多义性和多层次的意旨,这就是为什么在立群的史著中有着那么多思辨性的论述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治史必须做到史识、今识和诗识的高度结合。事实是,一切文学的阅读都是和阐释同步的。我们如果从理论层面来考察,科学意义上的阐释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是一种超越一般阅读的阅读,更是对阅读空间的拓宽。那么对于“史”的叙述,正如美国文艺理论批评家韦勒克所说: “文学上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也认为:“文学史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过程。”这就启发我们,要从众多的单个作品中抽象和概括出文艺的规范体系或价值系统,要揭示出这些体系和规范的连续性或历史性。立群的武侠小说的史的叙述,已经达到了这个要求。事实上,文学史也好,武侠小说史也好,都应当有一个标准尺度和价值要求:即它是可以帮助你寻求生活中、文学中、心灵中的另一部分,认识生活和文学中以及心灵中的另一半,也即略萨所说,优秀的文学必须帮助人们的生活。立群的武侠小说史的写作着眼点正是帮助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另一种小说的诗意,理解另一种人群,一种特异人群的特异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我们审美愉悦的深度,并提供一种超出现实生活的现实。总之,它帮助你寻求到一种新的世界的诗意,从而达到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在人性美与丑的光照下净化人们心灵的目的。

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是:“文学是一个民族情绪的历史。”(高尔基语)是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这当然包括优秀的武侠小说在内,它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情绪的历史。它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在我们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从这一视角去观照,武侠小说同样可以构成我们国人的一部性格史,一部心灵史,一部形象的心态史。

当下国际问兴起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即从被研究的对象自己留下的资料出发去分析研究,这种资料不是太史公们或董狐们制作的,而是第一手的心灵史的材料。据此,窃以为研究武侠小说和武侠小说史的意义就在于它常常不为“正史”所关注,或认为它超出了一切正统文学史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忘记人类探究历史时最朴素的出发点:历史过程和诸种社会方式以及各种文学文本和艺术类型都影响着人们的心灵。现在人们对自己心灵史的兴趣或许大大多于对自己政治经济历程的关心。所以人类历史中成为精神文化的底层基础的感情、情绪、伦理模式和思维习惯等等,应当是重大的研究课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才深切感到立群的武侠小说研究正是把“正史”(正统文学史、小说史)不屑一顾和埋没了的东西,通过历史文化的现场考察,梳理成一部生动的、形象的另类心史。

事实上,在武侠小说中反映出的中国人的性格和情绪是十分光彩照人的。只有从武侠小说中,我们才能领略那刚毅、蛮勇、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小说中的那些传奇人物当然不是文化上的巨人,但他们是性格上的巨人。这些刚毅果敢的人,富于个性,敏于行动,无论为善还是为恶,都是无所顾忌,勇往直前,至死方休。他们大多不怕流血,藐视死亡,气势磅礴,恢宏雄健,给人以力的感召,其气度和襟抱构成了我们民族心灵史的底色,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武侠小说的历史研究正是要梳理出这种影响的魂脉,这也是读立群的武侠小说史令我感佩和神旺的主要原因。他的史的叙述一再强调的也正是这种个性、这种激情、这种气度、这种襟抱。作者是带着礼赞的口气,述说着小说家们内心翻腾的那一股浩然正气,那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一个个真正强者的激情。一句话,立群意在通过武侠小说史的叙写去反映我们民族的一种英雄风尚,一种精神境界,同时又把它作为精神灯火,引导广大的读者走向更高的理想、更高的情操,也就是通过自己对武侠小说发展史的思考和叙述,展示我们民族灵魂的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希望它去影响我们民族的灵魂。

前日立群打来长途电话,嘱我为他的新版《中国武侠小说史》写一篇序。我当时的第一反映是,这应当请我们共同的恩师朱一玄先生来写,因为立群的武侠小说史第一版就是朱师作的序。现今我虽然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但在朱师面前我永远是“小字辈”,所以我对立群说还是请朱师写序为好。立群说,考虑到朱师年事已高,难以命笔。后来,我虽然答应下这件事,但内心忐忑。放下电话,第一个动作是登高找到立群旧作并再次拜读朱师的序言。看了他老人家的序,我的畏难情绪又上来了,深感朱师对立群学业了解之深,其中褒扬鼓励之词都是实事求是的,对立群这项研究工作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所以我又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写这篇序了。可是今天就收到了立群用快递寄来的新作《中国武侠小说史》书稿,我在拜读一遍后觉得又有话可说了。特别是我在与立群旧作比对后还发现,他改写了第~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同时还增写了当代武侠小说走势和成就的第九章,增加了不少新的资料。阅读之后,心有同感,难免偏爱,于是写下了以上的一些文字。

立群始终关注武侠小说的发展态势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次修订版《中国武侠小说史》的出版,说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与时俱进。从上世纪的90年代初到现今,应当说,这也是一部跨世纪之作了。它的再版也说明社会需要它,学术界需要它,武侠小说爱好者也需要它。现在我借助写序的机会算是较早和它结缘的一个人,上面的文字也可说是我和立群师生之间的一个念想吧。如果有读者看了这篇序,我只能说:鹊桥难渡,心源可接,妄言多失,读者谅之。

2008年5月3日写于南开寓所

后记

这本《中国武侠小说史》初版于1990年10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在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基础上扩写而成的。

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在出版社工作了近20年。2006年10月调入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教授元明清文学史。在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期间,我主要的精力都用于研究图书市场,策划双效益图书选题,虽然对曾经研究的领域阅读兴趣不减,但却没有时间认真系统地阅读专业书籍,研究心态也大打折扣。在此期间,也写过一些研究鉴赏之类的文章,但从理论层面而言,大部分都是比较浅显的。

从事大学教育工作以后,我除了承担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也开设了几门选修课程,其中一门课程就是“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讲课是需要教材的,而这门课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教材,于是我就想到了旧作《中国武侠小说史》。我将旧作翻了出来,重新阅读,感觉它毕竟是许多年前出版的著作,错漏之处不少,需要认真地修改。

本以为会很快地完成这项工作,动笔之后才发觉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首先,由于此书出版于18年前,由于各种原因,所引用的资料有不少错误。要对这些错误逐一订正,必须查阅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理清来龙去脉,对一些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出版的经过进行必要的考证,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繁杂,来不得半点马虎,既耗精力,又费时间,但作为小说史研究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此书出版于1990年,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这一段时间,武侠文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网络、动漫的扩展与蔓延,对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但为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广泛传播的平台,而且改变了武侠小说生产、流通乃至消费的方式,使武侠小说的内容特质及表现手法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二是武侠小说创作的中心已由海外移至中国大陆,不但大陆青年作家在内地崭露头角,港台及海外华人作家也纷纷挤入内地.将他们的处女作交给大陆的出版社、杂志社出版和发表,希望在内地施展拳脚,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三是这一阶段的武侠小说创作队伍新人辈出,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观念新颖,思维方式奇特,创作手法新潮,写出了许多令人感叹的好作品。修订版《中国武侠小说史》无疑要对这一阶段的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要对这一时期的武侠文化现象予以评述和探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广泛地阅读作品,深入地思索武侠文坛的各种现象,仔细地分析这一时期读者的阅读文化心理,对其中的畅销作品尤其需要全面认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同样是一件耗费精力、耗费时间却又丝毫不能偷懒马虎的工作。

从2007年8月份开始,我便搜集、查阅有关资料,对旧作中的错漏之处认真核对、修改,同时,我对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武侠小说也进行了搜集和认真阅读,几乎以每天一本的速度去看书,看完之后立即做读书笔记,重要之处再重新阅读。一直到2008年3月,我的准备工作才算是大致完成,而我对旧作的修订动笔也正式开始。

此次修订,我重点修改了第一章绪论、第七章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和第八章海外新派武侠小说,尤其对第七章和第八章,改动的幅度更大,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此外,我还增写了第九章,这一章主要是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到现今的大陆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情况,对当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的特征、走势、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化现象予以分析、梳理和论述,力求结合科技的发展和读者的阅读文化心理对当今的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一番阐释,尝试着为武侠小说作者和阅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我首先要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张采鑫先生,他为这部修订本《中国武侠小说史》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努力和辛劳。我还要感谢以前的同事冯建华、帅云,他们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书稿校对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社长冯知明兄及其他编辑,为我无偿地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写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宁宗一先生,他年事已高,杂事繁多,但仍然坚持阅读拙著,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充满赞誉的序言,使拙著大为增色。

我当然要感谢我的恩师朱一玄先生,没有他老人家当年对我的悉心教导和点拨,我也不会有今天的一点儿成就。这本书的修订出版,就算是我回归学术之后对先生的一种报答吧。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张苏安女士,她虽然工作繁忙,却操持家务,照顾我的生活,使我能够安心写作。这本书的出版,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罗立群

2008年5月8日于珠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6: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