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中国旅游的一个春园,每一年的丰收都有我们众多导游播种的辛勤和心血。随着更多精品景区的出现,一些偏僻线路也随之变成了旅游的黄金线路。
本书是“全国十佳导游”廖荣隆撰写的四川几条旅游线路的途中导游词,向读者展示了蜀汉三国时期等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廖荣隆带你游四川(2蜀汉三国寻踪旅游线)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廖荣隆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四川是中国旅游的一个春园,每一年的丰收都有我们众多导游播种的辛勤和心血。随着更多精品景区的出现,一些偏僻线路也随之变成了旅游的黄金线路。 本书是“全国十佳导游”廖荣隆撰写的四川几条旅游线路的途中导游词,向读者展示了蜀汉三国时期等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 内容推荐 汉朝以其近400载的历史,在中华浩翰的历史舞台上倾情展现了辉煌的一幕。这场大戏留给人一种仿佛永不谢幕的音、光、影像,嵌刻在四川这块土地上,在历经1800多年之后仍然挥之不去。在四川这块旅游热土上,“汉”民族特有的“汉”文化在进入三国时代后烙印最深。 成都到广元这条300公里的路线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三国寻踪旅游胜地。喜欢《三国演义》的人耳熟能详的棋盘关、葭萌关、剑门关、梓潼、涪城、绵竹、雒城、广汉、益州,虽然已历经千年的“几度夕阳红”,至今仍然是“青山依旧在”。在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三国旅游资源文化中,四川又首屈一指地以其多样性独领风骚,高举蜀汉历史文化名胜的大旗,形成本书要着意介绍的“蜀汉三国寻踪旅游线”。 这条旅游线上的支节景点如此之多:如成都有武侯祠、草堂、望江公园、永陵、青羊宫、文殊院;新都有宝光寺、桂湖;广汉有三星堆;德阳有德孝城、绵竹年画村、旌湖、庞统祠墓;绵阳有科技城、江油太白纪念馆、青莲李白故里、平武报恩寺……广元是女皇武则天故里,有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等景区……但导游领域至今仍还缺少一根主线,将这些成熟的风景名胜像珠宝一样串联起来。 目录 第一章 慨而不慷 1.成都,大汉王朝的一帘幽梦 2.大汉江山,刘姓天下 3.“汉昭烈庙”的变迁 4.“刘”星划过历史星空 5.众人皆醉我独醒 6.大意岂止失荆州 7.平地一声炸惊雷 8.一江春水向东流 9.武将廊 10.前《出师表》 11.后《出师表》 12.文臣廊 13.一将功成万骨枯 14.刘备“惠陵” 15.夕阳残照的汉益州 第二章 狼来了 1.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一个奋不顾身的拥抱 3.自古才子多风流 4.新都 5.宝光寺 6.新都宝光寺罗汉堂 7.一只羊和一群狼 8.雒城(广汉)曾是刘备碰到的一颗硬钉子 9.历时一年的“雒城保卫战” 10.三座祭台,三堆土,三星堆 11.克绵竹得全蜀 12.庞统是建立蜀汉王朝的第一个先驱 13.庞统祠 14.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5.蜀汉命运是兴、是亡,都在涪城(绵阳)定夺 16.涪城富乐山 17.涪城曾是蜀汉“退后一步天地宽”的堡垒 18.蒋琬墓 19.西蜀子云亭 20.进而不攻,攻而不克 第三章 道不同 1.真作假时假亦真 2.七曲山大庙 3.关帝庙 4.山穷水尽疑无路 5.败军之将不言勇 6.横行而不霸道 7.翠云廊 8.五斗米道引出的故事 9.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0.葭萌、昭化、广元,你方唱罢我登台 11.越锈的锁越不好打开 第四章 俱往矣 1.“广”配乾坤,“元”归宗主 2.女人中的“男人” 3.面北称臣,或坐南自立 4.古道、西风、瘦马 5.向成都挥别 6.经不住成都的诱惑 试读章节 5.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里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是一个贵族中的平民高级知识分子。在他未被天下人所知悉前,他既不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也不是经天纬地的政治家,而是一个善于揣度人心的心理学家。他对世外一切给与他的溢美之词装得一无所知,但他对这些文过饰非的东西却心知肚明,毕竟,他有黄承彦这样的博士生导师,有司马微先生这样的忘年鼓吹手,有庞统、徐庶、崔州平、蔡瑁这样的同学,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令人垂涎的手中权柄,也有过人的胆识才智,让人望而生敬。诸葛亮知道,刘备早晚是他计划等待中的瓮中之鳖。所以,他不慌不忙、优哉游哉地仿效姜太公,垂着一根长长的钓鱼竿等着刘备这条大鱼来吞钓。 一般人理解,诸葛亮与刘备地位悬殊、年纪悬殊,不应该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与情理相悖。即使是因为刘备求贤若渴达到饥不择食的程度,那么,诸葛亮对刘备的礼贤下士至少也应该有点喜出望外、受宠若惊的神态吧?但事实令人失望得很:诸葛亮清高得不得了,骄傲得不得了,根本没把刘备请他当大官当回事。他先让刘备扑了两次空,然后在第三次将计就计地让刘备逮住了,但也装得爱理不理,简直超然世外,无视权贵到极点!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借着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横看竖看,始终觉得,诸葛亮不像是1780多年前的人。他的姓名是真实的,身份却光怪陆离:他的扮相有点王重阳、丘处机之风,他的举止有姜太公的味,他的智慧有点刘伯温的份,而他的沉着冷静就是罗贯中的劲儿。罗贯中用1000年时间的沉淀重新组装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诸葛亮而已。难怪鲁迅要说,现世看到的诸葛亮浑身散发的就是一股“妖”气。 诸葛亮是古今最会卖关子的一个人。他眼中明明只放得下萧何、张良、管仲、乐毅,都是些出将入相的权贵,如今,机会来了,他却避而不见、视而不见,把刘备的胃口越吊越高。平心而论,他这样做没有什么政治性的错误,而是心理技术上的一种高屋建瓴,要不,《隆中对》如何来激发刘备的兴趣?历史结局又如何反证诸葛亮具有先见的一针见血呢? 令我大惑不解的是,诸葛亮《隆中对》讲的国情咨文,前后纵论了24年的历史,而此时满腹经纶、口才滔滔的诸葛亮才27岁! 这里所谓的《隆中对》,用我们四川话来说,实际上是刘备与诸葛亮喝闲茶、冲壳子、摆龙门阵经整理之后的一份纪要文件。刘备当了皇帝后,觉得当年有点低三下四了,所以就把这份文件改成“奏对”。前后两个刘备,先是谦虚,到后来有了骄傲的资本了,但又不便矢口否认这段历史,于是包装成一种“奏对”形式,以维持所谓“君尊臣卑”的封建礼制。所以,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刘备表面装得像一个学生,实际上是以一个考官的身份,向诸葛亮抛出了他的很多困惑;而诸葛亮虽然俨如先生,但实际上还是以应聘者的那种豪言壮语、真知灼见、出类拔萃之见,企图征服刘备。 现在来看《隆中对》。诸葛亮说,13年前(公元189年),董卓率军进京勤王,本来是为了帮助外戚集团压制宦官,但没想到这匹西北狼自立门户,外戚、宦官通通不认,甚至连皇帝老子也不认,一进京城就废献帝、立协帝。协帝才三岁,董卓的作为实际上就是乱政。这就已经够乱了,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外戚、宦官们前赴后继联络外地的一个又一个军事同盟,以讨伐董卓为名,招兵买马、征粮占地。董卓倒是因貂蝉挑起的历史上第二起“美女计”被吕布刺杀了,但朝廷却没能阻止董卓手下的李催、郭汜火烧长安、掳抢幼帝。几经周折,北方拉大旗作虎皮以争抢皇帝为目的的战乱总算以曹操的出人头地为结局。曹操胜出,这就最发人深省:曹操究竟胜在哪里? 诸葛亮认为,把曹操和袁绍一对比,曹操几乎什么都处在弱势:首先,人家袁绍世代三公,曹操非但没有名气,最早的名气还非常糟糕——是宦官养子的后人;而且,曹操没什么实力,人家袁绍拥有广大的地盘、庞大的军队、朝廷的朋党。但曹操在“官渡”关键一仗中却打败了袁绍,锁定了北方的政治军事格局。曹操之所以战胜袁绍,是明知自己有弱点,不占上风,所以励精图治,处处小心,时时发奋。所以,曹操不得天时之便时,却能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团结组成的力量,是团结造就的胜利,这就是人和。经过十多年风雨征程,曹操已取董卓、袁绍而代之,已做到凡事巧借天子之名,行自己征伐之实,这个优势,谁也不能去跟他争。诸葛亮的言下之意是告诉刘备:此时此地,您就别再想着卷土重来,杀回中原,去跟曹操一争高低的,门儿都没有,要刘备死了这份心。这一番对答,应是诸葛亮解开了刘备的第一个心结:确实是拿曹操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但刘备心中又实在忍不下就此远离中原这口气,这不就是判了他刘备的政治死刑吗? 诸葛亮答对刘备的第二个问题,是刘备目前休戚相关的环境命运,这就是与荆州刘表相邻而处的江东孙权。诸葛亮认为,孙权的地盘虽然是其父孙坚、其兄孙策流血牺牲打下来的,但毕竟统治这一地区已经二十多年时间了。人家拥有一班文才武将的追随,这个地区的老百姓又热爱和平,所以拥护孙吴政权,且隔着一条长江天险,你再好的水性,总不至于畅游长江泅渡一支军队过去。所以,你也甭打他那边的主意,够不着的。诸葛亮在此处冷不丁提到这一问题,我猜想,刘备在他八年蛰伏新野的时候,一定对江东孙权的地盘曾经有过“打猫心肠” (四川谚语:老鼠腰上别左轮,起的是打猫心肠,意指不怀好意,且自不量力)。但刘备一直没敢轻举妄动,所以在这儿试探性地询问诸葛亮对孙吴政权的看法。联系到14年后的吴蜀夷陵之战,獍亭之败,刘备自始至终就对江东孙吴政权没死过心。由此也可以判定,刘备此时正襟危坐在诸葛亮的卧榻上,其实只是想考考诸葛亮的见识,并未真心把孔明的话听进去。 话虽如此说,但刘备对诸葛亮的第三点论辩确实是折服了的,那就是他刘备的归宿问题,这就扯到我们成都来了。 我后来一直都在想,四川真的是一块适合于生长胸无大志、游手好闲、不闻不问、自得其乐的公子哥儿的土地。你看看:人家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隔着我们千山万水,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湖北都在打我们四川的主意,而我等在四川坐井观天却浑然不知,照旧歌舞升平,管他牛踩死马,还是马跑死牛,也不管他是邰俭当太守,还是刘焉做州牧,都不干我等事,我反正不招事惹事。这种四川式的一相情愿,架不住很多的狼子野心要找上门来。动乱年间,战争年代,哪里有什么世外桃源;真的有这片世外桃源,那岂不是更理想的抢夺之地?成都可是块肥肉啊!且听诸葛亮是如何看我们这里的。 诸葛亮说,成都这个地方是天险。为什么是天险呢?它东有大巴山,北有米仓山,襟连祁山、秦岭,西北还有龙门山、岷山,西南有邛崃山,南有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它们连绵起伏,形成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在这个严实的“铁桶”中,江河纵布,冲积形成了富庶的成都平原、涪江平原、眉嘉平原、安宁河平原,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产丰富。当年,你们刘姓的高祖刘邦受项羽排挤,被安顿到偏僻的汉中做“汉中王”,项羽还自以为得意。殊不知,这个地方却成就了大汉江山的大本营。丰富的粮草,众多的兵源,后来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所以,早在400年前,伟大的谋略家张良先生就说,那儿是一块农业发达、经济富饶、军事潜力巨大的“天府”之地。“天府”的含义,乃“天子之府库”也。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诱人。 P23-27 序言 汉朝以其近400载的历史,在中华浩翰的历史舞台上倾情展现了辉煌的一幕。这场大戏留给人一种仿佛永不谢幕的音、光、影像,嵌刻在四川这块土地上,在历经1800多年之后仍然挥之不去。在四川这块旅游热土上,“汉”民族特有的“汉”文化在进入三国时代后烙印最深。刘邦凭借“天府之地”的肥沃成就了霸业;四川南充的安汉将军参与了楚汉相争最血腥的战争;光武帝刘秀“得陇望蜀”荡平公孙述对四川的割据;刘焉(东汉灵帝时任益州牧)父子经营四川长达26年……一直到刘备将整个汉政权中心完全倾斜在西蜀,其间不仅出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还由于南充人陈寿和他写的《三国志》,使成都、广汉、绵竹、雒(luo)城、涪城、剑阁、葭(jia)萌等城市名垂宇内。作为一个旅游文化工作者,我数次往返于从成都到广元短短300公里的路程中,常常能感受到一部汉朝末年豪强并起的“英雄史”,刘备、孔明、庞统、张飞、赵云、姜维、邓艾、钟会……至今忠魂不散,英名长留于此。 成都到广元这条300公里的路线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三国寻踪旅游胜地。喜欢《三国演义》的人耳熟能详的棋盘关、葭萌关、剑门关、梓潼、涪城、绵竹、雒城、广汉、益州,虽然已历经千年的“几度夕阳红”,至今仍然是“青山依旧在”。在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三国旅游资源文化中,四川又首屈一指地以其多样性独领风骚,高举蜀汉历史文化名胜的大旗,形成本书要着意介绍的“蜀汉三国寻踪旅游线”。 这条旅游线上的支节景点如此之多:如成都有武侯祠、草堂、望江公园、永陵、青羊宫、文殊院;新都有宝光寺、桂湖;广汉有三星堆;德阳有德孝城、绵竹年画村、旌湖、庞统祠墓;绵阳有科技城、江油太白纪念馆、青莲李白故里、平武报恩寺……广元是女皇武则天故里,有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等景区……但导游领域至今仍还缺少一根主线,将这些成熟的风景名胜像珠宝一样串联起来。所以,笔者尝试着完成这一使命,地域上以成都至广元的300公里范围为界,时间上不超越西汉至三国终结的时限,着力展现四川在汉朝年间往事的遗漏部分,以支离破碎的人物和事件,补充游人对四川本土参与历史进程的未知之处或知之不详之处,所以从直观上看,可能许多人物和事件稍显得孤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笔者在此则也仿而作如是说:我本四川土生,自小耳濡目染三国脍炙人口之故事于乡里……我读小学时,全国正流行“破四旧”,《三国演义》作为“毒草”被收在扫除之列。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只得一分钱零用,积攒下来后就捏着一些硬币天天寻思着去地下书摊找《三国演义》,有时甚至着迷到在课堂上偷偷读,因而不免在读书期间就多有“不务正业”。白日间梦了不知多少回“羽扇纶巾”,骨子里深恨没能早投胎1800年,不然也能在孔明率军到金沙江边时踊跃参军,跟孟获大战几回。对《三国演义》痴迷至此的我,今天终于有机会了却这一心愿了。 我的家乡宜宾,坐落在金沙江边。当年孔明南征时,在这儿留下了许多让人谈起便眉飞色舞的传奇故事,经一代又一代的再演义。后来读《三国演义》或《陈寿·三国志》,也就不免觉得我的父老们夸张了许多离谱的事情。但现今细想一想,《三国演义》本来就取自于民间,也许越是演义,越有生命力吧。所以,在这本导游书中,我也难免步其后尘,继续这种“离经叛道”的“演义”。 另一方面,由于多是行车途中的闲聊,所以涉及的话题一般是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过了哪里就丢在哪里。单一事件没有完整性,整体事件缺乏系统性,这是拙著的特点,只意在给游人旅游途中增添一个“丢三落四”的行进真实性。许多不足之处,权当激发读者朋友们去“熟读《三国》百二十、来龙去脉全落实”的求知热情,当我是在抛砖引玉吧。 2008年,是西汉中郎将司马相如打通西南夷、开垦南丝绸之路2138年纪念,距汉光武帝刘秀“得陇望蜀”平公孙述2000年光阴,距刘禅父子蜀汉王朝1700多年的峥嵘岁月,四川将对中华灿烂的历史长河倾力奉献上三国文化的异彩纷呈。拙著是对四川推进旅游文化的响应,也是对多年来众多游客的热切询问的回应。但需要言明在先的是,笔者仅是一个导游,并非考古学家或三国问题专家,谈议仅以自己的道听途说或读书的一知半解愉悦游客,并非学者们的严谨论述,行文但求直白可读(就像当年我的父老乡亲在给我讲故事时的妄加演义),敬请读者们只把它视作一篇导游词,茶余饭后聊天解闷。不当之处,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姑且算是一个开场白。 廖荣隆 2007.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