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振华医案医论集/入选名家学验薪传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郭淑云//李郑生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医案、医论两部分。医案共分为九大篇章,以内科病案为主,兼有外、妇、儿科及疑难杂症病案,涉猎中医的52种病证,每案之下均加按语,详论治疗的立法依据、辨证分析及用药经验。医论是李老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亲笔撰写,内容涉及中医四大经典、方药、脾胃病症及内伤杂症的论治凡11篇。全书体现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内容精练、翔实,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选录了全国首批500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的李振华先生行医六十余年来对临床病证的精辟见解及宝贵的临证经验,以医案医论之形式展现。医案中尤以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特色;在具体施方用药上,有在古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有祖传及李老临证多年的经验方药,还有临证时灵活的辨证组方。医论则有独到的学术理论观点。本书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医案篇

 一、脾胃系统病症

(一)胃痛

(二)胃痞

(三)呕吐

(四)呃逆

(五)噎膈

(六)泄泻

(七)痢疾

 二、肝胆系统病症

(一)胁痛

(二)鼓胀

(三)黄疸

 三、肺系病症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证

(四)喘证

(五)肺胀

(六)肺痈

(七)肺痨

(八)悬饮

 四、心脑系统病症

(一)胸痹

(二)心悸

(三)中风

(四)眩晕

(五)头痛

(六)面痛

(七)筋惕肉悯

(八)耳鸣

 五、肾膀胱系统病症

(一)水肿

(二)淋证

(三)遗尿

(四)尿血

 六、气血津液病症

(一)脏躁

(二)梅核气

(三)消渴

(四)内伤发热

(五)肌衄

(六)肥胖

 七、肢体经络病症

(一)痹证

(二)痿证

(三)麻木证

 八、妇科疾病

(一)痛经

(二)月经不调

(三)崩漏

(四)恶露不净

(五)带下

 九、其他病症

(一)风疹

(二)暑温

(三)蛇串疮

(四)鼻渊

(五)滞颐

(六)疰夏病

(七)乳痈

(八)乳癖

医论篇

 一、心领神会,临床实践:读四大经典,要掌握重点要领

 二、论保护元气

 三、论老年病治疗用药

 四、脾胃病的病理、治法及用药

 五、湿热证的病机论治

 六、肝硬化合并腹水的论治

 七、健脾理气,豁痰祛湿是肥胖病的主要治法

 八、慢性咽炎的病机与论治

 九、更年期综合征的论治

 十、浅谈血瘀证的论治

 十一、不可忽视脉诊

试读章节

(三)《温病》

学习温病,要熟读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温病名著,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上的诸多问题。

1.温病的基本病理为损阴伤正 温病是外感温热病邪而引发的病证,其病理是温邪损阴伤正,以致出现卫、气、营、血一系列症状。由于温病的致病因素是温热病邪,导致高热损耗机体之阴液,清热解毒、保存津液,是治疗温病的大法。综观部分代表方药,如邪在卫分的银翘散、桑菊饮;邪在气分的白虎汤;邪在营血的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等,无一不是散热、凉血、解毒以达保存津液的。如热结阳明,需通里泄下,也是急下存津。温病恢复期,常用的大定风珠、清燥养荣汤、三甲复脉汤、沙参养胃汤等均是清余热、滋养阴血为主,故“保存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治疗温病总的指导思想。这是领会温病的第一点。

余年轻时很重视研究温病的治疗。1957年春河南省洛阳地区几个县市发生春温,西医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如伊川县近1个月,即死亡70余人,多是儿童,多因用辛温解表药误治而促使死亡。后我用中药治疗近百例均愈,凡口服或鼻饲能进中药者,无一例死亡。1970年7~9月份,河南省禹县等地发生暑温,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禹县医院8天内收住了82例患者,经西药治疗,死亡32例。我用中药为主治疗132例,治愈率达92.7%。多年来治疗温病,特别是流脑、乙脑的体会是:

(1)邪在卫分忌麻、桂,邪在营血忌参、术。温病系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初期邪在卫分,宜辛凉透表、散热解毒法,因辛能散热,凉能清热,热祛则毒自解,津液自保。如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汗药物,则必大汗伤阴,内热更盛;如热人清窍,可致烦躁昏迷,热盛而阴不濡,可致抽搐,此皆危证,不可不慎。

(2)温病贵在早发现早治疗。邪在卫分较易治,若邪入气分,则烦躁高热、头疼、项强、口渴、溺黄等,宜重剂清热解毒,白虎汤为主;若邪人营血,头疼、高热不解、抽搐、心烦、神昏等,则急当透营转气、息风透窍,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为主;在恢复期,宜用甘凉、养阴、和胃为主,如沙参养胃汤、三甲复脉汤等,以清余热,复阴液,增食欲;如有瘫痪、头疼耳鸣等后遗症,宜加息风通络之虫类药,忌过早用参、术、芪等温补以留余邪。

(3)温病是温热病邪致病,火热炎上,病变多发生在上焦心肺及脑部,正如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如热毒壅肺,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喘息、吐痰(即急性肺炎),须急宜清热宣肺、平喘化痰,多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可随症加入鱼腥草、瓜蒌仁、知母、川贝母、桔梗、黄芩、葛根等。但石膏用量要大于麻黄3倍,则宣肺平喘而不发汗。如症见烦躁继而谵语昏迷,可及时配服安宫牛黄丸。

(4)痰热毒邪壅肺,症见痰多咯吐不利,或小儿不会咯吐,或神志昏迷不知咯吐,或痰在深处,吸痰器不易吸出,则常因痰涎堵塞气道而致窒息死亡。见此症可用白矾6g、川贝母10g、葶苈子15g,水煎约200ml左右,用棉球浸药液,适量滴人患者咽喉,可化痰以防止窒息。多年来用此法救治了很多危重患者。

(5)温病系感染温毒之邪,但易夹湿,尤其暑温、湿温、“非典”等,多湿热夹杂,病较难治。若湿热偏在中焦,症见恶心、呕吐、不食、舌苔黄腻等,宜用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白蔻仁、佩兰、佛手、竹茹等;若湿热在下焦,症见便溏腹泄,可用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泽泻、生薏苡仁、滑石等;若热盛于湿,宜用苦寒燥湿之品,如黄连、茵陈、黄芩、知母、栀子、板蓝根等。

(6)温病高热,见有湿邪,除湿热夹杂蕴结,病难速已外,多可遗留后遗症。如治疗暑温(乙脑)132例,即有25例后期出现瘫痪、耳鸣、耳聋、头疼等不同后遗症,其病因湿邪者占70%;如湿温(肠伤寒)热退后在恢复期,易出现食复、劳复而复发,这与湿邪易于阻滞清窍和经络及湿久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有关。

(7)证见湿邪夹杂,热盛于湿,用苦寒之药不宜过量过久,否则不仅损伤脾阳,健运失职,促使湿盛,同时亦易变为寒湿而缠绵难愈。热减之后,宜及时用淡渗之品以健脾而杜绝生湿之源,在健脾的同时,可适量加入理气而不燥之郁金、乌药、木香等,使气行则湿行,湿祛则余热无以所存。

(8)温病由于肺、胃内热较盛,用寒凉药时宜热服,且徐徐连服,以免伤胃呕吐。昏迷患者服药困难,可用鼻饲;小儿服药困难,亦可将药煎好适当灌肠;如用生石膏量大者,可酌加粳米或生山药适量,以免伤胃。

2.温病治疗是用阴阳理论来解决阳证问题 临床上可以用阴阳总的指导思想来治疗温病,通过理解温病热邪损阴伤正的病理以解决阳热证。我用这个方法治疗流脑、乙脑,都取得了满意效果,治好了近百十例的流脑,没有一例死亡,治疗乙脑132例,治愈率达到92.7%,获重大科技成果奖。运用阴阳学说可以认识和治愈很多病,甚至是没有治过的病。我曾治过一例女性患日射病,一经阳光照射,体温马上上升,发热38-39%,至荫凉处或吹电扇,体温就降低了。由于湿阻经络,毛窍闭塞,阳光照射也不出汗,内热散不出,用九味羌活汤和藿香正气散化裁,除风祛湿散热,5剂药就痊愈了。所以阴阳是一个总的大法,这是学习温病应领会的要领。

3.博览历代名医名著,领会独到经验在精熟中医四大经典的基础上,还要博览历代名医论著,吸取其独到的学术特长和临证经验。金元四大家、明清时代的各名医著作,如张介宾、张石顽等等均各具建树。无偏不成家,历代名医名家都有其独到之处,如张介宾偏于温补,治重肾病水火,创左归丸、右归丸等。这些医家都有其偏的一面,也是其擅长独到的方面。所以对历代的名医名家的著作都要学,要掌握其独到的学术特点和治疗经验。

(四)关于方剂、药物的掌握

我在6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通过临床用药组方,对方剂和药物体会尤深,现简介体会如下:

1.掌握方剂的君臣佐使对一般的处方,要达到熟悉,记处方要记它的要点,即处方的方义组成,即它的君臣佐使,这是它能治病的关键。我很不主张用所谓的中医药现代化来一味药一味药地验证,认为这不符合中医的理论。比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虚弱、气虚下陷病证,君药就是黄芪;臣药是党参、白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黄芪主要是补肺、补气的,党参和白术是健脾的,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培土生金,在健脾的基础上也要注意阴,用当归;佐药就是柴胡、升麻,在补气、益气健脾时用柴胡、升麻,升阳以促使气机的上升,这叫“正佐”;在方义里面还有“反佐”,补中益气汤里陈皮就是反佐,反佐是防止方剂中药物发生的副作用,补中益气汤因为有黄芪、党参,有可能服后引起腹胀,用陈皮反佐,补而不滞;甘草也能够和党参、白术一起健脾,同时以调和诸药,这叫使药。玉屏风散以补气为主,君药也是黄芪,用于气虚感冒,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冒,所以必须用黄芪补卫气;用白术健脾,还可培土生金,促进气血生化之源;防风引经走表,但是不能多用,诸药合用,达到益气固表。所以一个方剂的组成,是古人在用药治疗期间,日积月累,在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复方组合,取得更好的疗效。我认为我们对于方剂的组成应该看到的是医学的成果,那么现在我们丢弃君臣佐使的配伍,而进行单味药的研究,就是又恢复到了原始,医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之所以这样做,是受西医的还原论局部的观点影响的结果。我认为对于方剂的掌握要领会它的君臣佐使配伍,掌握它的规律,这是第一点。

2.理解方剂的相反相成 在学习方剂的时候要理解它的相反相成,达到对立的统一。如四物汤,当归、地黄补血;川芎活血;白芍养阴敛阴,也是补血的。四物汤通过养血补血再活血,使血液生长的更快。当归补血汤,就是黄芪、当归,黄芪是君药,符合中医讲气和血的关系,补无形之气可以生有形之血,补血先补气,气旺血自生,这就是补产生气血的功能,当归养血补血为辅,可见方剂的组合要体现中医的理论,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组方用药,这是我学习方剂要注意领会和掌握的第二点。

3.注意方剂中药物用量 学习方剂要注意方剂中用药的量,若用药过量反而起反作用。如黄疸病,内蕴湿热,茵陈利胆消黄,一位医生处方用了200g,结果黄疸不退,反而出现腹水,因为它苦寒伤脾,损伤了脾阳,脾湿不运化,水湿不能排泄,这就是用药过量。所以在君臣佐使的基础上,用药的量必须根据病理掌握药性,不是哪个药治什么病就可以越多越好,用之不当,用量过大,适得其反。在药量上还要掌握慢性病和急性病的关系,在急性病的时候要敢于用药,有胆有识,要正确运用方剂和对待药物用量,因为一剂药的成效关系着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慢性病有方有守,用药以轻灵为主,体质虚弱用药量以轻为主,这也是我在学习方剂时注意的一个问题。

P279-283

序言

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的李振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迄今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60余载,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勤学务实,医技精湛,长于治疗温热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晚年则精研于脾胃病。其诊治常独具匠心,且每每著手成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及用药风格。如何将李老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全面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作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

全书共分医案、医论两部分。医案共分为九大篇章,以内科病案为主,兼有外、妇、儿科及疑难杂症病案,涉猎中医的52种病证,每案之下均加按语,详论治疗的立法依据、辨证分析及用药经验。医论是李老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亲笔撰写,内容涉及中医四大经典、方药、脾胃病症及内伤杂症的论治凡11篇。全书体现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内容精练、翔实,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限于笔者的理论水平及临床经验有限,在编写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尚希读者予以斧正,以期今后加以提高。

郭淑云 李郑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