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本书以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儒家与社会重建、大学教育中的孔子与儒家经典、儒家与公共伦理等七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孔子与当代中国发展关系的问题。
20世纪文化论争的焦点,始终围绕在孔子、儒家思想传统与中国现代化之关系等问题上面。有关“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讨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文化讨论的中心,也是80年代“文化热”运动中知识分子热烈争论的主题。
在21世纪中国崛起复兴的今天,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前景的那种焦虑,那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产生的对传统的愤懑已经大大缓解,传统文化的回归似乎颇有气候。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深刻把握现代性问题、透彻认识传统文化的任务已经完成;实际上,在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
总序
序 孔子与当代中国
第一场 主题报告
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
儒家传统现代转化的资源
孔子与当代中国
问题与评论(一)
第二场 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
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中庸之道的
社会学分析
伟大的平衡者——孔子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问题与评论(二)
第三场 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大众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从张广天作品看当代戏剧中的孔子形象
问题与评论(三)
第四场 儒家与社会重建
纲常、礼仪、称谓与社会秩序——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
论家庭主义
问题与评论(四)
第五场 大学教育中孔子与儒家经典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现代大学中的儒家经典教育——《论语》课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与评论(五)
第六场 “新国学”与“政治儒学”
“新国学”与“新儒家”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政治的孔子与孔子的政治:回应
近年来对“政治儒学”的批评
问题与评论(六)
第七场 儒家与公共伦理
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理想的契合——仁者、智者与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础
自律的挪用
问题与评论(七)
第八场 圆桌讨论
问题与评论(八)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