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一书以纪实再现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陕甘边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以及在斗争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路笛//路小路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一书以纪实再现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陕甘边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以及在斗争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内容推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与凶恶的敌人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斗争,终于在大西北陕甘边区开辟了一块革命圣地。本书突出和贯穿了刘志丹、习伸勋等同志在创建陕甘边区的领导作用;突出和贯穿了陕甘边区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突出和贯穿了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正确路线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和指导;突出了二战后陕甘边区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给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又特别反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赶到陕北,挽救西北党内危机的重大意义。本书所述故事充满传奇,情节曲折起伏,许多事件属于首次披露。 目录 第一章 寻找刘志丹 第二章 坚守照金 第三章 难以制止的南下行动 第四章 照金大发展 第五章 军民鱼水情 第六章 挺进南梁 第七章 建政南梁 第八章 保卫南梁 第九章 建设南梁 第十章 坚守南梁 第十一章 风云突变 第十二章 身陷囹国 第十三章 党中央来了晴了天 第十四章 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第十五章 守护边区南大门 第十六章 统一战线在关中 第十七章 反摩擦之战 第十八章 特殊的战斗 第十九章 人民的公仆 第二十章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1932年春,在陕西省凤县通向甘肃省两当县的山路上,习仲勋带着国民党军一个营的部队,艰难地行军。 习仲勋边走边关照部队:“弟兄们,坚持点,前面不远就是两当县城了!大家加把劲啊!”部队在习仲勋的带领下迅速向两当县城进发。 两当县城,破烂不堪。黑夜,静静悄悄,远处传来狗叫声。在城郊一个骡马店里,周围布满了岗哨。在一间亮着灯光的屋子里,习仲勋正召开准备参加“兵暴”的部队党团骨干会议。习仲勋一举手,大家一齐举手通过。接着所有开会人员立即出门,消失在黑暗里。 不一会儿城内枪声大作,两当县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习仲勋高喊:“同志们!冲呀!”起义部队很快控制了两当县城。 敌营长听见枪声,翻墙而逃。敢于反抗的三个连长被击毙。 两当事变很快惊动了周围的敌人,他们疯狂向两当扑来。 早晨,旭日东升时,约有三百人的队伍在习仲勋的带领下顺着一条小河川前进。部队翻过一山又一山,穿过荒野梢林,一个拉着一个涉水过河。部队到达河边时受到一股敌人的阻击。 习仲勋说:“同志们,冲过去!” 部队猛冲过去,敌人死伤很多。 部队在烈日下行军,穿过敌人的几道防线,许多人已疲惫不堪,有人建议部队休息。习仲勋看了看天气说:“原地休息,注意警戒!”天黑了,突然雷雨交加,部队冒着暴雨在黑夜中行军。 最后部队到达陕西彬县卧牛山下底角沟,以连为单位宿营造饭,满沟点点篝火炊烟。因造饭的篝火暴露了部队目标,敌人悄悄地扑了上来。 突然,四面枪声大作,敌人大队人马包剿我起义部队。 敌人乱叫着冲下山坡。习仲勋所率部队仓促应战。战士们在炮火中倒下一大片,只有少数冲出重围,消失在小沟密林里。部队很快被打散了。 习仲勋一人化装逃往彬县亭口镇,找到党的地下联络点——亭口一个骡马店。他躲进骡马店的一个拐窑子,一病不起。 P2-3 序言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为我们发扬革命传统,学习革命老前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那里,你只需随便走走,便会听到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与传说。其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故事最能引起人们对当年那峥嵘岁月的回忆。他们那些光荣的革命历史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全国解放初,陕北人民曾写信给毛主席,祝贺自己的领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主席及时回信表示感谢,提出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发扬老区精神,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本书记述了习仲勋同志1 932年至1 942年在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坚守南梁,守护边区南大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和丰功伟绩,读来倍感亲切和感动。在陕甘边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习仲勋同志总是站在正确的方面,不顾个人的安危,据理力争,被称为实事求是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习仲勋同志的革命历史过去很少有人写过,特别是反映他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陕甘边区的文学作品,更是少见。虽然他曾经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年来写陕甘边区早期的革命活动成为文学创作的禁区。无人敢写,写了也难以出版和发表,这是很不公平的。这次路笛、路小路兄弟俩人以朴实纪实的笔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过去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使我们更加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同志的丰功伟绩,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刘志丹和习仲勋在二战中创建的当时在全国仅有生机的这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将他们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准备活埋。同时,又牵连了军队营以上、地方县以上许多中高级干部被逮捕,其中200多名被活埋和杀害。他们在狱中所受到的种种迫害和刑讯逼供的场面,真是催人泪下。就在这十分危险、千钧一发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在毛主席主持下,中央开了常委会议,纠正了陕北的错误肃反,挽救了陕北危局。如果没有党中央及时来到并纠正错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也会丧失掉。 总之,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它在我们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一传奇色彩故事的结束,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喜庆日子里,我们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继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发扬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期待广大读者喜爱这部好书。 后记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已于2009年4月至5月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具有权威性的《新华月报》、新华月报网全文发表了。它在网上的发表为正式刊发和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感到欣慰。首先要感谢《新华月报》杂志社给了这篇文章同读者见面的机会。下面再谈谈写《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的经过。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第一稿,是我的亲大哥路笛同志创作的。我只是在他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上的修改和加工,做了出版等后期工作。在文字修改上为了全局的统一,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朴实风格。大哥路笛非要我署名,我知道,他是想利用这种形式,纪念我们兄弟的感情和文学情缘。我之所以也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小的时候就受他的影响。那时候,在“文革”期间,没有书读,我就偷偷地读他读过的书。当我上高中时,路笛已经是甘肃有点名气的作者了,他担任我们地委书记的秘书,我第一次给他写信,他才惊奇地发现,小弟还有文学基础。本来家里已经不让我上学了,是他坚决支持我读完高中。说是高中,其实就是现在的初中,叫九年制,而我跳了一年,只读了八年书。我和路笛合著这部书,也是完全为了感谢兄长对我的培养和手足亲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较长的纪实文学呢?这是因为习仲勋同志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感动了我们。他的形象曾在我大哥的脑子里转了数十年,但因种种原因,很长时间下不了笔,现在终于有了写作的机会和发表的环境。 习仲勋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位大家所熟悉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与凶恶的敌人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斗争,终于在大西北赢得了一片蓝天,开辟了一块革命圣地。谢子长同志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未到达陕甘边区之前就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刘志丹在东征战役中英勇牺牲。而他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在边区的关中分区,捍卫着边区的南大门,后又担任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集团军政委、第一野战军副政委等职,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