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赫鲁晓夫(1894-1971)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克里斯·邦德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赫鲁晓夫,这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人眼里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修正主义头子”、“资产阶级代理人”、“斯大林的掘墓人”“中国人民的敌人”等等,是中国人给他定的调子,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那么这们统治苏联10年之久的人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本书将全面、客观地展示赫鲁晓夫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一生事迹,揭示他参与其中鲜为人知的世界重大政治事件的内幕,带您走进他的真实生活。

内容推荐

解读赫鲁晓夫:

这个出生贫寒却最终登上苏联权力顶峰的农民之子,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冒险。

他上台伊始就摒弃斯大林强硬外交政策,主动与铁托和解,与西方各国进行和平外交;他苏共二十大上向斯大林下手,二十二大上扒了斯大林的坟墓,1962年竟把导弹放在了美国人脚下;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大吵大叫,竟脱下皮鞋敲打桌子。参观全苏美术展,竟大骂抽象派绘画是“驴尾巴的涂抹”;他害怕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都险些把人类推向毁灭,关键时刻,他克制住自己,顶住军方压力,主动退却,化险为夷。

他热衷农业,一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巡察全国农庄;并发动垦荒运动,开垦荒地数千万公顷。他对玉米情有独钟,直到退休还身体力行种植玉米;他从不听别人的意见,最终被他的部下赶下了台……

目录

01 从矿山到克里姆林宫

从黑木屋到顿巴斯矿区

在革命运动中成长

不寻常的婚姻

才能的逐步显露

02 肃反年代

集体化带来的后果

基洛夫之死

大清洗开始

与贝利亚开始接触

03 主政乌克兰

糟糕的局面

初遇棘手问题

主动上门的院士

橡胶轮胎工业上的建树

苏德战争的序曲

04 卫国战争

战争突如其来

去莫斯科面见斯大林

战斗在斯大林格勒

痛失爱子

05 重返乌克兰

医治战争创伤

命运的转折

斯大林的态度

06 伴君如伴虎

疑心重重的斯大林

女医生的心引出的灾难

流在记忆中的往事

07 处决贝利亚

斯大林最后的日子

交锋已经开始

酝酿时机

雷霆出击

08 排挤马林科夫

历史上的污点

地位的削弱

赫鲁晓夫的“宏伟计划”

辞职是唯一的选择

09 向斯大林下手

非同凡响的苏共二十大

未列入议程的会议

“秘密报告”带来的震撼

10 挫败宫廷政变

来自身边的危机

主席团会议的责难

中央全会反戈一击

11 政治生涯的终结

哀悼肯尼迪

“倒赫联盟”形成

摊牌时刻到了

最后的发言

中央全会的决议

12 最后的时光

回忆录风波

生命进入倒计时

功过是非后人说

试读章节

>>从黑木屋到顿巴斯矿区

1个世纪前的俄国,处在革命大风暴的前夜,一切都是那么腐朽,那么死气沉沉。几百年来,农村没有多大变化,贫困、愚昧是广大俄国农村的特征。

在远离莫斯科的库尔斯克省的农村,到处可见用长圆木搭成的简陋小屋。那是农民住的黑木屋。房屋低矮昏暗,屋内空气混浊,为使屋内白天进些阳光,就在屋顶上开三四个天窗,没有玻璃,没有电灯,一切都是暗色的。

农民在这个小天地里做饭、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修理农具。冬天,小牛甚至还要在这里过冬……俄罗斯的农民祖祖辈辈就这样生活着。

1894年4月17日(俄历4月3日),一个男婴诞生在该省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小村庄一间毫无特色的小木屋中。孩子的母亲叫克萨尼娅·伊万诺芙娜,父亲是谢尔盖·尼卡诺维奇,他们俩都是农民。孩子被起名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就是这个出生在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的孩子,日后竟成为俄国乃至世界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赫鲁晓夫自记事起,就跟着大人上教堂,学着大人的样子跪在神像面前祷告。俄罗斯的农民从基辅罗斯时代起就信奉东正教,信教对于世世代代的农民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赫鲁晓夫家的小木屋里,张贴着圣像,由于没钱买新的替换,圣像总是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就在这小黑木屋中,他度过了平稳快乐的少年时代,渐渐长大成人。

夏天,远山、田野一片碧绿,小河、小溪纵横遍布,他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放牛牧羊,牛羊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息,不时一头牛或羊跑远了,引来孩子们的大声吆喝。冬天,他便和其他孩子在学堂里读书,教他的是一位女教师,名叫莉季娅·谢夫钦科。老师清脆的读书声深深打动了年幼的赫鲁晓夫,他和伙伴们一起人情人景地朗读着。虽然他们读的是《圣经》,但这位乡村女教师却给予其无神论的解释,使他从那时起对东正教就有了不同于他曾是农奴后裔的父母的看法。在他小小的心灵里也萌发了初步的政治意识,懂得了穷、富的差别,知道了普加乔夫。因而经常发呆,思想跑得很远很远,直到被老师点名才醒过来。但是,正当他求知欲旺盛的时候,却中断了学业。

1908年,赫鲁晓夫刚刚念完小学,父亲带着全家离开家乡,来到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当上了煤矿工。全家住在尤索夫卡郊外一间小平房里,周围住的都是来自各地的工人。

当时的尤索夫卡是产业工人家庭聚集的典型地区。当地几家工厂、煤矿和各种作坊为4万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的条件,包括一家医院、两所小学和三个出售啤酒或伏特加的店铺。刚来的几个月里,赫鲁晓夫整天忙着,不是放牛就是在矿上刷洗锅炉,他感觉自己变成了大人。

城镇毕竟比闭塞的农村开化得多。赫鲁晓夫在这里听到了关于发生在彼得堡和莫斯科1905年革命的一些事情,像1902~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流血星期日”君主立宪,全俄总政治罢工以及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等等。各种信息在赫鲁晓夫的头脑中激发了丰富的想像力。

15岁的赫鲁晓夫,这时已在一家德国人开的工厂里当钳工学徒,修理当地的矿井使用的设备。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不少年轻的矿工。其中有一位名叫潘捷列伊·马希尼亚的矿工成了赫鲁晓夫的知己。

少年赫鲁晓夫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开始了解文学和政治。他阅读从马希尼亚那里借来的书籍,逐渐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找到一本《共产党宣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本书对两个人都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他们的眼界从此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尤索夫卡。马希尼亚为此激动地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赫鲁晓夫对这位矿工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把这首诗工整地抄了下来,并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诗中写道:

我爱用真实的书籍,点燃起情感的火苗,让它在我们纷忙的生活中,燃烧,燃烧,永远燃烧。让它产生力量,让它产生激情,燃烧起人们的心灵,同黑暗斗争到最后一息,绝不虚度一生。哪怕给后代留下点滴的诚实劳动,死后才能安然瞑目,永远不受良心的责备,兄弟们,这就是我的义务。

这首诗不仅点燃了赫鲁晓夫的青春激情,更使他升华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工作之余,他最喜欢的便是读书,尽管当时在尤索夫卡很难找到好书。书籍使他避免染上很多恶习,抵御矿区中所流行的污秽和可恶的生活毒素。他读德国人的书,也读法国人的书,那些描写工人的书籍,往往令他震撼。他感到世界各国的工人生活是这样的相似。

他在读爱米尔·左拉的《萌芽》时,真切地感到左拉写的不仅是法国,而且是赫鲁晓夫和父亲所工作的矿区。工人们在潮湿的矿井里干一天活,出来的时候,常常是浑身湿透,在料峭的寒风中,冻得哆哆嗦嗦,饥肠辘辘,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回家。是的,工人的命运,在法国和在俄国都是一样的。

“燃烧,燃烧,永远燃烧。”

马希尼亚朗诵的诗句,深刻地铭记在赫鲁晓夫的脑海中。在潘捷列伊·马希尼亚的茅舍中,赫鲁晓夫对采集在一起的工友们说:“朋友们,我老在想,总有一天,工人会组织起来,打倒沙皇和全部资产阶级,自己在地球上当主人……那时,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

“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共产主义的幽灵”,这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来到了俄罗斯。

大地在颤动,革命的风暴正在急遽地酝酿之中,赫鲁晓夫浑身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他期待着暴风雨到来的那一天。

1912年3月,西伯利亚勒拿采金公司爆发了矿坑工人大罢工,并遭到沙皇军警残酷的镇压,500多工人倒在枪林弹雨中,这就是“勒拿惨案”。

这次罢工的导火索是资本家强行卖给工人劣质的马肉。

勒拿惨案一经披露,立即激起了全国性的罢工浪潮。赫鲁晓夫也积极地投身到罢工运动中。自然,他的一举一动受到了密布矿区的沙皇暗探的注意。他被认为是罢工的组织者之一,受到了警察的秘密监视。

按照警察的要求,赫鲁晓夫和其他参加罢工的工人一起被开除了。年轻的赫鲁晓夫不得不离开德国人开的鲍谢工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进入了法国人开办的鲁钦科夫矿,在31号矿井当上了钳工。他对工友们开玩笑地说:“伙计们,我换了国籍。原来给德国人干活,现在呢,去给法国人卖命……”

鲁钦科夫矿在尤索夫卡算是数得着的大矿,规模大,工人人数多。那里工人运动比较活跃,工人的思想比较倾向布尔什维克。1912年布尔什维克的《真理报》问世,赫鲁晓夫成了这份报纸的热忱读者。他通过报纸了解了布尔什维克主义,逐渐成为布尔什维克的拥护者。

……

P3-6

序言

名人剪影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这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人眼里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修正主义头子”、“资产阶级代理人”、“斯大林的掘墓人”、“中国人民的敌人”等等,是中国人给他定的调子,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这个出生贫寒却最终登上苏联权力顶峰的农民之子,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冒险。他身上有着农民的憨厚、工人的实干、军人的正直、政治家的雄辩与外交家的狡猾,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物。

他务实,上台伊始就摒弃斯大林强硬外交政策。主动与铁托和解,与西方各国进行和平外交;他胆大,苏共二十大上向斯大林下手,二十二大上扒了斯大林的坟墓,1962年竟把导弹放在了美国人脚下;他粗鲁,在联合国大会上大吵大叫,竟脱下皮鞋敲打桌子。参观全苏美术展,竟大骂抽象派绘画是“驴尾巴的涂抹”;他自卑,曾为自己的座机伊尔一28远不如美国总统的客机豪华而苦恼;他“善良”,曾为刁难年轻的肯尼迪总统而难过,肯尼迪去世后,竟然落泪。并打破惯例。亲自去大使馆吊唁昔日的敌手;他害怕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都险些把人类推向毁灭,关键时刻,他克制住自己,顶住军方压力,主动退却,化险为夷。

他以无产阶级自居。对风靡西方的“康康舞”嗤之以鼻;对充满资产阶级奢侈生活的厨房设计与美国副总统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他热衷农业,一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巡察全国农庄;并发动垦荒运动,开垦荒地数千万公顷。他对玉米情有独钟,直到退休还身体力行种植玉米;他固执,从不听别人的意见。以至于1964年,儿子谢尔盖向他汇报勃列日涅夫“倒赫”行动时,他仍然刚愎自用、不予置信。当然,这次他就被他的部下赶下了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5: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