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雅舍遗珠
分类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雅舍诗和小说”重现散文大师创作生涯中长期湮没不彰的一隅,为其文学历程作了最完美的补白。梁实秋以新诗和小说在文坛初试锋芒,其早期的作品也颇具特色。

“雅舍尺牍”是梁实秋写给文友、学生及读者的私函,文笔洗练,情致丰盈,展现了文学大师“家常”的一面。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雅舍小品补遗”、“雅舍诗和小说”、“雅舍尺牍”三部分。

“雅舍小品补遗”收集了梁实秋以诸多笔名发表的散佚于各种报章杂志的散文小品,它们或在平淡朴实中流露风趣,或在幽默诙谐中显现温厚,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潇洒隽永,明丽生辉,可与《雅舍小品》媲美。

目录

雅舍小品补遗(1928—1948)

 是先父而立、不惑时期的作品

 纽约的旧书铺

 冬天

 杂感三则

模范男子

第六伦

悲观

 谈谜

 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

 出了象牙之塔

 说胖

 说酒

 拥挤

 吃醋

 为什么不说实话?

 义愤

 握手

 小账

 狗

 考生的悲哀

 火

 推销术

 电话

 猫

 疟

 钱的教育

 房东与房客

 沙发

 市容

 寂寞

 送礼

 画梅小记

 雷

 好书谈

 写信难

 莎士比亚的墓志

 北平的垃圾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悼朱湘先生

 大沽口外

 看《凤凰城》记

 感伤纪行

 演戏记

 跃马中条记

 相声记

 法巡捕房的一幕

 《星期小品》与“雅舍”佚文

 遗落的明珠——新发现的雅舍佚文琐谈

 寻找“雅舍”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编选《雅舍小品补遗》的原则

雅舍诗和小说(1921—1925)

 暮年回首(代序)——我与梁实秋先生的一些交往

 荷花池畔

 没留神

 一瞬间的思潮

 冷淡

 蝉

 疑虑

 重聚之瓣

 春天的图画

 二十年前

 对墙

 送一多游美

 旧居

 秋月

 梦后

 荷花池畔

 答一多

 幸而

 早寒

 寄怀一多

 小河

 怀一

 答赠丝帕的女郎

 赠——

 一九二二年除夜

 尾生之死

 海啸

 海鸟

 梦

 题璧尔德斯莱的图画

 荆轲歌

 REPLY FROM A“CHINEE”

 “支那人”的答复

 最初的一幕

 苦雨凄风

 谜语

 公理

 梁实秋早期情诗((尾生之死》

 梁实秋也写过小说

 编后记

雅舍尺牍

 尺牍虽短寸心长

 写给刘英士先生的信

 写给孙伏园先生的信

 写给舒新城先生的信

 写给刘自如先生的信

 写给张佛千先生的信

 写给林海音女士的信

 写给余光中先生的信

 写给陈祖文先生的信

 写给吴奚真先生的信

 写给陈秀英女士的信

 写给聂华苓女士的信

 写给蔡文甫先生的信

 写给夏菁先生的信

 写给梁锡华先生的信

 写给沈苇窗先生的信

 写给小民女士的信

 写给缪天华先生的信

 写给罗青先生的信

 写给陶龙渊先生的信

 写给黄天白先生的信

 写给林芝女士的信

 写给江新华先生的信

 写给方仁念女士的信

 读信忆往——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

 梁实秋小事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所看见的在中国号称“大”的图书馆,有的还不如纽约下城十四街的旧书铺。纽约的旧书铺是极引诱人的一种去处,假如我现在想再到纽约去,旧书铺是我所要首先去流连的地方。

有钱的人大半不买书,买书的人大半没有多少钱。旧书铺里可以用最低的价钱买到最好的书。我用三块五角钱买到一部Jewett译的《柏拉图全集》,用一块钱买到第三版的《亚里士多德之诗与艺术的学说》就是最著名的那个Butcher译本,——这是我买便宜书之最高的纪录。

罗斯丹的戏剧全集,英文译本,有两大厚本,定价想来是不便宜,有一次我陪着一位朋友去逛旧书铺,在一家看到全集的第一册,在另一家又看到全集的第二册,我们便不动声色的用五角钱买了第一册,又用五角钱买了第二册。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在三家书铺又拼凑起一部《品内罗戏剧全集》。后来我们又想如法炮制拼凑一部《易卜生全集》,无奈工作太伟大了,没有能成功。

别以为买旧书是容易事。第一,你这两条腿就受不了,串过十几家书铺以后,至少也要三四个钟头,则两腿谋革命矣。饿了的时候,十四街有的是卖“热狗”的,腊肠似的鲜红的一条肠子夹在两瓣面包里,再涂上一些芥末,颇有异味。再看看你两只手,可不得了,至少有一分多厚的灰尘。然后你左手挟着一包,右手提着一包,在地底电车里东冲西撞的踉跄而归。

书铺老板比买书的人精明。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行市,你不用想骗他。并且买书的时候还要仔细,有时候买到家来便可发见版次的不对,或竟脱落了几十页。遇到合意的书不能立刻就买,因为顶痛心的事无过于买妥之后走到别家价钱还要便宜;也不能不立刻就买,因为才一回头的工夫,手长的就许先抢去了。这里面颇有一番心机。

在中国买英文书,价钱太贵还在其次,简直的就买不到。因此我时常的忆起纽约的旧书铺。

P5-6

后记

作家的书信,也可视作他另一种文学作品。鲁迅死后,他的书信经门人汇编列为他全集中之一卷,即是一例。

有时候,我感觉书翰比正式的文学制作.更能显示出作家的人格精神;因文学作品往往是设计下的产物,具有比较严谨的美学考虑,不像给人写信那样直抒胸臆、直陈其事,不加隐藏也无需雕饰,这种传达方式,最为坦率,也最见性情。

当然,也有作家的一些书信是刻意经营出来的,如徐志摩的《爱眉小札》,通篇诗情洋溢,浓得化不开,读来感觉作者像在作文章,不像在写信,这种为了发表所写的信,应是属于书信体的散文了。

此外如胡适,日记和书信都非常有名。据说他从留学美国起,给入写信多半都留有底稿;当年没有影印机,他在写信的时候信纸下面垫了一张蓝色复写纸,信写完,“副本”自然留下。我猜想他可能知道以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他所留下的任何文字,日后都会变成重要文学史料,甚至文献,在这种自觉意识下所写的信,其表达的内容和方式难免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而鲁迅和许广平(景宋)的《两地书》,恐怕也是另一类“公开的耳语”吧。

就书信典型性的要求和阅读兴味的角度来说,我比较不“重视”这样的书信。

梁实秋先生也是一位勤于写信的人,不管是文坛交游、生活联系,他都喜欢用书信的方式来传达。印象中他很少使用电话,这可能跟他晚年耳朵重听有关,但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写信要比使用“德律风”来得更正式、更尊重对方,这也是一种前辈风范吧。由于这种关系,在台湾这几十年,很多朋友都收过梁先生的信,连我这样的文坛小辈也不例外。而读梁先生信,收藏梁先生的信,便成为大家最美好的经验了。

关于梁先生书信思想的高迈、情致的丰盈、文字风格的隽永幽默,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序言中有深入的诠释,是一篇研究梁实秋书简文学的重要文章,笔者浅陋,在此不作赘言。我想补充的是,梁先生的书信,绝对不是徐志摩、胡适、鲁迅式的“公开信”,而是百分之百的私函,这样的信件,对梁先生而言,并不具有公众传播的意义,他的书信,为敬爱和怀念他的人(收信者)广为搜集编印成书、公之于世,这是他生前预想不到的。梁先生的信,是为了亲友师生间沟通的实际需要而写的,不是为了面对文坛、为赋新词、为留文献而“创造”出来的。在这些信中.有他生命、生活真实的一面,也许有些琐细,但聪明的读者如能把信中的吉光片羽加以整合,不仅可以看到“作家”的梁实秋,更可看到“家常”的梁实秋,把作家文学作品的意象与作者个人生活的种种实际加以映照、参证,一个大师的心灵面貌就更加鲜明,而对他的作品,也会有更新的发现和更多角度的体会。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私信都适合公开。在西方文坛,有些逝世大文豪的书信或日记,常因遵守作者遗言绝不对外公开,被封存在博物馆或图书馆的保险柜中,一定得等当事人死后若干年(有长达五十年的)才能开封;而有些信件,为尊重古人最好永远不披露,如果有人将它轻率曝光,那真会使躺在棺材里的人跳起来。特别是有些恋爱的情书,寄内的家信,多半的内容是不宜或者没有必要公开的。如果贸然公布,那是对前贤的不敬。当然,收信人有权拥有也就有权公布,但当事入如果对对方存有一分虔敬和尊重,怎忍心把那仅仅属于两个入的“纸上情话”全都披露?那是非常难堪的啊!至于双方在作古五十年、一百年后,他们的信被后入发现而传布,那另当别论。基于这样的认知,收在本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经过朋友们审慎挑选出来的,封封都具有发表的价值。相信即使梁先生在世,看到这本书简集也会欣然首肯吧。

为了出版这本尺牍,编者是以非常敬谨的心情来从事的,作业过程相当慎重。一开始,我们征求了刘白如、梁文骐(梁先生哲嗣)两人的意见,他们都欣然赞同,认为是件极有意义的事,刘先生更特别嘱咐选用信件“以发梁先生潜德之幽光”为主,纯属事务性的信件,不必选录,这正符合我们的编辑旨趣。有了这个共识,我们先列出梁先生亲友的名单,个别去函征求,此外并透过海内外各大华文报刊,广发征函的消息,由于告知的充分,文林反应热烈,世界各地的函件先后寄达。远在美国的小说家聂华苓女士、诗人夏菁先生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家林海音、张佛千、缪天华诸先生并将提供信件的原委写成文章,刊于报纸副刊以扩大影响,使更多梁先生的亲友、学生了解到这次征函的意义。至于中国大陆方面,经过“文革”的十年动乱,梁先生的信所存不多,搜集困难,幸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现代文学史专家陈子善先生的协助,为我们求索到好几封特别稀罕的信件,那是梁先生早年写给刘英士、孙伏园等人的信,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从1993年2月到次年7月,编者一共收到三百五十余封书简,这个数字离我们的期望还有段距离,依照梁先生生前每信必复的习惯来估计,他散布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信件,应该不只此数。可惜的是,有很多朋友如高信疆、何怀硕、胡有瑞等多位的信都已散佚,找不到了。但也有几位先生的收藏特别完备,仅仅一个人寄来的信件就多达数十封、近百封,如刘白如、陈秀英、张佛千等,但为求均衡普遍,经过商定,每位授信者以发表五封左右为原则,其余留做档案,以备来日之用。

为了呈现梁先生墨宝原貌,我们把原信制版,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大师书艺之美。梁先生的信一般来说都不算长,是短笺式的.他喜欢以普通的稿纸书写,很少使用标上斋名、盖上闲章、特别设计的个人信笺。他在这方面好像从不考究。另外,据梁府中人说,他写信也从不留底稿,写完投入邮筒寄给收信者,这封信的功能就完全发挥了。但别看他好像不经意地随便写写,他的字迹却工整而有韵味,非常耐看,令人爱不忍释。梁先生的书风,不属雄大险崛、峻急纵逸一路,也非伶仃枯淡、衰飒凄绝那种,他的书法结构整齐、简洁平明,在温雅灵秀中自然流露出特有的奇气。这种脱俗的神韵.应是来自他的人格气质的映射。

梁先生虽不像沈尹默、台静农两位前辈那样以书法名世,但除了写稿、写信外,他兴致来了,偶尔也摊纸挥毫,写个条幅送送亲友,有时更破例画张“文人画”玩一玩,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梁先生的画,落款方式也极简单,每每只写上“梁实秋”或“实秋作”简单几个字,下方谦虚地盖上个小小的印章就算完工,绝少看到“时年八十有几”一类大师架式的题跋。由于梁先生画画仅为自娱,极少送人,留下的画不多,据说现存的只有两幅,本书卷前特别选刊的一张,是他赠给张佛千的彩色画,此作笔法精妙,平淡天真,充分显示出先生另一方面的才艺。

本书的编成,梁文骐先生出力最多,他除参加讨论、策划外,并代为筛选、校对,因梁先生书信中有些草体字一般人不易辨认,只有他认得周全,致使本书减少了不少错误,这要特别感谢他的参与。出版家蔡文甫先生对梁先生的文学业绩一向热心传扬,《雅舍尺牍》的出版,是他继创办“梁实秋文学奖”后的另一贡献,令人感佩。此外,九歌出版社的陈素芳小姐于本书的编辑作业,投入心力甚多,并此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