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乡青田
青田是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位于瓯江中上游,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现为国家级重点侨乡。海外青田人走过了约300年的漫漫长路,目前人数已达20余万之多,归侨侨眷也达20万之多,这在浙江是绝无仅有的,“华侨之乡”可谓名不虚传。
但青田自古就是“重山复水,高深险阻,无平原广野、林麓蔽泽之饶,民生其间者,梯山为田,窖薯为粮,终岁勤劳而不得饱”之地。当地流传着“青田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竹篾当灯草,薯丝吃到老”的民谣。清代邑人徐上成云:“(邑)无平田衍土以耕,无柔桑良葛以织,无鱼盐商贾之利,无畜牧贩卖之饶,东南之硗壤也。”
虽然是“四无县”,但青田也不无特色,这就是叶蜡石矿,俗称青田石。在青田县境东南的山口、方山一带蕴藏着的这种独有的石材,晶莹可刀,运用镂空和俏色两大技艺,经精雕细刻可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在青田,早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已将叶蜡石矿加工成猴、鸟、笔架等形状的艺术品,至明中期被利用于图章的篆刻,文化价值倍增。到明清之交,青田石雕技艺已臻成熟,石雕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许正是因为有特色产品青田石雕为载体,这个看似封闭、落后的小县,竞早在十七八世纪就与国外世界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据1935年版的英文《中国年鉴》中刊载,早在“17、18世纪年间,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初期前往者以青田籍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世纪古老的中国在炮口的逼迫下迈出了近代化的最初一步。小农经济加速破产,包括青田在内的浙南山区传统的靛青种植业,首先被“洋布”挤垮,走向败落,而人口却不断膨胀。这就使缺少耕地的青田人亟待寻求生路。而清政府数开海禁,使出国经商谋生成为可能。石雕作为特色的产品,成了青田人向外“讨生活”的独特介质。自此后,这个偏远小县,不断地有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865年,方山乡的杨灿勋绕好望角到达英国经商;1866年小令乡的留艺园独身远走巴西经商;1878年山口村的傅廷奎到达美国旧金山,林茂祥也远适美国,不数年“长次令嗣先后遍历五洲”。1886年,油竹上村的陈时典经莫斯科到德国……出国的密度不断增大,根据青田县华侨历史陈列馆统计,1900年之前出国的青田人总计已有2180名。这在当时的其他小县并不多见。
早期的青田华侨犹如探险家,撬开山门,撞击国门,从古老封闭的穷极山区走出来,走向天水尽头的“番邦”之路,这需要有独特的忍耐力、坚韧的性格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同时还需要有勇于接受外界新事物的勇气。远在海外的青田人带来关于海外的星星点点的消息和知识,也使清末的青田人多了一份开明和见识。
二 少年才子
陈琪,字兰薰,号润章,187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在青田县阜山乡王费潭村。据该村陈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年间,省里分给青田的廪生名额16名,王费潭村的陈姓居然考中了8名,被美称为半堂廪。一县之名额,居然被一村中的一姓夺取一半,其读书之风,不得不令人叹服。 这是一个富裕、通达的家庭。陈家先世原居温州龙湾,清康熙年间才迁居青田阜山。到陈琪父亲陈邦隽时已成一乡巨富。陈邦隽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在乡里颇有威望。他虽富有,生活却很俭朴, “席厚产而律身俭,布衣宽带,阅数寒暑,虽敝不忍易”,但乡里遇到灾荒时,却“辄罄所有以拯之;春夏开仓库,济穷乏;以为常贷者,贫不能偿,再与之”,一旦乡邻有纠纷,则“造门请办,一语立解”,所以赢得了村民的尊重。陈琪母亲项氏,出自青田望族, “贤淑孝慈,闻于乡里”。
陈琪兄妹4人,他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弟陈瑛(1883—1941),字蕙薰,号蕙生。晚清秀才,18岁入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留学奥地利维也纳新城步兵专门学校,精通英、德、法、日等六国文字。学成回国,受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和东北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之聘,先后出任东北三省陆军测量局局长、东北三省巡阅使署军学处长兼参议、振威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并为张学良家庭德语老师。与张氏父子,系旧交知己,情同手足。1924年,陈瑛因积劳成疾,肺病加重,乃辞职返乡疗养,张作霖还赠给五万银元作为疗养费。为兴办教育,培育人才,1928年,陈瑛与地方热心人士创设阜山乡村师范学校,首捐一万大洋,并担任校长。1988年,青田阜山中学恢复重建,1991年2月,9l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获知详情后,为缅怀陈瑛老师,欣然为阜山中学建校六十五周年题词:“培育英才。”P1-4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物之邦”,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地域文化,这是浙江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文化瑰宝为我们所用、为时代服务,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浙江地域文化,对于进一步充实浙江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浙江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该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浙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浙江历史文化为研究重点,着重从“今、古、人、文”四个方面,梳理浙江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方面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江学术”品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为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三年来,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设立10余个系列400余项研究课题,完成230项课题研究,出版20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继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热切地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以展示浙江文化的实力,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
2008年9月10日于杭州
陈琪(1878—1925),浙江青田人。在他并不漫长的人生中,在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史上都留下过影响。尤其是他多次考察国外博览会,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博览会的状况,积极宣传举办博览会的作用,策划和主办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筹备参加了中国近代最成功的出洋赛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留下了他的印迹,他是博览会的研究者、倡导者、实践者,也是集大成者,是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之第一人。
本书是中国近代博览会第一人——陈琪的传记,是“浙江名商传记丛书”之一。通过对仅有的一些有关陈琪的零星片断记载进行梳理、归类和分析,构廓出陈琪的一生,对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作了一个微观的个案研究。陈琪多次考察国外博览会,出版了《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策划和主办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筹备了中国近代最成功的出洋赛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博览会史,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