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曹雪芹西山传说
分类
作者 李铁成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雪芹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中国。他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是一位站在时代进步潮流最前列的学识渊深的思想家。他的小说《红楼梦》,深刻揭示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进入近代之前的社会弊病和严重危机,并表现了新的社会动向和人生理想,是一部通向近代文明的人文主义启蒙书。在艺术上,《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撮高成就和中华文化的独特丰采,也足以与西方第一流小说作品相媲美。

本书收集、整理了西山地区现存的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故事七十余篇,内容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性格为人、生活状态、才华品貌,《红楼梦》的创作、流传,以及西山地区的名山胜水、风土民情等。在这些或变了形,或掺杂了附会成分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曹雪芹:那是寄托了老百姓同情和希望的曹雪芹。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整理了西山地区现存的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故事七十余篇,内容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性格为人、生活状态、才华品貌,《红楼梦》的创作、流传,以及西山地区的名山胜水、风土民情等。在这些或变了形,或掺杂了附会成分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曹雪芹:那是寄托了老百姓同情和希望的曹雪芹。

目录

张永海关于曹雪芹的传说

雪芹的由来

曹雪芹当侍卫的故事

各二爷的由来

三个歇后语的来历

要说古,先论武

曹雪芹看病不收钱

芹圃先生的医德

曹雪芹妙诊妇科病

曹雪芹起死回生

手到病除

打鹰洼逮兔鹘

逮鹰的故事

逮鸟的故事

卖画当酒

曹雪芹过年

曹雪芹豪饮退翁亭

鄂比画葡萄的故事

雪芹画石

两把扇子

庙中作画

鉴定古画的故事

瘸鬼还能推磨吗?

《好了歌》的故事

曹雪芹与洋和尚

元宝石与石上松

元宝石的故事

公道老儿与胡斯赖

刘姥姥的故事

惜春出家地藏沟

智献龙凤图

巧修跑马城(一)

巧修跑马城(二)

曹雪芹教人糊风筝

关家的泥塑和盆景

曹雪芹授徒

以艺济残的故事

曹雪芹传艺

烹茶要数品香泉

曹雪芹劝人改过

曹雪芹鉴玉(一)

曹雪芹鉴玉(二)

宣德炉的故事

“夜壶”上的文章

霈哥智斗奉恩将军

圣贤愁

曹雪芹测字

大禄爷批点酒令

武攻文治

曹雪芹智斗花和尚

勇斗“坐地虎”

红脸大汉的拳头

斗恶少的故事

井台旁的对联

礼王坟前救车夫

巧开疗妒方

啄木鸟殉葬

棋艺震香山

曹雪芹送礼的故事

妙劝百事先

曹雪芹寻奇石

踏雪寻梅

曹雪芹与法海寺

曹雪芹与“空空庙”

太后喜读《红楼梦》

曹雪芹瓜洲留画

曹雪芹再婚

曹雪芹重订鸳盟

《红楼梦》糊顶棚的故事

《石头记》后四十回的丢失

曹雪芹因病失约

曹雪芹梦断香山

曹雪芹之死(一)

曹雪芹之死(二)

曹雪芹之死(三)

跋: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试读章节

曹雪芹在白家疃住的时候,给不少老百姓治过病。病这东西,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所以,要说曹雪芹白家疃看病的故事,那可就多了。要说最奇的,得说他起死回生救人命的事儿。

曹雪芹在白家疃住的时候,白家疃大街东口有个小饭馆,叫吉祥饭馆。平时,南来的北往的都在这里歇歇脚儿,吃点东西。老百姓农闲没什么事儿,也愿意几个人在这里来二两,絮叨絮叨。小饭馆说不大,但有几个家常菜做得味道不错,所以,曹雪芹常来捧场。

老板蔫蔫的,除了炒菜啥都不管。饭馆里的事,都是老板娘说了算。这老板娘不简单,别看年轻,三十几岁,也没什么文化,可是,能说会道,见什么人有什么话,叫你挑不出毛病。她总是满脸带笑,好像从来没遇见过烦心事儿似的,嘴里说话干脆利索,嬉笑怒骂全是故事。农闲的时候,她这里就成了全村人相聚聊天的地儿,老人、妇女、孩子到处都是。

曹雪芹到酒馆来,除了馋酒,再一个就是听这老板娘白话。看这老板娘为人处事,就跟看到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

老板两口子敬重曹雪芹是读书人,又帮乡亲们看病,所以,只要曹雪芹一来,就先端盘儿煮花生、猪杂碎、二两酒出来,算是送的。

这一天,曹雪芹自己没做饭,顺着大街就溜达到酒馆儿来了。还没到,就觉得气氛不对,不光没听到老板娘的笑声、说话声,似乎还有哭丧的声音。吆,这是家里出事儿了。

曹雪芹迈步进了后院,院里搁着口棺材,几个纸马纸人。一进屋,发现村里不少人都在。大娘婶子们围作一团,有的在安慰老板,有的自己在抹泪儿。再看床上,老板娘直挺挺的,好像已经不行了。一边上,寿衣都准备好了。

曹雪芹看了看,忽然向前一步,推开人群,来到床边,拿起了老板娘的手。人群里一下子嘀咕起来:“曹二爷,要给死人看病了。”“不行了,谁也白给,神仙救不了死过去的人。”

号了一会儿脉,曹雪芹觉得,老板娘脉弦滑而有力,弦为肝火,滑为痰盛,心中一喜,断定这人有救。他对老板说:“您把嘴弄开。”周围人吃惊地看着曹雪芹,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老板也是将信将疑,把老婆的嘴捏开条缝儿。只见,她舌头歪向一边卷着,舌头一边已被咬破,还在出血。曹雪芹又让人找一个盛米的木铲和一瓶香油来。

饭馆里这都现成,很快,木铲和香油都拿来了。曹雪芹又让老板脱下媳妇儿左胳膊上的衣服。只见曹雪芹将香油涂到病人的左臂上,拿盛米的木铲在胳膊上刮起来。先从腋下极泉穴开始,顺着往下,痧出得很顺畅。一会儿功夫,老板娘的整个心经变成了一条黑线。当刮到手腕灵道穴时,老板娘剧烈咳嗽起来,一张嘴,吐出一口浓痰,张开嘴,道:“谢谢曹先生!”

嘿!死人活了!曹先生真是神医!妙手回春哪!周围响起一片欢呼。

曹雪芹笑笑,继续在老板娘的神门穴点按了一会儿,同时,用另外一只手在她大都穴按摩,又掐她的太白穴。再看老板娘,舌头已经伸缩自如,归位如初了。这时候,老板娘从男人怀里自己坐了起来,挣扎着下了床,扑腾一下就给曹雪芹跪下了,她男人也紧跟着跪下,曹雪芹急忙伸手相搀。

老板娘人刚好,立马恢复了她干练的本色,让给做棺材的师傅结账,给送东西的退货,又招呼大家到前院旧馆内坐下。

大家坐下后都问曹雪芹,老板娘犯了什么病。曹雪芹道:“她是肝风内动,痰蒙清窍,心脉淤阻。医书上记载过这种情况。”

老板娘让她爷们儿做饭,招待大伙儿,特别感谢曹二爷救了她一条命。

后来,曹雪芹起死回生的说法就在附近村里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神。只有白家疃的老人还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P28-30

序言

“人民热爱自己的作家,常常把许多好事都加在喜爱的作家身上。这在民间传说里,都有突出的例子。”已故著名作家、红学家端木蕻良先生在为张嘉鼎先生《曹雪芹的传说》一书所作的序中如是说。

机智人物的故事,是民间传说中喜闻乐见的内容。香山一带的民间故事中,曹雪芹就是机智人物的代表,人们把许多传奇人物的故事,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因为人们喜欢《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因而喜欢曹雪芹。西山地区一直流传着有关曹雪芹的民间故事,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学者们证实曹雪芹确实在这里居住过,有客观事实的基础;第二,这里有稳定的传承这些故事的人群;第三,这里有传承这些故事的文化氛围。《八旗通志》明文记载曹雪芹家系正白旗包衣第四参领所属的第三旗鼓,曹寅为佐领后,升任江宁织造郎中。清代在西山脚下先后建立圆明园八旗、健锐营八旗和外火器营八旗。清代八旗既是地域集团,又是血缘集团。这些八旗驻军之间非亲即友,对同是满洲八旗的曹雪芹有极强的认同感。加之这些旗人平日不许离开营房四十里,每天除了练兵执勤之外就是唱子弟书、八角鼓、说周边的奇闻轶事。这样的族群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口头文学的传承条件。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2973种中,有关《红楼梦》的段子近30种。清代自乾隆年间起,演唱子弟书、听唱八角鼓就好像一阵风,从京西外三营刮到内城,从旗营影响到皇都的上层,成了京城旗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红楼梦》的故事也因此而深入人心,而有关其作者的故事也就随着八角鼓的传播而扩散开来。

曹雪芹是汉姓满洲正白旗包衣旗人,属内务府,其家在京城属大户人家。外三营的旗人是从城内分出来的普通旗人,当地有这样的俗语:“人肥衣新房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人瘦衣单动钱急,此人必是外三旗。”对城里这些大户人家的生活很有敬畏感、新奇感。曹雪芹来到西山,自然要讲城内这些大户人家的故事。他写的《红楼梦》首先是在旗营中被传抄的,我幼年在蓝靛厂就见过许多人家把线装的老《皇历》翻过来,用背面抄写唱本。把《皇历》翻过来废物利用,用来抄书,可以说是八旗营房中的一种习俗。传抄《红楼梦》然后又把其中感兴趣的章节故事编成子弟书段子,以演唱形式流传;通过子弟书的演唱,使外三营的男女老少均喜欢《红楼梦》。《红楼梦》以子弟书和岔曲的形式在八旗营房中流传,曹雪芹就成了当地人民喜爱的作家。除了《红楼梦》和尚存争议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外,至今几乎没有发现曹雪芹有其他东西传世,因而,我们今天对曹雪芹身世的了解,除了作品本身、友人诗之外,作为口述史的民间文学,成为十分重要的方面。一个作家能进入民间口头文学,是对其社会历史地位的肯定,是其在人民心中受到尊崇的生动表现。

北京香山一带流传着众多关于曹雪芹的故事,《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一书中也收有“风流公子”一折,这不是偶然的,我们从中也确实可以看到当年曹雪芹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影子。如“风流公子”中说:“这阿哥最是心慈更兼敦友道,舍己从人现成的东西这是乐儿得。”说明香山一带确实有城里来的风流公子来过,所以关于这位落魄贵公子的这些故事以民间传说、歌谣、打夯歌、莲花落等不同的形式被百姓口耳相传,流传至今,二百年来不衰,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口碑资料的内容,涉及到了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性格为人、生活状态、才华品貌,尽管它们已经离我们很远,有的也可能在传承中有些变形,甚至有附会的成分,但确是来自曹雪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信息,因而弥足珍贵。据我所知,京西外三营的人非常善于讲故事,旗营故事非常多,只是过去不重视,历史的变迁,人群的流失,致使这些口头文化无法得到保留。现在偌大的北京市已找不到一位会唱子弟书的人了。能收集到这些资料非常不易,这些故事与香山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情世态、人文环境十分贴切,具有明显的香山地域的生活真实性,十分珍贵。目前尚能收集到这么多故事,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曹雪芹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说明曹雪芹的确在香山一带生活并创作了《红楼梦》,人们是把他当做旗营生活中的一员而传颂的。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在香山地区的曹雪芹的传说故事是珍贵的活态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传承形态的改变,这些民间的口碑在慢慢地消逝,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文化损失。如果对于香山地区流传的曹雪芹故事,不加以整理、抢救,任其湮没,我们就会失去了解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人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失去《红楼梦》产生的生活源泉和土壤。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为保护这一文化,与海淀文联一起收集整理了西山地区现存的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故事,既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了它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对这一地区活态文化现象的保护。

我的老家是蓝靛厂满洲正白旗,自幼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文化遗存现象,因而关注和热爱旗营文化。在已经破落的营房中,我从老人唱的八角鼓、莲花落中听到了曹雪芹、《红楼梦》的故事。记得幼年在外火器营居住时,夏季吃完晚饭后,院子里总是聚集许多乡亲听我祖父常继刚说评书《永庆升平》。我的母亲是位岔曲迷,她收拾完家务后也到院子里,用恳求的眼光看着爷爷说:“爸,咱们唱段‘黛玉焚稿’吧。”然后就是爷爷领唱,大伙儿跟着哼唱,场面十分感人。母亲操劳一生,只有哼岔曲时才见到她有舒展的模样。曲词虽悲,唱着确实是一种感情抒发。每唱一次有关《红楼梦》的岔曲,都会引来不少老人对作者的议论。在乡亲们的眼睛里,曹雪芹是旗营中智慧人,物的代表。正是有这么多《红楼梦》的故事,所以这里才创造出了“叹清水河”这样传遍大江南北的小曲,才涌现出雷振邦这样的音乐家,侯宝林这样的曲艺家,金启■这样的学者。

对于香山地区流传着曹雪芹的故事,我既是见证者,也是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承者。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都有责任为曹雪芹这个令民族骄傲的文化伟人做些事情。此书收录了我整理的两篇有关曹雪芹的故事,做完此事,我觉得完成了一件对得起祖宗的任务。遗憾的是我听到的要比这多得多,年代久远,实在记不起来了。如,我家的家谱中记载,我的六世祖是火器营中一位有名的揣般(医生),其医术是从内务府一位阿哥学来的。我家每年三十除夕祭祖时均要把这段历史说一说。我们是普通旗人人家,能与内务府上三旗的子弟有过来往,是件值得夸耀的事。胡德平同志听说此事后,曾专程到北京市民委来找我。我告诉他,家谱在十年动乱红卫兵抄家狂潮中,已付之一炬了。这说明口头文学的传承是需要文化空间的,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也要办实事的。我认为,编辑出版《曹雪芹西山传说》就是件很值得做的事情。了解人民心中的曹雪芹,某些程度上,比一些离开《红楼梦》本身的研究还有意义,毕竟在世界上,能成为民间故事主角的作家不多,而且讲了二百多年!我相信这本书会受到关心《红楼梦》的读者的欢迎,这件事情也会得到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的热烈赞同,同时也为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做出了榜样。

后记

曹雪芹是我国18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传世巨著《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对《红楼梦》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嘉庆年间的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将《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史中进行考察,他认为当时欧洲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红楼梦》相媲美。

曹雪芹曾在北京香山正白旗(今北京市植物园内)居住、创作,与周边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旗营里《红楼梦》的流传也很广泛。因此,这一地区保留了很多有关曹雪芹、《红楼梦》的民间传说、民间谚语,以及多种以《红楼梦》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如莲花落、打夯歌、民谣、壁画等。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文化现象,也是从侧面了解曹雪芹、了解清代西山文化的重要材料,应当引起学界的进一步重视。

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辉煌历史的见证,必须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以往的保护往往侧重于文物、建筑、遗址等物质方面;而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空间、手工技艺、民间文学)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对这些不能“断档”的活态文化的保护本身,目前已经具有了抢救的意味,它成为我们在文化保护上的“当务之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不断认识,随着对其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活态文化种类被列入保护的范围。

北京市植物园是一座在世界上有着一定影响的专业植物园,不仅有亚洲最大的展览温室,同时还有千年古刹卧佛寺、京西避暑胜地樱桃沟,更有展示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生活、著述,展示《红楼梦》文化艺术的曹雪芹纪念馆。

这些文化资源是北京市植物园区别于世界其他植物园的文化标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历史遗产。北京市植物园十分重视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西山地区有关曹雪芹的传说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把他们列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北京市公园中心“文化建园”战略的一个具体内容。

借这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我们通过海淀文联邀请了十几位作家,通过民间采风的形式,对西山地区有关曹雪芹的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并编纂成书。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把这些珍贵的活态文化保存下去,留给子孙。

在此,我要感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在香山采风、致力于民间传说收集和研究的吴恩裕先生,感谢在六七十年代孜孜不倦搜集整理曹雪芹香山传说的张家鼎先生、张宝章先生、阎宽先生,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还要感谢给予我们这项工作以大力帮助的海淀文联主席卫汉青先生、秘书长崔墨卿先生,感谢帮助我们搜集整理传说的各位作家,没有他们的工作,我们这本《曹雪芹西山传说》的内容不会如此完备丰富。

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也真心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市植物园园长

李铁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4: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