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比较分析尤其是个案分析方法,在深入分析自然灾害的法律特性、防灾减灾法理的基础上,对防灾减灾的法律价值、国家行为意义、灾区和灾民的特征、赈灾的法律机制、灾害状态的法律对策、国家的减灾责任、灾区的减灾责任和《防震减灾法》修订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论证。全书的理论基础是,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具有致灾性和减灾性,在自然灾害状态下,人员、财物和社会关系本身,都具有易损性,这种易损性是人类行为致灾性的表现。本书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危害性与破坏性具体个案的分析和研究,给予验证。本书倡导以“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促进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土办法”与“洋办法”结合,从防灾减灾义务系统化上构建我国减灾法制。
本书是国内有关运用法律机制进行防灾减灾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作者在深入分析自然灾害的法律特性、防灾减灾法理的基础上,对防灾减灾的法律价值、国家行为意义、灾区和灾民的特征、赈灾的法律机制、灾害状态的法律对策、国家的减灾责任和灾区的减灾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论证。
全书的理论基础是,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具有致灾性和减灾性,在自然灾害状态下,人员、财物和社会关系本身,都具有易损性。而这种易损性,是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或者破坏性的具体体现。本书按逻辑关系分成防灾减灾法理、灾民赈灾和减灾责任等三编,从不同侧面对防灾减灾的法律机制、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本书对认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背景,依法防灾减灾的机制形成,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尤其是推进我国《防震减灾法》的修订与完善,我国综合型《减灾基本法》和《紧急状态法》的制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值得立法机关、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自然灾害专业科研、对策机构和法律界人士阅读。
修订版前言
前言
减灾法理编
第一章 自然灾害的法律性质
第二章 减轻自然灾害的法律机制
第三章 减轻自然灾害的法律意义
灾民赈灾编
第四章 灾区的法律特点
第五章 灾民的法律特征
第六章 赈灾的法律机制
减灾责任编
第七章 灾害状态的法律对策
第八章 国家的减灾责任
第九章 灾区的减灾责任
第十章 《防震减灾法》的修订与完善
附 录
附录一 “5·12”汶川大地震与三个减灾法律问题——以减灾法效用与政府行为效能为视角
附录二 “5·12”全国灾难纪念日的设立义务与纪念责任
附录三 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切实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和过渡性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2008年6月3日
附录四 四川省民政厅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办法2008年5月27日
附录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2008年6月20日
附录六 四川省民政抗震救灾主要工作情况2008年8月22日
附录七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2008年5月27日
附录八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恢复发展扶持居民安居置业的意见2008年6月15日
附录九 成都市关于在受灾群众焦中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的通知2008年5月28日
附录十 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第2号)2008年6月24日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后记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