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是一部广受文学爱好者欢迎的文学刊物,本书从近年来在《北京文学》上刊登的报告文学中,精选了八篇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和创作水平的报告文学,这些报告文学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读这些作品,让你细细品味世间冷暖、生活辛酸,让你恍然大悟,窥视到人生与生活的另一番奥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文学2006-2007报告文学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北京文学月刊社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文学》是一部广受文学爱好者欢迎的文学刊物,本书从近年来在《北京文学》上刊登的报告文学中,精选了八篇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和创作水平的报告文学,这些报告文学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读这些作品,让你细细品味世间冷暖、生活辛酸,让你恍然大悟,窥视到人生与生活的另一番奥秘。 内容推荐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能够及时把脉时代、关注社会、折射现实、感动读者、启迪心智的。本书是《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6-2007这一年全年刊发的报告文学中的精华。内容包括:“走歌”的红妹子——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田凤山:一个省部级高官的畸形人生,医患之间的战争等。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关注度和时代感。 目录 “走歌”的红妹子——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 黄孩子,白妈妈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 天使在作战 田凤山:一个省部级高官的畸形人生 医患之间的战争 中国婚姻质量报告 试读章节 “走歌"的红妹子——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第一章 一诺百年的旷世奇缘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旋风式地采访了杨尚昆、胡耀邦、聂荣臻、张爱萍等红军高级将领。他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遗憾地叙述:“死者的名单就是革命运动的名人录。长征时留在江西的人中间,牺牲的杰出共产党人比任何其他斗争时期都要多……粤赣边区军事领导人李才莲也被杀害,但是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和怎样遇害的……” 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中共中央分局12名委员中,唯有李才莲下落不明。曾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的李才莲是哪里人,到底哪里去了? 寻找李才莲,自“文革”前始,断断续续一直在进行。1995年,兴国县党史办副主任胡玉春爆出了个大冷门:李才莲是茶园乡教富村人。其妻子池煜华还健在。 史学界及新闻界的同志喜出望外,如同发现一座金矿,刻不容缓地向教富村扑去。中央电视台一、二、四频道及许多省电视台、报刊相继作出报道。池煜华,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终年不绝的李溪水由秦娥山的怀抱里涌汇出来,从教富村河背村小组擦肩而过,无声无息地流淌。9岁的池煜华嫁过来给6岁的李才莲当童养媳。 种菜、洗衣、做饭、作田……劳累了很会做事的小煜华,空闲出来的李才莲进了李溪上游的李溪村小读书。学校是播种知识的地方,也往往是播种革命的地方,李才莲秘密地参加了革命活动。 李才莲15岁与池煜华圆房。那是1929年春节前夕,圆房第三天,也就是大年初二一早,李才莲告别了蜜月中的妻子,去参加县城的暴动,踏上了血雨腥风的武装斗争之路。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中,李家出了几个革命者。15岁的李才莲是少共兴国县委书记。李文兰是李才莲的胞叔,担任了区苏维埃主席;李才万是李才莲的胞兄,担任了区少先队队长,后参加红军在红三军团某部三营任政委;池煜华也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部长。 “家里面老老小小有这么多人要吃饭,管得你革命不革命,田地里的功夫,家里的事情你就要去做。”李才莲的父亲和后母如此要求池煜华。 池煜华还不理解实际意义上的革命,一切都是从丈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为了一个干革命的丈夫,做妻子的也应该干革命;为了一个干革命的丈夫,做妻子的不能脱产干革命。所以,池煜华当的是不脱产干部。她干革命的主要工作是叫大家打草鞋,叫大家交公粮,叫大家当红军。 干革命,她是在帮丈夫;做家务,她也是在帮丈夫。帮丈夫,是一个做妻子天经地义的责任。她日日最牵挂的是丈夫,日日保佑的也是丈夫,丈夫——李才莲在外怎么样了呢? 李才莲常有信捎回来,交代池煜华要搞好家业,善待弟妹,千万不要打弟妹……不过,这些书信常常到不了池煜华的眼里、手里。因为她在家里的地位卑微,因为书信不是写给她收的,因为她不识字。书信认得她,她却认不得书信。虽然书信近在咫尺,书信上的内容却还要很久很久才能传到她耳朵里。有几次,李才莲千里转战到兴国县,来信约池煜华去县城相聚,待池煜华得知约会后,约会的时间早已过去。每逢此时,孤寂的池煜华就一个人站在一尺多高的大门槛上向小溪对面张望。那是一条从家里伸向外面世界的小路,也是一条从外面的世界转回家里的小路。望着这条小路,泪水就不知不觉地流淌,不知不觉地爬满了她整个脸庞,“滴答”在门槛上。 池煜华心目中的李才莲,就像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在红军长征前四年间的五次反“围剿”中,李才莲只回来过两次。这寥若晨星的两次探家,深深地刻在她记忆里,刻在她心目中,几十年后仍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是一个冬季的黄昏,凛冽的北风冷得刺骨。 池煜华抱了一捆柴草准备进厨房烧饭。走过大门槛时,她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小溪对面。哦,那条无边无际的小路尽头果然出现了一个黑点。立刻,她陷入重复过千百次的有望与无望,那么痴痴地望着,痴痴地等待。 “打短命的,还不赶快烧火做饭。等一下大家归来没饭吃,皮都会给你剥掉!” 后母一声断喝,池煜华回到灶台一边烧火做饭一边竖起耳朵倾听,细细分辨对河小路上遥远的脚步。 “才莲回来了,是才莲回来了!”池煜华扔掉手中的柴草,欣喜若狂地冲出厨房,不顾一切向小溪那边飞奔。 近了,果然是她日思夜盼的李才莲回来了。不过,回来的李才莲并不是人们传说的那样英俊、潇洒,那样高头大马神气十足。相反,风尘仆仆的李才莲脸色刮青,双眼无神,整个人弓着腰,驼着背,缩着身子,是一副落威落势的跌苦相,似一根在北风中瑟瑟缩缩的枯枝。 池煜华远远扑上来,将寒风中的李才莲紧紧搂抱。池煜华不知道,李才莲的归来牵涉到“AB”团的案子。担任中共上犹县委领导人的李才莲是被“革命,,开除回原籍的。身心疲惫的李才莲倒在与池煜华圆房的那问黑暗如漆的小房里,闻着浓浓的潮气霉味整整三天没有出屋。三天后出屋的李才莲显得木讷、迟钝,像伤了兀气的老人。 失去了“她有一个在外面当官的丈夫”的虚名,却得到了一个日思夜想的真实的丈夫。池煜华不懂得也不计较外边世界才有的那些荣辱得失,她扮演着一个大姐一个母亲的角色日日抚慰着自己的丈夫,她像一个新娘夜夜享受着自己的新郎。 十几天后,李才莲又挺起了胸膛做人,20天后,一米七。的李才莲又高昂着头颅出山了。一个“老革命”作为一个新革命者,他又重新参加了革命。男人的征战就是女人的煎熬。池煜华面临的又是一轮漫长的等待,而每一轮新的等待又伴随着新的冀盼。行前,池煜华红晕着脸,对李才莲发出了曾千百次萦回心底的疑问。 “你在外面给那么多人写信,为什么不写信给我?” “写信给你,你又不认得字,两公婆的事还要请别人念,几多不好意思呀!”李才莲说。 池煜华不吭声,晕红的脸羞得更红更美了。是哩,两公婆的事怎么好请别人念呢?难怪李才莲经常叫自己要学习识字。 望着温柔美丽的妻子,李才莲站在门槛外对站在门槛内的池煜华指天地发誓:“现在是战争年代,谣言特别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我算过命,算命先生说我不会死,会命长,大富大贵。记住,等着我。20年30年,哪怕50年60年,革命成功我就一定会回来和你相聚。” 面对如意郎君,池煜华觉得很有意思,半嗔半娇地请老天爷作证发出了誓言:“你放心地去吧。你20年30年不回来我就等50年60年,50年60年不回来我就等你100年。一定会在家里等你回来团聚!”P1-3 序言 报告文学虽然是文学中的新军,但报告文学能够直观快捷、集束深刻地反映并揭示当代社会现实中的事件、人物和问题,因而在当今的大众阅读中已经成为文学读物的大餐。 虽然近年来写报告文学的大家及其轰动性的作品不如上世纪80年代,然而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的风景在全国浩如烟海的大众性报纸的连载版面上,却占据着主导地位和最多的版面,成为大众阅读中最广阔又最为夺目的风景。 要知道,这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读者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读物,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的阅读率调查决定着每家报纸每个版面的生死存亡。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能够占据连载版面的主导地位,原因显而易见:读者喜欢。 读者喜欢,同样是面向市场谋求发展的文学杂志的应有选择。 新世纪以来锐意改革,佳作迭出、发行量连年上升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除了每期奉献赏心悦目的“好看小说”大餐,其品牌栏目“现实中国”每期的报告文学作品,更是以敏锐独特的社会视角和现实生活的贴近性,聚焦社会热点,揭示现实矛盾,反映社情民意,不断推出像《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老年悲歌》《遭遇美国教育》《血泪打工妹》《中国人民的理财生活》《生存与毁灭——亿万富翁杀人案的深层报告》《高考殇》《地狱入口的记忆》《天使在作战》等等一大批报告文学的精品力作。 所有这些报告文学的精品力作,因为题材往往切中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引起大众读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强烈反响。《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每期的报告文学刚一刊出,就会受到全国各地报刊的争相连载或转载,转载率数年来一直在全国文学期刊中名列前茅。 《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和《老年悲歌》的发表,还曾直接促使当期《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的脱销。 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年度中国优秀报告文学的不同选本,所收入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的报告文学,几乎均不约而同地各占据了全书约四分之一的篇目,居全国各文学期刊之首。 在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举办的“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发表的报告文学已经连续3届蝉联此奖,成为中国所有文学期刊中此一奖项唯一的佼佼者。 在2007年10月评出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中,《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的《天使在作战》名列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榜首。 热切地关注现实,敏锐地紧跟时代,真诚地贴近大众读者,精心地策划组织作品,正是近年来《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的报告文学作品广泛赢得读者的原因所在。鉴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报告文学所产生的强大的市场效应,应各界读者的强烈要求,我们每年都要编辑一本优秀报告文学精选。 我们编辑的这本《<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优秀报告文学精选》,就是《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5年全年刊发的报告文学中的精华。 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本身强烈的可读性、关注度和时代感。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能够及时把脉时代、关注社会、折射现实、感动读者、启迪心智的。 看新版《北京文学》(精彩阅读),读最新最好看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以说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广大读者的广泛共识。 不信,您就先读一读这本《优秀报告文学精选》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