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反映援藏干部在藏工作生活经历、感受和体会的书。
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人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经“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西藏进入了发展稳定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最好时期,同样汇聚着援藏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在他们的文章中,以散文、诗歌、回忆录等体裁,记述了在西藏工作、生活期间最有意义的事情,可以从中亲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西藏和西藏人民的至爱,领略到他们对这片高原厚土的情怀,其最可宝贵的是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样,是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这套书是为纪念中央实施援藏战略而编写的,主要反映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部分三批援藏干部在藏工作期间的经历、感受和体会。文章、简历、照片均由作者于2004年提供,由区党委宣传部编辑而成。编辑此书,是根据文章体裁来分类,分为散文(故乡情怀)、诗歌(心中的歌)、回忆录(难忘岁月)、通讯(雪域纪事)、工作研究(发展思考)五类。
故乡情怀
触摸白云
羌塘小山
我去珠峰
相伴
初过溜索记
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
迷人的阿里
高原精神
高原登山
八一镇素描
援藏情依依
愧对亲情
为了高原上的孩子
西洛其人
高原读书
为了母亲的嘱托
曲松的林卡
天路行
感受西藏
走近珠峰
樟木小记
藏北,你听我说
我爱你,米林
告别西藏
向往西藏
感念尼洋河
高原的蓝天
高原沙棘
老西藏
窗前的小花
当雄,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中秋—与妻在藏相聚
朝圣者的脚步
难忘的机场送别
我的藏族兄弟
阿爸的路
边陲小镇
怀念
迎接春天的人们
藏汉团结佳饮——酥油茶
飞机降落在雪山江边
西藏情怀
日喀则的林卡节
在西藏团聚的心情
阿里,离天最近的地方
走进灵魂的栖息地
美丽的喇嘛庙
西行散记
感悟昌都
甘为援藏人
心中的歌
广东援藏之歌
告别西藏
援藏诗选
遥寄女儿
援藏诗选
雪域寄情诗
思念
不回家的男人
感谢爱人同志
援藏感怀
援藏,人生难忘的驿站
别了,萨迦
难忘岁月
我定日的伙伴们
风雪夜归程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难忘的岁月
来自雪域高原的铭忆
永远激励着我的掌声
难忘那片晴空
令我终生难忘的援藏岁月
难忘的历程
援藏纪事
岁月有情
无愧三载西藏行
珍藏的经历
凝情昌都
难忘西邓柯
难忘的夜晚
电话情思
让孔繁森精神永驻心间
进藏日记
一路行吟一路歌
通往林芝的路
这里有我魂牵着的阳光之梦
回忆在哲蚌寺工作组的日子
西藏——我难忘的第二故乡
回顾援藏历程心向雪域高原
援藏纪事
“牛”干部在西藏可是了不得噢!
难忘巴青
昌都中路步行街为昌都打出亮丽招牌
援藏工作二三事
情越千山外
援藏日记
我爱高原地质
雪域的眷恋
才智献给西藏昌都地区环保事业
忆故乡,最忆是西藏
心系高原
为人师表,高原师魂
情系那曲,甘愿奉献
三代进藏人
永久的眷恋
波密情
忆西藏往事
永远的珍藏
魂牵梦萦曲松情
铭刻在雪域高原上的记忆
援藏纪事
难忘的岁月
我的第二故乡——西藏
无悔的援藏经历
明天,拉萨会更美好
西藏,我的第二故乡
雪域纪事
风华西藏
未完成未留下的遗嘱
感悟唐古拉
情洒雪域高原
西藏人好人亲人
我了解到的李艳杰烈士
我在那曲工作与生活
镶在心上的宝石
情注江达山水问
藏边雪祭
珠峰浦江同育希望
下乡记
子龙乡情思
送救灾粮
走进雪域高原古老的村寨
班戈轶事
艰难的五小时
下乡的日子
永远的雪域
使命与生命
人在旅途
情归昂仁
难忘高原情
别了,白朗
走进贡当
卓玛
阿里纪事
仁青伦珠与巴桑石确
回陕途中
到藏家
永不折翅的雄鹰
搭起中海油到尼玛的桥
一次难忘的经历
为荒原增添一点绿色
万里送车记
下乡散记
高原“高考”收获丰
江孜,我为你骄傲
五千米高原下乡记
羊八井,神女的怀抱
美在羌塘
江孜,血染的风采
高原雪
感受扎卡
雪域纪事
游古格王国遗址
发展思考
对比如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开发昌都地区旅游资源的思考与对策
昌都旅游新兴产业亟待开发
对那曲地区矿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对昌都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波密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扬优势之舟荡经济之水
西部大开发与藏药战略
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
芒康县发展战略思考
记广东第二批援藏干部中共波密县委书记郭文朝
林芝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现状及对策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做好卫生援藏工作
雪域高原写忠诚阿
西部大开发教育科技要先行
努力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关于民族地方立法的一点思考
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我区大开发
西藏优势行业旅游业
加快达孜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西藏高原畜牧业发展战略调整之我见
科技援藏工作在西藏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拉萨公路交通的现状与发展
关于加强西藏农牧区市场建设的思考
营造藏南要素汇流“洼地”
以“从一抓起、实干快上”,促进山南超常规发展
浅谈调整优化山南农牧区经济结构
积极落实财政政策加快山南经济发展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深化西藏农牧区教育改革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切实做好教育援藏工作
藏民族手工业在新时期的地位与作用
甘为赤子,第二故乡建功立业
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
新课题新探索新实践
浅谈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问题
对提高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经济收入的思考
有义有情尽职尽力
雪域高原献真情
昌都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援藏结束的思考
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努力建设雪域经济强县
加快西藏经济发展之我见
拉萨在改革中发展
援藏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援藏县委书记点滴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阿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对援藏工作的几点思考
藏东南春青稞高产栽培示范推广效益
援藏干部名单
第一批援藏干部名单
第二批援藏干部名单
第三批援藏干部名单
孩提时我最盼下雪。江南不常有雪,偶尔在春节前后,下一场寸许的薄雪。飘飘洒洒的江南雪与淅淅沥沥的江南雨一样,美丽、轻柔,充满诗情画意。
1995年的11月9日,我的窗外,又下起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此刻我正在雪域高原,祖国西南的一座边陲小城。1995年5月17日,我作为上海49名援藏干部之一,告别生我养我44年的汀南故里,踏上赴藏的万里征程,到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任县长。初到亚东时,我被神奇的山地垂直风光带迷住了,它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高寒荒漠迥然不同。沿拉亚公路从喜马拉雅山脊往南一路陡下,车窗外依次闪过地衣苔原、高山草甸、灌木丛林,到海拔2800米的亚东县城时,已是茂密的针叶林了。亚东河谷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小城干净利落。县城下司马镇的老街上,极富亚东民居特色的两层木板结构小楼,门窗玻璃擦得锃亮,窗台上一盆盆秋海棠、吊金钟争奇斗艳、繁花似锦,亚东河水涛声终年。徜徉在小街上,仿佛置身南方的古镇。百年开放使它享有“小香港”的声誉,秀美景色使它坐拥“小江南”的美名。但在亚东住久了,听当地干部介绍,亚东的反差悬殊很大,表象美丽清静,内涵却多灾多难。大部分乡镇地处高寒,冬季绝对低温达零下32度,雪灾、火灾、霜灾、雹灾交替频繁。这不,眼下的大雪就是证明。
这是我到西藏的第173天,窗外的雪可没有江南雪那种脉脉温情,积云厚雪仿佛逼压下来,风吼得如怪兽一般,大雪夹着雨点,铺天盖地,有股要吞没世界万物的气势。县里的百岁老人巴桑说,好多年没看到这样的雪了,老天爷发怒,亚东要闹灾了。事后知悉,日喀则地区9个边境县绵延1500公里,普降近百年未遇的大雪。其中,亚东是灾情最重的县域之一。
此时此刻,县委书记次仁塔杰正在万里之外的上海率团考察,我留守在县里主持党政全面工作,肩上的担子非同寻常。这场雪吉凶如何?我忧心忡忡。
驱车初探雪情
整整一昼夜的雨雪交加,户外已是冰雪的世界。县机关院子里那棵碗口粗的杨树被斜劈成两截倒在雪地里,电线杆子上的电线外面裹了一层易拉罐般粗的雪衣冰柱,那小指般粗的铝芯线被压断,电线杆也压趴了。全县交通堵绝、通讯瘫痪、供电中断……
县抗灾指挥部迅即组建起来,我任指挥长。天一亮,县领导就分头视察灾情。我和县人大主任索朗次旦及两名上海援藏干部:县委副书记钟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建宏一路。我披上厚重的老羊皮军大衣,顾不上带水、干粮和墨镜,操起一把折叠式军用雪铲和一支微型冲锋枪,就驱车上路。
我们尾随铲雪开道的推土机前行。75匹马力的推土机喷着黑烟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推土板将积雪铲向公路两旁,形成一人多高的雪墙,公路就象两堵雪墙中间的狭长小巷,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就沿着这条雪巷前行。南于积雪太厚,推土机铲不到地表,推过之后,路面上还残留一层厚厚的冰雪。驾驶员尼玛把丰田越野车挂上加力档,一脚把油门踏板使劲踩到底,车头发出呼呼的拉力声和马达的轰鸣声,车轮辗过冰雪,在车后留下两道黑黑深深的车辙。因路面打滑,方向盘极难把握,车头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地颠簸滑行,象扭秧歌、跳迪斯科。
尼玛师傅一刻不停地用力扭动方向盘,车头忽儿撞向左面的雪墙,忽儿擦到右面的雪墙,发出“嚓嚓”的摩擦声。假若稍不留神撞出雪墙翻下深谷,我们就得见阎王了。
更大的危险来自雪崩。坐在行进的车里,能看到前面的雪崩景象:大面积的积雪从高山陡坡上滑泻而下,在山谷底部堆积如山,隆起的雪堆呈一团一团的球形裂开状,象无数朵盛开的雪莲花挤挨在一起。车窗外满目狼藉:老百姓种菜的温室压垮了,冻毙的羊在雪地里横尸遍野,幸存的羊叫声格外凄惨,“咩咩”的颤音叫得人落泪。牦牛饿得相互啃尾巴上的毛。大树缺胳膊少腿,电线杆东倒西歪,树枝、电线横七竖八倒在地上,我们不时下车清除路障。雪野里,也有不屈不挠的风景:连钢筋铁骨的水泥电杆都折断几截栽倒在地,钻天杨却屹立在风雪中依然伟岸挺拔。冷杉和乔松虽被冬雪重压弯曲,在银白世界还是一片苍翠。野石榴被压得訇伏倒地,而雪堆下顽强伸出的枝条上浆果依然红艳。“看哪!”有人惊异道,只见阳光下,雪堆的缝隙间泛起一片湖蓝色的荧光,好似雪丘腹中点着一盏盏蜡烛灯。尼玛说,雪的含水量高就会出现这种奇异天象,雪发蓝光是凶兆,必定是场大雪。
很多日子以后,我翻开辞典查“雪”。书上云:雪是从云中降落具有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体降水物,由于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我曾在雪地里捧把雪仔细看过,她依然凝华,依然六角形八角形无数角形,可她不再美丽,不可知的自然冲突已使她变成一头巨噬怪物。
我们越往高海拔走积雪就越厚,越野车不时陷进雪里动弹不了,我们只好下车,用携带的军用雪铲轮流铲雪。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铲雪可没有文学作品里描写得那么浪漫,在没膝的大雪里罡风刮得人站立不稳,我们就双腿跪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挥锹铲雪,风卷雪粒打在脸上象沙子一样打磨得两颊麻辣辣的痛,高山缺氧使人胸口象堵了一块石头,个中滋味绝对不象儿时打雪仗、赏雪景那样的兴致。
我们的越野车整整一天仅驶出县城20公里,我们初见雪灾端倪,见识了雪,领教了雪的破坏力。回到县城已是傍晚了,我们才想起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口饭。眼睛被耀眼的雪光灼得隐隐发痛,嘴唇干裂翘起一层油皮。现场踏勘使我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正确指挥抗灾奠定了基础。
晚上,我的住处燃起几根蜡烛,在摇曳黯淡的烛光下,抗灾指挥部的头头脑脑们汇总分析灾情,作出一项项决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和沿路乡镇群众铲雪开路,调集全县推土机辟通主干道,尽快恢复交通;组建一支40余人的青年突击队架线,协助电力部门尽快恢复供电:邮电部门全力抢修通讯线路,优先确保电报畅通,尽快恢复电话通讯;组织公安干警和民兵日夜巡逻,维护社会治安防范坏人趁火打劫:组织干部群众分头寻找解救被风雪围困的牧民和牲畜:组建联络小分队到失去音讯的乡镇探明灾情:县领导兵分几路带领机关干部下乡,安抚五保老人和特闲户,筹措粮草资金开展自救互援……。一场全县总动员的抗雪救灾战役揭开了序幕。P36-39(下卷)
这是一套反映援藏干部在藏工作生活经历、感受和体会的书。手捧这一套沉甸甸的本子,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战略决策十余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区市、国有大型企业的援藏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深厚感情,离家别亲来到雪域高原,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工作、生活,建设西藏。在羌塘草原,在雅江河畔,在冈底斯山,在三江流域,在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援藏干部的足迹: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部队到学校,都有援藏干部的身影;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团结,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辛勤和汗水。他们视西藏人民为父母,以西藏高原为故乡,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在多少个日子里,迎朝阳、披晚霞,日以继夜,辛劳耕耘,将他们的灵魂和生命熔人这片热土,谱写了一页页又新又美的篇章。
西藏五十年的巨变和四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的历史。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从那时起,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后,一批又一批内地干部、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教师、医生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来到西藏,在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西藏人民谋解放、谋发展、谋幸福,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以孔繁森、李素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干部。一批批援藏干部走了,一批批援藏干部又来了,承前启后,源源不断,或三年或十载或终身,他们在西藏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人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经“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西藏进入了发展稳定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最好时期,同样汇聚着援藏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在他们的文章中,以散文、诗歌、回忆录等体裁,记述了在西藏工作、生活期间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中亲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西藏和西藏人民的至爱,领略到他们对这片高原厚土的情怀,其最可宝贵的是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样,是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这套书的出版,对宣传援藏事业,弘扬援藏精神,进一步做好援藏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十分珍惜宝贵的历史经验,十分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弘扬高尚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为民宗旨,坚持第一要务,坚持实干兴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只争朝夕,团结拼搏,乘势而上,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