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法大诉讼法学博士文库”中的一本。本书通过较为丰富的资料回溯了刑事和解的历史轨迹,总结出刑事和解兴衰变迁背后的规律,揭示了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一些有益的历史资源。本书还通过32个发生在我国和国外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具体分析了刑事和解的特点、要素、模式以及实践中的制约因素,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深入而务实地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构建。
本书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刑事和解理论与制度的一本力作。作者没有直接照搬国外的恢复性司法潮流作为理论依据,而是吸收和借鉴了政治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挖掘基于我国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的可行性和正当性,通过较为丰富的资料回溯了刑事和解的历史轨迹,总结出刑事和解兴衰变迁背后的规律,揭示了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一些有益的历史资源。本书还通过32个发生在我国和国外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具体分析了刑事和解的特点、要素、模式以及实践中的制约因素,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深入而务实地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构建。
引论 刑罚之后又如何
一、世界性难题
二、我国刑事司法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三、刑事和解研究的价值与现状
四、本书的分析方法
第一章 刑事和解之基本理念
第一节 什么是刑事和解
一、“和”与“解”
二、一般意义上的和解
三、法律视野中的和解
四、本书所研究之刑事和解
五、刑事和解与相关概念之辨析
第二节 研究刑事和解的两个视角
一、刑事政策视角
二、民间法视角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性质
一、刑事和解是一种刑事纠纷解决途径
二、刑事和解是一种诉讼行为
三、刑事和解是一种公法契约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纠纷解决的满意度
二、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益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节 刑事和解的正义观
一、合意正义
二、恢复正义
三、个案正义
第二章 刑事和解之历史轨迹
第一节 刑事和解在人类社会的演变轨迹
一、血亲复仇——同态复仇——赎金和解的转变
二、从原始和解到法定和解
三、国家的兴起与刑事和解的衰落
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法“强制力”观念的弱化
五、刑事和解的复兴
六、刑事和解兴衰变迁背后的规律
第二节 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历史轨迹
一、中国古代的刑事和解
二、陕甘宁边区的刑事和解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刑事和解
第三节 现代西方各国刑事和解实践
一、英美法系的刑事和解制度
二、大陆法系的刑事和解制度
第三章 刑事和解之理论依据
第一节 刑事和解之政治哲学依据
一、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理论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二、主体性理论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第二节 刑事和解之经济学依据
一、经济人预设一一经济分析的前提
二、从当事人角度对刑事和解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从国家角度对刑事和解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三节 刑事和解之心理学依据
一、宽恕与忏悔的心理学研究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二、叙事心理治疗
第四节 刑事和解之文化依据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二、国外宗教文化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第四章 刑事和解与刑事法理论之互动
第一节 刑事和解与犯罪学理论
一、犯罪性质认识的转变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二、犯罪类型学的发展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三、标签理论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第二节 刑事和解与刑法理论
一、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事和解与人身危险性
三、刑事和解与社会危害性
四、刑事和解与刑罚
五、刑事和解与刑事责任
第三节 刑事和解与刑事诉讼法理论
一、刑事和解与诉讼目的
二、刑事和解与诉讼模式
三、刑事和解与诉讼分流
四、刑事和解与被害人消极诉权
第五章 刑事和解之制度要素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参与主体
一、加害人
二、被害人
三、国家公权力机关
四、社会促和力量
五、律师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一、为什么刑事和解——影响当事人选择刑事纠匀解决方式的因素
二、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一、被告人认罪并悔过,双方对案件事实无争议
二、双方自愿
三、符合法律允许的刑事和解案件范围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责任形式
一、加害人的责任形式
二、被害人的责任形式
第五节 刑事和解协议
一、和解协议的效力
二、和解协议的反悔
三、和解协议内容的机密性和免责性
第六章 刑事和解之建构图景
第一节 中国刑事和解现状分析
一、刑事和解在中国的现行法律依据
二、各地试点概况
三、实践中的刑事和解特点
四、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积极效果
五、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遭遇的阻力与思考
第二节 刑事和解之制度体系构建
一、原则性规定
二、范围
三、条件
四、模式
五、和解协议
六、一般程序
第三节 刑事和解之模式选择
一、理论界有关刑事和解模式之争
二、实践中的刑事和解模式
三、我国刑事和解之模式选择
第四节 具体诉讼阶段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
一、侦查阶段的刑事和解
二、起诉阶段的刑事和解
三、审判阶段的刑事和解
四、执行阶段的刑事和解
第五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保障机制
一、微观制度保障
二、宏观环境保障
结语 从刑事和解看中国未来刑事法的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