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史是指孔子学说在为道屡迁,为变所适中演变发展的历史,是孔子学说重新诠释、重新发现的进程。孔学作为中华民族主导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想、核心民族精神、核心道德情操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孔学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是人道的启迪者,他以人文的关怀而挺立于宇宙天地之间,他是影响中国礼乐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形而上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形而下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精华的结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斋、战、疾。予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导 论
第一编 孔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社会经济态势
一、“封建”开始总崩溃
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
三、社会阶层大流动
四、诸侯间人才流动加速
五、谷禄制俸禄出现
六、商业经济发展
第二节 礼乐文化状况
一、“礼崩”
二、弃礼用刑
三、“乐坏”
四、文化的民间化和世俗化
第三节 思想观念的变迁
一、人本主义思想渐兴
七、自卫返鲁
第五节 晚年
一、答哀公及季康子问政
二、伤季氏之乱礼
三、序《诗》、《书》
四、惜颜回之死
五、孔子殁
第三章 孔子思想史料
第一节 《论语》一书的形成与流传
一、《论语》的著者
二、《论语》的结集
三、《论语》的流传
第二节 《礼记》孔子言论考辨
第三节 《孔子家语》考辨
第四章 孔子的思想学说
第一节 礼学
一、礼的基本含义
二、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礼仪法度
第二节 仁学
一、仁者,爱人
二、仁里礼外
三、仁是社会伦理观念的全部内容
四、仁与孝
五、仁与忠恕
第三节 君子论
一、君子小人对举,以明君子之质
二、君子之精神追求
三、君子之德
四、君子之乐
五、君子之修养
第四节 天命论
一、敬畏天命
二、知天命而尽人事
第五节 政治论
一、为政以德
二、政者,正也
第六节 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
二、因材施教
三、学思结合
第五章 孔子弟子
第一节 七十二贤
一、孔门弟子数目辨析
二、主要弟子
三、孔子弟子特点与思想分野
第二节 曾子与《大学》
一、曾子是否作《大学》
二、《大学》概略
第三节 子思与《中庸》
一、子思生平
二、子思作《中庸》之辨
三、《中庸》概略
第六章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仁政论
一、以仁为源
二、推行王道
三、民贵君轻
四、权宜行礼
五、尊贤使能
六、制民恒产
第二节 性善论
一、先天善性
二、固有之心
第三节 修养论
一、君子人格
二、本心说
三、养气说
第七章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隆礼论
一、礼起于欲
二、隆礼法后
三、礼中有法
第二节 修养论
一、性恶、隆礼与修身
二、渐修以学
三、近尽节求
四、虚壹而静
第三节 天人论
一、天之含义
二、自然之天
三、明于天人之分
第八章 先秦时代孔子思想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墨家的挑战
一、墨子生平
二、“兼爱”的治国理念
三、崇天敬鬼的宗教情节
四、“节用”、“节丧”的消费观念
五、“非乐”的文艺精神
第二节 道家的挑战
一、道家与老庄
二、自然无为的政治论
三、存虚守静的人生观
四、“绝学无忧”的治学态度
五、“无知素朴”的倒退社会观
第三节 法家的挑战
一、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二、“皆挟自为心”的社会观
三、“惟治为法”的治国理念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理想社会
第二编 孔子思想的经学化
第九章 孔子与汉代经学
第一节 儒家学说的经学化
一、今、古文经学及其发展
二、儒家典籍经学化过程
第二节 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孔学的经学化及其走向
一、对二者天道观的对比分析
二、对二者阴阳五行思维框架的对比分析
三、对二者纲常伦理思想内容的对比分析
四、《春秋繁露》对谶纬的影响与《白虎通》对谶纬的吸纳
第三节 《论语》在汉代的流传
一、三论并存与融合
二、辅翼六经,“传莫大于《论语》”
第十章 董仲舒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天人论
一、“唯天为大”的天论
二、“物固以类相召”的天人感应论
三、“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天人政治论
第二节 人性论
一、“天质之朴”的人性本质论
二、“待教而善”的人性教化论
三、“性三品”的人性等级论
第三节 社会政治论
一、“大一统”的国家论
二、“取法于天”的王道论
三、“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论
第十一章 孔子与魏晋玄学
第一节 儒学的玄学化
一、儒学的衰落状况及其原因
二、儒学玄学化的过渡环节
三、儒学的玄学化
第二节 魏晋玄学对孔子思想的张扬
一、竹林名士对孔子思想的消极态度
二、元康名士的另类张扬
三、儒学玄学化的终结
第三节 何晏《论语集解》
一、版本与作者
二、注经新特点
三、用《易传》解经
第四节 皇侃《论语义疏》
一、皇疏之成书及流传
二、皇侃的《论语》观
三、皇疏之特点
第十二章 孔子思想在隋唐时代的发展
第一节 唐代的《论语》注疏
一、《论语》研究相对衰落
二、陆德明的《论语音义》
三、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
第二节 王通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一、三教可一
二、中道
三、王道政治
第三节 韩愈的道统论
一、韩愈之道论
二、建立道统
第四节 李翱的性情论
一、对孔子“性与天道”问题的回应
二、性
三、性情关系
第五节 柳宗元的天人论
一、兴孔子之道
二、天人相分
第六节 刘禹锡的天人论
一、天人交相胜
二、天人还相用
第三编 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诠释
第十三章 宋元时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邢■《论语注疏》
一、《论语注疏》的注释特点
二、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第二节 朱熹《论语集注》
一、《论语集注》的成书
二、博采众说,通经明理
三、《论语集注》在《论语》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蔡节《论语集说》
第四节 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
一、疏证疑难
二、订正朱注
三、发朱注之未发
第五节 陈天祥《论语辨疑》
一、驳正朱注
二、移易经文,改经就注
三、存疑待考,不做强解
四、平心剖析,独发己见
第十四章 周敦颐,邵雍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周敦颐其人及其著作与学术思想
一、周敦颐其人及其著作
二、“学颜子之所学”:周敦颐的学术大要
第二节 周敦颐对孔子思想的开掘与传承
一、《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
二、《通书》对《太极图说》的展开
第三节 邵雍其人及其学术思想概要
第四节 邵雍对孔子思想的开掘与传承
一、邵雍的先天学
二、邵雍的观物思想
第十五章 张载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气论
一、张载之前的气论思想以及孔子关于“气”的观点
二、“太虚”之气
三、“一物两体”之气
四、相感而生之气
第二节 心性论
一、“心性”之概说
二、合性之心
三、诚心与“成性”
第三节 民胞物与
一、横渠四句
二、民胞物与
第十六章 二程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孔颜乐处”与二程归宗孔学
一、二程对“孔颜乐处”的追求
二、二程兄弟异同
第二节 天理论与孔学发展的思辨化
一、“天理”范畴的提出
二、天理的具体内涵
三、理与气
四、格物穷理
第三节 仁论
一、识仁
二、仁学的基本内容
三、二程仁学思想对孔学的发展
第四节 性命论
第五节 义利论
第六节 二程在孔学史上的地位
第十七章 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朱熹的学术渊源及其道统思想
一、朱熹的学术渊源
二、朱熹的道统思想
第二节 理气论
一、理、道与太极
二、天理的特性
三、理与气
四、理一分殊
第三节 心性论
第四节 工夫论
第五节 朱熹在孔学史上的地位
第十八章 陆九渊、王守仁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孔学发展的心学路向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一、心本论
二、易简工夫
第三节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一、心即理
二、知行合一
三、致良知
四、王门“四句教”
第十九章 明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胡广《论语集注大全》
第二节 陈士元《论语类考》
一、分门别目,考证名物
二、博引旧说,详为折衷
三、驳正朱注
四、摒去杜撰、浮谈之说
第三节 李贽《论语评》
第四节 郝敬《论语详解》
一、郝敬的《论语》观
二、《论语详解》的注释特色
三、对《论语详解》的评价
第五节 刘宗周《论语学案》
一、《论语学案》的成书
二、《论语学案》的学术特色
三、早期思想的代表作
第六节 智旭《论语点睛》
第二十章 清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惠栋《论语古义》
一、尊汉嗜古的治经倾向
二、求真求实的治经宗旨
三、博稽众说、注重小学的治经方法
第二节 狄子奇《论语质疑》
一、融通汉宋、求真考实的治经立场
二、商榷《集注》,质、疑、同、补朱子的治经主线
三、旁征博引、赅洽精核的治经风格
第三节 宋翔凤《论语说义》
一、融通《春秋》与《论语》
二、以《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阐发《论语》中的思想
三、以朴学方法疏解《论语》中的名物制度
第四节 刘宝楠《论语正义》
一、《论语正义》的成书
二、《论语正义》的注疏特色
三、《论语》旧注中水平最高的集大成之作
第五节 康有为《论语注》
一、“六经注我”的解经方式
二、宗主今文经学的治经原则
三、引借西方思想观念的解经倾向
第二十一章 王夫之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王夫之生平及思想轨迹
一、王夫之其人
二、王夫之思想成长轨迹
第二节 黜释老,僻王攀王夫之的学术精神
第三节 王夫之对孔门易学思想的开掘与发挥
一、四圣同揆、占学一理
二、乾坤并健,易之纲宗
第四节 继横渠正学
一、本体论
二、知行论
三、理欲论
第二十二章 颜元、戴震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颜元的气质论
一、气质本善,习与性成
二.气质之性亦为天命之性
三、宋儒错解之因
第二节 颜元的修养论
第三节 颜元的唯实论
一、“下学上达”是孔门定法
二、“经济”之学
第四节 戴震的道气论
一、通经明道
二、气化即道
第五节 戴震的理欲论
第二十三章 康有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托孔子以改制
第二节 奉孔子为教主
一、立教之原因
二、神化孔子
三、孔教之组织、仪式
四、孔教之教义、目的
五、孔教之影响
第三节 大同社会
一、《大同书》的成书年代
二、大同理想
第二十四章 谭嗣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仁说
一、仁——通——平等
二、黜名斥礼
三、心力
第二节 道器说
第三节 三世说
一、三世说之源与流
二、谭嗣同的两三世说
第二十五章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孔子思想历史地位的形成
一、孔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
二、孔子在汉唐经学中的地位
三、孔子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
四、孔子在清代实学中的地位
五、孔子在近代变革中的地位
六、孔子在现代化思潮中的地位
第二节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一、孔子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孔子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孔子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孔子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原因
二、教育原因
三、思想原因
参考文献
后记
由分封与郡县制而引发的“古今之辩”,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不同意见,即使说诸生“诵法孔子”,也不至于“惑乱黔首”,而动摇强秦的。从博士淳于越的意见来看,完全是从秦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而非为“惑乱黔首”的行为,由“古今之辩”而导致“烧书坑儒”,从政治上曲解、误读了儒家,遮蔽了儒学,错焚了《诗》、《书》,误判了儒生,开中华民族历史上大恶列,以致后来,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者,都效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代烧李贽的书,清代的文字狱,“文化大革命”中的“扫四旧”等。这是儒学第一次被遮蔽。
秦始皇在长期统一战争以后,未予沉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以休养生息,依然以法为教,严刑峻法,大征劳役,激起人民反抗,强秦只维持14年就迅速灭亡,始皇帝传至万世的愿望成了泡影,到二世就夭折了。汉在人民抗暴秦的烽火中诞生。汉初有智慧、有远见的思想家,都在思考和求索强秦为什么速亡这个重大问题,陆贾和贾谊在《新语》和《新书》中,都强调“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夫谋事不垃仁义者后必败”。以“仁义不施”,“刑罚太极”是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他们理性地思考古与今、仁义与刑罚、“得天下”与“治天下”的关系时,从中重新发现了儒学。《史记》记载:“陆生(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刘邦)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日:‘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这段对话,最能震撼刘邦的是秦统一天下以后,如果“行仁义,法先圣”,哪里有你得天下的份。这就是说,秦速亡的原因是错误地坚持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没有与时偕行,选择儒家仁义思想治理天下,在社会的转型、朝代的更替、人民的反抗、战争的残酷中重新发现了儒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发现儒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秦的暴政及抗秦战争,社会生存条件毁坏,生产严重破坏,社会需要安定,生产需要恢复,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于是以道家清静无为为主综合各家的黄老之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主导学术思潮达60佘年之久,儒学思想受压抑,汉景帝母亲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一次黄老学派的黄生与儒家学派的辕固生在景帝前论争汤武是否受命的问题时,辕固生从儒学立场出发,说明汤武革命的合理性,黄生则从汤武非受命,证明其非法性,为此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日:‘此家人言耳。’太后怒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复罪”,黄老之学得权势者支撑,儒学受遮蔽。 黄老的清静无为之学,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冲突的显露和加深,特别是地方诸侯王势力的膨胀,造成吴楚七国之乱,对中央政府造成威胁,北方匈奴的不断掠夺边境,亦威胁汉王朝,为化解内外的冲突,以求长治久安,建构政治、经济、思想机制,黄老清静无为之学便不适应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了。
P10-11
本书从酝酿到完成,用了3年的时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的总体框架、结构、各章节的题目是由罗安宪设计的,各个章节的写作是由多人分别承担的。具体情况是:导论:张立文;第二、四章:罗安宪;第一、三、五章:李万刚;第六、七、十五章:杨名;第八、十章:孙兆泽;第九、十四、二十一章:宋锡同;第十一、十二章:高会霞;第十三、十九章、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十章第四、五节:唐明贵;第十六、十七、十八章:李会富;第二十章第一、二、三节:张秋升;第二十二、二十三章:史怀刚;第二十四章:陈慧麒;第二十五章:傅凤英。初稿完成后,罗安宪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各位作者认真修改,最后由罗安宪统一审阅定稿。本书能够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各位作者的积极参与!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人民出版社方国根编审的大力支持!陈慧麒、孙玉权、姜智对本书引文作了认真仔细的校对,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罗安宪
200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