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养金鱼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传统项目,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好尚和生活情趣。今走,传统的选种、育种方式已逐渐为大规模的工业养殖取代,懂行的玩家看了,难免摇头。本书即是对传统金鱼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由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辑录古今相关著述十余种。
本书可供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参阅赏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金鱼文化 |
分类 |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宠物 |
作者 | 刘景春//陈桢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蓄养金鱼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传统项目,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好尚和生活情趣。今走,传统的选种、育种方式已逐渐为大规模的工业养殖取代,懂行的玩家看了,难免摇头。本书即是对传统金鱼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由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辑录古今相关著述十余种。 本书可供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参阅赏读。 内容推荐 蓄养金鱼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传统项目,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好尚和生活情趣。今走,传统的选种、育种方式已逐渐为大规模的工业养殖取代,懂行的玩家看了,难免摇头。本书即是对传统金鱼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由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辑录古今相关著述十余种:前半部分为今人著述两篇:刘景春先生所撰《北京金鱼文化概述》,从作者六十余载的实践出发,记述了老北京四合院内的养鱼方法和品种讲究;《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为生物学专家陈桢教授所著,通过大量考证和深入研究,呈现了对中国金鱼的变异、进化和遗传因素的完整认识。后半部分汇集明清以来有关的珍贵文献和图谱,包括《金鱼品》、《朱砂鱼谱》、《朱鱼谱》、《金鱼图谱》、《虫鱼雅集》、《金鱼饲育法》六种,及近人周瘦鹃《养金鱼》和郑逸梅《金鱼掌故》二文,理趣俱足,可供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参阅赏读。 目录 序 北京金鱼文化概述 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 中国金鱼文献辑存 金鱼品 石砂鱼谱 朱鱼谱 金鱼图谱 虫鱼雅集 金鱼饲育法 附文 养金鱼 金鱼掌故 试读章节 余一酷爱金鱼之鱼迷也,有六十年豢养金鱼之历史,在悠久的养殖金鱼过程中,尽尝其中之滋味,苦、辣、酸、甜亲历无遗。对金鱼之培养与金鱼之性状略知一二。今以个人粗浅认识节略述出,以供同好参考;若能对金鱼之发展起推波助澜之作用于万一,实亦非始料之所及也。在短暂之时间中,草拟拙见,仅以用水、饲喂、供氧以及良种品位之要端,揭要成文,以一得之见奉献同好。非感言述,实乃对金鱼爱好涌动之一端也。若蒙垂青,敬希赐教。 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中国金鱼,体型多样、体态丰腴、特点突出、姿态纷呈,以其独特之魅力活跃于世界文明之苑。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多有爱之入迷者,亦有玩赏陶醉者。或以之点缀厅堂,或以之点缀庭院,或以其家化演变阐明生物演化之规律者。间或亦有倾力效专业豢养之规模,以收多品种整体配搭之效者。规模小者养育一两盆,亦是以修心养性、心旷神怡成为精神之慰藉。若能在家中豢养金鱼数盆,工作之余为宠物操劳片刻可以收怡情养性、活动身体之效也。 中国金鱼之远祖为鲫鱼而非鲤鱼。宋朝诗人曾留下“沿桥待金鲫”以及“我爱南屏金鲫鱼”之句,说明当时主人已注意到灰色的鲫鱼脱色成为橘红色的金鲫。这些诗句产生于11、12世纪,与今日相隔约八百余年。这就是说金鱼在家化过程中实实在在发生巨大的惊人变化。这个事实支持了达尔文生物进化的理论,也阐明了物种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了人类改变世界的信心。金鱼形态的变化即金鱼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人工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正符合进化论的理论。应当更正确地说,中国金鱼发展之过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而中国金鱼之进化过程,早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三百多年前已经开始。经过家化变异之金鱼虽不能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列,亦为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之硕果。中国金鱼之豢养,既有助于科学研究,又可以怡情养性、活动身体,真一举数得之美事也。 容器 鲫鱼本梭形,体扁瘦,便游动。经多年人工豢养之后,体形逐渐缩短,体态肥厚丰腴。经过明朝盆养,鱼在较小之容器中生活,其活动受到限制,逐渐形成今日金鱼之体态。易尖头为宽头,易窄瘦为丰腴,易尖尾为宽尾,易二尾为四尾,易;溜肚为方肚。总之,今日金鱼之形态,更多地受赐于盆养。从幼苗养于盆中,加以人为的选择,金鱼体形宽厚,故谓之盆鱼。养鱼之容器愈大,鱼之跑动愈快,体力消耗愈多,成长之后愈接近于野鱼的体形。故养金鱼之容器不宜过大。同为一种金鱼,盆养之则体宽肚方,肥大丰厚;坑养之则体瘦细长,一望便知是坑秧子。故金鱼之容器不宜过大,但亦不宜过小,过小则影响金鱼之发育。 养金鱼之盆面积宜较宽大,要求口面大,深度浅。北京郊外烧制之鱼盆,以套数表示体积。【图1】一般为八套盆,口面直径为80厘米;十套为90厘米;十二套为1米整。所谓“套”者,套装之谓也。十二套最大,套装时放于最外面,其中套装较小之盆如十套、八套、六套等,套数愈小,愈置于内中。所谓十二套,夸大之称也,实际不能正好套装十二层。最常见者为八套盆,即口面直径为80厘米者。十套、十二套之瓦盆太稀少了。大盆烧制困难,非有较宽大之工作室,较多工艺精良之师傅不足以竞其务。北京之十二套大盆只有四十支,以后其中之一部分,落入来顺鱼场徐师傅手中,今已破坏殆尽,完整者只有二三支矣。稍小之十套盆亦不常见。大盆多是由北京东郊同顺盆窑烧制,用黄澄浆泥制胎,干后人窑烧制,烧成后,圆、正、平、稳,十分规矩。十套盆可容水九至十桶,一桶约可容水30余斤,则一支十套大盆可容水300余斤,可放中鱼六七尾,如有完整之大盆,放入五六尾中鱼,诚为一难得之景观也。八套盆可容水五六桶。同为八套盆,大小亦不尽相同。总之为常见之大盆,.可放中鱼四五尾。普通之八套盆,另作培养秧苗之用,或作给大盆木海倒水之用。瓦盆之优点为搬动方便,隔热好,养苔好,最重要的是养水好。 大容器以柏木板箍成,称为木海。【图2】木海一般的直径为1.5米,帮高约1尺,水深4、5、6寸。春秋水深要求4到5寸,夏天水深为5到6寸。水的深度愈浅,则水面接触空气面积的比例愈大,获得日晒愈多,既有利于水中空气之自然更新,更能促进光合作用,以供给金鱼足够的氧。盆的口面愈小,仍要放入较多的水,则必然加高水的深度,这样盆中之水既不能得到较多阳光之照晒,又不利于水中空气之更新,这都是不利于金鱼的生长的。若想养好金鱼,需要众多条件;但是最根本之要求,莫如供以充足之氧。缺乏鱼食,数日无碍;而氧则不可或缺,不可须臾离也。金鱼之成长,氧重于食。若给以足够量的水,供以足够量的氧,佐以一定量的饲料,金鱼即可快速成长。若给以足够之饲料而水的容积较小,即供氧较差,则金鱼成长缓慢,甚至因缺氧而不能成活。故养好金鱼之法,其突出之重点,为想尽一切办法供以充足之氧,换言之,即为使用宽松之容器。 若不具备箍制木海之条件,亦可用水泥及砖砌制鱼池;或用钢筋水泥打制鱼池。其优点为节省投资,缺点为不能搬动挪移。 究竟一盆水中放养多少尾金鱼为适合之密度呢?试以八套盆(口面直径为80厘米)之瓦盆言之。盆内可放六桶水,每桶水以30余斤计,可盛水约200斤,可放养三年鱼龄之中鱼五六尾。三年之中鱼长度约为10厘米。若为5厘米长之老秧子(二年鱼龄)可放12尾。若为2厘米当年之小秧子,可放24尾左右。最主要之关键问题为给放养之金鱼时刻提供充足之氧。这里再强调一遍,豢养金鱼之焦点问题,即时时刻刻给金鱼提供充足的氧,以保其活命。 养水 空气存在于水分子的间隙。水中空气之存量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愈高,空气含量愈少;水温愈低,空气含量愈多。以水温而言,水温为20到30摄氏度时,金鱼最为活泼。更确切地说,水温为25摄氏度时,金鱼最为活跃。每年春夏之交,金鱼交配甩子时,水温多在25摄氏度左右。P3-5 序言 先慈金氏讳章,花鸟画家,尤以金鱼荇藻蜚声艺苑。舅父北楼先生画室前有金鱼数盆,儿时常踮足扒盆沿观看。稍长,知中山公园、北海各有金鱼百余盆,每游必巡视一番,可谓有缘,但始终没有喜爱到家中盆养的程度,比起上房轰鸽子,下乡捉蟋蟀,金鱼未免太斯文尔雅了。更比不上后来着迷的请鹰逐兔,叱狗咬獾,只有玩得越野才越痛快。 不要以为金鱼文静,养者亦悠然闲逸。早就听说盆水需更换,晒后方能用。鱼吃小红虫,养者或亲自到郊外窑坑去捞,或由卖虫者送上门。金鱼过冬,备有专室,温度要求严格,以水面有薄冰而下不冻结为佳。鱼同人蛰,游动迟缓,减少消耗,来春方得无恙。 刘兄景春,与我同庚,住西城福绥境,曾在院校授历史及英文,平生爱金鱼及蟋蟀,故每于秋季走访。我虽与金鱼有缘,但对品种形态、贵贱优劣全不知晓。他一次迓我进门,盆边驻足,大说鱼经。从头部开始,继而鳃鳍,脊背到尾根一段,有几处隆起,各有讲求。尾形尤为重要,有关全身仪态。品种不同,要求各异,诸多要领,一两日后竞遗忘殆尽。只记得鱼色以蓝为贵,缸水全呈蓝意方是真蓝。聆听之余,使我联想到倘为不知鸽者言鸽,也将坠人五里雾中。谚日“隔行如隔山”是也。 我国以“花鸟鱼虫”概括多种玩好,由来已久。每种均有珍贵与低贱,稀罕与平凡之分。区别全在形象花色及鸣斗技能是否符合玩家的要求和讲究。实际上是多年来好尚的传承积累,赏心悦目、爱美审美的结晶,其中大有学问。如若不然,又怎能将传统玩好视为中华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景春兄将数十年养鱼心得写成《北京金鱼文化概述》一稿,凡容器、品种、育苗、喂养四章,约二万五千言,反映传统养金鱼的最高水平。唯因年老体衰,盆数逐年减少,但名贵品种,基本上均有彩片。刘兄曾拟与香港养鱼家陈启基先生及编印《中国金鱼之美》一书的陈镇平先生联系,借用部分彩照作为插图。旋知当代金鱼厂家均大量生产,与过去传统培育金鱼幼苗,随其成长,从千万尾中选留符合传统讲究者大异。即使慨允提供照片,亦难用作插图,只得作罢。 景春兄又认为书中应收集前人有关著作,借知金鱼发展过程。襄自荐可尽绵薄。为汇辑《蟋蟀谱集成》一书,于善本书目中见有关朱鱼著作若干种。明人屠隆、张丑之作及宝使奎《金鱼饲育法》均有丛书本。拙园老人之《鱼虫雅集》有光绪排印本。较为罕见者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康熙蒋在《朱鱼谱》,蒙顾廷龙先生相助获得手稿复印本,可证明至清初期间金鱼有较大的进化。国家图书馆藏道光末成书之《金鱼图谱》,虽镌印欠精美,却是唯一木刻彩色套印本。1955年出版生物遗传学家陈桢著《金鱼家化史品种成因考》,学术价值最高。他用确凿的资料证明金鱼起源于中国,从野生金鱼中产生红黄色变异体,经过家化、盆养及有意识的选择,形成众多品种。不仅用科学方法作出确实可信的论证;书末列参考资料74种之多,足见用力之勤。陈氏虽成书较晚,却应置明清金鱼著作之首,涵盖数百年历史的金鱼文化。 景春兄曾拟将《概述》公诸于世,试为推荐联系,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同意接受,不意搁置年余,全无消息。时兄在病中,拟索回原稿。经通知该社,主编董令生女士将书稿及附图全部送还。此后念病中不宜打扰,未再代为联系出版事宜。 上述古今金鱼资料,襄均留有副本,置一纸箱中,希冀日后或有出版可能。日前三联书店编辑见到箱中资料,认为有关传统玩好文化,值得整理出版。经赴福绥境访询,痛悉景春兄已于2005年10月逝世。襄未能于兄在世时协助出版此书,内疚殊深,深感遗憾,只得回忆往日交谊,略述经过,用以代序。 襄左目失明已十多年,右目视力亦锐减,用放大镜阅读,仍感困难。编辑本书过程中,幸蒙李经国先生热情推荐,延请沈阳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孙熙春先生对书中所收古文献进行点读,并请中央美术学院刘涛先生辨认手写草书,于此深表感谢。 王世襄 二○○七年五月十五日,时年九十有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