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智慧才能和道德品格,近两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但是,今天人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往往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而是在戏剧舞台上和小说中被夸大甚至被神化了的诸葛亮。 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呢?他的智慧和谋略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他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有哪些胜人一筹之处呢?他的道德品格有哪些值得借鉴效仿的地方呢?在《三国演义》中他被美化、神化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本书是在《诸葛亮评传》(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的。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研究,遵循正史的要求科学、全面地“正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介绍和评说,在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还原诸葛亮本来面目的解答。
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诸葛亮,往往不是真实的诸葛孔明。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智慧和谋略究竟表现在哪儿?他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有哪些出类拔萃、胜人一筹之处呢?他的为人处事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效法?《三国演义》中虚构和神化他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研究,遵循正史的要求科学、全面地“正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介绍和评说,在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还原诸葛亮本来面目的解答。
本书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杰出历史人物诸葛亮,持续研究积累凡四十五年有余,为中国古代史著名教授,诸葛亮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一 结好刘琦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开创基业的当务之急,是在荆州发展势力。为此,他注意结好刘琦,以便相机控制荆州。
原来,刘备投靠刘表之后,刘表对他抱着疑忌和排挤的态度,但是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荆州豪杰归先主(刘备)者日益多”。
与此同时,刘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发展了,这主要表现在争夺继承权的问题上。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按惯例,长子刘琦应该是刘表的继承人,开始刘表也有这个打算。可是刘琮的妻子是刘表后妻蔡氏的侄女,蔡氏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同时蔡氏的弟弟蔡瑁掌握实权,和刘表的外甥张允联合在一起,拥护刘琮,刘表也就倾向于立刘琮了。
由于刘表“爱少子琮,不悦于琦”,刘琦感到自己难以继承父业,并且势单力孤,有遭到杀身之祸的危险,心里很是不安。他接近刘备,想借助刘备的势力,求得生存。在刘琮的压力下,刘琦数次求计于诸葛亮。刘琦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诸葛亮和他有亲戚关系,他们是姨表兄弟;二是因为诸葛亮聪明能干,很有谋略。
诸葛亮对刘表早就持不合作态度,他在隆中山林长期躬耕自给,在政治上不靠拢刘表,就是一个例证。“隆中对”中先占有荆州的计划,更表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对刘表集团内部的矛盾是清楚的,对刘琦的处境也是了解的。他不满意刘表偏爱刘琮的做法,但认为对刘表家中的事情不能贸然介入,弄不好不仅帮不了刘琦的忙,反而危及刘备在荆州的地位,因此他很慎重。刘琦头几次见他,他都有意岔开,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有一天,刘琦趁诸葛亮来襄阳时,特意把他请到自己的后花园,上了楼阁,宴饮之间屏退左右,将通上楼阁的扶梯撤掉,然后诚恳地对诸葛亮说:“现在我们上不着天,下不挨地,话从你嘴说出,进我的耳朵,没有第三者知道,这可以讲了吧?”诸葛亮见刘琦的确是诚心请教,便示意他离开襄阳,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吗?”申生是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太子。晋献公宠爱骊姬,想让骊姬的儿子奚齐来继承自己的君位,申生在骊姬的迫害下,没有办法,最后自缢身死。重耳是申生的弟弟,他见奚齐要掌权,怕自己受迫害,便出逃在外,几经磨难,到献公死后,终于回来即位,是为晋文公。尽管诸葛亮引喻的历史故事没有直接说明其用意,但寥寥数语便点明了刘琦去危就安的出路。刘琦一听,完全理解了诸葛亮的用意。从此他决定出走,到外边去占一块地盘,免遭杀身之祸,还可以寻机发展个人势力。而诸葛亮的打算则是与刘琦结好,控制和利用刘琦的力量,或把他作为外援,以便相机图取荆州。
公元208年春,孙权军队把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杀死,“虏其男女数万口”而归。刘琦乘机请命出任江夏太守,率众屯驻夏口(今湖北武汉市)。
这时候,刚称丞相的曹操正在中原操练兵马,还在冀州邺城做玄武池,专门训练水军,加紧准备南征荆州。孙权杀掉黄祖后,虽然停止进击,但对荆州仍然是个严重威胁。这种局面,使卧病在床的刘表寝食不安,很是担心。这时他对刘备的戒心虽然没有完全解除,但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只好借助刘备的力量以图自保。于是,他把刘备请来商量对策,语重心长地对刘备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手下诸将也不齐心,我死之后,你就掌管荆州吧!”刘备回答说:“公子都是贤才,我一定尽力帮助,你尽管安心养病好了。”接着,刘备提出愿意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以保卫襄阳,刘表同意。
樊城离襄阳很近,是刘备招揽人才、扩充实力、相机夺取荆州的好地方。 刘琦听说父亲病危,急忙从江夏赶来。蔡瑁、张允等怕刘琦同刘表见面,“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便拦阻刘琦说:“将军(指刘表)命公子镇抚江夏,防备孙权,任务重大,如今擅离职守,跑了回来,将军看到了必定发怒谴责你,这就要伤亲人的心,加重他的病情,这不是孝敬的做法。”刘琦无奈,流涕而去。
同年七月,曹操亲自领兵南征荆州。临行前向荀或问计,荀或说:“如今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割据南土的刘表应当知道自己面临危困了。明公可以大张旗鼓地出兵宛、叶,另以轻兵从小道速进,出其不意地掩袭刘表。”曹操按计领兵出发了。不久,刘表病死,刘琮继任荆州牧。刘琮一伙被曹操的声势吓破了胆,决定投降曹操。
当刘琮同手下亲信商量是否依靠刘备的力量抵御曹操时,傅巽说:“凭借刘备的力量不足以抵御曹操,就是保全了楚地,也不能用来保存自己,即或利用刘备的力量抵御了曹操,那么刘备是不会久居将军的位置之下的。”刘琮听后,便不通知刘备,偷偷派人去迎接曹操。
当刘备得到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曹操的大军已经到达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音冤yuan),离樊城不远了。刘备派人追问刘琮,刘琮派宋忠到刘备处“宣旨”,意思是让刘备也投降。刘备大怒,拔出佩刀,指着宋忠说:“如今就是砍下你的脑袋也不足以解我心中的愤恨。如果杀掉你,我还不愿意让人觉得大丈夫在临别时还拿你们这些庸碌之辈消气!”于是把宋忠放了。
宋忠去后,刘备与手下人商议对策。经过计议,刘备、诸葛亮很清楚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抵御不了曹军进攻的,只好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方向撤退。江陵是重要军事基地,刘表在此屯积大量军需物资。与此同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派关羽领水军由汉水到江夏,向刘琦求援,请他派军队、战船接应,最后会于江陵。
当刘备率军路过襄阳时,诸葛亮根据刘琮已经投降曹操的情况,劝刘备攻打刘琮,认为那样的话,“荆州可有”,同时也不会影响同刘琦的关系。刘备认为这样做不利于争取人心,回答说:“吾不忍也。”还有人建议把刘琮及其亲信劫往江陵,刘备又说:“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也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对于刘备拒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习凿齿评论说:“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既然刘备的“吾不忍也”属于“言不失道”,那么诸葛亮的“荆州可有”就是“失道”之言了。朱熹则另为评论说:“当刘琮迎降之际不能取荆州,乌在其知权邪?……若声罪致讨,以义取之,乃是用权之善。”既然刘备不取荆州是失于“权”,那么诸葛亮的取荆州主张,便是不失于“权”了。
P58-61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智慧才能和道德品格,近两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诸葛亮是英雄,是一位悲剧英雄。
但是,今天人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往往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而是在戏剧舞台上和小说中被夸大甚至被神化了的诸葛亮。特别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作为第一着力渲染的传奇式人物,虚构了大量情节,将其塑造成为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作者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用奇谋巧计屡胜敌人的谋略家。连颇有军事才能和魄力的周瑜,都被他气得死去活来,被戏弄得束手无策;有政治远见的鲁肃,在他面前成了什么也不懂的老好人;有军事谋略的司马懿被他设下的所谓“空城计”吓退;甚至连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曹操也成了他随意捉弄的手下败将。作者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点石成兵的神仙式人物。所有这些,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则是迷信的和非科学的。
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呢?他的智慧和谋略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他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有哪些胜人一筹之处呢?他的道德品格有哪些值得借鉴效仿的地方呢?在《三国演义》中他被美化、神化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这些都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这部《正说诸葛亮》力图在这些方面给出一个尽量客观准确,让读者较为满意的解答,对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历史事迹,给予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说,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虚构之处,做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本书是在《诸葛亮评传》(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的。所以改名为“正说诸葛亮”,就是向读者郑重表明:
一,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历史书。是诸葛亮正传,属于“正史”范畴。同所谓“戏说”、“演义”等完全不同。它既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故事,也不是戏曲小说,更不是人物戏说。它是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后人的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笔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写成的,力求符合历史真实。
二,这是一本评说诸葛亮历史事迹的专著。不仅对诸葛亮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言论行为、思想观点、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品格作风等进行分析评论,对诸葛亮作了总的历史评价,还对后世学者对诸葛亮的一些评论加以评说。
三,这是一本评说文字较为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不仅对所引用的难懂的古文做了今译,对难懂的字词做了注音注释,加进了不少历史地图和图片,还列出年表,争取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目标如此,做得如何,敬请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阅后予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