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教授的文字清新、自然、优美,言说中既有理性的思考,更有浪漫的情怀、教育的意境与视野,他不断激发人创新的艺术与激情,使人在品读、怀想、实践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与乐趣,体味到教育的力量与美好。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论及教育的诸多方面,但其灵魂是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所有的主题和言说都是由此展开的,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未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用心品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肖川教育随笔 |
分类 | |
作者 | 肖川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肖川教授的文字清新、自然、优美,言说中既有理性的思考,更有浪漫的情怀、教育的意境与视野,他不断激发人创新的艺术与激情,使人在品读、怀想、实践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与乐趣,体味到教育的力量与美好。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论及教育的诸多方面,但其灵魂是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所有的主题和言说都是由此展开的,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未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用心品读。 内容推荐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四卷本的最后一本。本书延续并发扬了作者清新、淡雅、细腻和简约的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和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思想灵动而又言之有据。 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属于“论理随笔”。把很复杂的东西浅显、明快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肖川教授做到了。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目光深邃,不人云亦云,思路清晰,文笔精致优雅,在散淡的演说中,有着一种人文的豪放和潇洒。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论及教育的诸多方面,但其灵魂是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所有的主题和言说都是由此展开的,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未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用心品读。 目录 自序: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 叩问教育 好教育与好人生 人、环境与教育 教育的意向性 教育与个人的自由发展 教育与国民性的改造 教育需要无为而治 教育与灌输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 领导者和教育者 打造教育的亲和力 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 质疑“三好学生”的评选 道德教育的目标 期待健康的性教育 聚焦课堂 课程知识的特征 课程与教学 真正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学习策略与知识的自主建构 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 语文的视界 作文教学琐谈 多一点学法指导 让教师的讲解扮靓课堂 理性的可贵 理论的元素 思想家与学术明星 理性的可贵 向内心求真理 学问的价值 补一补方法论的课 信以立身道以成信 理性的选择和智慧的实践 假如我是民工 作为思想者的追求 诗意地生活 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 生命的境界 信·望·爱 积小成以成大成 目标、时间管理与压力应对 生命有尊严的存在状态 诗意地生活 个性成就美丽 望老师慈悲为怀 教师:努力成为家长的模范 六个“讲一点” 月与诗 成为知识分子 大学教授 成为知识分子 写作的三重追求 垄断是万恶之源 知情权:民主参与的起点 回到常识 独立、自由与责任 马加爵,我可怜的兄弟 代表发言的“三步曲” 祖国在哪里 自重者人恒敬之 在星辉里放歌 走在教育寻思之路上 以课改的视角审视教育 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 大气磅礴细处摄神 用智慧与真情经营班级 倾听来自异域的声音 事半功倍好梦成真 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 体察学习的精髓 解读教育的“河图洛书” 用文化引领学校 引领教师“终身成长” 跳出课堂看课堂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求索 教育学教材的新气象 做个好书的鼓吹者 在亲历中探索教育的真谛 中国教育赖以生长的文化之源 怀抱梦想踏上旅程 用心亲近一个人的成长史 教师:儿童发展的促进者 玩味经典润泽教育 生逢其时的理解 一本写给父母的书 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 心灵阅读的身体力行 去教育的后花园寻找美 为了生命之花更好盛开 一种教育创新的鲜活形态 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巨大宝库 变化的世界呼唤创新 后记 附录一:新形态的教育学 周颖 附录二:肖川作品索引 肖川学术演讲主题 试读章节 好教育与好人生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尽管人们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我相信,在受到过现代文明洗礼的、有着健全智识的人们之间是不难达成共识的。 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也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的;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对于学习的激情,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与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与高贵的根本所在。 好人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以求的。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守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而又有境界的,如胡适的人生、林语堂的人生、梁实秋的人生、钱钟书的人生。这当然是好人生极致的代表。明确的目标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内心生活、宽广的活动舞台,构成了他们灿烂的人生。对于我们普通人,同样可以拥有好人生:掌握好谋生的技能,衣食无忧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并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人生如香茗,淡雅纯净;好人生如佳酿,醇厚悠长。 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人,或许会很讲江湖义气,但他们有可能是沆瀣一气,他们之间也极易反目成仇;他们也可能有许多钱财,但往往挥霍铺张,而不是简单生活;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个别人也有可能身居高位,但他们往往唯我独尊、专横跋扈;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人有可能表现出纯朴憨厚,但也可能制造出令人发指的罪恶。他们内心中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缺乏理性的栅栏,一经触发便不可收拾。朴素的情感的确很美,也很令人感怀,但缺乏了好教育的熏染,往往并不可靠。正如偏远乡村的乡民也许很纯情,但他们变得厚颜无耻的速度往往更快,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他们容易缺乏对于各种诱惑的免疫力,他们的心中很有可能没有道德的底线,他们羞怯却并没有很高的自尊与自重。 在我们人类的潜能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向上向善的力量,一种是堕落邪恶的力量,正如我们都有求生与死亡两种本能,建设与破坏两种本能。好教育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臻美,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而坏教育,平庸、贫乏的教育,充斥着对人的尊严的亵渎和人性禁锢的教育,只能使人变得低俗无趣、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猥琐自私、昏聩无能。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我们特别须要牢记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教育!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不能理解某些词语时,就不要让这些词语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高尚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一钱不值的破烂。” 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的教育——不管这个目标如何动听、崇高和神圣,因为每一个人首先是目的;好教育是在师生当下善好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对学生而言,当下的生活是愉悦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更有保障,因为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完整的人的存在过程。古人说得好:“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这丝毫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付出努力,丝毫不意味着不需要放弃当前感官享乐的诱惑。一个不难确认的真理是:任何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好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责任感,学会放弃,能够放眼未来,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由于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把那些永恒的标准运用于特定的情境,所以他表现出和谐、自制和文明。由于他具有智慧,所以他能控制情境。由于真理指导着他的生活,所以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教育就是发展;教育就是引申;教育就是自我实现;教育就是由于人逐渐认识真理而使人变得富于人性。”([美]罗伯特·梅逊著,陆有铨译《当代教育思想精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2页) 对美好人生充满向往,对“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好人的需要”充满信心,无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养。好教育来自教育者的好人生,而教育者的好人生既取决于好社会,也取决于教育者的自我求取。P2-4 序言 我们一生最终能走多远,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恐怕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是,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始终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博学,不仅指学问的广博,也指学问的精深。 我以为博学是具有生命价值的。“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诫子书》),非学也无以明智。博学能够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生命的高度,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是一种姿态,一种开放的姿态,一种学习者的姿态,一种诚实、谦逊和求实的姿态。如何让生命充满内在意义,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无疑是可行的途径。能够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的人是有福的人,因此,能够以学问为职志的人最该惜福。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可以使我们有一种美好的心智状态,有一种宁静的心绪,过一种真正的内心的生活。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这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看来的确是至理名言。唯有沉静,沉潜,我们才能褪去世俗涂抹的炫目的色彩,回归本真的自我。喧嚣和浮华,是难以沉淀出人生的智慧的。 一个人要能气定心闲、无怨无悔且有成就感地走在这条路上,首先是要有向学之心,视学问为一种安身立命的过程,一种生命的当有的状态。古人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之说,这在今天当然也有不合时宜的一面,但此等志向却仍弥足珍贵。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只为了积蓄学识,涵养才隋。当然这还不是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生命的成长,是成人,是立于天地之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问就是一张网,一张用以捕捉“世界”的网。你能捕捉到什么,取决于你编织的网线是否足够结实,网眼是否足够缜密,以及你挥洒这张网的能力,当然,还取决于你以何种姿态站立在怎样一片水域旁。 其次就是学问要讲究方法,具有方法论意识,有一种思想者的姿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固然必要,但学问不能仅仅从读书中来。西方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意识和思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问,更多的只是识记加感悟。尽管乾嘉以后也发展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但对知识论本身并无深究。比如,历代读书人都喜欢游弋山水,喜欢写山水诗,画山水画。但是,如此喜爱山水,仅仅止于观赏,充其量是“外师造化,心得中源”,面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竞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这一点,就连大理学家朱熹也不例外。朱熹在游览名山时,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的化石,他感叹到:“真是沧海桑田!”这本来是地质学上的重大发现,可他不但没有对自然界奥秘发现的惊喜,反而是马上想到应该专注于“修齐治平”之学,心不可有旁骛。中国传统读书人即使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也毫无体察,更无纯粹理性的审思。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的考索,去做实证的研究,没有一个人试图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两千多年间,读书人做的事还是那么几件事,想的问题还是那么几个问题。“年复一年,丝毫没有长进。”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缺陷,也是近代科学没有能够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要努力弥补这种缺陷。因此,教育中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在学生心中培植起对学问的兴趣、虔诚和尊崇。让更多的人成为行走在这条幽径上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 每一个人都有垂垂老矣的那一天,也都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一个人才情的孕育、积蓄、喷发和枯竭的规律谁也逃脱不了,只是人文学者倘若学识积累很丰富,枯竭的时日会来得慢一点、晚一点。 我最欣赏、最期盼、最得意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就是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往博学的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好在“人生代代无穷尽”,倘若我们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座桥,一座通往永远那么远的桥,那么我们就融入了历史,我们就赢得了永恒。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让生命植根于仁爱、热情、希望与责任之中,植根于创造与追求永恒之中。我实在想不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 后记 四卷本的教育随笔总算有了一个基本的骨架,尽管以后增删替换、润色打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自1980年从事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以来,已有二十多年,这四卷本的随笔集要算我所做工作的一点总结。这二十多年,主要就是学习、积累教育学领域古今中外思想的成果,以及对此的通俗化与普及,虽然这其中也或多或少有我自己的一得之见。 下面这两段文字分别是我的硕士论文《教育与文化》和博士论文《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后记》,相信读者不难读出我的心路历程。 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要造就什么样的人?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自从人类在洞穴岩壁上记载着自己的奇妙梦幻以来,问题从未如此具有挑战意味,如此咄咄逼人。我们既然不相信超验的神灵在主宰人类,就势必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而这一回答将决定人类往昔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所经历的一切艰辛——那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苦难、那千千万万的牺牲——是否会化作南柯一梦。如果这本小册子能为那些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们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多少具有些参考价值的话,那便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人类文化发展的势态向我们昭示:在未来的岁月里,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教育学的学术地位亦必将空前提高。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21世纪的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自觉探究一代新人的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在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上,建构出一个观照教育的本质与职能及其发展规律的新的视野,将有助于拓展教育的学术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将欣喜地看到:一幅幅壮丽的图景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地平线上升腾而起! 当我匆匆地完成这部书稿时,似乎才真正体味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古老格言的深刻意蕴来。文化,作为多层次的、无穷维的、有机的整体,而教育,作为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的繁复关系,就其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程度来说,恐怕是一块永远可以无止境扩张的疆域。在这样一个广阔、深邃的研究领域中,我只能是“始于迷惘,而又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我想,现在是该我静默的时候了。我虔诚地恭候着读者的批评,期待着探索这一课题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问世! 肖川 1986年12月于北京师大 十多年前,一位老先生就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待人待事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临事而惧”;当时不觉有何奥义,而今已为人父,几近不惑,才深深地体味出这十六个字所饱含的人生忠告的深厚意蕴。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诚惶诚恐、勉力不懈,唯恐有所疏忽而有负于那些给予我关爱与扶持的师长和亲朋。所幸宽容已成共识,学术探索与个性的张扬都有了非常广阔的天地。 读研究生时,师从孙喜亭先生研修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留校任教后,又多次讲授《马列教育论著选读》这门课。我虽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多么熟识,更不敢自诩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但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的确是情有独钟、深深敬服的;难怪就连萨特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不是在马克思的巨大怀抱之中,就是回到马克思以前去。 如果说这篇论文还可以作为继续探索的基础,那么,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导师,他的包容,他的严谨,他对问题的洞察力都给了我终身受用的影响;我还要感谢许许多多的师长和朋友,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的极有价值的东西。在这里,我当利用这个机会向在我生命历程中给予我关爱与扶持的师长、亲朋、同仁表达我深挚的谢意;但我不打算列举他们的名字,并非知恩不报,窃以为真正诚挚的情谊是不事张扬的;任何人给予我的关爱和扶持,我都将视为人性的光辉而珍藏于心底。 在一定意义上,任何理论探索都是对话,与前辈的对话,与同辈的对话。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我力图一一注明,但仍恐有所疏漏,只能祈望同仁们的宽解了。我力图凸显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并努力将思想建基于扎实的学术积累之上,使思想与学术有完美的统一,但终因学力不逮,只能留待今后继续努力了。 肖川 1997年12月于北京师大 后来《教育与文化》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这两本书分别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前者在我的故乡,后者在我的大学。人生的机缘经常难以言说得清清楚楚。 我多次读到过如下文字:“梁启超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他推荐给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曹问他陈寅恪有什么学位?梁启超说他没有学位。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当时很奇怪,说又没有学位,又没有著作,这不是叫我为难吗?梁启超说,我梁启超有什么学位?曹云祥当然知道没有。梁还说,我的几百万字的著作,没有他的几百字的文章有价值。梁启超讲话,总愿意推到一个极致,但讲的是实情。曹校长一听没有办法了,于是就请陈寅恪来做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对这一文本作怎样的解读,自然是见仁见智的。这段文字强化了我的一个观念:一个人的作品重要的是含金量,而不是篇幅的大小。 写作者并不是机械地由意识形态、阶级或历史所左右的。相反,写作者更多的是参与他们所在社会的历史。他们“在形塑着(shaping)历史和自我社会经验的同时也为之所形塑(shaped)”。([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阎光才等译《文化政治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1页)有识之士认识到:一个人接触哪方面的学问,跟他的个性和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一个学者,他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问,或者把什么样的学术方式作为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不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是由各种机缘促成的。对于一部学术著作形式的选择,也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 我自视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关心政治,但不一定参与政治,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具有文化敏感度而且有责任感的人。差不多千年前的苏洵(1009—1066)就曾睿智地指出:“为文必中当世之过。”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批评性的意见往往是最富建设性的意见。因此,深入内里的揭露,切中时弊的批评,才是津梁,才是鞭策,才是肺腑之言。 尽管我是一个在用字上锱铢必较、异常讲究的人,但我个性耿直,遇到不平、不公、不快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所以总是大胆放言,丝毫不会令人感到闪烁其词、不知所云。我用心对待每一个字,尽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推敲和完善,但我自信任何一位用心的读者翻阅之后都能有怀瑾握瑜的收益。 肖川 2008年3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肖川会获得这样的一种自信:成功无非是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杜时忠博士 肖川的教育随笔之所以深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应该得益于他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诸如以下的一些特点:立意高远又切合现实,入乎其内(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又出乎其外(能站在教育之外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关注教育现状又对其保持清醒认识,文笔凝练,理性而又摇一曳多姿。 《教师博览》编辑部主任薛农基 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视野开阔,表达精湛,于娓娓道来之中尽显卓识与高妙。 四川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余强 肖川教授的文字清新、自然、优美,言说中既有理性的思考,更有浪漫的情怀、教育的意境与视野,他不断激发人创新的艺术与激情,使人在品读、怀想、实践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与乐趣,体味到教育的力量与美好。 深圳南山区学府中学校长钟莉 肖川教授走进中小学,从实践中吸取智慧,并上升为理论,自觉地为教师写作,创作的教育随笔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一道风景。 浙江嘉兴市秀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刘祥 十多年前,我在肖老师创造的丰富而有情趣的课堂感受着学问的魅力,思想的魅力,今天读肖老师的教育随笔唤起我课堂上那种如坐春风的美好回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凯博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