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中国古代科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高彦//刘志敏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到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急需人才,各国的君主和贵族们,又开始通过新的途径来选拔能人和官吏了。他们常常采用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养士”,一种是“军功”。而尤以不分国籍的“养士”之风最盛。

所谓“养士”,就是君主和贵族们在门下收养那些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为他们封官加爵,为自己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所养之士,又称“门客”、“舍人”等等。齐国的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就是典型代表,其门下所养之士达千人以上。

为世人所熟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主人公蔺相如,就曾经是宦官缪贤的“门客”。当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时,赵惠文王左右为难,不同意换怕得罪秦国,同意换又怕秦国不守信用,玉和城池都失去。这时,缪贤举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去秦国完成这一使命。

蔺相如在秦国的大殿上临危不惧,斗智斗勇,终于“完璧归赵”,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从此,赵王把蔺相如视为国家忠君,拜他为上大夫。

在这里,需重要着墨一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一位世界闻名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说后来成为科举乃至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就是孔子。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者,私学的创办者。他所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其标准在于学识的优劣,而不在于出身的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一革命性的主张,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有着深广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接受并加以利用,也成为科举制度考核、选任官吏的基本原则。孔子所崇尚和编著的政治、历史、文学著作,以及由孔子弟子整理编辑的、记有孔子谈话及与门生问答的语录——《论语》一书,被统称为儒家经典,成为后世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丰要内容。

孔思想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也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南亚一带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被誉为“孔子文化圈”。日本1893年建造的孔子庙,门楣两侧“有教无类”的横幅赫然醒目。就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科隆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也都建有孔庙。近年来,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虽然大部分只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普及学校,但就其以孔子之名来命名,就足以证明在世界各国人民眼中,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孔孟之道”是对儒家思想的简称,因此不能不简单说一下孟子。孟子名轲,是稍晚于孔子的思想家、政治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所著《孟子》一书也被列入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是后世科举考试出题的限定范围,同样对后来的科举有着很大的影响。

P4-6

目录

第一章 从“世卿世禄”到“九品中正”

——古人这样选官任能

“世卿世禄”行在商周

春秋纷争,各诸侯国举荐贤能

战国时期,盛“养士”之风

两汉时代的“察举制”

可知“九品中正制”?

第二章 “九品中正制”不废也得废

——科举开始萌芽

“九品中正制”不废也得废

隋文帝下令举人

隋炀帝凭喜好设“进士科”,沿用千余年

首开士庶人才做文官之路

隋代进士成为唐朝中坚

第三章 “登龙门”身价百倍

——科举基本成型

科举制度基本定型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科”和“武科”

唐代科举与人才

唐代长安城的狂欢节

唐代科举的缺陷

第四章 官僚子弟“别头试”

——科举得到完善

宋代科举的发展

宋代科举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科举名人与名人改革科举

宋代科举的弊端

第五章 一千年前的“一国两制”

——科举的变通

一项基本政策

南面官与北面官

契丹人禁止参加科举

第六章 罕见的非礼之举

——科举得人又伤人

金代科举之“南北选”

“会试”之称始于金朝

女真进士科

录取者多,留名者少

奴隶中状元

科举史上罕见的非礼之举

第七章 “臭老九”之称的由来

——科举再罢再复

戊戌选试——似是而非的科举演习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四等人

程朱理学定为一尊

“臭老九”一词的由来

有必要提及的两个人物

元杂剧与小说

第八章 唐伯虎“塞翁失马”

——科举功过评说

科举取士成为定制

科举考试程序成为定制

明代考中进士的恩荣

明代科举名人

明代科举之“过”

八股取士,人才中举难,庸才做官易

第九章 被腰斩血书七“惨”

——科举寿终正寝

清代科举成为工具

清代科举与民间文化

清代科举名人的凋零

科场作弊与科场案触目惊心

八股之废,已成定局

科举之亡,历史的选择

序言

在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中,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科举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摸索并建立起一套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办法,并且逐步修正和完善。

这种制度和办法,统称为选考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考制度,就其选拔人才的方法来讲,主要有“荐举”和“科举”两大类。“荐举”主要实行在隋代以前,隋代以后基本实行的是“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就是按科目选举人才的意思。

科举制度,其实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政治人事制度。

应该说,这种由古代中国人发明和运用的、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而形成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具有相当的科学成分。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诏令正式设置进士科考试算起,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诏令停罢科举考试为止,科举制度历经了1300年。

在这漫长的13个世纪中,“科举”为泱泱华夏贡献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方面,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方面,调动知识阶层的积极性方面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方许多著名人物,如历史上的马可·波罗、利玛窦等,都称赞我国“科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历史进入到19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度走出国门,成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始祖。这也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当然,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能进行合理的改革,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也会走向衰亡和没落。

科举制度正是走上了这条歧途。

科举制度最终将教育、应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应试、做官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内容只重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经、史的学习,而长期轻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脱离实际,因而阻碍了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内容更加陈腐和单一,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呆板和僵化,科场腐败日甚一日,弊端百出,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终于走向了穷途末路。

概而统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重要的进步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有很多消极作用。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书文字简洁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老少咸宜。

内容推荐

本书文字简洁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老少咸宜。

编辑推荐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但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一本书主要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以古察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8: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