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掌控创业型企业(转轨期中国组织发育与企业成长解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刘平青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转轨期中国企业组织发育和企业成长历程为背景,对如何掌控创业型企业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作者研究私营经济,不像一般理论工作者从体系逻辑角度人手,而是从创业型企业成长的角度深入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内部;不是对私营经济进行表面上的描述,而是对私营企业组织发育的每个阶段进行探索;不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从微观的角度,也就是从组织发育的角度,一竿子插到底,一一考究。但又把私营企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外部环境、企业性质、劳资矛盾、经营管理、家族制特点、业主团队与员工关系、企业文化、心理状态、成长过程等问题都串联起来,从三维的角度进行剖析。这同一般理论工作者研究问题确实有所不同。

本书借助大量真实的案例,揭示出创业型企业组织发育阶段的可预测性、每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关键问题。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六章,将创业型企业的组织发育分为初创、成长、制衡和文化四个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掌控创业型企业的框架,指出每个阶段都只有以下一个阶段为目标,才能最终使创业型企业达到成熟并进入持续优化的精细管理状态。

本书首次提出的“鲜桃模型”对创业型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借鉴意义,同时书中包含的100多个鲜活真实的中国私营企业案例,通俗易懂,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

本书既适合于理论工作者的需要,也能满足实际工作者的要求,可供创业者及企业中高层管理者、MBA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一、问题提出 1

二、概念界定 4

三、文献回顾 8

四、鲜桃模型 40

五、案例素描 55

第二章 掌控初创机遇 68

一、不同创业类型 68

二、识别市场机遇 76

三、构建创业团队 89

四、建立利基市场 98

五、本章小结 107

第三章 掌控成长速度 109

一、公司成长之痛 109

二、制度规范体系 112

三、市场营销体系 128

四、职业培训体系 134

五、本章小结 142

第四章 掌控制衡结构 144

一、结构失衡之痛 144

二、化解经理人入职冲突 147

三、正视创业合作者冲突 150

四、强化绩效管理 158

五、调整组织架构 162

六、本章小结 170

第五章 掌控文化理念 173

一、剪不断理还乱 173

二、夯实企业文化 178

三、企业文化案例 181

四、本章小结 187

第六章 掌控业主自我 189

一、私营企业主群体特征 189

二、“典型”与“个性” 201

三、“高调”与“低调” 209

四、“速度”与“质量” 212

五、“集权”与“授权” 214

六、“许诺”与“坦诚” 218

七、“成本”与“资本” 221

八、“多元”与“专业” 223

九、“刚性”与“柔性” 227

十、本书小结 237

参考文献 242

后记 247

试读章节

(五)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虽然与人力资源管理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它们在对人、人的知识和技能、人对经济生活或经济增长和组织存亡兴衰的决定作用的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和认识进步的必然结果。

尽管人力资本的概念直到20世纪中期才由西奥多·舒尔茨正式提出,但把人力资源看成人力资本却应归于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贡献。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来看,能够带来增值的都属于资本的范畴。单纯从增值性出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同等重要的资本。另外,由于人力资源所具有的能动性,使其比物质资本表现得更为重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某一要素投入达到生产中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但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所以会带来投资的持续高回报,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会越来越高。可以这样认为,人力资本是具有高增值性的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个体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的总和。虽然也具有其他资本形式的共性,如增值性、稀缺性和可变性等,但与物质资本相比仍具有明显的特性。

1.人力资本本质是生物性与遗传性

它的存在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基因、遗传等紧密相连。就个体而言,人的健康、精力及体力,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变化过程,因而人力资本的数量也表现成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动态变化过程。不仅作为人力资本之一的健康表现出如此规律,而且人的知识、技能积累速度,也必然受到人的健康、精力及体力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本数量,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是表现成动态的变化过程。从当代医学和生物学来看,人是有生命周期的生物有机体,人力资本也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个体在青年、壮年、老年的工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智力、技能、知识具有形成、更新的过程,如果人力资本储而不用,则会荒废、退化。此外,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会使原有人力资本发生贬值。就群体而言,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遗传能力,而物质资本则容易受到破坏、损毁,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尤其是经历了战争、较大自然灾害等事件后,人力资本的遗传性要优于物质资本。显著的例子是第二次大战结束时,德国、日本一贫如洗,物质极度匮乏。但经过短短的二三十年的重建,两国却取得惊人的成就,再次进入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列。其秘诀何在?不是丰厚的物质遗产,而是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进人生产过程。

2.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具有连续性和投资主体具有多样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多元的、广泛的。具体来讲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其中最主要的投资者是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虽然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具有多样性,但与物质资本谁投资谁就拥有所有权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都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是与人的消费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并且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是一个连续的前后密切相关的过程。例如,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他必须在完成较低等级的教育后,才能进入高一等级的教育。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的投资者有所不同。但无论由谁进行投资和投资多少,必须要由其承载者付出其体力、精力和时间以及放弃其他机会和收入,最终才能形成人力资本。贝克尔指出,企业之所以不会承担一般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培训费用,是因为具有这种技术的人一旦流动到其他企业,该企业就会蒙受损失,而其他企业则会从中获利。人力资本形成过程的连续性和这一过程不同阶段投资主体的变化,使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无法分割,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复杂化。人力资本这种产权特点大大地限制了企业或经济组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因为谁也不愿意为不能确定所有权的资本去投资。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本流动中引起的纠纷不断产生。  3.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具有天然的私有性

人力资本,包括人的健康、容貌、体力、干劲、技能、知识、才能和其他一切有经济含义的精神能量,天然归属于自然的个体。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天然私有性是人力资本产权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力资本产权不同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人力资本的绝对私有性质,周其仁不仅肯定了罗森(Rosen)的论断:在自由社会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甚至还引用巴泽尔(Barzel)在《奴隶制的经济分析》中的描述,把奴隶是“主动的财产”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在一切社会制度下人力资本都是绝对私有的”的人力资本产权属性定义。人力资本的绝对私有是实质性的,哪怕在奴隶制的人身依附关系中,法权上不能拥有自身的奴隶也实质上拥有自己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绝对私有权是属于人作为劳动力资源存在的自然现象,法权不能界定这一天然的私有权,否则,法权造成的人力资本天然产权的残缺要么使人力资本被“关闭”,要么会消灭法权本身。人力资本的绝对私有性质首先要求其使用的自利性,这是人力资本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人控制着自身人力资本的使用,也要求对使用收益合理的(别人允许、自己相对满意的)回报。从这一方面来看,人力资本的使用和收益具有功利性、排他性。但是,绝对私有的人力资本也在社会中存在和使用,人力资本的使用必然有利他性,否则,人力资本在互相争夺和损害中也无法生存。人力资本在社会中的使用和索取收益或免除损害要权衡自利和利他。从这方面看,人力资本的使用和收益又具有相容性,甚至有以利他为当然的超功利性。人力资本的绝对私有性还意味着它在被使用过程中,外界约束无法对它在量上和质上进行有效或准确的测量与控制。这就使任何性质的关于人力资本使用过程的合约不可能完善。“偷懒”是人天生的权利,别人监督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提高人力资本开发、利用效率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激励,也就是给予人力资本达到其相对满意程度、甚至超过这个程度的收益回报。确定这个相对性的最好办法是让界定这个相对性的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地结成一定范围内较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在企业内,让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成为股份所有者,合作的长期利益将稳定满意程度的相对性,并且,长期合作形成的信誉还能有效地激励人力资本不去采取“偷懒”或“机会主义”的行动。

P25-27

序言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这个伟大的经济奇迹尚未能催生出在全球价值链上有影响力的企业组织。虽然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为什么迟迟走不出“一人公司”的窠臼?1997年(“标王”秦池、巨人、三株、太阳神等企业受挫)和2004年(铁本、德隆、托普以及顾雏军接手的科龙等企业崩溃)的企业危机事件,除宏观因素以外,是否与企业组织发育滞后甚至企业失控有关?本书以转轨期中国企业组织发育和企业成长历程为背景,对如何掌控创业型企业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创业型企业又称企业家式的企业,即指企业人格化特征明显,企业组织尚未发育成熟的企业,包括刚刚创立的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企业以及为适应新环境而大力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的企业。创业型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接着是成长之痛,即从组织发育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适应。从已有的称谓来看,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以及少量新创办的国有企业都属于创业型企业范畴。本书将以私营企业为重点进行分析。

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之所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无非就是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推而广之,欲掌控创业型企业,企业主首先要知晓企业及其组织发育的一般规律,要分清初创、成长、制衡、文化等不同的组织发育阶段,并能识别各个阶段的关键要素。例如,初创阶段——发现商机、满足客户需求;成长阶段——获得资源、开发运营体系;制衡阶段——完善结构、构建掌控系统;文化阶段——界定个性、提升经营理念。只有掌握组织发育和企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才能对初创机遇、成长速度、制衡结构以及文化理念进行适时掌控。

要达到庖丁式游刃有余的境界,创业者还需要掌控自我。企业组织发育与企业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主自我修炼、自我挑战、自我调适、自我成长的过程。在中国特殊的商业环境中,“典型”与“个性”、“高调”与“低调”、“速度”与“质量”、“集权”与“授权”、“许诺”与“坦诚”、“成本”与“资本”、“多元”与“专业”、“刚性”与“柔性”这些矛盾历练着我们一代代的创业者。从入势的判断与执着,借势的气度与视野,运势的权谋与制衡到最终大势的精细以及趋向自然、超越自然,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的过程意味着必须要经历一次次要求更高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掌声和有价值的帮助。

本书借助大量真实的案例,揭示出创业型企业组织发育阶段的可预测性、每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有对问题提前预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才能使企业成功地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并最终实现“组织长青”。

本书撰写期间,我们采访了多位创业者、管理者和员工,对文稿不断补充和修订,前后历时六载。我们力求将创业型企业的成长与改革开放30年甚至近代百年中国的转轨结合起来分析,但由于自身学识与能力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及同行批评指正。

刘平青

于2008年10月

后记

《掌控创业型企业——转轨期中国组织发育与企业成长解密》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私营企业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02BSH03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社会性规制的中小企业健康与安全管理研究》(编号:70503003)共同资助的成果。前者由我的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厚义研究员主持,该项目始于2002年;后者是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健康人力资本角度申请获得的资助项目,该项目从2006年开始启动,部分研究仍在继续。

我衷心感谢张厚义研究员及课题组成员。张厚义研究员对我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悉心指导!没有他的提携和引荐,我难以有机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没有他的宽容和厚爱,我也没有条件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作。课题组成员包括梁雄军、裴蓉、杨裕钦、刘建昌、郑莉、王文岩、杨馥榕、隋华杰、李传辉、刘芳、乔雪周、石凯兵、王国恩、于乃松、高彦、于洋、谭论、屈金照、孔瑜、张涛涛、黄亮等。书中的不少观点是课题组共同讨论的结晶。没有他们的满腔热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本书是难以完成并付梓的。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众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获益匪浅,并在书中引用他们的观点和少量案例。虽然书中已有脚注和文献注解,但在这里对于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和感谢!

本书成稿之后,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晓亮研究员和北京理工大学李国光教授两位老前辈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十分珍贵的指导意见!晓亮老师已近80岁高龄,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研究个体私营经济,是这一领域公认的学术泰斗!老人家不仅帮助把关书中的观点,修饰文字,还亲笔作序,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李国光老师是我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的引路人,他从80年代早期就开始研究民营科技型企业,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1989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技术开发区研究》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教诲我将终身铭记!

本书的写作过程,我的博士导师陈文科研究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指导!我是极其幸运的,老人家对的我培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仅在我博士期间,恩师帮助修改过的文稿厚度超过一尺。我随身珍藏的不仅仅是这些文稿,更是师生之情!现在虽相隔千里,但仍像在他身边一样受到悉心指导,用他老人家的话说,“我要做好‘售’后服务”!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大学,能够在这里继续开展创业型企业研究,并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团队,没有学校、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是不可想像的!没有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讨论与交流,是不可能展开的。我感谢所在的这个温暖集体!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研究员、胡必亮研究员、陈劲松副研究员、于建嵘教授、崔红志副研究员、王代处长,城市中心潘家华研究员、陈洪波副研究员,社会学所陈光金研究员,工经所韩岫岚研究员、葛健副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姜长云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保育钧会长、邵伟生秘书长,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王黎明司长、顾强处长和李毅先生,中央统战部姜南扬处长,国家工商总局梁传运司长、南士勇处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戴建中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蒋泽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信凯副教授、陈传波副教授,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胡迟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于爱芝副教授,浙江台州口岸办梁雄军主任,山东东营科技局孙波局长、杨长军主任,山东省滨州市经贸委张彦明先生,湖北咸宁市委组织部周彩娟部长,湖北省经委苏书静先生,温州苍南县总工会黄正瑞主席等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在北京、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河南、安徽等展开的调研工作,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帮助!在企业界的同学,对于本书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对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审委员会,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本书得以出版。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是他们卓越的工作让本书得以面世。

感谢多年来理解、关爱和支持过我的各位前辈、老师、家人和朋友!

刘平青

2009年1月20日于美国伯克利

书评(媒体评论)

花了20天读完了这部著作,总的印象,本书质量确实不错,有水平,有新意,有创新。

——晓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掌控”二字点出了本书的精华。对于当前环境中的私营企业主而言,掌控初创机遇,掌控成长速度,掌控制衡结构,掌控文化理念,掌控业主自我,既是一门门必修课,也是一次次挑战。

——保育钧(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私营企业的兴起与成长,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客观记录,既有学术价值,又对企业成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张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