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的是“文革”后迄今30余年的时间跨度中,当代中国(大陆)一些前沿性的思想、文化和文学问题。试图完成的论述主题,一是对当代人文思想的变迁提供一种思想史的描述轮廓,另一则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其中重要文化现象的不同侧面,同时还试图将这些思想(文化命题延伸至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当中,由此,粗略地勾勒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形状和具有症候性的问题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文艺风云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贺桂梅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的是“文革”后迄今30余年的时间跨度中,当代中国(大陆)一些前沿性的思想、文化和文学问题。试图完成的论述主题,一是对当代人文思想的变迁提供一种思想史的描述轮廓,另一则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其中重要文化现象的不同侧面,同时还试图将这些思想(文化命题延伸至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当中,由此,粗略地勾勒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形状和具有症候性的问题系。 目录 前言
上编:20世纪80-90年代的思想状况 第一章 80-90年代人文思想分化的要素及过程 一、人文思想界分化的历史脉络 二、“现代化”与80年代的“文化革命” 三、80年代的终结与人文研究的“规范化” 四、结语:批判性思考的可能性和立足点 第二章 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一、“成也‘五四’,败也‘五四’” 二、“重写历史”和历史的重写 三、历史坐标的挪用与重构 四、结语 第三章 “重写文学史”思潮与新文学史范式的变迁 一、“当代文学”概念的提出 二、“重写文学史” 三、两种文学史范式的冲突与现代性问题 第四章 人道主义思潮及其话语变奏 一、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及其三种形态 二、“人性”修辞和“家”/“国”想象 三、“主体”与“国民” 四、“审美生成”的“个人”与中产阶级主体想象 五、结语 第五章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 一、“女性文学”与新启蒙主义话语 二、男(父)权批判和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 三、被遗忘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女性话语 四、结语 第六章 “长江《读书》奖”、文化媒体与90年代的思想冲突 一、论争的经过 二、网络媒体与“火焰战争” 三、“程序公正”、媒体与“事实” 四、公共效应:“学术腐败” 五、《读书》转向:媒体与意识形态 六、结语:思想纷争与媒体之争 第七章 文化研究与90年代知识群体的批判空间 一、大众文化在90年代知识界的“入场式” 二、并非自明的知识谱系和文化观念 三、“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批判路径 四、批判的效应 中编:世纪之交的文学与文化 第八章 文学与城市——80-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 一、传统/现代的两难:“京味小说”中的文化 二、回望视野中的北京书写:“个人怀旧”与家园表象 第九章 文学与城市——世纪之交的城市书写与女性表象 一、三个女人与三座城市:城市/女性的文本同构 二、时间与空间的置换:“怀旧”的文化动力 三、“老房子”的继承人:市民伦理与性别修辞 四、女性/城市:主体和客体的双重书写 第十章 文化媒介——“女性文学”与女作家出版物 一、“文化场域”的构成 二、“女性”符码:“女性文学热”或“媒体热” 三、“美女作家”和畅销书 第十一章 文化媒介——1998年的“反右”书籍热与知识群体的历史救赎 一、缘起:历史记忆的浮现 二、1998:浮现的契机 三、80年代的书写——苦难的合法化:补偿抑或合谋 四、90年代:重返创伤情境的迷离路径 第十二章 历史的幽灵——“现实主义冲击波”与社会主义经典话语的挪用 一、现实主义的“归来”及其社会动因 二、社群、阶级、意识形态 三、“权力”、“大众”和市场 四、“空间”认同与“分享艰难” 第十三章 历史的幽灵——《激情燃烧的岁月》与红色怀旧 一、引论:《激情》及其反响 二、新版“主旋律”:以“家庭老照片”连缀当代史 三、“激情”:革命与爱情 四、“父亲”的故事:父/子、家/国之间 五、结语:暧昧的红色怀旧
下编:当代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第十四章 知识生产与学科体制——“现代文学”的确立与50-60年代的教育体制 一、从“新文学史”到“现代文学史” 二、“现代文学”知识体系的确立 三、现代文学史的生产和教育体制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丁玲与延安作家的身份冲突 一、引论:左翼思想资源的复现 二、革命体制中的知识分子角色:新/旧主体的断裂 三、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不快乐的婚姻” 四、《在医院中》:裂隙与缝合 第十六章 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个人主义的困境与自我的二元结构 三、革命/爱情与新我/旧我 四、结语:自我改造的轨迹与空白 第十七章 重新思考文学的“现代性”——以赵树理文学为对象 一、“现代性”的不同内涵:从两篇互相冲突的评论文章 说起 二、文体:作为现代/当代“媒介”的赵树理文学 三、人物:空间性主体、个人主义和“还原” 四、资源:旧文艺、启蒙和“农民”书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