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坊”是俊瑶在《许昌晨报》开设的随笔专栏。开栏以来,李俊瑶以7年不辍之心力,用“平视”角度、“朋友”情怀,坚持写出了一篇篇通俗中蕴涵哲理的个性化随笔。其作品以娓娓道来的语境和鞭辟入里的风骨,把读者带入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思索与感悟中,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本书是“红茶坊”专栏散文的结集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茶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俊瑶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茶坊”是俊瑶在《许昌晨报》开设的随笔专栏。开栏以来,李俊瑶以7年不辍之心力,用“平视”角度、“朋友”情怀,坚持写出了一篇篇通俗中蕴涵哲理的个性化随笔。其作品以娓娓道来的语境和鞭辟入里的风骨,把读者带入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思索与感悟中,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本书是“红茶坊”专栏散文的结集本。 内容推荐 “红茶坊”是俊瑶在《许昌晨报》开设的随笔专栏。自开办至今,已逾百期。他的每篇文章都如一杯香茗。百余佳作读下来,实在有如茶香满口,清风盈怀! 乃俗乃雅,题近意远,是其特点之一。文章要写得至俗或者至雅,大概都还容易些。但至俗,容易滑入低俗、粗俗、庸俗;至雅,则阳春白雪,和者易寡,常常被束之高阁。要乃俗乃雅、既俗且雅、俗中含雅、雅俗共赏,就不容易了。俊瑶经营的是“红茶坊”,“茶坊”者,也叫茶馆、茶社,应当是社会性、群众性、包容性、兼纳性很强的场所。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爱情符号 暗恋 缘分 情缘如等车 柳下惠的尴尬 如果男人都是柳下惠 如果我是牛郎 如果我是朗朗 当穷书生爱上富家小姐 当感情遭遇理性 娶美女?悠着点儿 娶美女的好处 爱一个人可以爱多久 爱情的颜色 爱情的“符号” 爱情也需备份 不快乐的爱情 说不清楚 从“孩儿他娘”到“亲爱的” 从“关键词”看“现代”爱情 e代情感 名人的“爱情短信” 短信里的爱隋故事 感冒与感情 饮茶品婚姻 爱她,她便不安全了 马的爱情 另类婚礼祝词 暗合“红茶坊”的恋情 爱情不能假设——从《色,戒》里的爱情说开去 本色亲情 作为父亲 写给母亲 母亲的幸福感 温暖 美丽的谎言 另一种亲情 不褪色的是亲情 男人·女人 关于男人 男人的脆弱 男人如水 优雅的男人 喝酒的男人也不易 普通的男人更不易 男子·房子 喜欢才女 女朋友和女性朋友 关于女人 女人的两个版本 美女 不叫美女叫什么? 女人是用来疼的 戏说“你真坏” 关于男女平等 男女之“差” 男人一生中的四个异性 男女——谁更重情? 色狼VS色男 情人——表象篇 情人——内涵篇 《色,戒》里的人性 精神家园 每人都是一颗星 平凡着生活着 行走的风景 人总在风中——反思篇 人总在风中——展望篇 淡泊 有几个人还有激情? 累,并倒下着 “闲”聊——渴望退休(一) “玩”心——渴望退休(二) 给心减负 聚散之间 孤独 路边的野花 谁最怕老 自信才美丽 谁能完美? 遗憾 怀疑 感受自卑 下辈子想当大熊猫 寻找精神的田园 清明的泪清明的雨 “奔四”VS“奔四” 音乐情结 用身去“旅”用心去“游” 向往一种陌生 你的微笑真美 随想 思想之翼 “一” 另类汉语 闲话“网语” 词义的变迁 错字的幽默 香烟 香烟与女人 戒烟 秋 雪 夜 酒 桌 灯 窗 慢 酷 脱 泡 狗 老歌 残缺的完美 近处无风景 邪门儿 一次性 十秒钟 细品短信之妙 手机为谁常开? 成也手机败也手机 歪批007 停电之后 非典的“功劳” 幸亏有了“年” 平衡 路&人 人如容器 砖头 人生的“观众” 人如容器 迫不得已说假话 个性之美 度 遮丑丑更丑 尊严 感动 感动的侧面 安静,是一种修养 学会宽荣 待人宽些,如何? 体育暗含的人性 怨恨也有成本 模糊与糊涂 很想有辆车 车,男人的玩具 男人眼中的车 开车看人性 不买车的N个理由 司机VS交警 车子·面子 对手与助手 吐痰与习惯 素质随环境变化? 拒绝崇高? 动物化的现代人 钧人合一 社会百态 品牌 穿出品味 分粥·苹果·筐子 醉 醉态百出 饭局 何必应酬 城市生活(一) 城市生活(二) 生命诚可贵医疗价更高 “龙门”能跳费“槛”难越 买彩 乐活 “奢实”一族 如此“女神”如此“欲望” 现代化的陷阱 北大“山鹰”折翅的美感 话说“黄段子”——正方说 话说“黄段子”——反方说 猪八戒的年终总结 唐僧同志买房 “愚人”之“智” 善良的侧面 永远的“黛玉” 四问易中天 谐音之邪一闲话广告创意(一) 明星多“病”——闲话广告创意(二) 借名扬名——闲话广告创意(三) 另类创意——闲话广告创意(四) 闲话政治 敬佩韩国(一)——“成熟”与“幼稚”说 敬佩韩国(二)——“传统”与“现代”说 敬佩韩国(三)——“攘外”与“安内”说 我们怎样学历史? “错”出的深意 语言的力量 被伤害的视觉 “变态”的权力 当“五四”遭遇“五一” 另眼看捐助 潜规则 附录 红茶坊感言 红茶坊背后的故事 ——写在红茶坊100期之际毛迎 精心“泡”制一壶“茶”(代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我是朗朗 女明星,年轻漂亮的女明星,再加上点儿绯闻,会是什么样子呢? 会非常吸引眼球!会非常让人兴奋! 不错,近段时间,关于刘亦菲“倒追”青年钢琴家郎朗的八卦新闻,一度成为人们的谈资。有人说刘亦菲不配,有人说郎朗不好。一时间唇枪舌剑,唾沫星子纷飞。 如果我是郎朗,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一、对爸爸 我今年二十四岁。虽然岁数不大,但头上已经顶有不少光环:什么当代最杰出的钢琴天才之一,第一位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及多个世界超级乐团合作的中国钢琴家等。 这些的确是爸爸严格要求的结果,光环也确实让爸爸感到无上荣光,心气很高。所以,在回应“倒提亲”这件事的时候,爸爸才会一不小心说出惊人之语:“皇家女才配得上我儿子。” 这些话,让人听出了两个字:功利。这种功利的色彩严重玷污了爸爸一直以来所标榜的艺术!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大音乐家有几人做过驸马呢?况且宫廷的“规矩”只能磨灭天才,不会造就天才!如果我真当了驸马,那时从我指尖流淌出的,可能只是了无生气的琴键声,而不再是灵动的音符。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贴近真实的、大众的生活,灵感才会源源不断。 二、对自己。 这些年,我成功打进了世界主流音乐圈。美国总统布什曾几次邀请我去白宫演出,并对我说:“感谢你对古典音乐的贡献,感谢你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赖斯还想和我搞一个四手联弹呢!于是这几年,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我去过不少地方,还曾到德国世界杯赛场,为开幕式热身,“粉丝”也是国际级的。 也许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这些年我有点儿浮躁。曾经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自然而然说出“舔屁”这个词,非常不雅,让人产生了对我教养的担忧。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我弹奏了一段《翻身的日子》,现在回头看看,身体的作秀程度,大于演奏的技巧。 看人家大钢琴家刘诗昆、殷承宗等的现场演奏,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舞台风格,都尽显大家之气。相比之下,我近几年的演奏越来越趋向于浮华:海顿已经没有了考究的典雅,肖邦只剩下无病呻吟,柴可夫斯基化作神经质的游荡,拉赫玛尼诺夫变得故作深沉……这些音乐大师的精神本质并非如此!海顿音乐里充满了理性的温暖,肖邦的笔下抒发的是爱国情思,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告诉人们俄罗斯民族的苦难,拉赫玛尼诺夫血液里流淌的是深沉的悲情。而这些,在我浮华的炫技里,只留下苍白与轻飘……我知道,这是心态的作用。 三、对小刘 尽管我在国际乐坛小有名气,但在国内,估计知道你刘亦菲的,至少要比知道我的多三倍。 小刘你真的不错,干净清纯饱满的面容适合国人的审美。十四岁出道时,一亮相便被惊为天人,接着一部部好戏连台,知名度越来越高。 刚刚十九岁的你便如此辉煌,全仰仗绝世美貌?我想肯定不是。美貌顶多是块敲门砖,至于打开大门后能看见什么,拿到多少,都与美貌无关。难能可贵的是,你也“不觉得美貌有什么,即使有,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和才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外表看着柔弱,其实主意挺大。除了面对流言蜚语仍然保持清澈与淡然,还在做演员大红大紫的时候,便悄然与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之一的SONY公司签约。等大家算着你的专辑该出炉时,你交出的竟是两份答卷:中文专辑和日文专辑各一张。 因此,我很欣赏你的坦诚与上进,你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演员,还成了歌手,并苦练舞蹈。为什么这样逼自己?你的解释是:“只有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因此,我会把每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满,虽然很累却很开心。有时偶尔玩一会儿,就会觉得,哎呀,怎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可以学到多少东西啊!呵呵,所以不玩了,努力学习,不学习就会觉得亏。”这种心态,不应该成为所有年轻人的榜样吗?包括我!因此,我衷心祝福你越来越棒! 当穷书生爱上富家小姐 最近,邮箱里收到某友转的一个帖子,是一个大学生的“恋爱自传”:家贫的他与—位富有的女同学恋爱了,情感至笃的他们最后却无奈分手。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 可他们是大学同学,毕竟在精神层面上是“平起平坐”的。于是我想从他们自身找原因,还想探究贫富差距的鸿沟究竟有多大,也想让读者您,从故事本身找寻见仁见智的答案。 平是个特困生,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而且是以全县“状元”的身份考进北京的。但“状元”的荣耀并未减轻他在学校的自卑。因家里供不起他的学费,他必须拼命兼职赚钱——不管是当家教还是扫厕所。于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要有干活儿付费的差事,哪怕替同学洗袜子或者买饭。自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不起他,除了她。 她是同门师妹,迎新生时平接的她,帮着拿行李,找床位。末了,她一定要请平吃饭,推辞不过他就吃了,但吃完后他付的账。之后,又带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帮她认路。后来她表白,那时候就开始喜欢他了——高高瘦瘦,沉默寡言,显得很酷、很成熟。她是小美女,但平当时并没多看她一眼,因为他在想,付了账后,这周的伙食费怎么办? 她经常找平,用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感染着他。特别是那个冬夜——平生日那天,她买了蛋糕,在校门口等做家教“下班”的平。直至晚上十点,她在冬天的寒风里苦等六个小时后,他出现了。 很少流泪的平那一刻泪如泉涌,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他接过蛋糕,把她的手握在手心里暖着,暗暗发誓:这辈子绝对不能让她受苦!然而就是这句话,为他的爱情设下了较高的责任标杆。 当知道了这个准女婿后,她父母要求见见平。尽管平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还是吓了一跳——她家住的是那种高档的复式房子,装修豪华。而他破旧的牛仔裤和衬衫,像是来这里修水管的。 在极度自卑中,他听到她爸问的一句话:“我家楠楠从小没受过一点儿委屈,我们做父母的已尽责了。小伙子,你能做到吗?”他没有回答,因为他怕做不到。 果然,她父母不同意,但表面上不拆散他们,只是不断鼓励她出国留学。她还拉着他的手鼓励他:“咱们—起申请吧!”他笑了:“那当然!” 他强迫她背单词,她却说你严格得像老师,没以前疼我了。平说没有,让你好好学习才是对你好,咱不是要留学吗? 一直等到她考完GRE,他帮她印简历,整资料,写申请,比她自己还上心,她才如梦方醒:“你呢?你怎么办?”“我——很容易,我当过枪手,替考都考得不错,怕什么?你先走吧。”说这些话时他不敢看她,因为那隐藏的泪水可能会泄密。 终于等到通知了,平松了口气,并致电她妈妈:“阿姨,楠楠可以留学去了,你们放心吧。”她妈迟疑地问:“你不跟去吗?”“我不会去的,我不想连累她……”良久,电话那边传来哽咽声:“你是个好孩子。” 临出国的时候,平终于对她说了实话:“楠楠,分手吧,我配不上你。我上有父母、爷爷、奶奶要赡养,下有弟弟、妹妹等着念书,我起码要再辛苦十年,才能让他们过上一般人的生活。我爱你,怎么能让你跟着我受苦呢?怎么能因为我,让你在最美的年华里变成穷人呢?” 她哭成泪人,打他,咬他。他不还手,也不劝她。他知道长痛不如短痛。不过,他心里还有一个秘密:如果十年以后我解脱了,我会先去找你,只远远地看你一眼。如果你幸福,我绝对不会打扰你;如果你还没有合适的归宿,就让我再说一次“我爱你”…… 自古以来,穷书生与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都颇吊人胃口,因为它们多是大喜或大悲的结局,或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其中一方或痴或亡。但这个故事却因结局另类而颇令人回味,不知是爱情主人公的伟大,还是社会的多元化给了当事人更多的选择,还是这种多元化的思维让我们也有了接受更多“爱情结局”的宽容与心态。反正,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 爱你,就要让你幸福,哪怕这种幸福不是自己所给。 爱你,就要超越自私而无私,以你为重,哪怕牺牲自己。 爱情,在时过境迁中往往随风飘逝,能够去期待“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吗?P14-18 序言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的茶诗、茶词、茶文、茶赋,琳琳琅琅,极富魅力。比如明代的文震亨在谈到茶的功效时,仅从雅士情怀的视角,就概括了五大作用:“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闲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宴醒客,夜雨蓬窗,冰弦曳指,长啸空楼,可以佐欢解渴。”(《长物志》)可见把盏品茗,是何等的兴味无穷!所以,我特钟情于茶。 由于偶然的原因,也是特殊的缘分,李俊瑶在《许昌晨报》经营的“红茶坊”开张不久,我就成了该茶坊的“常客”。“红茶坊”里时常氤氲着浓浓的“茶香”,令众多“茶客”醉意朦胧,我也一样。——当然,我们在这里品赏的是另一种“佳茗”。 “红茶坊”是俊瑶在《许昌晨报》开设的随笔专栏。自开办至今,已逾百期。他的每篇文章都如一杯香茗。百余佳作读下来,实在有如茶香满口,清风盈怀! 乃俗乃雅,题近意远,是其特点之一。文章要写得至俗或者至雅,大概都还容易些。但至俗,容易滑入低俗、粗俗、庸俗;至雅,则阳春白雪,和者易寡,常常被束之高阁。要乃俗乃雅、既俗且雅、俗中含雅、雅俗共赏,就不容易了。俊瑶经营的是“红茶坊”,“茶坊”者,也叫茶馆、茶社,应当是社会性、群众性、包容性、兼纳性很强的场所。不论是芸芸众生,抑或是文人雅士,来者都是贵客,均须周详款待,那就得有《沙家浜》中“春来茶馆”老板阿庆嫂那样的本事:“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俊瑶做的是好的。他的随笔,选题来自生活,说的都是百姓关心的话题,因而让人倍感真实和亲近;为文饱含真情,时时追求“平视”风格和“朋友”情怀,因而让人倍感温馨和亲切;通篇潜蕴哲理,常常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因而让人倍感耐读和耐品。所以,每周一旦打开“都市闲情”专版,在“红茶坊”读到的虽是一篇篇千字短文,但随着他娓娓叙述和缓缓议论的笔触,往往会把你引发到对生命、对人生、对时尚、对传统、对环境、对文化、对社会、对世界、对追求、对未来的联翩浮想、深刻思考和豁然顿悟。文章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神思活跃,笔罗万象,是其特点之二。古人为文,特别倡导神思的活跃、思路的开阔和联想的丰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视野狭窄,想象就无法飞腾;思路不畅,笔锋便滞涩难行。俊瑶在“红茶坊”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便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活跃神思!首先,是由于他既具敏感又处处留心,既勤于思索又善于积累,天天眼观五洲风云,时时笔揽四海万象,所以他有写不尽的题目和题材。比如电视上稍纵即逝的一个广告镜头,报纸上极不显眼的一则短讯标题,大街上风驰而过的一辆汽车,朋友们毫不经意的一句闲话,办公室看似寻常的一张桌子,车窗外飞逝而去的一片风景……如此等等,都可能成为他的一个极为难得的俊俏标题或者议论风生的重要题材,从而经过特殊工艺的炮制,立马为你沏出一杯沁心润肺的“香茶”来。其次,是他抓住一个题目,便慷慨动用积蓄,百般生发展开,直通“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境。比如,他那篇《十秒钟》,文章开篇立论:“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可谓短如一瞬,但每个人的生命,又是由无数个分分秒秒组成。”接着提出设问:“那么,短短十秒能做些什么呢?”继而,他“神与物游”,巧用生花之笔演绎出了长长一串极其丰富多彩、极其绚烂多姿的如珠似玉的典型瞬间,从而告诫人们不能不百倍珍惜生命分分秒秒的构成! 才情横溢,文采飞扬,是其特点之三。他观察问题的敏感和细微,他知识积累的充实和丰富,他运用想象的灵活和自由,他展开议论的犀利和深刻,已充分显示出他横溢的才情和飞扬的文采。尤需肯定的,是他的语言风格,这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追求一种个性语言,即“有着相对智慧而锐利的文字,有着比常人敏感的猜想和惊讶,有着思辨、睿智和穿透力的思想,又有着细腻、有趣、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不是一种故作姿态,而是源于自己内心最真实、最朴素的部分。因为我本性坦率、感性,又喜欢幽默,讨厌一本正经。”风格都是自己的,有时别人想学也学不来。一个血液中没有幽默的人,强装幽默,故作诙谐,往往会成为一种生硬的做作,成为一种难堪的滑稽。而俊瑶有这种本事。他的文章,常常如行云流水,纵横捭阖,飞珠滚玉,妙趣横生。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红茶坊”的许多文章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甚至有人一篇篇把它剪贴收藏,与其富有文采大有关系。 俊瑶的“红茶坊”要结集出版了,我作为“茶坊”的常客,将上述品茶的感受,概括了几句话,凑成一则小令,聊作我的志贺之词吧—— 浣溪沙题俊瑶著《红茶坊》 乃俗乃雅红茶坊,浓情温馨煮三江,佳茗杯杯盈怀香。眼观五洲揽风云,笔触四海罗万象,才情横溢著华章。 王继兴 (《大河报》创始人、首任总编辑,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 2007年3月,于郑州松月斋 后记 精心“泡”制一壶“茶” 文章和茶一样,值得品味才是上品。 好茶从采摘到烘焙,要经过精心的炮制,才能出味。这还不算,喝的时候,还要讲究水、壶、杯的质地及搭配,还有冲泡的技巧。好文章也是如此,从选“料”到入笔,需经过心中充分的“酝酿”,写的过程中,还须有激情来“烘焙”,最后还要像对美玉一样精心打磨才行。少一道“工序”,或许可能都会缺失茶的清香,玉的润泽。 茶 《许昌晨报》创刊初期,老总李争鸣本着“报成气候人成才”的目标,尝试为记者开设了个人专栏。我负责经营“红茶坊”——生活感悟类的千字文随笔。但是,我有点犹豫。因为我担任着《晨报》的副总编,主抓新闻工作,天天被永远没有尽头的“新闻出新”折腾得心无宁日。身,忙碌着,心,也疲惫着。所以,写个十期八期应该没问题,而每周一篇,且每篇都不重样地捧出一杯香气四溢、味道独特的好“茶”,实在难为我。 但既然老总“赶鸭子上架”,咱也不能装熊啊!于是,临阵磨枪地参考了一些著名晚报的“茶坊”及类似版面后,仗着平时的一点知识积累,按照自己对此类文章定位的理解,我开始硬着头皮,每周一期在“都市闲情”版与读者见面。 第一篇题目是《砖头》,期待“抛砖引玉”。风格上与“原来的我”有点不像。这源于“突破自己”的初衷。因为以前虽然写过一些杂文、言论,并得过全国奖,但那些大都是些“脾气”较大,“长相”较硬的东西,有一副高高在上的“爷”的派头,与晚报的“平视”风格、“朋友”情怀还有距离。所以这次刻意改变一种文风。但第一篇喝彩者不多(现在想来,刚刚写出一篇文字就期待喝彩,也要求太高),于是便有点没有底气。好在都市闲情版的原编辑高彩霞,有一种特强的约稿能力。她的诚恳加命令,使我不敢偷懒,更不好意思打退堂鼓。于是,我总是每周按时交一篇“作业”。有时这一篇刚写好,她就问下一篇写什么,让你无法糊弄,时刻得绷紧这根弦。 敬茶 不过,我做事有个习惯:不做则已,做就尽力做好。于是,着笔之前,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确定了一个标准:既然是“茶坊”,那就是要聊咱身边的那些事儿,说咱信服的那个理儿。既要海阔天空、包罗万象,又要娓娓道来、小中见大。不能太雅,也不能太俗,最好是俗中有雅:在通俗性的题材里,掺进哲理性。也就是说,文笔较逗,语言较美,看似家长里短,甚至风花雪月,但却意境深邃,不拒绝深刻。 对,深刻。文章一旦没有深刻,没有让人细细品味的东西,那就等于长相娇美而无内涵的“花瓶”一样,初时会让人惊艳,之后则让人乏味。而且只有深刻,才能给人触动,只有触动,才能让人共鸣,只有共鸣,才会激发源源不断的激情与灵感,使作品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这样的定位行否?我期待着反响,哪怕批评也好。结果,写到第三篇,就是那篇《关于男人》之后,反响出来了。不少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到位”“挖得透”等等。紧接着,《关于女人》、《关于男女平等》两篇出来后,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社会上的一些朋友打来电话,求证作者是不是原来的“李俊瑶”。编辑也将一些较热烈的反馈情况通报给我,鼓励着我。报社里的许多同事,更是见面开玩笑:“你对女人咋了解恁透?写得那么到位?”现在看来,作品的成功应该源于字里行间的深刻:为什么女性思想一前卫,别人就会想到性解放?为什么一说到女权,大家都要以为她们要像男人那样活着? 面对突然而至的表扬,我不敢懈怠,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喜欢这个栏目的人,都是有一定层次、一定品位、一定文学底子的人。他们肚里的墨水并不比我少。 于是,我更加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间小小的“红茶坊”,力争使其外部“造型”——标题及文章的外部形态,时尚、独特而引人瞩目;内部“装修”——文风及文字的表情,精致、美感而悦人耳目;室内“摆设”——内容及选材,因舒筋提神、敲到麻骨而让人过瘾。 一篇好的文字,还须有相应的版面语言,才能相得益彰。负责这个版的历任编辑毛迎、王菁菁,在版面上给予了“红茶坊”充分的创新和美化,使“红茶坊”的外形美与内在美达到了有机统一。编辑还经常就一些读者反馈与我交流,在字体及排版方式上与我商榷,而且经常就读者的喜好和选材的视角给我创作灵感。因此,如果说这个栏目现在有了大量“粉丝”,成了《晨报》的名牌栏目,并被《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报道,那也绝非我一人之功,我知道从老总到编辑到校对,为她付出了多少。 敬好茶 可能是我把“红茶坊”的文风,定位于既像杂文又像散文的随笔,使她更易于表达内心的灵性和锐利;也可能是因为她不那么板着面孔训人,而像朋友一样清新而亲和,“红茶坊”竟然迅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我把E-mail公布在文章结尾仅两期,竟然有几十个读者与我笔谈,这无疑是最大的褒奖。尤其是当得知许多读者每期必看,甚至有不少读者还将其剪贴保留时,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动,当然还有一种沾沾自喜,但喜过之后,更多的还是清醒与惶恐。 这种惶恐当然有好处,就是让我每次从选材到写作时,都不敢马虎。 后来我进一步知道,读者之所以喜欢“红茶坊”,是因为它有着相对智慧而锐利的文字,有着异于常人的猜想和惊讶,有时甚至能给读者带来被好的语言灌醉的眩晕感。 于是,我尽力保持着这种清醒而不褊狭,敏感而不疯狂,理智而不浅薄的语言风格,字里行间一直努力饱蘸着深刻、细腻、智慧和穿透力的墨汁。选材时,尽量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出招;写作时,尽量使语言优美、有趣、富有音乐的美感和思辨的深邃。 事实上,许多人读散文、随笔,都期待在作者的叙述和推论中,引发某种共鸣,并为能触动他平常比较模糊,或不太活跃的某根神经而惊喜。一个好的作者,就应该常给读者这种惊喜。可以这样说,这几年下来写下的二百余篇“茶坊”,每一篇我都力争给读者带来这种惊喜,而且是不重样的惊喜! 于是,在有意无意间,“红茶坊”已打破并正在打破传统中那种政治味道过浓、文字面貌过于严肃的报语风格,试图把读者的目光,引向生活和文字的趣味上来。因为,作为有着二十年报龄的我,深知国人大多已看烦了报章上有些生硬的文字,那些生硬的言论或文字,已将百姓生活中那些有趣、轻松、柔软、私人的细节取消了,将“生活”简化为一些生硬的政治线条。似乎人世间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高尚与空洞说教。其实,自然而真实的、甚至带点庸俗的百姓生活及情感,也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我透过“茶坊”的那扇“小窗”,非常留意捕捉生活中发生的某些有意义的细节,然后脑子一过,心中一悟,出其不意地提炼出人们想说又没说出来的感觉,并尽量通过灵秀、鲜活的表达,趣味与意义的并重,让读者享受愉悦的同时,还能被搔到痒处,触到痛处。 于是,一种机智、幽默、简洁,略带点“痞”的文风慢慢形成。不过,这种幽默与“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插科打诨,而是在识破生活真相后,发出的一种会心微笑或善意嘲讽,当然也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那么,如果抛开自吹自擂的嫌疑,我想这种“话语姿态”和“文字表情”,应该是这个浮躁年代里难得的、健康的心灵版本。因为,只有健康的心境,才会有这样健康的话语风度。 总之,如果按“实话实说”的惯例,让我最后对“红茶坊”说一句总结性的实话,我认为,“茶坊”是在用感性的触觉去体味社会,又用理性的思维去梳理这些感性的零乱与美丽。 最后,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好友北京邮电大学郑永彪先生、同学李书正先生、同事毛志刚先生的无私帮助,尤其是朱慧卿先生的插图更为本书添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李俊瑶 2008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李俊瑶同志因为是从“文革”末期成长的一代人,又经历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所以他的经历是相对丰富的,眼光是比较敏锐的,能够清醒而冷静地审视世界,审视中国,审视人物,审视家庭,审视一切,然后以独到的见解,写出自己所亲见、亲历的一些社会现象。他的笔,同那些无病呻吟者大不相同,比较扎实,比较深沉,比较具体,比较生动。既有鲁迅的犀利,也有冰心的优美,更有林语堂的睿智。他应该是他们那一代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位青年作者。 ——甘惜分 俊瑶是一个人生况昧的品评者,也是时代风尚的观察者,更是思索者。他的写作行走在时光之中,作品与百姓的生活、时代的风尚贴得很近。他闻风、辨雨,一时一事、一情一貌都在他的观察思考之中,他贴着时代的步伐,扣着时代的脉搏,一次次地给人们敲响警钟。或者是善意的提醒,或者是小小的一刺儿,或者是会心的一笑,或者是和缓的一拂;或者就是一棒了,那敲打既真切也痛快。 ——李佩甫 李俊瑶的“红茶坊”虽是一篇篇千字短文,但随着他娓娓叙述和缓缓议论的笔触,往往会把你引发到对生命、对人生、对时尚、对传统、对环境、对文化、对社会、对世界、对追求、对未来的联翩浮想、深刻思考和豁然顿悟。文章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王继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