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缔造了京瓷40余年从未亏损的奇迹。他就是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总结与精华。《IT经理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张鹏,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倾情推荐!
本书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本书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企业家的心灵读本,是企业家的人生与经营指导书。
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总结与精华。全书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
直到出现所谓的精神医学,人类的“意识”才被医学界认知和承认。但是在意识被确认之前,有关“心智”的研究只在心理学领域出现,未曾纳入医学领域。例如,大多数人都认为压力是造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前人的说法是:“因为太担心,所以胃上开了口,这是无法避免的。”目前,医学界大多已经承认压力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这样的解释之所以会出现,也是基于医学常识的改变。
事实上,即使不到胃溃疡的程度,多数人也经历过紧张、担心时,胃会隐隐抽痛的情况,医学上也曾出现在承受一周的压力后就导致胃穿孔的例子。
实际上,胃壁是人类内脏中最强韧的部位,因此能够忍受强烈胃酸的侵袭。然而如此强韧的胃,为何会轻易地被“担心”的情绪所破坏?理由在于“担心”这种意识,可以削弱胃壁防止胃酸侵蚀的抵抗力,导致胃部细胞被有如盐酸般强烈的胃酸所破坏。换句话说,意识可以破坏细胞的说法是成立的。
此外,传言已故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因为担心经营问题,而担心到出现“血尿”的症状。可见不只是胃,人类身上拥有的数十兆细胞都可能因为意识而活络或衰败。尽管肉眼看不见意识,但是意识却拥有超强的影响力。因此,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利用新的疗法,也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来让病人自己提升体内的免疫力,借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所谓的“科学方法”虽然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正确标准方式,但是也仅限于物质文明下的科学。由于人类对精神医学(即意识和心智)的研究仍未臻完善,因此还无法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判断基准。故而,与我对谈时,对手难免会抛给我这样的结论:“稻盛先生,你提到意识,但是这并不符合科学,太奇怪了!”
然而意识并非完全与科学无关,曾有人在著作中强调,所有的现代化科学都是意识的产物。例如,因为有“想在空中飞翔”的念头,便形成了意识,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发明了飞机。因此,我们可以判定:科学在最初时也是由意识衍生而来的。
我也认为,无论物质文明或科学的根本都来自于意识。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是日本战后极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曾说过:“所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然而在此之前却属于哲学的领域。”例如,伽利略的地球自转理论,起初提倡时引起基督教会激烈的排斥,一直到最后证实“地球的确是自转的”之前,这项事实仍然仅仅被视为人类的哲学或信念而已,而并非科学。由此可证,“心智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的存在,才让万物开始运作。对人类而言,意识极其重要。
如此重要的“意识”,其定义是什么?
就生理学角度分析,无论意识、意志或思考都出自脑细胞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和意志。
话虽如此,但我也无法提供确切的证据,只是从儿童发育的过程中,我曾观察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随着生物学上所描述的成长,孩子的脑细胞变得发达,也产生了智慧,接着能够像成人一样说话;但是有时候,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能够说出父母或周遭大人并未教给他们的事物或概念。这种少年老成的现象如果发生在不到三岁的小孩身上,父母通常会很惊讶,而这样的例子确非少见。
虽然我了解这可能被视为非科学的思考,但是根据以上的观察,我认为孩子们的成长除了依据脑细胞的发展学习知识之外,也有可能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让孩子们说出了那些话吧!也就是说,平常我们是根据脑细胞的指令,才会从嘴里吐出想说的话,但是偶尔也会因为“原本就存在的东西”给予脑细胞以刺激,而说出某些话,这样的可能性也应该是存在的。 就算这种可能性存在,到底“原本就存在的东西”所指为何?我认为就像方才提及的,它就是形成人类根源的宇宙意志。在人类有轮回转世的前提下,我相信人类会承袭过去的经验和意识,这些过去的意识应该也是“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人类将自己承袭的经验和意识寄放在父亲、母亲的精子与卵子中,由于深深地潜藏于内部,表面上无法看出。然而有时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像突然涌现的山泉水般汨汨流出,这也就是为何有些小孩能说出父母未曾教过的话。
这样的道理也能用来说明“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等种种现象。人类自出生到死亡一直在累积经验,而脑细胞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反应这些经验。因为脑的作用,人类才有喜、怒、哀、乐的行为反应。
P16-18
我对于稻盛和夫先生最初的了解,是源于日本企业界“经营四圣”的说法。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是公认的日本战后最卓越的四位企业家,而稻盛和夫是四位中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
稻盛和夫先生不仅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他还是日本非常著名的企业思想家,其创立的“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汲取了佛家文化的营养,在日本经济界、经营理论界影响颇深。
说实话,早年间由于并没有深入了解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我在“敬天爱人”这四个字中很难感觉到震撼和收获,总感觉无非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和“以客户为中心”这种耳熟能详的口号而已。但是,在有机会更深入接触其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之后,我发现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对当今中国企业界甚至中国社会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这一年在中国商业界和整个社会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有着强烈的总结性意味。特别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几乎瞬间摧毁了众多曾经被看做是“中国优秀企业代表”的企业和“中国优秀企业家典范”的企业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而2008年则让这个群体的力量在一个令人担心的层面展现出来。人们开始关心他们的价值观甚至信仰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些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企业家们的“永恒动力和终极目标”,不仅仅会决定企业的成败,也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
刘斯奋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文化是一种现世文化,没有恒定的全民宗教信仰,没有安定灵魂的彼岸世界,没有一套由上帝掌握着的先验天条,只有由现世哲人构筑的一套道德操守和价值观念,一旦时移世易,社会形态发生剧变,就会随同发生坍塌,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对所有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持否定态度,而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灵魂彼岸”的废弃,也让心中失去了“终极约束”——不管这是因为失去了敬畏,还是因为失去了希望。
在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财富和金钱,更取决于整个社会,特别是社会精英群体坚守的精神和信仰。而且,后者更是前者得以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支撑点。
如同稻盛和夫先生所认为的,企业经营者的人性、人格对企业的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展开很好的经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这种受东方佛学文化影响颇深的观点,恰恰与西方文化中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异曲同工。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曾经指出过信仰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一个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心是很难建立起来的。而欧洲新教改革带来的勤奋、诚信,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在中世纪末期适时出现并成为“终极约束”,帮助西方酝酿出了资本主义生活秩序。这种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很长时间来恰恰被片面的唯物主义所忽视。
在今天的社会里,宗教的影响力已经比几百年前大大衰落,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但是如果人类的信仰也随之衰落和崩溃那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稻盛和夫先生对“人为什么活着”的思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他不是在宣扬某种宗教,而是在告诉人们他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恪守的信念是什么。我相信大家从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信念是怎样从一种个人价值观转移为另一种企业家精神,进而让大家从如何做人领悟到如何做企业的真谛。
当然,我个人也并不是完全认同稻盛和夫先生的所有观点,但是我非常认同其把企业和人的成就看做是人性光辉闪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其实,这种价值观在任何的宗教和信仰体系中都是被共识的。
我坚信,真理可以被不同的方式来表述,你信奉哪种表述方式并不重要。就如同当今的中国并不需要某种宗教和或者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只要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京瓷公司的发展规模如此之大,它之所以没有丧失企业家的精神,是因为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渗透到了组织内部。
——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
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著名学者季羡林
稻盛和夫先生对“人为什么活着”的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在于他告诉了人们他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恪守的信念是什么。我相信大家从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信念是怎样从一种个人价值观转移为另一种企业家精神,进而让大家从如何做人领悟到如何做企业的真谛。
——《IT经理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张鹏
许多中国一线企业家,可以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炼狱,却偏偏经受不住成功的磨难。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认识到“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没有回到人生和心灵修为的原点去经营企业。其实,正如稻盛和夫在本书中竭力阐发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