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课外阅读次数少,品位不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身心发育、科学态度等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无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信息化时代知识学习问题的挑战,加强课外知识体系建设,提高课外阅读的科学性、健康性、先进性以及趣味性,不仅重要,而且极其紧迫。
《1.9亿学生必读书》丛书,一定能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打造一道亮丽风景,为广大青少年提高科学人文素养,打开一道通往未来的大门。希望每位读者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能够在一个清薪、健康的知识世界中放飞心灵,翱翔思想,激发灵感,锻炼思维;能够在人文与科学、诗情与画意、幻想与探索、已知与未知的智慧遨游中,收获知识的美丽、思想的魅力,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富足,收获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快乐。
从白山黑水到碧海银沙,从雪域高原万里海疆,神州大地的奇境美景数不胜数。近百处美轮美奂的神州美景,600幅绚烂夺目的精美图片,20万精练生动的文字介绍,有机融合中国国家地理的神奇和瑰丽;从时间到空间,从自然到人文,完美呈现异彩的纷呈的神州画卷。
丹霞山:中国的红石公园
丹霞山地处广东省北部的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是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丹霞山山体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世界上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1 “世界第一”的丹霞地貌
世界上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而尤以我国的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在世界上已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景色上,皆为“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刚刚形成的时候,地球上气候炎热,岩石的沉积物中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聚集,使得岩石出现鲜艳的红色。此后,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褶曲,先是形成红色的盆地,再慢慢抬升,形成堡状峰林、石墙或石柱等地貌,之后,流水又把已经形成的峰林侵蚀为丘陵。
河流进一步深切丘陵,使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奇峰;峰上的岩层沿垂直节理大面积崩塌形成陡崖坡;陡崖坡再沿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就形成石墙;石墙被流水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了今天丹霞山奇峰林立、形态万千的瑰丽景色的形成。
2 天然的红石雕塑园
在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中,所谓的丹霞山仅仅是由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体。事实上,丹霞山景区包括了由红石组成的整个丹霞山区。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由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以及680多座石桥组成,其中大石峰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其他山峰的海拔大多在300至500米之间。整个风景区的红色山石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形象各异却又天然和谐,宛如一个红石雕塑园。
丹霞山奇石最大的特点是“雄”,各种奇峰怪石都充满了阳刚之美。其中坐落在锦江之滨的阳元石,俗称“祖石”,其造型酷似男性的生殖器,高28米,直径7米,是该景区的标志性景物。当地甚至有“不看阳元石,未到丹霞山”的说法。另有一座奇石与阳元石相对,叫处女渊,俗称“少阴石”、“玉女贞石”,因其形状和颜色都酷似少女的生殖器而得名。它的外廓高10.3米、宽4.8米,内廓高4.3米、宽0.75米,被当地人称做“生命之源”。这两处景观象征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量,具有一种永恒而神秘的美。
3 绮丽多姿的丹霞十二景
明末抗清义士澹归和尚曾在丹霞山挑出十二处风景,命名为丹霞十二景。这十二处风景是:锦水滩声、玉台爽气、杰阁晨钟、丹梯铁索、舵石朝曦、竹坡烟雨、双池碧荷、乳泉春溜、螺顶浮屠、虹桥拥翠、松涧涛风、片鳞秋月。
现在的丹霞山则有了新十二景:丹霞观日、群象过江、峭壁龙腾、玉女拦江、别传梵呗、仙山琼阁、锦岩飞瀑、长天一线、幽洞通夭、九索长虹、碧海龙吟、流波撷胜。
丹霞山有许多岩洞,其中锦石岩最为出众,它因石壁五色间错、四时不同而得名。锦石岩由前后四个岩洞连成一体,分别叫干圣岩、祖师岩、伏虎岩和龙王岩。其中伏虎岩最大,洞深20多米,高约4米,可容数百人。与伏虎岩紧靠的是龙王岩,其洞内壁有一条因岩石皱起形成的蜂房形的纹络,长数十米,状如鳞甲,时隐时现,就像一条鳞甲鲜明的巨龙穿行于岩洞中。“巨龙”身上这些惟妙惟肖的“龙鳞”,表面附生着一种微生物,可随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而变换出赤、橙、黄、绿的颜色,显得斑驳陆离,十分神秘。此处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中的“片鳞秋月”,也称“龙鳞片甲”。
4 梵音弥漫的别传寺
在丹霞山,有一处景点无论古今,都被列入了丹霞十二景之中:每当丹霞山上别传寺的僧人理佛之时,寺内便钟鼓齐鸣,梵呗之音弥漫半山,古称“杰阁晨钟”,今言“别传梵呗”。
别传寺原建于明末清初,据说当时明朝遗臣李永茂和弟弟为避乱世,将丹霞山买了下来,并居住在此。不久,他的弟弟将丹霞山捐出,请澹归和尚建立寺院。澹归及其弟子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建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意,名别传寺。后来,此寺成为岭南十大古寺之一。
别传寺自建成后曾几经兵劫和火灾,1980年得以重建,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禅堂、念佛堂、三圣殿、观音堂、菩提精舍、客堂、斋堂、老人堂以及僧舍等十多座建筑。这些建筑背靠长老峰,面对云海,前后相连,左右对称。整个建筑群红墙黄瓦,斗拱飞檐,辉煌而又不失庄严,与丹霞山交相辉映。
雁荡山:古火山演化的教科书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荡山景色奇绝,自古以来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历史上很多名人雅士都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东南第一山”。
1 古火山地质博物馆
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环太平洋火山带中最完整、最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它比安第斯火山带和美国西部火山带还要古老和神奇。雁荡山就像一本教科书,用1亿多年地质作用所造就的优美的自然景观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中生代古火山爆发、演化的历史和深部地壳、地幔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完整而又绝美的景观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地质考察的结果显示,雁荡山原本是火山地带,形成于1亿多年前。到了4000多万年前,雁荡山所在的地方被海水淹没,整个山体被海水侵蚀;过了2000多万年,随着地貌的变化,它又从海底逐渐升起;到了冰川期,雁荡山遭遇了冰川洪水,岩体进一步崩解和剥蚀,导致岩体裸露,最后形成了众多的深谷、峰林,因此雁荡山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
2 天下灵峰北雁荡
雁荡山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东雁荡山和西雁荡山。其中北雁荡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北雁荡山最初因为山下有一个芙蓉村而被称为芙蓉山,唐代的时候才改称雁荡山。明朝陈仁锡题了“花村鸟山”的词,意思是雁荡山的村子以花为名,而山又以鸟为名。
北雁荡山山体奇特,景色丰富多彩,峰、嶂、柱、墩、岩、石、洞、穴等一应俱全,它们相互结合,构成了变化多端、妙趣横生而又气势磅礴的景观。北雁荡山的水景也别有一番迷人的姿态,有溪有泉、有洞有潭,更有激荡的瀑布,令人不禁为之叫绝。
3 寰中绝胜——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和大龙湫是北雁荡山较出名的三处景点,简称“二灵一龙”,自古以来被誉为“雁荡三绝”。
灵峰景区是北雁荡山的东大门。沿着山脚的鸣玉溪溯游而上,只见幽幽的古洞、高耸的危峰伴着潺潺的溪水一一展现。当夜色朦胧时,群峰在夜幕的衬托下呈现出形态备异的倩影:有的像雄鹰敛翅、有的像犀牛望月、有的像相思女、有的像夫妻……这些幻影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上到塔头岭后往下走,向右进入南坑可以抵达真济寺,一路上两山夹溪,溪伴驿道;向左经卷云谷可以到达长春洞,感悟古洞奇穴之幽奥、佛寺道观之清净,又是一番别样的情调……
灵岩景区是北雁荡山的中心地带。穿过钟鼓岩,进入安禅谷,只见这里古木参夭、绝壁四合,让人感觉好像到了世外仙境。而站在谷内的灵岩寺前,仰望苍茫的天空,环视耸立的奇峰,肃穆的景色不禁让人屏息凝神。从灵岩寺向右攀登可以到天窗洞、霞客亭、莲花洞,在探险寻幽的过程中,俯览灵岩诸景;向左攀登可以到龙鼻洞、小龙湫、卧龙谷,在欣赏惊险奇绝之胜景的同时,享受登山览胜之愉悦。此外,灵岩也是雁荡山的文化圣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赋诗为文歌咏灵岩,从而使得雁荡山名扬天下。
大龙湫景区是北雁荡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大龙湫瀑布是中国四大名瀑之一,可与黄果树瀑布相媲美,因而大龙湫景区深受游人称赞。大龙湫景区不仅以飞瀑、奇峰、巨嶂、碧潭称胜,更有“谢灵运履痕”等多处历史遗迹(雁荡山有18处宋代古刹遗址,大龙湫占了7处)。难怪有人说,雁荡山的人文历史在大龙湫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可谓“千年雁荡看龙湫”。
P10-13
我国有1.9亿的青少年正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学习相应的课程内容,接受统一的质量评估,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以期满足不同的人生愿景。的确,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获取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时期,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只能为青少年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提供基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训练。要使学生视野开阔,获得更丰富、生动、有益的知识,掌握更成熟、高效的学习技能,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校园的普及和应用,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问题日益凸显,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无疑,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开辟了宽带传输海量知识的新时代,为人们博览群书、广泛猎取知识和开拓视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快捷。可是,在学校教育尚未找到网络学习有效实施方法的今天,它对青少年传统课外图书的健康阅读造成了诸多困扰。不少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课外阅读次数少,品位不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身心发育、科学态度等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无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信息化时代知识学习问题的挑战,加强课外知识体系建设,提高课外阅读的科学性、健康性、先进性以及趣味性,不仅重要,而且极其紧迫。
为探索青少年课外阅读与成长之间的规律,我们曾做过一项专门的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基础。几乎所有学习能力出色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兴趣、广度、频度方面都远远高于普通学生。在阅读内容上,阅读那些经过千锤百炼且具有经典结构的课外书籍,其效果数十倍于浏览网络提供的各种杂乱无章且漫无主旨的信息;在教育价值上,课外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沉迷于上网则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道德情感引入歧途。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图书的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奇文好书,是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开卷有益,源于成长和快乐的渴望。近日,北京出版社编辑送来一套由全国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1.9亿学生必读书》丛书样稿,请我帮助提点意见。翻开这套丛书,我被其包罗万象而又活泼有趣的百科知识长卷深深打动。这套丛书体系庞大,70册图书涵盖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阅读科普,可以在《新十万个为什么(院士审读版)》、《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世界动物百科全书》中尽情遨游;阅读历史,可以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中观古今之变;阅读文学,可以在《唐诗》、《宋词》、《红楼梦》和童话故事中浸润人文精神……丛书中科学探秘、未解之谜、历史寻源、自然奇观、军事天地、文学经典、童话王国、恐龙世界、文明奇迹等诸多内容,为今日1.9亿青少年课外阅读提供了难得的绿色精神食粮。学生不仅可以翱翔其间、开拓视野、增长智慧、收获新知,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完善人格、提升境界。
令我欣慰的是,这套丛书虽然内容涉猎广泛,但每一本书的文字都丝毫没有敷衍。整套书文风谨严、文字流畅,既无八股式的陈旧呆板,也无学究式的晦涩艰深,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丛书时代感很强,呈现了许多最新的伉息,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科学陛和时效性。
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丛书中不仅配有数万幅水准一流的插画,还穿插了大量购自国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图片。版式精致、图文并茂,不仅有助于增加阅读的视觉美感,大幅提升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加快知识信息的吸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我们相信,《1.9亿学生必读书》丛书,一定能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打造一道亮丽风景,为广大青少年提高科学人文素养,打开一道通往未来的大门。希望每位读者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能够在一个清薪、健康的知识世界中放飞心灵,翱翔思想,激发灵感,锻炼思维;能够在人文与科学、诗情与画意、幻想与探索、已知与未知的智慧遨游中,收获知识的美丽、思想的魅力,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富足,收获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快乐。
毕诚
2008年秋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