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优秀成果的作品总集,是中国出版界几代出版人延续了七十余年努力编纂的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1976-2000)选文时限二十五年,基本涵盖了整个“新时期文学”。在经历了十年文学凋零时期后,中国新文学重新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各种门类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为了全面反映这二十五年新文学的创作业绩,本辑《大系》增加了微型小说和儿童文学两个门类,篇幅也增加到三十册,总字数约二千万字。
入选作品,一仍前例,原则上采用首次发表和初次出版的版本,文中除错别字外,不作任何改动。文末注明出处。这一时期发表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作家的新文学作品,一并列选。入选的作品,分类编排于各分卷之中,不另立册。篇目排列,理论卷、儿童文学卷和史料·索引卷按专题分类排列,同一专题下以文章发表或出版先后为序;其他分卷均以作品发表或出版先后为序,同一作者有多篇作品入选,其篇目按时间先后排列一处。
本书为系列之《第二集·文学理论卷二》。
文学揭露的限度与自由
“歌德”与“缺德”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扯“淡”
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朦胧诗
在新的崛起面前
令人气闷的“朦胧”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崛起的诗群
——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派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
《萨特研究》编选者序
讨论现代派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
现代技巧与民族精神
现代化与现代派
王蒙致高行健
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冯骥才给李陀的信
“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
——李陀给刘心武的信
需要冷静地思考
——刘心武给冯骥才的信
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
寻根文学
文学的“根”
我的根
文化制约着人类
理一理我们的“根”
寻根:回到事物本身
文学形式与先锋文学
论“各式各样的小说”
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
告别1986
试论文学形式的本体意味
虚伪的作品
无望的救赎
——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
新写实
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
写实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新写实:回到文学自身
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
琼瑶的梦和读者的世界
——从读者接受看“琼瑶热”
金庸武侠小说三人谈
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
现代汉语的反思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
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
——兼谈毛文体
民间立场
民间的浮沉
——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
民间文化知识分子文学史
民间的意义
泥沼面前的误导
论民间
诗歌创作中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
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
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
诗歌内部的真相
从一场濛濛细雨开始
女性文学
找回失落的那半:“认识你自己”
——关于女性文学的思考兼及人类意识的提高等等
女作家在当代文学史所起的先锋作用
语词:以血代墨
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
奇遇与突围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80年代文学思潮
《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
关于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流及其他
——在一九七九年获奖短篇小说座谈会上的发言
论知青作家的群体意识
历史行程的回顾与反省
——论“反思文学”
论“改革文学”及其深化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
当前诗创作的两个基本向度
东方风情与生活寓言
——80年代的文学想象与文化批判
90年代文学思潮
“新状态文学”三人谈
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
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漫论当前乡土小说走向
匮乏时代的精神凭吊者
——60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
关于“七十年代人”的对话
恢复诗性的众多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