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地理、民俗和市井风貌具有深厚内涵的代表是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名起自元代,而对胡同的命名,又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从口耳相传,到约定俗成,最终形诸文字,千百年来几经改朝换代,变化当然很大,但不外乎以地形、景物、建筑、人物、市场、用品乃至事件等为依据。《皇城根随想》写的正是这类追访胡同历史、介绍四合院风貌、品味名人故居、展示京华民俗的随笔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皇城根随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炳华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城地理、民俗和市井风貌具有深厚内涵的代表是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名起自元代,而对胡同的命名,又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从口耳相传,到约定俗成,最终形诸文字,千百年来几经改朝换代,变化当然很大,但不外乎以地形、景物、建筑、人物、市场、用品乃至事件等为依据。《皇城根随想》写的正是这类追访胡同历史、介绍四合院风貌、品味名人故居、展示京华民俗的随笔文集。 内容推荐 《皇城根随想》写的这类追访胡同历史、介绍四合院风貌、品味名人故居、展示京华民俗的稿件,有些曾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等陆续刊登,后来承蒙深圳《晶报》总编辑陈寅的关照,还在该报副刊开了一个《皇城根下》的专栏,自然也催迫着我不断地写下去,好歹也凑够百十篇了;现在承蒙东方出版社的关爱,结集出版,喜不自胜之外,只能说出感谢两个字了。如果这些文字能作为记录和见证近年京城巨变的点滴资料,也算还有点价值吧。 目录 1 瞻拜历代帝王庙 2 寻访京城凤凰窠 3 黎元洪故居遁形 4 宰相刘罗锅故宅 5 左宗棠故居新貌 6 闲话张之洞故居 7 凭吊袁崇焕祠墓 8 丞相祠里悼忠烈 9 杨椒山祠的悲叹 10 六王坟踪迹难寻 11 七王坟寻幽访古 12 九王坟修茸开放 13 品味纪晓岚故居 14 毛泽东与三眼井 15 瞻仰郭沫若故居 16 重修蔡元培故居 17 哀伤蔡元培故居 18 再现李大钊故居 19 丹柿小院仍飘香 20 走访未启钤故居 21 寻访马连良故居 22 陈独秀旧居残迹 23 公主府品太后汤 24 公爵府內看变脸 25 恭王府喜换新装 26 两座王府换新颜 27 罕见住宅式王府 28 仰观万松老人塔 29 紫禁城边兴隆寺 30 宣仁庙修缮工程 31 御用火神庙重光 32 智化寺听京音乐 33 智化寺看三件宝 34 潭柘寺僧人一瞥 35 千佛阁规划复建 36 残庙断碑新街景 37 汇通祠畔立丰碑 38 “松柏抱塔”成绝景 39 白塔寺转塔祈福 40 保护法源寺景区 41 大高殿牌坊小议 42 “盛园”改“竹园”风波 43 北京的基督教堂 44 北京的天主教堂 45 东南西北天主堂 46 京城的“春节三声” 47 春节逛厂甸庙会 48 元宵节话灯市口 49 清明节踏青扫墓 50 五一节游文化宫 51 荷塘池畔贺中秋 52 水波潋滟望海楼 53 什刹海边酒吧街 54 北京建都纪念阙 55 翠明庄宾馆今昔 56 玲珑公园藏火车 57 高梁桥畔展新颜 58 徜徉在天桥广场 59 仅存的公社大楼 60 国图分馆古物多 61 金台书院的辉煌 62 参观三座门画展 63 四合院的如意门 64 清华的早期建筑 65 赵家楼广征文物 66 酒吧街侃世界杯 67 钓鱼台宾馆揭秘 68 菖蒲河公园览胜 69 菖蒲河边“恋爱角” 70 抗癌乐园玉渊潭 71 基辅餐厅品老歌 72 京城一块全招牌 73 北京烤鸭别变味 74 巷深菜香话“悦宾” 75 京师的天街天桥 76 复建永定门城楼 77 京城再现铛铛车 78 明城墙遗址公园 79 皇城根遗址公园 80 最大的带状公园 81 京城最大雕塑群 82 石刻艺术博物馆 83 警察博物馆巡礼 84 新颖城雕靓京城 85 海运仓文化景观 86 浏览皇城艺术馆 87 三眼井将获新生 88 王府井改造升级 89 北京民俗一条街 90 秀水街创新品牌 91 内务部街逸闻多 92 小胡同里大春秋 93 街头的小品景观 94 名人故居的尴尬 95 大钟寺撞钟迎新 96 春节圣诞的商机 97 中学名校名招牌 98 簋街的餐饮时尚 99 中南海前世今生 100 踏访京郊沿河城 101 古村落的“活化石” 102 一支塔影认通州 103 北通州人文景观 104 港人个体户商店 105 迎亲车队出新景 试读章节 北京市和西城区有关部门历时3年多、耗资3.3亿元巨资的历代帝王庙恢复修缮工程,于2004年完工,并从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对北京市民和海内外旅游者开放。这座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深厚悠远、华夏文化传承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已被纳入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的常规行程,人们期望它会很快成为北京吸引海外游客的崭新品牌景点。 老北京人对京城旧时市井景况,有一句浓缩了的俗语,道是“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前半句讲的是平民百姓眼中的热闹之所在。后半句说的是皇家官府视之为庄严的地方。这所谓五坛、八庙的“八庙”,是封建皇朝京城中最重要的庙宇殿堂,其中就包括历代帝王庙。 在京城建庙祭祀历代帝王,最初起自唐代。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明嘉靖九年命即保安寺故址建,十年三月工成。祀历代帝王。”它与太庙和孔庙一起,并称为明清两代京城的三大皇家庙宇。据《顺天府志》所述,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街,坐北朝南,“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庙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一通,上面分别用满汉蒙藏等六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大字;内景德门面宽五间,更为气派,此门从清乾隆十八年后,改名为景德崇圣门。庙内主殿“景德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栏”,非常雄伟壮观。庙内还有御碑亭、钟楼、致斋所、祭器库、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建筑。“凡正殿、门庑均覆绿琉璃,门楹涂丹,梁栋五彩”。是一座地位格外尊崇、为各朝各代尊礼有加的庙宇。 北京城的这座历代帝王庙建成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迄今已477年。《明典汇》记述其兴建始末为:“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历代帝王庙成。先是,中允廖道南请撤灵济官神,改设帝王庙,礼部以所在窄隘,宜择地别建。于是工部相度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旧为官地,改置神武后卫,地势整洁,且通西坛,可鼎新之。诏可。遣工部侍郎钱如京督工,工完,上亲诣庙祭”。可知这是在阜成门内大街保安寺旧址上重新兴建的。完工后,嘉靖皇帝专门诣庙进香,祭告三皇五帝。新落成的帝王庙内还立起了“京师新建帝王庙碑”。 北京的历代帝王庙被历史、民俗、建筑等多方面的专家称作“明的骨架,清的衣服”,因为清代数次修缮时更换了屋瓦和彩画,然而庙内的主要建筑如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庙门、东跨院里的神厨、神库、宰牲亭以及庙前的照壁等,还都是明代嘉靖年间始建时的原构。 P1-2 序言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生于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北京城,长于小胡同里的大四合院。一个甲子的时光,除了上山下乡和当兵服役的6年时间,一直住在靠近王府井大街的煤渣胡同里。这是一条长仅300多米的东西向小胡同,那个大院落却从南向北进深四重,从小就听原本在旗的大娘讲,是个王公府邸的宅子。 北京城地理、民俗和市井风貌具有深厚内涵的代表是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名起自元代,而对胡同的命名,又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从口耳相传,到约定俗成,最终形诸文字,千百年来几经改朝换代,变化当然很大,但不外乎以地形、景物、建筑、人物、市场、用品乃至事件等为依据。对煤渣胡同之名的考据,却无所本,因为它在明代叫煤炸胡同,不知何所取义,至清光绪年间才改为现名,于是我就顾名思义地认为是用煤渣铺就,比之明清两代皇帝出行都临时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的待遇,觉得这条胡同很不同凡响了。 我上小学是在香山慈幼院,读初中是在二十五中,念高中是在北大附中。小学的条件非常好,校址既不在香山,也与抚孤恤贫的孤儿院无涉,其地当钓鱼台国宾馆的西北侧,20世纪50年代就是群楼房大操场的现代化设施。初中也是京城名校,为迄今已145年历史的育英中学所改,且不论校友的名人辈出、群星闪烁,那大屋顶的建筑,深宅院的格局,就自然透露着底蕴的厚重和气量的大度。高中又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是我从小就向往上北大中文系的踏脚石。后来才知道,香山慈幼院是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熊希龄所创办;二十五中的大宅院是明代权相严嵩的旧宅邸;从北大附中走向未名湖畔的路因为“文革”而遥不可及。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在最需要营养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了三年经济困难,肚子都几乎吃不饱更何谈营养;在最需要学习长知识的时候,遭逢了十年全面动乱,不仅没有书读还要面对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困惑,我们真正堪称为不幸的和被耽误的一代。但我们又有远较现在年轻人丰富得多的经历。在还没来得及作好相应准备的时候,有的进厂务工,有的上山下乡,有的当兵服役,有的屯垦戍边,都不由自己地踏进广阔难测的社会中;有时意气风发,有时义无反顾,有时无可奈何,有时随波逐流,都自我把持着走过崎岖坎坷的人生路程。 我的经历与大多数同龄人相若,先上山下乡,再入伍当兵,又辗转回京,以后陆续在文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供职,直至退休。工作中打交道最多的是文字,曾有应该眼勤、手勤、腿勤、脑勤的概念,也陆续写过各种体裁和不同题材的文字,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开始在京内外的报刊上发表,至今也得有几十万字了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