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尉陈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人类文明史,稍不留神,就写了一本建筑故事书。

从人类的第一个景观建筑——伊甸园开始。建筑就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巨石阵中的迷离往事,金字塔畔的绚丽传奇,导致了语言变乱的巴比伦通天塔事件,引发了宗教改革的梵蒂冈圣彼得教堂风波……建筑始终在为人间故事提供着舞台背景,并不时地走上前台充当主角。

本书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技巧富有新意,上篇侧重于建筑理论,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讲论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几乎是将天文地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社会历史……凡与建筑相关的知识全都巧妙地编排了一遍,文笔畅达;说史则环环相扣,通过十篇文章将人类建筑文明史作了一番传奇式的精彩表述,同时又将东西方文化比较、各种增广贤言及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巧妙地穿插其间,既普及了历史知识,又普及了现代意识。

内容推荐

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不是一册教科书式的中外建筑史,它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建筑的基本知识,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二者相映成趣。作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目录

上篇 所谓建筑

第一讲 绪论:建筑不是房子

第二讲 空间与实体

第三讲 技术与艺术

第四讲 环境与文化

第五讲 礼仪与展示

下篇 行板如歌

第六讲 史前时代:女性与建筑

第七讲 古代埃及:向死而生

第八讲 美索不达米亚:千年逐鹿场

第九讲 古代印度:几度轮回的佛陀故里

第十讲 古代中国:红尘浪里的天朝上国

第十一讲 古代希腊:太阳下最美的童年

第十二讲 罗马帝国:这鼎盛,令万世神驰

第十三讲 中世纪:废墟上的爱与虔诚

第十四讲 阿拉伯:新月如钩

第十五讲 文艺复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窗户纸上的这个洞

试读章节

第二讲 空间与实体

说到空间,我们都知道,在大自然中空间似乎是无限的,似乎不可捉摸,但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在无意之间,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空间。

细雨中的一把伞就可以给伞下的两个人营造出一个暂时性的私密空间,这个空间让他们感到与外界的某种隔离,因着一把伞,彼此的心便无端贴近了,伞也因此成为古今中外言情戏里永不过时的法宝级道具;再如假日公园的绿草坪上,一块毛毯即可使一家三口临时拥有一方属于自家的小天地,而不必再担心有外人的闯入;广场的空地上,围观的群众已给讲演者围合出了一个临时性的、使他激情燃烧的空间,而一旦曲终人散,这个空间也就消失了……

大家一定还会继续追问:“空间”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空间”来进行定义呢?这的确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或者说从两个参照系入手,来理解空间。

世界上有许多抽象概念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如南与北,没有南也就无所谓北,反过来也是一样;前与后,没有前也就无所谓后,反之亦然……可见,南北、东西、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概念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它们都是二者之间互为参照,相互依存,没有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空间也是如此,它也需要与其他概念相对应而存在。下面我们就说一下空间的两个参照系统。

A.空间与时间

这是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汉语中有一个词汇“宇宙”,什么叫宇宙?令人一般以为就是物理的太空,其实不然。古人说“天地六合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六合”指四方上下,“古往今来”则是历史的承续。可见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宇”是今空间概念,可看为横轴,指无限大的空间,无边无际;而“宙”是个时间概念,是为纵轴,指无限长的时间,无始无终。 “宇宙”二字,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合起来呢,宇宙就是指无限浩渺的时空,这恰合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念。所以今天许多人所理解的“宇宙”一词,其实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并没有“宙”的概念,是不全面的。

进而,我们从建筑的角度再看汉语中“宇宙”这个词。《淮南子·览冥训》载:“凤皇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汉代高诱注曰:“宇,屋檐也;宙,栋梁也。”联系前面所讲覆盖与支撑,我们不得不为先人的睿智而折服。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空间的第一个定义,那就是,与时间相对应的概念.这是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仅是三维空间的,即由长X、宽Y、高Z三个轴所构成的一个三维世界。

爱因斯坦提出的“空间的第四维”,是指把时间介入空间,以时间这个“虚轴”为空间的第四个向度。这显然是从空间体验的角度来讲的。我们人类由于视觉的局限性,导致我们在体验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时还必须要借助于运动,在行进中不断变换视点和角度才能获得一个连绞完整的空间体验。换句话说,人类对建筑的使用始终是在时间的存在由进行的。而在这个不断变换视点和角度的行进过程中,我们所花费的汝段时间,就是空间的第四维,亦即第四维空间。

所以,四维空间可以这样来定义:

四维空间是指由长X、宽Y、高Z组成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A所共同构成的广义空间。  那么,四维空间是不是就是空间的极限了呢?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有西方学者甚至猜测整个宇宙至少存在着九维空间,我们当然无法理解,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人类自身的条件限制了我们对于更多维度空间的体验与感受——我们治学必须以承认人的“有限性”为前提,谦卑是智慧的开端,“为天下谷”是充实的基础——就像我们人看蚂蚁,在蚂蚁的认识中,我们这个世界是几维的?

我想应该是二维的。在蚂蚁的体验中,这个世界显然只有长和宽两个向度,整个世界无非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它的世界没有高这个概念。可能你会说:你看,蚂蚁在往树上爬,而树是垂直于地面的呀,它这不也在体验高度吗?但我们所认为的树的这个高度,在蚂蚁眼中仍不过是一个平面的延伸而已。

蚂蚁永远也无法理解它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在人类的眼中居然是个三维空间,居然还存在着,“高度”这样一个概念。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们再从另一个参照系来理解空间的概念。

B.空间与实体

可以说,空间就是虚空,它是和实体相对应而存在的,我们对它的感受是借助实体才得到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是水壶?你可能会很自然地说:所谓水壶,就是由壶底、壶壁再加一个壶盖共同构成的一种器皿嘛!说得没错,但是所有这些东西加起来也并不足以表达一个水壶的本质一一这个器皿,它是要用来装水的呀。

显然,用来装水、真正发挥它作为“水壶”的作用的,并不是壶底、壶壁和壶盖,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当我们装满一壶水时,难道是在把水注入壶壁和壶底吗?我们顶多能说,我们把水倒在了壶壁之间、壶底之上”。可见,“壶”的终极本质在于那个由壶底、壶壁和壶盖所共同围合而成的中空部分,也就是所谓“空间”;而围合空间、构成了“壶”(而本身不是壶)的那些壶底、壶壁、壶盖就是“实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对应而存在。

一个水壶是这样,我们的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譬如我们所在的教学楼,它是一幢教育建筑,供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这么一个建筑物,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建筑物,是因为有四面围墙加一个屋顶形成的,但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是不是这四堵围墙和上面的那个屋顶?换言之,实体(围墙和屋顶)是不是建筑的最终目的?当然不是。我们真正要用的是由实体(围墙和屋顶)围合而成的这个中空的部分——空间。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这里,老子称实体为“有”,称实体所围合成的空间为“无”,他精辟地指出:正因为器皿是中空的,它才具备盛装东西的功能;有了房屋的中空部分,才有了人们居住的作用。“有”给人提供条件,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无”。

说到这里,关于空间的又一个定义也就出来了:

空间就是容积,它和实体相对应而存在。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是借助实体而得到的。

显然,这个定义对于我们理解建筑艺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建议大家重点理解和掌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空间”这一概念应用于建筑领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在西方古典主义的视野中,建筑乃是一种造型艺术,向来是与雕塑、绘画等相提并论的,天赋过人的达。芬奇都曾认为:建筑是属于视觉感受的艺术。  可见一直以来,建筑物都被人们看作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砌筑、搭建起来的一种实用性雕塑,是一种与雕塑无异的造型艺术。

在建筑的两大构成要素——实体与空间中,古代建筑师们(无论东西方)显然对建筑的实体部分更加看重,他们像塑造雕塑作品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在实体界面(立面墙壁、屋顶天花、地面、梁柱、各种隔断……)上做足了工夫,山花柱头、梁头瓦当等等无不精益求精,在造型、装饰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柱子、斗拱、藻井等结构部件不仅造型考究,而且还要施色,甚至彩绘,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也仅此而已,仿佛这就是建筑艺术的全部了。

直到公元19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灵魂革命,大家突然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传承几千年的设计理念遭到空前质疑,反思出现了,及至公元20世纪,建筑师们开始普遍同意,建筑设计更重要的并不是那个柱子、那个墙(立面)或者那个屋顶如何,而是一直被自己忽视的那个中空的地方(空间)。因为只有它才是真正对人们有用的地方。

P12-17

序言

通读了尉老师的书稿后,真感觉文如其人,我从中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对社会持有深沉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富有思考与批判能力、博学、笃志、执著、令人可畏的青年教师。

本书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技巧富有新意,上篇侧重于建筑理论,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讲论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几乎是将天文地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社会历史……凡与建筑相关的知识全都巧妙地编排了一遍,文笔畅达;说史则环环相扣,通过十篇文章将人类建筑文明史作了一番传奇式的精彩表述,同时又将东西方文化比较、各种增广贤言及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巧妙地穿插其间,既普及了历史知识,又普及了现代意识。这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此也可知为什么他的授课如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我还想说一下作者写作此书所采用的方式。这本书虽是作者以自己在大学课堂上的教学阱稿为基础整理出来的,但却是以大众读物的形式来编撰的。因此,通篇文字深入浅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成功地克服了以往学术著作“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繁杂得令人生厌”的弊端,将“小众知识”普及为人所皆知的常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未来的大学教科书,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可读性的问题呢?

此外,作者在书稿中凡引用别人的东西,均不厌其烦,用括注、脚’注、尾注等各种不同形式一一注明,恐有疏漏之处更在“后记”中坦率说明,一丝不苟,这是一种严谨、诚实的学风。

因时间仓促,虽通读了全书,但尚未能细细咀嚼品味,所发皆是一些粗浅看法,算不上序。

王兆明

后记

窗户纸上的这个洞

也许您已经发现,《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并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外建筑史的普及性读物,而是藉着建筑艺术这个独特的视角,对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进行了一番整体性的回顾。

现在没有谁会否认,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具备一种全球性的历史大视野了——这是形成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现代性意识的前提。然而,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以我辈有涯之生而欲全面掌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谈何容易?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群体,面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类文明圣殿常有不得其门而入的困惑。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圣殿不仅存在着门,而且不只一扇,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每扇门上还都开有窗子: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哲学、宗教、电影、建筑……因这每扇窗口都有自己特定的角度,故而一扇窗口一处景观,使我们得以在进门之前先从窗口窥其堂奥,然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门径登堂入室。

建筑艺术(历史),便是令我流连不已的一扇窗子,经由这扇窗,我得以饱览人类文明的风景。在此,我满怀期待地将这个窗口推荐给大家,希望您从中获得与我一样的快乐。而您手上的这本小书,便是我为了使您看得更清楚,擅自在窗户纸上抠的一个孔洞。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许多文献资料,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因编著者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加之时间紧促,本书难免存在疏忽、欠妥甚至谬误之处,冀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与赐教,以便再版时能够得以改正和修订。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老师,你们为本书的出版发行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你们的职业风范令我感佩。

感谢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兆明老先生,正是在王老先生的身上,我才真正看到了大学教师应该有的样子、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样子。于今日之域中得逢如此之长者,不亦快哉!宋人范仲淹赞叹严子陵说:“云山苍苍j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对王兆明先生亦作如是观。此次老先生以如此高龄通读书稿,帮我认真把关并慨然赐序,更是令我感激不尽,只是老人家在序言中的过奖实在令我汗颜。

感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王春晖老师和吉林农业大学的李广老师,两位前辈给我提供过很多帮助,尤其是在建筑学专业方面的不吝赐教,使我受益匪浅。特别需要一提的是,王春晖老师将其自身整理的若干资料(约万余字)慷慨相赠,嘱我将之融入到本书的第七、第八、第十二、第十五讲的内容中,这使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吉林大学的毕源老师为本书设计了如此漂亮的装帧,感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张鹏老师和尉喜秋、田润青两位女士为本书编绘了精美的插图。

感谢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领导和同事,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正是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使我有勇气在人类文明圣殿的窗户纸上抠下了这个孔洞。

感谢我的朋友们,是你们的关爱成就了这本小书。

感谢我的父亲尉志强先生和母亲陈淑文女士,我把这本书献给二老,并为自己没能将这个孔洞抠得更完美些而深感不安。

2008年于长春净月潭

这篇后记刚写完不久,5月20日,山东老家传来噩耗——祖母去世了!老人家一生坎坷,70年间辛酸困苦无日无之,尤其晚境凄凉,病痛缠身却又孤身一人、形影相依……如今想想这些真是……

怎能忘记,每次寒假结束,奶奶佝偻在村口的瑟瑟寒风中目送我返城工作时,平素鲜有活色的一张脸庞突然间老泪纵横……怎能忘记,去年寒假返乡,老人家得知她的孙儿正在写着一本书时的那一番欣慰与企盼……而如今,亲爱的奶奶却永远地离开了,离开时,她唯一的孙子远在千里之外!

我知道,我的心中从此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奶奶,孙儿如今把书编好了,而您,却再也看不见了……孙儿再也没有机会为您做什么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008年5月21日凌晨又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