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新知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美)迈克尔·怀特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怎样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跨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本书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内容推荐

捧读此书时,你不妨环顾一下四周。

眼下你身在何处?或许,你正在行驶的列车上?抑或你正在某个民航班机上,翱翔于万米晴空?再不然,你正手托一杯葡萄酒,慵懒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无论你身在何处,周围都是21世纪的军事装备,技术无处不在。

近在咫尺就有各种机器、汽车、电视、空中管制系统,还有各种卫星从高空掠过。说不定你衣兜里还有移动电话、掌上计算机,或者你胃里有个抗生药片正在缓释过程中。所有这一切都有个共同特点,无形的线索将它们衔接和连接到创造它们的出处。他们都是从一个共同的来源衍生的。

你也不能例外。

你是技术年代的产品,你是许许多多钢铁以及硅片,汗水以及鲜血制造的东西的产品,是技术的孩子,战争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 从古希腊战神到激光手术刀

 第一节 血染的教训

 第二节 万能救命药

 第三节 白衣女天使

 第四节 容颜复原木

 第五节 战争恐惧症

 第六节 救命进行曲

第二章 从古代兵器到核威慑力

 第一节 从棒与石到弓和箭

 第二节 火炮蒸汽工业革命

 第三节 攻防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节 规模化生产的鼻祖

 第五节 炸药和化学的渊源

 第六节 核子炸弹与大科学

第三章 从古楔形文字到现代信用卡

 第一节 文字之于战争

 第二节 加密解密技术

 第三节 钱能使鬼推磨

 第四节 军纪无处不在

 第五节 格林尼治时间

第四章 从古双轮马车到子弹头火车

 第一节 人类和马的渊源

 第二节 条条大路通罗马

 第三节 铁路的军事意义

 第四节 生活在汽车时代

 第五节 坦克车和吉普车

第五章 从热气球到航天飞机

 第一节 自古人类梦蓝天

 第二节 像鸟儿一样飞翔

 第三节 太空梦造福人类

第六章 从木桨船到跨海巨轮

 第一节 得海军者得天下

 第二节 海军强则帝国强

 第三节 海图和全球导航

 第四节 海洋和军备竞赛

 第五节 潜艇发展路不平

第七章 从古部落信息鼓到互联网

 第一节 烟火和镜子

 第二节 电报和电话

 第三节 无线电技术

 第四节 死光和微波

 第五节 数字和计算

 第六节 微芯片时代

 第七节 互联网时代

尾声 不得不说的话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数十年之后,到了1917年。那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还是美国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他在意大利亲眼目睹了战时的混乱和污秽,然后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临时医院是破烂的帐篷,医药短缺有如家常便饭,以及士兵们毫无必要地等待死亡的故事。然而,与此前的所有冲突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医疗保障运作水准肯定好于以往任何时期。有发动机做动力的急救车第一次投入了使用,火车将前线和具备医疗条件的地方连接在了一起,尤其是对传染进行了有效的控制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每一位服役的士兵都会发现,已经运作起来的为陆军、海军、空军服务的医疗保障系统和自己家乡的医疗系统基本相似。一份解密的1940年的军事文件——上述1880年英军文件的升级版——详细描述了火车、舰船、飞机如何与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队合作,强化以发动机做动力的急救车的效用。这份文件显示,三个大规模的战地医院被纳入了当时的管理创新——专业医疗分工。列表显示的分工如后:战地包扎所、精良的手术中心、转运站、远离战场的康复中心。

理所当然的是,管理军队医疗服务系统的新方法和好方法远远超越了战场。军人从人事管理和协调伤病员治疗方面获得的经验教训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民间。参与完善军队医疗系统的内外科大夫们返回家乡后,在民间医院启动了相同的改革计划。他们在组织和管理医疗系统改革的委员会里担任要职,他们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引起公众们的兴趣,推动医疗管理的提升。

然而,从军事领域得到的新想法常常需要熬过一些年头,才会在社会上产生有价值的变化。有时候还需要出现悲剧场面,才会动摇人们满足于现状的思想方法,才会加速改革步伐。这样的悲剧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伦敦西北的哈罗区(Harrow)上演过一次。

1952年10月8日上午7点30分,两辆燃煤机车头在哈罗威德斯通站(Harrow & Wealdstone Station)的站台里撞在了一起。数秒钟之后,一列载有数百位乘客的轻轨列车以百公里时速撞上了那两辆机车头。大块的钢铁碎片飞向空中,扭曲的车厢横扫人头攒动的站台,导致了可怕的灾难。

很快,救援队和医疗队从伦敦的四面八方赶到现场。首先到达的是哈罗区地方医院派来的急救车队。几分钟后,在数英里之外美国空军基地的十多辆军用救护车也闻讯赶到。两支救援队均由高素质的人员组成,他们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抢救伤员,从废墟中解救被困者、死者、重伤者。然而,被救护车送往哈罗区地方医院的95名伤员,仅有10人存活了下来。与此同时,由于无法获得完善的救助手段,刚刚在世界上首次部署了空降医疗部队(部署在韩国)的美国人却没有将宝贵的时间花在运送伤员到医院的途中,他们当时已经有能力在受灾现场对伤员施救。令人惊异的是,得到空军医疗队救治的伤员全都活了下来。

如今,灾难发生后最初60分钟这一概念,这一性命攸关的“黄金时刻”,对任何卷入严重意外事故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才认识到这一简单的真理。不过,年轻的美国医务人员回国时,带回了来自欧洲战场的经验,并且迫不及待地将其用于创建快速移动的、经培训能够“就地拯救”伤病员性命的军事医疗单位。他们很快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班,讲授从战场救护总结的、经过改进的急救技术。“空降医疗”的概念即出自这些培训班,这个词原本用来指可空投到突发事件现场的,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疗人员组成的军事组织。不久之后,由民间医院牵头,发端于美国,尔后发展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快速反应医疗队伍发展壮大起来,以应对民间事故和突发事件。不过,虽说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几乎没人会跳伞(其实也没必要这样做),“空降医疗”一词却传承下来。实际上,空降医疗服务,就其概念来说,如今在世界各地应用得相当普遍。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中国的“赤脚医生”,他们像空降医疗人员那样,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就地医疗。在俄罗斯农村地区,工作性质如空降医疗的人们被称做“代医生”。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足12个月,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提案,设立了“英国国民健康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那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从个人工资里自动扣除一定的比例交给国家保险,然后由国家保险付费,让全体国民享受“免费”医疗的计划。那项改革的部分原因是,新成立的激进政治党派“工党”于1945年在选举中获胜,同时,刚刚过去的战争也直接导致了人们转变观念。

从战场返回家乡的医生们都热心于医疗改革,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这样写道:“战时医疗让医生们开了眼界,有了发言权。”支持改革的还有其他力量。“二战”爆发初期的1939年,英国的医疗系统混乱不堪,组织松散,思想不统一。于是英国卫生部接手了那一系统,建立起一个由1500家公立医院和1000多家私立医疗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均以空前的效率和低成本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很快认识到,当年的应急计划比战前那种“点对点”的服务方式好得多,因此它应当成为战后医疗保障的模式和样板。

战争不断地推动着医疗创新。有时候,创新不过是偶然;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人通过矢志不渝的努力终于获得的重大发现,终于取得的令人震惊的突破。另外,正如本书此前所述,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人们对新事物——有时候是非常极端的新事物——认可和接受的步伐如此缓慢,实在让人气馁。

当然,在医疗保障领域,人们的态度,现存的系统,以及现行的方法、措施等等还远不尽如人意。在英国,国民健康署那套方法确实独一无二,令人瞩目,可是它也有其根本的缺陷,而且越来越难以管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可以看出,美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医疗系统过于倚重经济效益。与财务报表相比,其对人们健康的承诺反而掉到了第二位。

这样的指责或许是正确的。不过,如果我们想进一步证实,有时候看似缓慢的改革实际上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比以往更好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战争中得到的教训),也并非什么难事。用现代医疗系统的覆盖面和复杂程度,与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巴黎的、伦敦的救济院相比,即可得出结论。人们也可以想一想从前的场景:受伤的士兵被大部队甩在雨后泥泞的战场上,无助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P47-50

后记

春节过后,承蒙三联出版社邀约,将本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我深感荣幸。

简言之,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然而,在翻译初期,我有时会想,作者为何没有将它做得更完美些,又不是没有能力——迈克尔·怀特是个多产作家,年龄不大,他已经出版了20多部大作!后来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正因为迈克尔具备多产能力,他经常会受到来自出版商们的压力。他肯定经常赶稿子,因而导致本书正文的不少章节和整部书均在结尾处出现匆匆收笔的痕迹。

不过我相信,迈克尔已经尽了力。另外,在翻译本书时,我也尽了力。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向南希·欧文思(Nancy Owens)女士和詹姆斯·梅(James May)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给予我许多帮助。

译文中凡有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宽容。别忘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译者

2008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2: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