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本书立足于真实,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篇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评选敬老好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孝道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李宝库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本书立足于真实,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篇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评选敬老好文章。 内容推荐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所选故事立足于真实,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篇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目录 序言(李岚清) 谈谈孝道(任继愈) 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李宝库) (上)近现代名人篇 1.毛泽东给徐老祝寿 2.周恩来敬老二三事 3.朱德深情忆母 4.邓小平赡养继母 5.李先念肉汤敬母 6.陈毅探母 7.许世友四跪慈母 8.谭嗣同临危救父 9.鲁迅敬母 10.朱自清深情忆父 11.冯玉祥买肉敬父 12.马本斋以忠尽孝 13.杨振宁不忘恩师 14.季羡林先生的思母情 15.“石渠奖学金”的由来 16.梅兰芳敬三小事 17.母爱,在冼星海的音乐中升华 (中)当代大众篇 18.母亲 19.母亲是钟 20.一袋父母“心” 21.兄妹争相救父 22.三学子“典身”救娘 23.感天动地少年心 24.一餐之恩,养老送终 25.给保姆当保姆 26.捡回个老妈养起来 27.邮递员的冬天 28.两地母子情 29.为了母亲的微笑 30.唤回后娘的生命 31.我和哑巴父亲 32.孝心暖公爹 33.俺爹俺娘 34.给父亲搓澡 35.给娘洗脚 36.我为母亲擀寿面 37.背着母亲上大学 38.雪域高原上的痛 39.陪聊 40.七十多岁的父亲和九十多岁的爷爷 41.牵着母亲过马路 42.爱的针法 43.我的疯子娘 (下)古代圣贤篇 44.虞舜孝顺父母 45.原谷背篓 46.闵子骞劝父谅后母 47.子路背米孝双亲 48.韩信报恩浣衣妇 49.张良敬老得兵书 50.司马迁不负父命 51.蔡文姬为父续书 52.李密尽孝辞诏书 53.王羲之和水饺师傅 54.顾恺之为母画像 55.花木兰代父从军 56.孙思邈为双亲治病 57.白居易尊老敬老 58.黄庭坚亲涤溺器 59.岳飞敬师孝母 60.朱元璋向老秀才赔礼 61.戚继光牢记父训 62.朱柏庐撰写《劝孝歌》 63.郑板桥责行孝道 64.陈老汉贴对联 后记 附录一:孝亲敬老歌 附录二:二十四孝图 试读章节 1 毛泽东给徐老祝寿 徐特立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使在几十年之后,身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仍旧对师恩念念不忘。他曾经说过:“徐老是我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最敬佩的老师。”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用“土寿桃’’给徐老祝寿就是其中一例。 1937年初,适逢徐老六十大寿,也是毛泽东工作最繁忙的一个阶段。那时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毛泽东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泽东又工作了整整一个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卫员看他一夜都没有合眼,于是又一次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我老师徐特立的寿辰啊,他也是大家的老师,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饱含情谊的长信,在信中热情颂扬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而作为徐老的学生,毛泽东这样写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一番话不仅深深地感动了徐老,而且感染着后世为人学子的每一个人。 写完这封长信之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不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六十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堂,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项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在令人陶醉的喜庆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一起为徐老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记长征,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IUEO。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地说:“前两句写的是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正在这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跑上来为徐老系上了一条红领巾。徐老笑容可掬,沉浸在欣慰与感动之中。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虽然真的能够长命百岁的人并不多,但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祝愿,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它跨越了身份的差异,更跨越了时间的流逝。正是这一份真诚的情谊,成就了毛泽东与徐特立之间师生情的百年佳话。 点评: 领袖敬老师,传为人间佳话,更是后世楷模。 2 周恩来敬老三二事 在中国共产党内,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被尊称为“五老”。他们是早期入党的一批党员,终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功勋卓著。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对他们尊爱有加。1959年8月24日,林伯渠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最高国务会议。会后,周恩来考虑到林伯渠年迈多病,身体不好,于是亲自陪送林老回家。正逢林伯渠两天后要率代表团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于是他们就在林老家里商谈访问事宜。周恩来非常尊重党内老同志的意见,当林伯渠询问总理有什么指示时,周恩来亲切地说:“哪里,哪里!林老啊,您是党的老同志,我还有什么指示呢?您按照党的外交政策办就是了。”周恩来从不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林伯渠每次出访或归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亲自到机场去迎送。 周恩来不但尊敬和关怀党内的老同志,对党外的老人也一样关心。1961年11月2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百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欢聚一堂,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专为他们举办的“百老庆寿大会”。这些老人家有的是在京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有的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还有其他社会知名人士。那天的庆祝大会之所以特别喜庆,不仅因为到会的老人家身份特殊,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次庆祝活动达百人规模,更因为大会的主持人是大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大家都早早等在礼堂,期待庆寿大会开始,更期待总理的到来。周恩来准时到会为百老祝寿,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总理一来就立即向在场的老寿星何香凝走去。那时何香凝是民革中央主席,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她见总理向自己疾步走来,连忙起身相迎。然而老人行动不便,不小心将手杖失落在地。周总理看到这一幕,急忙加快脚步迎上去,一面弯腰为她拿起拐杖,一面热忱地与何香凝握手祝寿。紧接着,总理向到会的老人一一问候祝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总理真诚的关怀所感染。一个普通人的热情体贴尚能温暖人心,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 庆祝大会正式开始之后,周总理首先起立举杯为与会的老人们祝寿:“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平均八十岁高龄,加起来就是‘八千岁’呀!人生望百,二十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一起庆寿,那时大家真的要高呼‘万岁’了!” 总理一番风趣幽默的言谈,引得在座的寿星个个笑逐颜开。总理的亲切关怀,为老人们的心田盖了一床暖被,更为大家的精彩人生增添了一笔难忘的回忆。 不但是对社会知名人士,就是对普通人,周恩来也尽可能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1943年,有个进步学生要从重庆到西安去,临行前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信。父亲念子心切,千里迢迢赶赴重庆去看望儿子。然而通信不便,路途又很遥远,当父亲赶到重庆时,儿子已经离开了。年迈的父亲没有看到心爱的儿子,旅途的劳顿和心底的失落涌上心头,不能自已。而当这位老人听说周恩来此时正在重庆时,不禁感叹道:“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我也就不枉此行了……”周恩来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二话不说就前往招待所看望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老人的第一个心愿未能达成,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达成了第二个心愿,本来随口讲出的一种奢望,转眼成为了事实,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对他说:“您和我父亲的年岁差不多大呀!您应该是我的父辈了,前来看望您是应该的。”一句话说得老人心里无限温暖。他握着周恩来的手,犹如见亲人,更胜似亲人。周恩来和老人热情地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使老人如愿以偿,高兴地返回了家乡。 点评: 细微之处见精神。三件小事,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传承优秀文化、倡导敬老美德的风范。 P3-8 序言 《中华孝道故事》这本书,我翻阅了一遍,觉得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普及读物。感谢编者为千百万读者送上健康的精神食粮。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人伦道德的基础,蕴含着我们民族的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在新世纪之初,我们有责任将古今敬老精品编辑出版,奉献社会,昭示后人。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孝敬父母从来是上合天理,下合人伦的事情。孝子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不孝之人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从微观方面来讲,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友善,调节代际关系,保障家庭生活质量;从宏观方面来讲,有利于治国兴邦,长治久安,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中共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里讲的“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实质上是把思想道德情操提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进而变成全民的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成为一条永远遵循的治国方略。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吹响的进军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涵盖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并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而孝敬老人恰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更有保证。 全国老龄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加大尊老敬老的宣传力度,要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要考虑把敬老、爱老、助老纳入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敬老、助老的思想品德”。这个讲法很好,想得很深。我们要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必须从青少年开始,从娃娃抓起,从小就给他们注入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意识,把培育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品德,贯穿于教育培养儿童长大成人的全过程,使其逐步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上述的想法,旨在表明我们今天讲的敬老、爱老、助老已不只是传统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问题,而远远超越这个界限,它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铸就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实现振兴中华宏图大业的战略性问题。 我由衷地希望各级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和学校党团组织及老龄委成员单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组织、积极参与“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使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后记 《中华孝道故事》的编辑出版,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 首先是故事的作者。他们真实而生动的记录叫我们流了太多感动的泪水。没有他们的原创,就没有这本书的编辑出版。遗憾的是有些故事的作者我们至今没有能与之联系上,所以对原作的加工修改难以事先征得作者的意见。好在由七部委联合编辑面向青少年推广的这本敬老图书,对入选故事文章要求严格,加工修改也是几经推敲,相信作者见到此书后应该是满意的,也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领取样书和稿酬。 其次是文章的推荐者。自从我们在几家报纸刊登了征集好故事的消息后,只短短的两个月就收到全国各地近千封推荐信,令我们由衷地感谢。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热心参与,我们就不可能发现散落在各处的“金子”。我们原打算把推荐者的名字也署在文章的后面,后来发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同时有多人推荐,这说明好文章是众人公认的,最初的想法只好作罢。 再就是文章的“点评”作者。李宝库、张锲、刘晓舟、赵宝华、袁新立、柴火、韩忠智、朱维扬,他们的点评看似寥寥几笔,却是画龙点睛,悦智提神。 编辑的劳动自不必多言。中国上下五千年,敬老美德代代相传,敬老故事浩如烟海。要从巨大的文明宝库中遴选出一本“精华”,工程之大,可想而知。柴火、韩忠智、朱维扬把大量文章改编成千字左右生动优美的敬老故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在此,我们对所有为编辑此书付出心血的同志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特别要感谢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高僧大德、书法家和画家。他们的墨笔丹青,让这本书增色添彩,具有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中国电视报》、《老年教育》、《家庭》、《辽宁青年》、《天津青年报》、《天津老年时报》、《山西工人报》、《老干部之家》、《老同志之友》、《辽沈晚报》、《女报》、《闻喜报》、《周末》、《老人世界》、《退休生活》、《现在女报》、《晚霞》、《运城市报》、《沧州晚报》、《江南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为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予以更正。 本书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