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是一部促人警世、微言大义的人生哲言小品集,被称为“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书”,是明代文人陈继儒所著。书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可视为铭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警世醒世,富含人生真味。言辞简洁,优美隽永。大多是总结了坎坷人生的多种经验,教人如何避开锋芒,如何免遭灾祸,如何以礼待人,如何规范行止,以及生活的方法、处世的良策等。内容教育性强,劝人勤学,导人向善,立正直之品行,树清廉之威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窗幽记(外二种)/明清小品丛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明)陈继儒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是一部促人警世、微言大义的人生哲言小品集,被称为“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书”,是明代文人陈继儒所著。书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可视为铭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警世醒世,富含人生真味。言辞简洁,优美隽永。大多是总结了坎坷人生的多种经验,教人如何避开锋芒,如何免遭灾祸,如何以礼待人,如何规范行止,以及生活的方法、处世的良策等。内容教育性强,劝人勤学,导人向善,立正直之品行,树清廉之威望。 内容推荐 《小窗幽记》被誉为处世格言书,历来为有识之士所青睐。书中几乎每一句话均可视为警世、醒世之名言,蕴含着博大深遂的人生哲理,极富人生真昧;于微言中总结了坎坷人生的诸般经验.如何免遭灾祸,如何规范行止;生活的方法,处世的良策,均有详尽论述。本书将其精华之语结合经典事例,对其涵盖的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人生话题作了精辟阐释和论述,堪称现代人最佳的人生指南,为人处世的必备宝典。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小窗幽记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绮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 幽梦影 题词 幽梦影小序 幽梦影小序 幽梦影题词 卷上 卷下 幽梦影跋 幽梦续影 试读章节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集醒第一。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淡泊之守,须从栋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危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谦,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淡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切嘿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仕途须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须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羶存而蚋还集。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厉害。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不知,善处即是恶根。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人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局量宽大,即住三家村里,光景不拘;智识卑微,纵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志;怜微才者,乃有驰驱豪杰之心。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书图受俗子品题,三生浩劫;鼎彝与市人赏鉴,千古奇冤。脱颖之才,处囊而后见;绝尘之足,历块以方知。 结想奢华,则所见转多冷淡;实心清素,则所涉都厌尘氛。多情者,不可与定妍媸;多谊者,不可与定取与;多气者,不可与定雌雄;多兴者,不可与定去住。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昧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徇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看中人,在大处不走作;看豪杰,在小处不渗漏。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积丘山之善,尚未为君子;贪丝毫之利,便陷于小人。 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侠之一字,昔以之加义气,今以之加挥霍,只在气魄气骨之分。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妄生自非,故知无事人好生事。 才人经世,能人取世,晓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玩世,达人出世。 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沾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耐字。 天下无不好谀之人,故谄之术不穷;世间尽善毁之辇(辈),故谗之路难塞。 进善言,受善言,如两来船,则相接耳。 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造谤者甚忙,受谤者甚闲。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人之嗜名节,嗜文草(章),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消之。 好谈闺阃,及好讥讽者,必为鬼神所忌,非有奇祸,必有奇穷。 P4-8 序言 中国古典散文,自先秦发源,中经汉魏六朝、唐宋,发展到明清,已经进入了其终结期。这一时期,尤其是晚明阶段,伴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文坛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散文园地,虽然没有再出现过像先秦诸子、唐宋八家那样的天才巨子,但也是作者众多、名家辈出;虽然没有再出现过《庄子》、《韩非子》一类以思理见胜的议论文,《左传》、《史记》一类以叙述见长的史传文,以及韩柳欧苏散文一类文质兼胜的作品。但也有新的开拓和发展,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自由,从对政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更多地转向对人生处世、生活情趣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又一个以文体为特征命名的发展时期,这就是文学史上习称的明清小品文。 小品的名称并不自明清始。“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佛经的节本。《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浩)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刘孝标注云:“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可见,“小品”本来是就“大品”相对而言,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小品一词,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记一类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题材的包容和体裁的自由,可以说是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准确地说,“小品”是一种“文类”,可以包括许多具体的文体。事实上,在明人的小品文集中,许多文体,如尺牍、游记、日记、序跋,乃至骈文、辞赋、小说等几乎所有的文体,都可以成为“小品”。明人王思任的《谑庵文饭小品》,就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散文、韵文的文体。尽管如此,从阅读和研究的习惯来说,小品文还是有比较宽泛的界定,通常所称的小品文,主要还是就文体而言,指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情趣盎然、韵味隽永的散文作品。 小品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兴盛,在明清时期,主要在晚明阶段。而小品文的渊源,则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论语》、《孟子》、《庄子》等书中一些精采的短章片断,可以看作是后世小品文的滥觞。六朝文人的一些书信、笔记之类,如《世说新语》中所记的人物言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读〈世说新语〉》),更是绝佳的小品之作。唐代小品文又有长足发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堪称山水小品中的精品。晚唐时期,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人的小品文,刺时讽世,尖锐深刻,在衰世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宋代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而其中代表宋代文化最高成就的苏轼,就是一位小品文的巨匠。苏轼自由不羁的性格,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使小品文这种文体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创作出大量清新俊逸之作,书画题跋这一体裁更是达到了极致。以致明人把他推为小品文的正宗,编有《苏长公小品》。宋代兴起的大量笔记,不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小品文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把小品文作为一种文体加以定名,并有大量作家以主要精力创作小品文,从而使小品文创作趋于繁荣,还得到晚明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有不少作家把自己的著作径以“小品”命名,如朱国祯的《涌幢小品》、陈继儒的《晚香堂小品》、王思任的《谑庵文饭小品》等;还出现了不少以“小品”为名的选本,如王纳谏编《苏长公小品》、华淑编《闲情小品》、陈天定编《古今小品》,陆云龙编《皇明十六家小品》等。而作为小品文达到鼎盛阶段标志的,还得推当时出现的许多具有很高文学成就的小品文作家,如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袁”和江盈科为代表的“公安派”作家,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作家,以及同时或稍后的屠隆、汤显祖、张大复、陈继儒、李日华、吴从先、刘侗、张岱等,均有小品文著述传世。晚明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艺术上极富创造性。晚明小品虽然在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方面,无法与先秦两汉散文、唐宋散文等相比;但在反映时代思潮、探寻人生真谛方面,同样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晚明小品文的兴盛,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风尚和思潮的影响分不开的。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潮、市民意识的增强,是晚明小品文兴盛的重要原因。明亡之后,天翻地覆的巨变使社会思潮产生了新的变化,晚明的社会思潮和文学风尚得到了新的审视;同时,随着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加强和正统文学思潮的冲击,小品文的创作也趋于衰微。但仍有一部分作家仍然继承了晚明文学的传统,创作出既有晚明文学精神又具时代特色的小品文,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张潮的《幽梦影》、余怀的《板桥杂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沈复的《浮生六记》等,或以其潇洒的情趣,或以其真挚的情怀,为后人所激赏。 明清小品文不仅是中国古典散文终结期时的遗响,而且也是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转换中的重要一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不少散文作家都喜爱晚明小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甚至认为晚明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有些相似之处。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更曾掀起过一阵晚明小品的热潮。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作家大力提倡小品与幽默,强调自我,主张闲适,甚至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林语堂等人的观点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批评。但鲁迅先生对小品文本身以及晚明文学的代表袁宏道等并不持否定态度,而是认为“小品文大约在将来也可以存在于文坛,只是以‘闲适’为主,却稍不够”(《一思而得》)。鲁迅先生是把战斗的小品比作“匕首”与“投枪”,他晚年以主要精力创作杂文,正是重视小品文作用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坛上又出现了一阵小品随笔热,明清小品的价值在尘封半个世纪之后重又为人们所发现,并开始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估。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明清小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给广大读者提供较好的阅读文本,我们特出版了这套《明清小品丛刊》。 本丛刊精选明清具有较大影响和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小品文集。入选本丛刊者,系历史上曾单独成集者,不收今人选本。入选的小品文集一般根据通行本加以校勘,所据版本均在前言中予以注明。一般不出校记,重要异文则在注中注明。由于明清小品文作者多率性而作,又多引用前人诗文及典故,所论又多切合当时社会风尚,为给读者阅读提供参考和帮助,特对入选的小品文予以简注,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典故、术语加以简明的注释,语词一般不注。明清小品文集的校注工作是一项尝试,疏误之处当在所不免,殷切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