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松江文化的方方面面,公为“概述篇”、“人物篇”、“考述篇”、“风采篇”、“谋划篇”、“论述篇”六大部分。内容涉及松江文化名人,风土人情,传统特产,琴棋书画,宗教名物,名胜古迹,以及作者对未来松江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规划。资料翔实,以散文的笔调,娓娓而谈,读之饶有趣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松江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尹军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松江文化的方方面面,公为“概述篇”、“人物篇”、“考述篇”、“风采篇”、“谋划篇”、“论述篇”六大部分。内容涉及松江文化名人,风土人情,传统特产,琴棋书画,宗教名物,名胜古迹,以及作者对未来松江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规划。资料翔实,以散文的笔调,娓娓而谈,读之饶有趣味。 内容推荐 收入本书的百余篇文章,内容广泛,几乎囊括了自古至今松江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每篇文章仅干余字,但都能集中于某一问题,由表及里,深入阐述,新见迭出。 为使文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尹军先生以随笔形式,不拘一格,娓娓而谈,让人在轻松愉悦中领略松江文化的魅力及其价值所在。加之一百余幅的彩色插图,与内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了此书的又一特色:图文并茂。 综而观之,这是一本集史料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全面介绍松江历史文化的读物。就阅读层面而言,它又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 目录 序言(野风) 壹 概述篇 1.江南灵秀松江春早——上海之根浅识 2.峰泖览胜万物祥和——松江别称释义、 3.云间大地人文荟萃——松江历史名人追记 4.华夏驰名翰墨飘香——走近松江“三文敏” 5.史河波涌华亭升府——松江府的演进 6.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松江棉纺织业一瞥 7.书香门第科举大邦——松江进士、状元概述 8.五色烂发锦绣引领——松江缂丝、顾绣之大观 9.墨润乡土 中国画风——驰名华夏画坛的“松江画派” 10.书风泱泱万世流芳——独领一代风骚的“云间书派” 11.泥土芳菲人杰地惠——松江的农耕文明。 12.棋囤诗窠 星光璀璨——松江文化轶事掇拾 13.水乡泽国水漾风华——松江“水文化”乐章 14.松郡九峰九点芙蓉——松江“山文化”览胜 15.上海之根草木文润——松江植物深处蓄精华 16.一方胜地 “五教”荟萃—松江宗教文化概览 贰 人物篇 17.陆云的故事 18.陆氏家族的悲剧 19.海瑞松江访徐阶 20.康熙与松江王氏家族 21.陆贽、苏轼与华亭 22.古代松江九才女 23.家族文化的彰显 24.成事做人话“眉公” 25.女诗人笔下的“回文诗” 26.云间书魂——追述董其昌的“两避”与“三比” 27.姜家姐妹革命花 28.江南忠魂千古馨——访严朴后代 29.一封感人肺腑的书信 30.“松江才子”——记松江第一位民主人士副县长姚鵷雏 31.科学殿堂里的泥腿子——农民科学家陈永康 32.故土情深“鲈乡人”——深切怀念一代国画艺术大师程十发 叁 考述篇 33.浅识陆机《平复帖》 34.唐太宗因何为陆机立传 3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创何人笔下 36.从余山“苦路”到《苦难的历程》 37.陈继儒首创宜兴小壶 38.“天马山”之名由来 39.“华亭孟姜”之说的来龙去脉 40.“红学”与松江 41.方塔园中探“城隍” 42.漫话“华亭”始末 43.“莼鲈之思”典故的背后 44.析倪唤之即侯绍裘之说 45.有关侯绍裘的入党时间 46.“奏销案”与松郡文化劫难 47.移民后裔与松郡文化名人 48.浅析“十鹿九回头” 49.由松江“岳阳”引出的话题 肆 风采篇 50.漫话松郡“酒文化” 51.云间文化遗产的“中国之最” 52.陈子龙军事《预备》篇鉴赏 53.读《五茸志逸》有感 54.机杼声声“松江布” 55.“乐土”松江 56.抗倭遗迹,历史的见证, 57.明清松郡书市与藏书 58.旧闻新传——“兰花小茄” 59.“鸡毛飞了”的故事 60.释疑“松江四鳃鲈” 61.历史文化名片——“华亭鹤” 62.新城冰韵 63.松江“丽质”感怀 64.吴越文化是云间文化之母 65.散记松江古塔 66.漫谈方塔园建筑 67.“醉白池”文化轶事 68.松江颐园故事多 伍 专题篇 69.广富林古韵 70.走近“陆、顾”家族文化腹地 71.复闻“华亭鹤唳”声声 72.源远流长话“唐经幢” 73.松江府城、府衙旧貌旧址变迁沿革 74.寻访泗泾古镇历史文化风貌 75.松江府的救荒智慧 76.黄道婆的“女人”味——读小说《黄道婆》有感 77.话说松郡仕宦“官”念 78.从上海“天后宫”迁移松江说起 79.松江风俗与民间故事琐谈 80.“顾绣”称谓浅识 81.漫谈松江古戏乐《十锦细锣鼓》 82.农耕文化奇葩——“叶榭灯舞” 83.松江草龙求雨仪式“草龙舞” 84.余天成百年不衰的“秘方” 85.新浜《花篮马灯》 86.琐谈松江话中的称谓 87.漫谈松江水产佳肴 88.“科举之邦”话科举 89.古代松江书院、私塾见闻 90.松郡文化名人称谓浅识 91.丁佩《绣谱》和刺绣针法 92.古塔构件名称浅释 93.松江民乐与二胡 陆 谋划篇 94.对松江农耕文化潜力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95.松江“‘二陆’平原书乡”项目策划 96.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构想 97.松江大学城站“九峰源”广场文化创意 98.创意传承程十发艺术馆的文化底蕴 99.出访归来对古镇保护的新认识 柒 论说篇 100.再唱“云间情歌” 101.“松郡堂联”之我见 102.俗中有雅的松江方言 103.松江体育之“根” 104.松江的“形象词语” 105.从“老运会”说开去 106.牛年话牛,点染春色 附录 诗歌篇 我为松江举杯 松江摇篮曲 松江“四鳃鲈” “十鹿九回头” 美丽的华亭鹤 天马与木马 后记 试读章节 松江颐园位于松汇西路上海第四福利院,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园内古木参天,楼榭顾盼,叠山凿池,曲桥凌波,回廊逶迤,洞天通幽,别有一番天地。 颐园的面积并不大,占地仅两亩许,约1300平方米。园内花木郁郁葱葱,娇而不媚,华而不俗,正好赏玩。进门院落中的山核桃树引来百鸟巢栖;桂花树清香徐徐,爽人心扉;红枫树、石榴树、榆树、芭蕉树风姿绰约。最引人注目的是后花园黄石假山上那棵傲然挺立的老朴树。这棵朴树不仅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而且是从三米多高的假山石中拱长出来的,甚为奇特。如果不是前年一场台风刮折了左侧那根树权,挺拔的树杆和如篷的树叶恰似一把撑张开的绿伞,数百年如一日,默默呵护着树下的“山石老人”,为它创造浓阴蔽日、遮风挡雨的生存佳境。 我曾走进“山石老人”的“心”中,那是假山深处的一个“洞天”。在洞天石穴中,我感到巨大的朴树在头顶上方拨地凌空,感觉很奇妙。没有压顶之沉闷,却有天地升腾、合为一体的遣绻情愫。洞穴与书斋相通,冬暖夏凉,自然调温;洞内石壁上凿有两个采光圆孔,委实是古人幽雅、恬静的读书胜地。借着石孔透进的光亮,在山石内部岩壁上,竟然发现朴树暴长出一丝根须。想它是何等的理智和聪慧,以树的灵性避开洞穴断层空间,向着山石连地的线路延伸,在人们看不到的缝隙中植布犹如网状的细密根须,从而使山石与树根拥抱如磐,根基愈加坚固。虽然,树大招风,负重生存,却矢志弥坚,越发生机盎然,挺拔向上。 置身颐园,心底里觉得这方风水宝地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魅力在弥漫和扩散。听人说,颐园修缮时曾有一条很大的家蛇从黄石假山中钻出,卧在“凌波三曲”的水池边足足十来分钟,直到觉得修缮的工人师傅充满善意,这才放下心来,悠然地游回假山之中。为了能够采撷到丰富的颐园轶事,我先于自然中找寻,想从花草甚至是树上的鸟巢中获得更多一点的灵感。颐园花草,名目繁多,既有野菊花、杜鹃花、山茶花、腊梅花、兰花,也有天竺、爬山虎、常春藤。这些花草大多数是近年颐园修缮后,在上海园林专家指导下布种的。随之,我又将视线聚焦于颐园院落的地面。地上,多用鹅卵石、碎石片铺设造形,图案多呈蝴蝶状和梅花状,这在历代文人书画中是常能见到的。最后,我又将寻访的目光投向颐园相积深厚的人文资源。 颐园最早的名字叫“因而园”,由松郡一位姓沈的布商建造,是松江财气鼎盛、“衣被天下”的一个历史缩影。但“因而园”的名字实在让人费解。欲问建园之因,只有追溯明代松江富甲一方、士大夫广造园林成为时尚的社会背景,方能探知一二。据《中国古建筑史》称,“当时松江第宅园林之多,技艺精美与苏州、杭州、嘉兴府齐名”。颐园初建时,比现在的面积稍大一些,但仍属小巧玲珑一类。因其山池、楼阁、斋舫、水榭回廊、古树翠竹等园林景致一应俱全,环境幽雅,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市声不入耳,俗规不至门”的修身养性处所。清代道光年间,园为罗氏所有,故改名为“罗氏园”。光绪初年,这座私家园林为浙江归安知县许威所有,更名为“颐园”。取人生福祉、颐养天年之意。民国初,颐园转售给金山人氏高君藩,俗称“高家花园”。 相传,明代主人建园之初,观稼楼主要作“戏楼”之用,楼上卸去十扇长窗,主人和朋友便可坐在对过北面的楼厅上,于十来米处观赏长袖翩翩起舞,聆听丝竹声声。过去,大户人家的小姐忌在外抛头露面,私家花园山再好不过的去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罗家小姐因此爱上了戏段子《血溅桃花扇》,学会了闺阁绝活女红刺绣。然而,她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外面的世界。因戏楼上的长鄙是活动的,卸装自如,又便于登高远望,所以,罗家小姐常到戏楼上观景。她一边绣着树上的花眉鸟,一边出神地望着园外农田无边的秋色,“观稼楼”由此而得名。20世纪20年代初,沈雁冰、柳亚子、恽代英、肖楚女、陈望道等都曾来松演讲,他们在沈联壁、钱江春等人陪同下,登上颐园“观稼楼”观景咏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17年,时俞振飞17岁,父亲俞粟庐领他回老家松江仓桥探亲访故,父子俩经秀野桥至秀南街陈家弄,一路走到颐园。秀野桥上,俞振飞听父亲讲述四鳃鲈的故事;颐园里,俞粟庐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颐园戏楼是松江存世最古老的戏台,唱戏人要“观稼”,“观稼”则戏出,戏出乃固本! 2005年,颐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观稼楼、主楼、船舫、书斋等古建筑内添置了59件明式红木家具,有书案、画案、翘头案,有藤面交椅、官帽椅、南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有书架、衣架、圆凳、八角花几、素闷户橱柜等。今年中秋节,颐园室内又挂上了匾额联对。“观稼楼”匾额对联为“九点烟峦,知是何年图画;千里平稼,尽归此处楼台”。颐园的主楼过去或通称楼厅,或称明式住宅楼,一直没有正式名称。这次,借陆机诗云“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之意,取名“婉娈草堂”,对联为“寒漪渺弥,仿佛谷水;云岫婉娈,依旧昆山”。一来追思乡贤,二来也符合主楼位于园北山水之位置。回廊凌波三曲桥畔的水榭半亭,取名“琴台”,对联取南朝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改其最后一字,为“山水含清音”,以与琴台呼应,增添高山流水的知遇之意。船舫的匾额为“且浮居”,对联为“雨洗青山游屐少,水浮黄叶画船多”。此联出自清人金和《游横山遇雨》诗,横山即九峰横云山;联对的意境,与船舫建筑和窗前水景浑然一体。书斋的匾额为“旧隐书屋”,对联为“三径重开书屋,九峰旧隐人家”,此联出自明人晏铎《九峰行》诗。颐园书斋,如今已修缮如故,它所生息的一方故土仓城,也已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四百多年来,颐园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据说,明代园林艺术大师、松江人张南垣,曾参与颐园设计建造。因为颐园风水好,清代,园北面兴建杜氏宗祠,园西面兴建秀溪庵,使笼罩在香火氛围中的颐园又添几许静默和神秘的色彩。解放后,颐园内既有取景拍摄《聊斋志异》影片的故事,也有书画艺术大师程十发先生曾经动意购置颐园的往事,还有因为管理体制关系,颐园长年失修,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呼吁“救救颐园”的感人事迹。另外,颐园所在的上海第四福利院,是清代乾隆元年松江府最早设立的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官办慈善机构“普济堂”旧址。还有,颐园修缮时,发现了明代踹布坊使用的踹布工具石元宝,再次证明了明代颐园建造主人的布商身份。据上海市文管委专家称,颐园是全市古园林建筑中修缮得最为到位的一座古代园林。 细雨蒙蒙,在颐园船舫中听雨,相伴云间合成的天籁之音,心静如水。天空中如烟雾飘动的雨,化为船舫顶的屋檐滴水,坠入池面,发出富有节奏感的滴答滴答声。静静地倾听,愈加觉得颐园不仅景色怡人,而且流水情深,动人心弦。P192-194 序言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松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花圃中盛开的一朵奄葩,也是延续千年的上海文化根脉的起点。 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审视,5千年前的松江汤村庙古石犁,是全国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悠久的两件古犁之一,从而佐证了松江是江南地区由锄耕农业进入犁耕农业时代的最早地区之一。元代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带回先进棉纺技术,并革新棉纺工具,使松江在明代就创造出“衣被天下”的不朽业绩。解放后,全国水稻专家陈永康,在松江的土地上培育出享誉中外的水稻优良品种“老来青”。这些,在全国都具有深远影响。从文化艺术角度来看,自中华存世祖帖西晋陆机《平复帖》的问世,到明代松江画派领军人物董其昌的出现,直至清代大书法家张照的出现,松江书画艺术人才辈出,薪火相传。2007年11月,故宫博物院精选上百万件文物藏品,汇编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60卷),将《松江绘画》专列一卷。此外,据《松江府志》卷七记载:“自东都后,陆氏居之,康、绩以行谊闻,逊、抗以功名显,机、云以词学著,国人化之,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至宋而科名盛。”明代松江进士多达280余人,居全国之首。 古代松江的地理位置,毗邻苏州,负海枕江,东接嘉湖,西带常镇,水陆畅通,土地肥沃,且百年少见战乱,千年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得土地面积仅为苏州府十分之三的松江府,创造了“苏松财赋半天下”的历史辉煌。明代建造的北京故宫宫墙城砖打有“松江监制”的印记,用的是松江塔汇“砖王”生产的砖块;明代后宫佳丽内衣服饰,盛行选用松江纺织的“丁娘子布”。此外,继南宋朱克柔缂丝艺术创出了“北有定州、南有松江”的文化品牌后,明代松江府的顾绣,今被列为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而言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勤劳智慧的松江人为建设古老的中华文明奉献了聪明才智,作出过卓越成就。 “上海之根”——松江,可谓沧海桑田。昔日的上海,是松江府的一个县;今天的松江,是上海市的一个区。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推进,专家们发现,松江不仅山上海历史文化发祥之地,而且是崧泽文化滋育生长之邦。早在4千年前,外来移民文化特征鲜明的松江广富林文化,就以血脉相通的柔美经纬,编织起海纳百川、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摇篮。广富林出土的遗物,见证了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光照年轮,验证了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 松江古称华亭。唐天宝十载(751),华亭建县,是今上海地区第一个形成的完整县治。今上海各区多半是从华亭县分析出来的。所以,可以说,松江是上海行政建制之根。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升府,第二年改称松江府。松江府署驻地松江老城的历史,跨越了元明清三朝,至民国元年(1912),撤销府一级政权,把县衙驻地松江府城的华亭县、娄县合并称华亭县。民国三年(1914),华亭县改称松江县。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海城由上海县发展而来,上海县则由华亭县分离而出,古代松江孕育了今天的上海大都市。 松江位于黄浦江上游,享有“浦江之首”的美誉。自明代初年以后的百余年间,松江人为治理江河花了大量人力物力,9次疏浚黄浦江,使这条上海母亲河由窄变宽,由浅变深,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明代,松郡为天下名郡,史称“东南一大都会”,为全国33个工商业城市之一。松江府城乃漕粮重地,每年上百万石的税粮从仓城松江市河出发,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和指定的公仓。漕运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与繁荣,促进了贸易发展和商品流通以及文化传播,从而,不仅使松江成为上海工商文明源头,而且,漕帮粮运的物流管理和仓储管理思想,为上海成为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分秀于天目得其骨,借润于震泽得其肤”的松江九峰,在董其昌的笔下被描绘成“九点芙蓉”。九峰十二山,依傍天目山和太湖水,蜿蜒起伏于上海这块冲积平原之上,成为引人瞩目的“沪上之巅”。九峰地灵人杰,令人惊叹。自云间“二陆”“玉出昆冈”后,历代都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与松江九峰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就元代而言,就有中国四大楷书家之一的赵孟頫,又有位居元末四大画家之首的黄公望等人长期盘桓松江,书画九峰。元代著名文人浙江杨维桢、钱惟善和华亭陆居仁,同隐于干山,死后又归葬此山中,被誉为干山“三高士”。时至当代,松江人为海派文化发展,同样作出了新的努力、新的贡献。1993年,荣获第二届上海市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的4人中,松江人有3位:文学家施蛰存,书画家程十发,音乐家桑桐。如今,松江拥有7所大学,会聚了10万师生,千古松江,重焕青春,又成了培育人才的沃土。 我之所以能够熟知松江、关注松江,是因读了尹军先生的《文化松江》一书。因之,由衷感叹,《文化松江》一书的及时出版,对于人们了解松江的历史底蕴、文化风貌、文化特征、文化个性和文化贡献,打开了一扇故土寻根、千古圆梦的透亮窗口。 收入本书的百余篇文章,内容广泛,几乎囊括了自古至今松江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每篇文章仅干余字,但都能集中于某一问题,由表及里,深入阐述,新见迭出。 据悉,尹军先生为了广搜资料,近年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多家图书馆,还有针对性地走访了不少相关人士,收获颇丰。其中不少资料,过去鲜为人知,弥足珍贵,既可充实松江的文化宝库,又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这就形成了此书的一大特色:资料翔实。 为使文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尹军先生以随笔形式,不拘一格,娓娓而谈,让人在轻松愉悦中领略松江文化的魅力及其价值所在。加之一百余幅的彩色插图,与内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了此书的又一特色:图文并茂。 因此,综而观之,我认为,这是一本集史料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全面介绍松江历史文化的读物。就阅读层面而言,它又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 谨此,感谢尹军先生,以其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宽泛的文博视野,斐然的文学才华,为我们奉上了一本松江文化“小百科”。同时,也祝愿尹军先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推出更多的新成果。 野风 2009年2月 后记 《文化松江》于2009年出版,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偶然性是,比计划成书的时间,足足提前了两年。 近年来,松江新人文景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年长的老师和年龄相当的同事以及一批年岁比我小许多的文坛新秀,屡有佳作出版。拜读之余,不禁暗自感叹:“华亭人文之盛,代有作者”。同时,领导和朋友,也不断鼓励我,要借此东风,乘势而上,把到大学城和区委党校等地的讲授内容以及所知的本土文化轶事,用笔记下,集结出版,为传承松江文化添砖加瓦。为此,我提前开始了写作计划。 说必然,除了松江文化独具魅力外,也和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注定有关。自己长期分管文化工作,浸润于魅力无穷的松江文化氛围中,内心总有一种写作冲动,或早或晚要写一本全面介绍松江历史文化的书,圆心中的梦。所以说,《文化松江》从酝酿构思到着笔,直至出版,如水到渠成,有其必然性。 回首自己的人生轨迹,可以说与松江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1976年至今三十多年间,先后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内容多与松江有关。1986年至1990年期间,县委组织部安排我参加《中共松江县组织史》征编工作,先后担任副主编和县委党史办副主任。而立之年,与史结缘。1993年以后,相继在县文化局和区文广局任副局长,长期分管文博工作,更多接触到本土文史文物,从而进一步激发起撰写《文化松江》的念头。自感这是历史赋予我辈的一份厚重责任,也是自己在工作中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松江的土地养育了我,松江的文化熏陶了我。为回报这片土地,我从2007年开始伏案笔耕,将积蓄已久的故乡情愫,倾注于笔端,化作干言万语,尽情倾诉对故乡的爱,百姓的情。两年中,不知多少个夜晚,万籁俱寂,我时而翻检成堆的资料,时而伏案疾书,享受着墨香的快慰。终于在2008年秋,收获到硕果——《文化松江》。书稿杀青后,我又利用写作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丰富资料,开始了上海文化发展战略课题调研,并获得课题论文奖;工作之余还下社区、进学校,先后作了16场主题为漫谈松江历史文化的报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7年,我以“江海”为笔名创意策划了轻轨九号线松江大学城“九峰源”文化广场;2008年,又创意策划了程十发艺术馆“墨缘”文化广场,再次以画卷形式展示了“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本土文化瑰丽篇章。 2008年秋至2009年春节期间,我忙中偷闲,挤时间对书稿中的每一篇文章认真作了修改、润色,愈发感到秋收喜悦中蕴涵着沉甸甸的分量,更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松江文化,真乃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实话实说,在文化工作领导岗位上,我算是个“老兵”,而著书立说,却是个“新兵”。写成一部几十万字的著作,横亘在面前的阻力、困难不少,但我并未因此而动摇信心,踟蹰不前。因为有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对弘扬、传承松江文化的高度重视,这,给了我创作的原动力;《松江报》、《云间文博》、《云间文艺》、《松江新城》、《松江史志资料》等地方报刊杂志,在我写作过程中续添墨香,且鼓励有加,使每篇文章的质量,得以提高。更令我感动的是,向先富、耿国方、何惠明、唐西林、吴春荣、林晓明、王正、许平、杨坤、陆春彪、宋佩莉等同志,都曾给予了热忱支持和帮助。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谢意。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和精力有限,书中不当处,在所难免,祈望批评指正。 尹军 2009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